一種復合型凈水表流濕地系統布局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屬于生態環境工程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復合型凈水表流濕地系統布局。
【背景技術】
[0002]當前公共水體均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為提高重要功能區水體的水環境質量,建設生態濕地已成為一個重要的手段,各類濕地類型中表流濕地因其兼備水質凈化和生態效果較好以及管理維護要求低的特征,正越來越多地被應用于水環境質量改善領域。
[0003]由于當前對建設用地指標的管控,濕地的建設用地受到諸多限制,這些限制給凈水型表流濕地的傳統布置形式帶來較多影響。
[0004]凈水型表流濕地內部雖然有用于過水的溝渠,但也發現其一般存在內部通風差,挺水植物倒伏問題;并且受到冬季挺水植物收割的影響,濕地凈化效率會出現一定程度的下降。上述問題均會對凈水型表流濕地的水環境改善效率產生較大的影響。
【發明內容】
[0005]鑒于以上所述現有技術的缺點,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復合型凈水表流濕地系統布局,用于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上述技術問題。
[0006]為實現上述目的及其他相關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復合型凈水表流濕地系統布局,包括引水模塊、進水渠、出水渠和凈化模塊組件;所述的進水渠和出水渠分別位于所述凈化模塊組件兩側;所述的進水渠和出水渠的一端均與引水模塊相連通,且所述的進水渠和出水渠與引水模塊連接處分別設有引水配水開關;所述的進水渠和出水渠分別包括一過水腔,所述過水腔外平行設有多個各自獨立的透水腔,每個所述透水腔均與所述過水腔分別通過第一共墻相連,且所述第一共墻設有至少一個過水開關;所述凈化模塊組件包括至少一個凈化模塊,每個所述凈化模塊至少部分與相應所述透水腔通過第二共墻相連,且所述第二共墻為透水墻;所述凈化模塊由多條通風溝和多條配水溝分隔成多個濕地單元,且所述通風溝與所述配水溝相交;所述通風溝長度方向平行于所述凈化模塊區域的夏季主導風向。
[0007]進一步地,所述凈化模塊組件包括多個凈化模塊,且所有所述凈化模塊并聯布置。
[0008]進一步地,各個所述通風溝相互平行,且所述通風溝寬度不小于3.0m。
[0009]進一步地,所述的通風溝和配水溝中均種植有沉水植物。
[0010]進一步地,所述濕地單元中種植有挺水植物。
[0011]進一步地,所述透水墻由透水礫石墻和設在所述透水礫石墻頂面的硬質不透水結構構成;所述硬質不透水結構底部高于所述挺水植物的種植地高程。
[0012]進一步地,所述透水礫石墻截面呈等腰梯形,所述硬質不透水結構截面呈長方形。
[0013]進一步地,所述透水礫石墻頂面寬度不小于2.5m,所述透水礫石墻中礫石粒徑為10 ?20cm。
[0014]進一步地,所述引水模塊包括引水裝置和T型管,所述引水裝置一端與外部需凈化水系相連,其另一端與所述T型管的主管相連,所述T型管的一個側管與所述進水渠相連,另一個側管與所述出水渠相連。
[0015]進一步地,所述過水腔內壁設有硬質或土質護層。
[0016]如上所述,本發明的一種復合型凈水表流濕地系統布局,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7]由于所述的進水渠和出水渠分別位于所述凈化模塊組件兩側;所述的進水渠和出水渠分別包括一過水腔,所述過水腔外平行設有多個各自獨立的透水腔,每個所述透水腔均與所述過水腔分別通過第一共墻相連;所述凈化模塊組件的每個所述凈化模塊至少部分與相應所述透水腔通過第二共墻相連;只要打開相應所述的引水配水開關和過水開關就能夠改變進出水水流方向,實現了對所述透水墻進行反沖洗,能夠清除堵塞所述透水墻的透水孔隙的障礙物,從而提高了系統凈水效果。另外,所述凈化模塊由多條通風溝和多條配水溝分隔成多個濕地單元,且所述通風溝與所述配水溝相交;所述通風溝長度方向平行于所述凈化模塊區域的夏季主導風向;所述通風溝可以起到通風作用,同時能夠降低所述濕地單元內溫度,從而有效改善植物倒伏率,提高了凈化效果。
【附圖說明】
[0018]圖1顯示為本發明的一種復合型凈水表流濕地系統布局示意圖。
[0019]圖2顯示為本發明的透水墻截面圖。
[0020]元件標號說明
[0021]1引水模塊
[0022]11引水裝置
[0023]12T 型管
[0024]2進水渠
[0025]3出水渠
[0026]4凈化模塊
[0027]41通風溝
[0028]42配水溝
[0029]43濕地單元
[0030]44隔堤
[0031]5引水配水開關
[0032]6過水腔
[0033]7透水腔
[0034]8過水開關
[0035]9透水墻
[0036]91透水礫石墻
[0037]92硬質不透水結構
[0038]101沉水植物
[0039]102挺水植物
【具體實施方式】
[0040]以下由特定的具體實施例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熟悉此技術的人士可由本說明書所揭露的內容輕易地了解本發明的其他優點及功效。
[0041]須知,本說明書所附圖式所繪示的結構、比例、大小等,均僅用以配合說明書所揭示的內容,以供熟悉此技術的人士了解與閱讀,并非用以限定本發明可實施的限定條件,故不具技術上的實質意義,任何結構的修飾、比例關系的改變或大小的調整,在不影響本發明所能產生的功效及所能達成的目的下,均應仍落在本發明所揭示的技術內容所能涵蓋的范圍內。同時,本說明書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間”及“一”等的用語,亦僅為便于敘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發明可實施的范圍,其相對關系的改變或調整,在無實質變更技術內容下,當亦視為本發明可實施的范疇。
[0042]如圖1所示,本發明提供一種復合型凈水表流濕地系統布局,包括引水模塊1、進水渠2、出水渠3和凈化模塊組件;所述的進水渠2和出水渠3分別位于所述凈化模塊組件兩側。
[0043]所述的進水渠2和出水渠3的一端均與引水模塊1相連通,且所述的進水渠2和出水渠3與引水模塊1連接處分別設有引水配水開關5 ;所述的進水渠2和出水渠3分別包括一過水腔6,所述過水腔6外平行設有多個各自獨立的透水腔7,每個所述透水腔7均與所述過水腔6分別通過第一共墻相連,且所述第一共墻設有至少一個過水開關8,見圖1。
[0044]所述凈化模塊組件包括至少一個凈化模塊4,每個所述凈化模塊4至少部分與相應所述透水腔7通過第二共墻相連,且所述第二共墻為透水墻9 ;所述凈化模塊4由多條通風溝41和多條配水溝42分隔成多個濕地單元43,且所述通風溝41與所述配水溝42相交;所述通風溝41長度方向平行于所述凈化模塊4區域的夏季主導風向,見圖1。
[0045]參考圖1,所述的進水渠2和出水渠3分別位于所述凈化模塊組件兩側,利于布置多個所述凈化模塊4,實現凈水表流濕地系統羽狀布水,這可改善傳統濕地系統只有一處布水所引起的濕地前段處理負荷過大、中后段處理負荷不足的濕地處理負荷均衡性問題。
[0046]參考圖1,根據需要所述凈化模塊組件可以包括多個凈化模塊4,且多個所述凈化模塊4并列布置;各個所述凈化模塊4可以通過對應所述的過水開關8和引水配水開關5獨立控制,故可以根據可用的地形條件靈活布置所述凈化模塊4數目。設置所述凈化模塊組件前,應該先研究預設區域的風向資料,分析確定夏季預設區域的主導風向;再根據水質處理要求及所述凈化模塊組件占地面積,制定所述凈化模塊組件表面負荷,確定所述凈化模塊組件進出水流量及停留時間。另外,可根據預設區域形狀特征,將所述凈化模塊組件的凈化模塊4設置為矩形,還可以在所述凈化模塊4內設置隔堤44,使得所述凈化模塊4構建成S型。
[0047]為了提高通風效果,各個所述通風溝41相互平行,且所述通風溝41長度方向平行于所述凈化模塊4區域的夏季主導風向。所述通風溝41寬度不小于3.0m,深度一般在1.5m左右,見圖1。
[0048]參考圖1,各個所述配水溝42可以平行,也可以不平行。所述配水溝42的寬度一般不小于2.0m,深度一般在1.5m左右;為提高所述過水腔6的使用壽命,以及確保凈化效果,所述配水溝42設有護岸,且護岸為土坡結構,土坡結構采用放坡型式。
[0049]如圖1所示,在所述的通風溝41和配水溝42中均種植有沉水植物101。所述濕地單元43中種植有挺水植物102。所述挺水植物102主要是根系發達的蘆葦。所述濕地單元43面積一般不小于500 m2,且不大于2000 m2,所述濕地單元43內水深一般在0. 3m?0. 5m。由于每個所述凈化模塊4中有多個所述濕地單元43,故所述濕地單元43面積相對比較小。由于所述濕地單元43面積較小,且相鄰兩個所述濕地單元43之間布置有所述配水溝42和通風溝41,從而有利于所述濕地單元43中植物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