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油污水處理系統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污水處理領域,尤其是冶金、石油化工、機械等行業中的生產污水處理系統。
【背景技術】
[0002]在很多生產行業中都需要消耗大量的水資源,例如乳鋼的鋼坯表面除磷,噴水冷卻以及加熱爐等多個乳鋼環節的冷卻等。而鋼鐵企業產生的廢水中含有大量礦物油、氧化鐵皮、水沖渣等雜質,為了防止廢水對環境構成危害,需要對污水進行無害化處理,有利于進行回收利用。污水的處理的主要目的在于去除所含的懸浮固體顆粒物和油脂,還包括后期的冷卻和相關的后續深度處理,以達到污水回用的目的。污水中的氧化鐵皮、水沖渣等主要是采用旋流池進行沉淀處理,含油污水一般采用斜板(管)沉淀機等處理。但由于經過旋流池處理的污水中還是有一部分固態殘留會與含油的污水進入到油污處理系統,因此還是需要同時對污泥和油污同時進行處理。專利申請號200710099131.X,名稱為“一種含油污水處理裝置及處理工藝”的發明專利公開了一種能同時處理污水中的油污和懸浮沉積物,但該設備采用的電絮凝槽、電氣浮槽兩級處理需要用貴金屬作為電極,還需要設置臭氧發生器、超聲強化氧化器等,設備成本較高。而且目前的各類污水處理絮凝處理設備中的進水口大都采用的帶壓力進水,因此進水水壓會對絮凝處理產生不利的影響。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污水處理系統,可以使生產污水中所含的固體懸浮顆粒物質和油脂類物質得到穩定的去除,達到污水回用的目的。
[0004]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含油污水處理系統,包括混流桶和沉淀除油器;混流桶的內腔中設置有中心混合桶,上述中心混合桶的下部與混流桶的內腔連通,并在混流桶的下部形成混流儲泥區,在中心混合桶與混流桶的桶壁之間形成第一絮凝沉淀區;在混流儲泥區的下部設置有混流排泥口 ;進水管的進水口設置在中心混合桶中;沉淀除油器的內腔中設置有內筒,內筒中安裝有沉淀部件,上述沉淀部件將內筒分隔為上部的清水出水區和下部的第三絮凝區;上述內筒與沉淀除油器的內腔的外壁之間形成有第二絮凝沉淀區;第二絮凝沉淀區的下部與第三絮凝區的下部連通,并在第二絮凝沉淀區的下部的沉淀除油器內腔中形成沉淀除油儲泥區;上述沉淀除油儲泥區設置有沉淀除油排泥管;在沉淀除油器的第二絮凝沉淀區的上部設置有進水溢流槽;在混流桶的第一絮凝沉淀區上部設置有連接管,連接管的兩端分別與混流桶中的第一絮凝沉淀區和沉淀除油器上的進水溢流槽連通;在上述清水出水區中上設置有排水管。
[0005]更進一步的,在進水管的出口外設置有傘狀擋流板。
[0006]在所述的第一絮凝沉淀區上部設置有溢油槽,所述溢油槽的環狀外側板高于內側板;連接管在第一絮凝沉淀區的進水口設置溢油槽的下面。
[0007]連通管安裝有溢水控制閥。
[0008]所述的沉淀除油器中的第二絮凝沉淀區下部與第三絮凝區的下部設置為下部截面小于上部截面的錐臺結構。
[0009]所述的沉淀除油器中沉淀部件為斜板或斜管。
[0010]在所述的清水出水區設置有溢水槽,上述溢水槽與排水管連接。
[0011]在所述進水管上設置第一加藥點,在中心混合桶上設置第二加藥點,在連通管上設置有第三加藥點。
[0012]所述的第一加藥點為電介質類混凝劑加藥點;第二加藥點和第三加藥點為陰離子高分子絮凝劑加藥點。
[0013]在第三加藥點投加的高分子絮凝劑占總投加量的50?70%。
[0014]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采用本發明的含油污水處理系統,用化學藥劑投入混流桶中,使污水中的礦物油、鐵銹、鐵渣等雜質絮凝成團,形成泥狀,隨后經連接管輸送至除油器,經過沉積使污水分離形成清水和污泥兩部分,隨后讓上部的清水流至清水主管道,下部的污泥從除油器排泥管排出等待集中處理,本系統能高效的進行水、泥分離,有利于節約水資源,保護環境。而且由于能有效減少絮凝過程的水流擾動,提高了分離效果。
【附圖說明】
[0015]圖1是本含有污水處理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0016]圖2是圖1的俯視不意圖。
[0017]圖3是溢油槽的另一種布置方式。
[0018]圖4是溢油槽的第三種布置方式。
[0019]附圖標記:1-進水管;2_混流桶,21-中心混合桶;22_傘狀擋流板;23_混流儲泥區;24_第一絮凝沉淀區;25_溢油槽;251-外側板;252_內側板;26_排油管;27_油池;28_混流排泥口 ;29_桶壁;3_連通管;31_溢水控制閥;4_沉淀除油器;41_進水溢流槽;42_溢水槽;43_第二絮凝沉淀區;44_內筒;441_第三絮凝沉淀區;442_清水出水區;45-沉淀除油儲泥區;46_沉淀除油排泥管;47_排水管;48_沉淀部件;49_外壁;51_第一加藥點;52_第二加藥點;53_第三加藥點;
【具體實施方式】
[0020]本發明的含油污水處理系統,包括混流桶2和沉淀除油器4的兩級除油裝置。
[0021]混流桶2的內腔中設置有中心混合桶21,上述中心混合桶21的下部與混流桶2的內腔連通,并在混流桶2的下部形成混流儲泥區23,在中心混合桶21與混流桶2的桶壁29之間形成第一絮凝沉淀區24。在混流儲泥區23的下部設置有混流排泥口 28,排出沉淀后淤積在混流儲泥區23的污料。
[0022]注入污水的進水管I的進水口設置在中心混合桶21中,在進水管I的出口外設置有傘狀擋流板22。
[0023]沉淀除油器4的內腔中設置有內筒44,內筒44中安裝有沉淀部件48,沉淀部件48將內筒4分隔為上部的清水出水區442和下部的第三絮凝區441。沉淀部件48采用斜板(管)沉淀機的斜板或斜管部件的原理和結構。上述內筒44與沉淀除油器4的內腔的外壁49之間形成有第二絮凝沉淀區43。第二絮凝沉淀區43的下部與第三絮凝區441的下部連通,并在第二絮凝沉淀區43的下部的沉淀除油器內腔中形成沉淀除油儲泥區45。上述沉淀除油儲泥區45設置有沉淀除油排泥管46,排出沉淀后淤積在沉淀除油儲泥區45的污泥。在混流桶2的第一絮凝沉淀區24上部設置有連接管3。
[0024]在第二絮凝沉淀區43的上部的外壁49上設置有進水溢流槽41,在混流桶2的桶壁29上設置有連接管3,連接管3的進水口與混流桶中的第一絮凝沉淀區24連通,連接管3的出水口與沉淀除油器4上的進水溢流槽41連通。在清水出水區442中設置有排水管47。
[0025]為了保證絮凝沉淀的效果,在所述進水管I上設置第一加藥點51,在中心混合桶21上設置第二加藥點52,在連通管3上設置有第三加藥點53。
[0026]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含油污水處理系統具體工作過程進行詳細說明。
[0027]將需要處理的污水經進水管I注入到混流桶2中的中心混合桶21中,進水管I上的第一加藥點51加入混凝劑,并保證混凝劑在進水管中能與污水充分混合。在中心混合桶21上設置的第二加藥點51加入絮凝劑與污水同時注入。
[0028]在進水管I的出口外設置有傘狀擋流板22,當污水以一定的速度沖向傘狀部件,可以周向分散,起到均勻布水的作用,同時配合中心混合桶,分散的水流與混合桶內壁碰撞,形成劇烈的紊流運動,這樣最大限度的增強了污水和所投加處理藥劑的混合作用,使之混合的更加均勻。加入了混凝劑和絮凝劑的污水在中心混凝桶21中充分混合后,經中心混凝桶21下部與混流桶2連通的開口向第一絮凝區24流動,同時中心混合桶21還可以起到消能作用,使得污水的紊動被控制在中心混合桶內,減小了對第一絮凝沉淀區24和混流儲泥區23的擾動作用,因此第一絮凝沉淀區內水流則趨于平穩,減小了對污水中的懸浮顆粒相互之間聚集成大顆粒的干擾,以使在混流桶就可以最大限度的去除懸浮物質,減輕后續工藝的負擔。中心混凝桶21的高度為混流桶2的高度的1/2?2/3,既要保證中心混合桶的高度也要保證下部開口高度和混流儲泥區23的空間高度。混凝形成的淤泥沉淀于混流儲泥區23處,根據工藝和現成要求,通過混流排泥口 28將淤泥排出。
[0029]雖然本發明設計的系統能夠很好的去除含油廢水的油脂,但是通過長時間的系統運行,不可避免的會在第一絮凝沉淀區24的表面匯集成一層浮油,這樣在第一絮凝沉淀區24的污水經過沉淀后,形成了在上的浮油層和在下的初步沉淀污水層。如果對浮油層不予清理,就會進一步惡化水質,影響系統的穩定運行,因此,定期清理這層浮油顯得非常有必要。
[0030]當浮油層達到一定厚度時,可以采用刮油板將浮油層的油污去除。也可以采用附圖中所示的溢油槽25收集浮油,然后將浮油通過與溢油槽25連通的排油管26排到油池27回收。具體的溢油槽25如附圖1或附圖2所示,為設置在第一絮凝區24的上部的桶壁29上環狀結構,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