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污水分離處理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介質加速高密度沉淀池水處理系統。
背景技術:
高密度沉淀池屬于第三代沉淀技術,集混凝、絮凝、污泥循環、沉淀與分離技術于一體,可用于處理工業和生活污水、飲用水、雨水等。高密度沉淀池工作原理是:通過污泥回流,同時投加混凝劑、絮凝劑,使水中的懸浮物形成較大的絮體,增大絮體的密度與半徑,從而加大了污泥的沉降速度。
目前傳統的高密度沉淀池已經將強化絮凝技術運用到工程實踐中,依靠污泥回流流入絮凝反應池用以低濁度廢水絮凝強化,適當的污泥回流可以提高富集在污泥中混凝劑、絮凝劑的利用效率,便于顆粒聚集沉降,從而改善污泥沉降效果。但是,在實際運行過程中,高密度沉淀池污泥經常出現上浮,尤其是在沉淀區,大量上浮污泥積累在液而以上,影響出水水質。同時目前的污泥回流主要依靠泵運輸和投加,不僅消耗能量,而且回流的污泥經常由于性質的改變導致泥渣出現腐臭、破碎等情況,不利于強化絮凝。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介質加速高密度沉淀池水處理系統;以微砂、鐵礦粉和回流污泥為循環載體,通過投加的微砂、鐵礦粉介質作為一種晶核,誘導絮凝體的形成,促使絮凝體顆粒迅速成長,密度加大,使沉降速度加快。
一種介質加速高密度沉淀池水處理系統,包括混凝池、絮凝池、沉淀區和污泥濃縮區;所述混凝池與絮凝池相連,之間設有擋板;所述絮凝池與沉淀區相連,之間設有整流墻;所述污泥濃縮區與沉淀區相連,污泥濃縮區設于沉淀區的下方;
所述混凝池的底部設有進水管,混凝池上設有微砂鐵粉投入口一;所述絮凝池上設有PAM投加孔;所述混凝池與絮凝池內均設有大葉輪攪拌器;
所述沉淀區的上部設有斜板模塊;所述斜板模塊的上方設有集水槽及出水堰裝置,斜板模塊的下端設有穿孔曝氣管;
所述污泥濃縮區設有刮泥機和泥斗,所述泥斗設于刮泥機的下方;所述泥斗中設有氣提裝置,泥斗連接設有污泥回流管,所述污泥回流管與絮凝池相連。
進一步的,所述微砂鐵粉投入口一設于混凝池的頂部;所述PAM投加孔設于絮凝池的頂部。
進一步的,所述微砂鐵粉投入口一連接微砂鐵粉投加系統;所述PAM投加孔連接PAM自動投加管路。
進一步的,所述整流墻為兩道整流墻結構,包括整流墻一、整流墻二。
進一步的,所述沉淀區的頂部設有微砂鐵粉投入口二,所述微砂鐵粉投入口二位于整流墻的側邊。
進一步的,所述污泥回流管上設有閥門和磁分離裝置。
進一步的,所述刮泥機為犁頭構型刮泥機;可以有效防止污泥板結。
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利用高密度沉淀池本身的優異性能,同時在鐵鹽、鋁鹽、PAM以及外加微砂和鐵礦粉的共同作用下去除水中的有機物,同時添加的微砂和鐵礦粉可以回收并多次重復利用;本實用新型具有常規處理和深度處理的雙重功能,既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和其它工藝組合使用。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進水管,2、混凝池,31、微砂鐵粉投入口一,32、微砂鐵粉投加系統,33、微砂鐵粉投入口二,4、絮凝池,41、PAM投加孔,42、PAM自動投加管路,5、沉淀區,6、斜板模塊,7、集水槽及出水堰裝置,8、污泥濃縮區,9、大葉輪攪拌器,10、整流墻,101、整流墻一,102、整流墻二,11、穿孔曝氣管,12、刮泥機,13、泥斗,14、氣提裝置,15、污泥回流管,16、閥門,17、磁分離裝置,18、擋板。
具體實施方式
一種介質加速高密度沉淀池水處理系統,包括混凝池2、絮凝池4、沉淀區5和污泥濃縮區8;所述混凝池2與絮凝池4相連,之間設有擋板18;所述絮凝池4與沉淀區5相連,之間設有整流墻10;所述污泥濃縮區8與沉淀區5相連,污泥濃縮區8設于沉淀區5的下方;
所述混凝池2的底部設有進水管1,混凝池2上設有微砂鐵粉投入口一31;所述絮凝池4上設有PAM投加孔41;所述混凝池2與絮凝池4內均設有大葉輪攪拌器9;
所述沉淀區5的上部設有斜板模塊6;所述斜板模塊6的上方設有集水槽及出水堰裝置7;斜板模塊6的下端設有穿孔曝氣管11,通過控制曝氣對斜板定期進行沖洗,防止斜管的堵塞。
所述污泥濃縮區8設有刮泥機12和泥斗13,所述泥斗13設于刮泥機12的下方;所述泥斗13中設有氣提裝置14,泥斗13連接設有污泥回流管15,所述污泥回流管15與絮凝池4相連;所述污泥回流管15上設有閥門16和磁分離裝置17,所述刮泥機12為犁頭構型刮泥機。
所述微砂鐵粉投入口一31設于混凝池2的頂部;所述PAM投加孔41設于絮凝池4的頂部。
所述微砂鐵粉投入口一31連接微砂鐵粉投加系統32;所述PAM投加孔41連接PAM自動投加管路42。
所述整流墻10為兩道整流墻結構,包括整流墻一101、整流墻二102。
所述沉淀區5的頂部設有微砂鐵粉投入口二33,所述微砂鐵粉投入口二33位于整流墻10的側邊。
工作原理:介質加速高密度沉淀池水處理處理工藝:
(1)、進水管中加注鐵鹽和鋁鹽,加注鐵鹽和鋁鹽的污水通過進水管流入混凝池進行攪拌,同時往混凝池中投加微砂和鐵粉;
(2)混凝池出水通過擋板進入絮凝池,往絮凝池中投加PAM,形成的絮體顆粒在PAM作用下通過緩慢的攪拌作用,進一步完成絮凝過程;
(3)絮凝池出水通過整流墻流入沉淀區,進入沉淀區的污水慢速進入沉淀區的斜板模塊,然后上向流至上部集水槽并通過出水堰排出;較重的顆粒和絮體在重力作用下沉降,在沉淀區下方的污泥濃縮區集成污泥,較輕的礬花被斜板模塊截留,保證出水水質;斜板模塊上的污泥累積到一定程度時便自動滑下;
(4)污泥濃縮區內的一部分濃縮污泥通過污泥回流管流入絮凝反應池;污泥回流管上設有磁分離裝置,污泥中的微砂和鐵粉通過磁分離裝置分離出來,可以繼續回用;污泥斗中的剩余的污泥經過氣提裝置定期排放外運處理。
步驟(1)中,微砂和鐵的投加量在100-200mg L-1;步驟(2)中,PAM的投加量在0.1-0.4mg L-1。
步驟(3)中,在沉淀區內進行二次投加微砂和鐵粉,保證污泥的沉降性能。
步驟(4)中的濃縮污泥的回流比控制在10%-20%。
鐵鹽鋁鹽通過中和顆粒表面的負電荷使顆粒“脫穩”,形成小的絮體然后進入絮凝池;微砂和鐵粉作為絮體的內核,可以通過增加絮凝反應的核心來促進對污染物顆粒的吸附,增加絮體的密實度,強化沉淀的效果。
絮凝劑促使進入的小絮體通過吸附、電性中和以及相互間的架橋作用形成更大的絮體;攪拌器的作用能使藥劑和絮體充分混合又不會破壞已形成的大絮體;混凝池和絮凝池均采用大葉輪攪拌器,使攪拌均勻充分,避免了細沙的沉淀。
整流墻的設置增強了沉淀區的抗沖擊能力,同時降低水平流速,起到整流作用,同時降低斜管內的上升流速,增強了斜管的沉淀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