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水處理裝置。
背景技術:
鍋爐新啟動時,其中的水是全部新加入的,在運行過程中將產生較多的不合格污水,所以設置鍋爐連排,將這些污水排出。當鍋爐正常運行一段時間后,僅僅需要定時補充一部分水了,鍋爐不合格的污水少了,就采用定排方式,定期排放。連排水先到連排膨脹器,定排水連接到定排膨脹器,且連排膨脹器底部排水至定排膨脹器,通過定排膨脹器底部排水至排污池,由于連排水、定排水為熱水,水溫高,排放前需要用冷卻水將排污池內的熱水冷卻后才能排放,造成了冷卻水用量的增加,然而這部分熱水的熱量沒有利用,白白浪費掉了。另外,排污水為堿水,直接排放會對環境造成污染。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水處理裝置,它結構設計合理,能夠有效利用鍋爐排水的熱量,降低鍋爐排水的溫度,大大減少了冷卻水的用量,且大大減少了鍋爐排水的堿度,大大減輕了對環境的污染,解決了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它包括鍋爐汽包,第一管路與鍋爐汽包相連,第一管路上設有第一開斷閥、第一水泵和軟化器,鍋爐汽包通過第二管路與連排膨脹器相連,第二管路上設有第二開斷閥,鍋爐汽包通過第三管路與定排膨脹器相連,第三管路上設有第三開斷閥,連排膨脹器通過第四管路與定排膨脹器相連,第四管路上設有第四開斷閥和第二水泵,定排膨脹器通過第五管路與第一保溫罐體內的第一熱交換管的一端相連,第五管路上設有第五開斷閥,第一熱交換管的另一端通過第六管路與第二保溫罐體內的第二熱交換管的一端相連,第六管路上設有第六開斷閥和第三水泵,第二保溫罐體的上部設有第二被加熱介質進口,第二保溫罐體底部的第二被加熱介質出口通過第七管路與第一保溫罐體上部的第一被加熱介質進口相連,第七管路上設有第七開斷閥和第四水泵,第一保溫罐體下部設有第一被加熱介質出口,第二熱交換管的另一端通過第八管路與反應池的上部相連,第八管路上設有第八開斷閥和第五水泵,軟化器的排污口通過第九管路與反應池的上部相連,反應池的底部設有排污泥口,反應池的下部設有排污水口,第九管路上設有第九開斷閥。
所述第一熱交換管和第二熱交換管均為內盤管。
所述反應池內設有溢流板,通過溢流板將反應池分隔為沉降池和污水池,溢流板的頂部設有溢流口,排污泥口設置于沉降池的底部,排污水口設置于污水池下部,第二熱交換管的另一端通過第八管路與沉降池的上部相連,軟化器的排污口通過第九管路與沉降池的上部相連。
本實用新型能夠有效利用鍋爐排水的熱量,降低鍋爐排水的溫度,大大減少了冷卻水的用量,且大大減少了鍋爐排水的堿度,大大減輕了對環境的污染。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鍋爐汽包,2、第一管路,3、第一開斷閥,4、第一水泵,5、軟化器,6、第二管路,7、第二開斷閥,8、第三管路,9、第三開斷閥,10、第四管路,11、第四開斷閥,12、第二水泵,13、連排膨脹器,14、定排膨脹器,15、第五管路,16、第五開斷閥,17、第一保溫罐體,18、第一熱交換管,19、第六管路,20、第六開斷閥,21、第三水泵,22、第二保溫罐體,23、第二熱交換管,24、第二被加熱介質進口,25、第七管路,26、第七開斷閥,27、第四水泵,28、第一被加熱介質出口,29、第八管路,30、第八開斷閥,31、第五水泵,32、沉降池,33、污水池,34、溢流板,35、溢流口,36、排污泥口,37、排污水口,38、第九管路,39、第九開斷閥,40、反應池。
具體實施方式
為能清楚說明本方案的技術特點,下面通過具體實施方式,并結合其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闡述。
如圖中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鍋爐汽包1,第一管路2與鍋爐汽包1相連,第一管路2上設有第一開斷閥3、第一水泵4和軟化器5。鍋爐汽包1通過第二管路6與連排膨脹器13相連,第二管路6上設有第二開斷閥7,鍋爐汽包1通過第三管路8與定排膨脹器14相連,第三管路8上設有第三開斷閥9,連排膨脹器13通過第四管路10與定排膨脹器14相連,第四管路10上設有第四開斷閥11和第二水泵12。定排膨脹器14通過第五管路15與第一保溫罐體17內的第一熱交換管18的一端相連,第五管路15上設有第五開斷閥16,第一熱交換管18的另一端通過第六管路19與第二保溫罐體22內的第二熱交換管23的一端相連。第六管路19上設有第六開斷閥20和第三水泵21,第二保溫罐體22的上部設有第二被加熱介質進口24,第二保溫罐體22底部的第二被加熱介質出口通過第七管路25與第一保溫罐體17上部的第一被加熱介質進口相連,第七管路25上設有第七開斷閥26和第四水泵27。第一保溫罐體17下部設有第一被加熱介質出口28,第二熱交換管23的另一端通過第八管路29與反應池40的上部相連,第八管路29上設有第八開斷閥30和第五水泵31。軟化器5的排污口通過第九管路38與反應池40的上部相連,反應池40的底部設有排污泥口36,反應池40的下部設有排污水口37,第九管路38上設有第九開斷閥39。第一熱交換管18和第二熱交換管23均為內盤管。反應池40內設有溢流板34,通過溢流板34將反應池40分隔為沉降池32和污水池33,溢流板34的頂部設有溢流口35,排污泥口36設置于沉降池40的底部,排污水口37設置于污水池40下部,第二熱交換管23的另一端通過第八管路29與沉降池32的上部相連,軟化器5的排污口通過第九管路38與沉降池32的上部相連。
使用時,鍋爐汽包1出來的連排水包通過第二管路6進入連排膨脹器13,鍋爐汽包1出來的定排水通過第三管路8定期進入定排膨脹器14,連排膨脹器13內的水通過第四管路10進入定排膨脹器14。定排膨脹器14內的水通過第五管路15進入第一保溫罐體17內的第一熱交換管18,然后通過第六管路19進入第二保溫罐體22內的第二熱交換管23。由于定排膨脹器14排出的水為熱水,水溫高,為了不使這部分水的熱量浪費,因此可以用來加熱被加熱介質。被加熱介質從第二保溫罐體22的第二被加熱介質進口24進入第二保溫罐體22內,從而與第二熱交換管23內的熱水進行熱交換,然后由第二保溫罐體22的第二被加熱介質出口通過第七管路25進入第一保溫罐體17內,從而與第一熱交換管18內的熱水進行熱交換,最后由第一被加熱介質出口28排出。由于被加熱介質是先經過第二保溫罐體22再經過第一保溫罐體17,而定排膨脹器14排出水是先經過第一保溫罐體17內的第一熱交換管18,然后再進入第二保溫罐體22內的第二熱交換管23,因此第二保溫罐體22對被加熱介質起到預熱的作用。即定排膨脹器14排出水的大部分熱量先對第二保溫罐體22內的被加熱介質加熱,然后其剩余的熱量再對第一保溫罐體17內的被加熱介質加熱,這種結構設計不僅能夠充分利用定排膨脹器14排出水中含有的熱量,有效降低鍋爐汽包排水的溫度,大大減少了冷卻水的用量,還能起到充分對被加熱介質加熱的目的。從第二熱交換管23出來的水通過第八管路29進入反應池40。
為了降低鍋爐汽包1供給水的硬度,鍋爐汽包1的供給水先經過由軟化器5的處理,從而去除水中的鈣離子、鎂離子(即水堿),提高鍋爐汽包1供給水的質量。當軟化器5使用一段時間后需進行再生處理,即利用氯化鈉溶液將軟化器5吸收的鈣離子、鎂離子置換出來,因此軟化器5的排污口排出的主要為氯化鈉、氯化鎂溶液。軟化器5的排污口排出的氯化鈉、氯化鎂溶液通過第九管路38進入反應池40內,與從第八管路29進入反應池40的堿水發生反應并生成沉淀物,降低了鍋爐汽包1排出水的堿性,大大減輕了對環境的污染。
為了反應池40內發生反應后的水排出時不堵塞管道,反應池40內設有溢流板34,通過溢流板34將反應池40分隔為沉降池32和污水池33,使由軟化器5的排污口排出的水和由鍋爐汽包1排出水均進入沉降池32,使反應發生在沉降池32內,生成的沉降物落入沉降池32底部,定期從沉降池32底部的排污泥口36排出,而相對不含或少含沉降物的水從溢流口35進入污水池33,最后從污水池33下部的排污水口37排出,避免堵塞管路的情況發生。
上述具體實施方式不能作為對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的限制,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對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所做出的任何替代改進或變換均落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
本實用新型未詳述之處,均為本技術領域技術人員的公知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