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土壤修復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采用生物鐵對六價鉻污染土壤進行修復的方法。
背景技術:
中國先后有70余家鉻鹽生產企業,鉻鹽廠關停后遺留廠址和鉻渣堆存場地是我國最主要的鉻污染場地,此外,工業含鉻三廢的大量排放、工業廢水、水泥、冶金等工業和石油、煤燃燒的廢氣、化工生產中所產生的鉻渣等,也使大量鉻元素進入土壤系統。據國家統計,在被調查的775個土壤點位中,鉻作為主要無機污染物之一,超標點位達到1.1%。土壤鉻污染的治理與修復迫在眉睫。
鉻進入土壤后主要以三價鉻和六價鉻兩種穩定形態存在。其中六價鉻具有致畸性、致癌性和致突變性,易溶于水,在自然環境中遷移能力極強,僅有8.5%~36.2%可被吸附固定。而三價鉻水溶性低,遷移能力弱,易與有機物結合形成復合物沉淀,毒性相對較低,90%以上可被吸附固定,此外,三價鉻是葡萄糖、脂質和氨基酸代謝的必要微量元素,少量的三價鉻對人體有益。因此,土壤鉻污染治理的基本思路是將高毒性的六價鉻還原為三價鉻,降低其健康和生態危害。
傳統的鉻污染土壤修復方法大多采用物理法、化學法如客土、淋洗、離子交換等,但這些方法往往只適合小規模重度污染的土壤治理,具有成本高、破壞土壤結構,易引發二次污染等缺點。生物修復相對于傳統方法具有價格低廉、無二次污染、可原地處理、操作簡單、反應較為徹底等優勢。有研究表明鉻耐性菌還原土壤中六價鉻,效果顯著,并發現土壤中亞鐵含量和顆粒組成影響微生物對六價鉻的還原。從天然土壤中分離的鐵細菌株對土壤中三價鉻的去除率可達46.09%,但純種微生物的分離篩選及培養、馴化較為麻煩、繁瑣,微生物修復六價鉻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實驗室研究階段。海綿鐵可通過吸附和電化學作用去除六價鉻,將其置于活性污泥中可培養生物鐵。生物鐵的培養費用低、可人為控制、操作及形式簡單、無二次污染,處理污水中cod、氨氮、磷效果良好。目前,將生物鐵應用于六價鉻污染土壤的修復還未見報道。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種生物鐵修復六價鉻污染土壤的方法,本發明屬于一種原位修復技術,投資小、操作簡單、運行成本低、對環境擾動小,不僅能夠去除土壤中的六價鉻,還能提高土壤中有機質含量,不占用農時,可大規模應用。
本發明目的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得以實現。
一種生物鐵修復六價鉻污染土壤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該方法包括:首先將海綿鐵置于活性污泥中培養得到生物鐵菌劑;接著將生物鐵菌劑與六價鉻污染土壤充分混合,修復7~50天,檢測土壤中水溶性六價鉻低于10mg/kg時,修復完成。所述方法進一步包括:
一、制備生物鐵菌劑:
(1)將粒徑為1.5~2.0mm,由多種成分構成,其中金屬鐵占90%以上,碳及其雜質占3%~4%的將海綿鐵裝在鐵篩內。
(2)將裝有海綿鐵的鐵篩懸掛于生化反應器中,接種活性污泥,通入生活污水或模擬生活污水,將海綿鐵完全淹沒。海綿鐵的投加量為50~100g/l。采用sbr工藝培養生物鐵,以12個小時為一個周期,曝氣9h,沉淀2h,靜止1小時。
(3)測定出水指標,待cod去除率穩定在90%以上,污泥沉降比穩定在40%以下,即可認為生物鐵培養成功。
(4)加大生化反應器的曝氣量,將海綿鐵表面的生物膜吹脫下來,移走鐵篩,即得生物鐵菌劑,該菌劑的懸浮物濃度為3~6g/l。
二、在六價鉻污染的土壤中,加入生物鐵菌劑,深翻混合,修復3~50天。檢測土壤中水溶性六價鉻低于10mg/kg,修復完成。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
1、本發明的生物鐵菌劑,制備工藝流程及設備簡單,生產過程成本低,易于規模化生產。
2、本發明的生物鐵修復六價鉻污染土壤的方法,操作流程簡單、可在農閑時開展,不占用農作物的正常生產期,有利于治理措施的開展。
3、本發明制備的生物鐵菌劑,本身含有大量有效活菌,施入土壤中就能作為養分被作物吸收,不會在地里形成殘留物。同時通過菌種本身的生長、繁殖、死亡等一系列的微生物活動,為土壤創造腐殖質,增加土壤內的有機質含量,提高土壤的肥力。
4、本發明制備的生物鐵菌劑,除含有活菌外,還含有營養液、鐵離子及海綿鐵微小顆粒,兼具吸附、電化學、氧化還原等作用,能將六價鉻離子還原為三價鉻離子,進一步形成cr(oh)3沉淀或fexcr1-x(oh)3沉淀,固化鉻元素,避免三價鉻的氧化,減少六價鉻的富集。
5、本發明制備的生物鐵菌劑,微生物在低鐵條件下能夠合成小分子量的,特異地螯合fe3+的嗜鐵素,合成后被分泌到微生物的細胞外或細胞表面獲取fe3+,或者將鐵變為可溶形式供給微生物利用。有研究表明嗜鐵素可有效螯合重金屬。此外,在好氧條件下,鐵離子可以作為氧化細胞色素的電子受體,參與fadh2和nadh2兩條氧化呼吸鏈的電子傳遞,能夠作用于過氧化氫酶、過氧化物酶和順烏頭酸酶的合成。可以有效的加強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有利于增加生物量,強化微生物對重金屬的吸附及對六價鉻的還原。
附圖說明
圖1是生物鐵中微生物的光學生物顯微鏡照片。
圖2是生物鐵修復六價鉻污染土壤效果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便于理解,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和附圖對本發明做進一步說明。
實施例1
將50g粒徑為1.5~2.0mm,由多種成分構成,其中金屬鐵占90%以上,碳及其雜質占3%~4%的海綿鐵裝在鐵篩內懸掛于1l的活性污泥混合液中,活性污泥取自某污水處理廠曝氣池,污泥初始濃度為3g/l,海綿鐵完全淹沒在水中。采用sbr工藝培養生物鐵,以12個小時為一個周期,曝氣9h,沉淀2h,靜置1小時。靜置后排出上清液,加入模擬生活污水至1l,繼續培養。
模擬生活污水的配方是:ch3coona:439.45mg/l;nh4cl:57.31mg/l;kh2po4:13.17mg/l;fecl3:0.9mg/l;mncl2·4h2o:0.06mg/l;h3po3:0.15mg/l;na2moo4·2h2o:0.06mg/l;cocl2·7h2o:0.15mg/l;znso4·7h2o:0.12mg/l;cuso4·5h2o:0.03mg/l;ki:0.18mg/l。
培養35天后,cod去除率穩定在94%,污泥沉降比穩定在28%,生物鐵培養成熟,加大生化反應器的曝氣量,將海綿鐵表面的生物膜吹脫下來,移走鐵篩,即得生物鐵菌劑,該菌劑的懸浮物濃度為3.6g/l。
取200ml生物鐵菌劑加入300g模擬六價鉻污染土壤中,該土壤采自某旱地土壤,黃褐色,土壤取回后,經80℃干燥箱風干,去除草根、石塊和雜物后,混勻,過2mm孔徑的篩。加入重鉻酸鉀溶液,拌勻,風干,得到模擬土壤。試驗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質如下:ph為6.0,有機質為15.19g/kg,模擬土壤水溶性六價鉻濃度為333.33mg/kg。40天后,測定土壤中六價鉻含量由初始的333.3mg/kg降至8.89mg/kg,修復完成。
實施例2
在10l的sbr反應器內,將500g粒徑為1.5~2.0mm,由多種成分構成,其中金屬鐵占90%以上,碳及其雜質占3%~4%的海綿鐵裝在鐵篩內懸掛其中,加入10l的活性污泥混合液(取自污水處理廠曝氣池),活性污泥初始濃度為3.4g/l,海綿鐵完全淹沒在水中。采用sbr工藝培養生物鐵,以12個小時為一個周期,曝氣9h,沉淀2h,靜置1小時。靜置后排出上清液,加入沉淀后的生活污水至10l。生活污水的水質如下:codcr:170~296mg/l,bod5:101~149mg/l;ph:6-7.5;ss:30~85mg/l;氨氮:21~38mg/l;總磷:2.5~5.9mg/l。
培養30天后,cod去除率穩定在92%,污泥沉降比穩定在25%,表明生物鐵培養成熟,加大生化反應器的曝氣量,將海綿鐵表面的生物膜吹脫下來,移走鐵篩,即得生物鐵菌劑,該菌劑的懸浮物濃度為5.5g/l。
中試土樣來源于陜西某地的鉻渣污染土壤,以表層(0~20cm)土壤為研究對象,土壤經破碎機破碎,過2cm篩,試驗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質如下:ph為6.1,有機質為12.25g/kg,土壤總鉻濃度為328mg/kg,水溶性六價鉻濃度為48mg/kg。按0.7l/kg加入生物鐵菌劑。水溶性六價鉻濃度的變化見表1。由表1可知,處理5天后,土壤修復完成。
表1土壤修復過程中水溶性六價鉻濃度的變化
以下用實驗結果對本發明做進一步說明。
(一)生物鐵形貌分析
生物鐵培養成熟后,鐘蟲為優勢種。圖1是生物顯微鏡10*40放大倍數下的照片,從圖1中所圈位置可以看出鐵離子進入微生物體內部。
(二)處理效果說明
生物鐵能夠快速有效地修復六價鉻污染土壤,本實驗在土壤ph為6.0,六價鉻初始濃度為333.33mg/kg,生物鐵菌劑的懸浮物濃度為3.6g/l,投加量為0.66l/kg的條件下考察了在105天內,水溶性六價鉻含量的變化過程,結果如圖2。
由圖2可知,生物鐵對六價鉻污染土壤的修復速度快,效率高,去除率在第1天達到69.92%,第3天達79.21%,第7天達到90.20%,第40天達到99.33%,土壤中六價鉻含量由初始的333.3mg/kg降低至8.89mg/kg,修復完成。40天后,去除率平緩上升,至105天時,六價鉻含量降至4.5mg/kg,去除率為98.65%。
需要說明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發明,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同等替換。
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