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到處理污泥和環保技術領域,特別涉及到一種高效處理污泥脫水的方法及其裝置。
背景技術:
污泥處理是污水處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污泥處理過程中,需要對污泥進行固、液分離,將分離后的污水再進一步進行處理,對干污泥則進行外運處理。污泥脫水裝置大都由污泥輸送管、污泥泵以及脫水機構成,通過污泥物料輸送管及污泥泵將污泥從污泥池內輸送至脫水機進行固液分離。但目前的機械壓濾、真空過濾等方法,投資高、耗用動力大、操作復雜,管道易堵塞,因而大多數多企業不愿或無力進行污水中污泥的處理,致使污泥隨地排放,造成二次污染,無法達到消除污染、保護環境的目的。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種投資少,造價低,結構合理,污泥處理量大,固液分離效果好的高效處理污泥脫水的方法及其裝置。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高效處理污泥脫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按如下步驟進行:
1、設備的安裝與連接:將干燥網體放置在利于排水的位置,用連接件將50-200目的濾網安裝在干燥網體的四周及底部,濾網周邊留有45-50cm的余縫,用管線分別將污泥濃縮池、pam溶解池、攪拌池和干燥網體相連接;
2、絮凝劑配制:將水和聚丙烯酰胺按1000:0.8-1.2的比例注入到pam溶解池中,啟動溶液攪拌器在轉速為63-85轉/分下進行攪拌,攪拌均勻后,制成質量百分比濃度為0.08-0.12%的絮凝劑溶液;
3、物料輸送:將污泥濃縮池中含水量為95-99%的污泥水,通過污泥進料泵按流量為10-15m3/h輸送至攪拌池中,同時pam溶解池中的絮凝劑溶液通過pam計量泵,按流量為200-500l/h的速度輸送至攪拌池中;
4、攪拌絮凝:啟動攪拌池的攪拌器,控制攪拌器的轉速為63-85轉/分進行攪拌,當發現攪拌池中有大量絮凝物出現時,啟動污泥泵,將絮凝物料輸送至干燥網體中;
5、干化處理:送入干燥網體內的絮凝物料,其水分分別從干燥網體四周和底部50-200目的濾網中流出,經集水槽排入污水池中,自然風干3-7天后,將固體污泥從干燥網體中取出,裝袋運走。
一種高效處理污泥脫水的裝置,包括污泥濃縮池、pam溶解池、攪拌池、干燥網體、集水槽、污水池、污泥進料泵、溶液攪拌器、pam計量泵、攪拌器、污泥泵、濾網和連接件,所述裝置的污泥濃縮池內裝有污泥進料泵,污泥濃縮池用物料輸送管與攪拌池相連通,物料輸送管上裝有污泥泵閥,pam溶解池內裝有溶液攪拌器,pam溶解池用溶液輸送管與攪拌池相連通,在溶液輸送管上分別裝有pam計量泵和溶液控制閥,攪拌池內裝有攪拌器,并用管線與干燥網體相連通,在管線上裝有污泥泵,干燥網體的下方設置有集水槽,集水槽用排水管與污水池相連通。
所述干燥網體的四周和底部分別用連接件裝有50-200目的濾網,干燥網體底部濾網處開有能開關的排泥口。
本發明的積極效果為:
1、該方法和裝置中所使用的濾網污泥干燥槽工藝簡單,操作方便,不需要復雜的污泥與pam溶液的比例調試及開機運行調試;
2、該方法和裝置投資少,造價低。如日處理污水400立方米的濾網污泥干燥槽的工程造價20元,比機械壓濾、真空過濾等方法一般可節省費用80%;
3、該裝置使用效果好,污泥處理量大,有效避免了污泥的二次污染。如廠日處理污水400噸,污泥實際發生量800公斤/日,污泥未經干化處理需占地200平方米,經干化處理后僅占地30平方米,干化后的污泥可外運利用。
附圖說明
圖1、高效處理污泥脫水裝置的連接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進一步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的描述。
實施例一
參見圖1
1、設備的安裝與連接:將干燥網體4放置在集水槽5上方位置,用連接件19將50目的濾網17安裝在干燥網體4的四周及底部,濾網17周邊留有45-50cm的余縫,以防濾網17受力破裂,用物料輸送管14分別將污泥濃縮池1、和攪拌池3相連通,pam溶解池2用管線與pam計量泵10相連接,pam計量泵10用溶解輸送管15與攪拌池3相連接,攪拌池3用管線與污泥泵13相連接,污泥泵13用管線和干燥網體4相連接,集水槽5用排水管16與污水池6相連接;
2、絮凝劑配制:將水和聚丙烯酰胺(pam)按1000:0.8的比例注入到pam溶解池2中,啟動溶液攪拌器9在轉速為63轉/分下進行攪拌,攪拌均勻后,制成質量百分比濃度為0.08%的絮凝劑溶液;
3、物料輸送:將污泥濃縮池1中含水量為95-99%的污泥水,通過污泥進料泵7按流量為10m3/h輸送至攪拌池3中,同時pam溶解池2中的絮凝劑溶液通過pam計量泵10,按流量為200l/h的速度輸送至攪拌池3中;
4、攪拌絮凝:啟動攪拌池3的攪拌器12,控制攪拌器12的轉速為63轉/分進行攪拌,當發現攪拌池3中有大量絮凝物出現時,啟動污泥泵13,將絮凝物料輸送至干燥網體4中;
5干化處理:送入干燥網體4內的絮凝物料,其水分分別從干燥網體4四周和底部50目的濾網17中流出,經集水槽5排入污水池6中,自然風干3-7天后,打開干燥網體4底部的排泥口18,將固體污泥從干燥網體4中取出,裝袋運走。
實施例二
參見圖1
1、設備的安裝與連接:將干燥網體4放置在集水槽5上方位置,用連接件19將100目的濾網17安裝在干燥網體4的四周及底部,濾網17周邊留有45-50cm的余縫,以防濾網17受力破裂,用物料輸送管14分別將污泥濃縮池1、和攪拌池3相連通,pam溶解池2用管線與pam計量泵10相連接,pam計量泵10用溶解輸送管15與攪拌池3相連接,攪拌池3用管線與污泥泵13相連接,污泥泵13用管線和干燥網體4相連接,集水槽5用排水管16與污水池6相連接;
2、絮凝劑配制:將水和聚丙烯酰胺(pam)按1000:0.9的比例注入到pam溶解池2中,啟動溶液攪拌器9在轉速為63轉/分下進行攪拌,攪拌均勻后,制成質量百分比濃度為0.09%的絮凝劑溶液;
3、物料輸送:將污泥濃縮池1中含水量為95-99%的污泥水,通過污泥進料泵7按流量為12m3/h輸送至攪拌池3中,同時pam溶解池2中的絮凝劑溶液通過pam計量泵10,按流量為300l/h的速度輸送至攪拌池3中;
4、攪拌絮凝:啟動攪拌池3的攪拌器12,控制攪拌器12的轉速為63轉/分進行攪拌,當發現攪拌池3中有大量絮凝物出現時,啟動污泥泵13,將絮凝物料輸送至干燥網體4中;
5干化處理:送入干燥網體4內的絮凝物料,其水分分別從干燥網體4四周和底部100目的濾網17中流出,經集水槽5排入污水池6中,自然風干3-7天后,打開干燥網體4底部的排泥口18,將固體污泥從干燥網體4中取出,裝袋運走。
實施例三
參見圖1
1、設備的安裝與連接:將干燥網體4放置在集水槽5上方位置,用連接件19將150目的濾網17安裝在干燥網體4的四周及底部,濾網17周邊留有45-50cm的余縫,以防濾網17受力破裂,用物料輸送管14分別將污泥濃縮池1、和攪拌池3相連通,pam溶解池2用管線與pam計量泵10相連接,pam計量泵10用溶解輸送管15與攪拌池3相連接,攪拌池3用管線與污泥泵13相連接,污泥泵13用管線和干燥網體4相連接,集水槽5用排水管16與污水池6相連接;
2、絮凝劑配制:將水和聚丙烯酰胺(pam)按1000:1.1的比例注入到pam溶解池2中,啟動溶液攪拌器9在轉速為85轉/分下進行攪拌,攪拌均勻后,制成質量百分比濃度為0.11%的絮凝劑溶液;
3、物料輸送:將污泥濃縮池1中含水量為95-99%的污泥水,通過污泥進料泵7按流量為14m3/h輸送至攪拌池3中,同時pam溶解池2中的絮凝劑溶液通過pam計量泵10,按流量為400l/h的速度輸送至攪拌池3中;
4、攪拌絮凝:啟動攪拌池3的攪拌器12,控制攪拌器12的轉速為85轉/分進行攪拌,當發現攪拌池3中有大量絮凝物出現時,啟動污泥泵13,將絮凝物料輸送至干燥網體4中;
5干化處理:送入干燥網體4內的絮凝物料,其水分分別從干燥網體4四周和底部150目的濾網17中流出,經集水槽5排入污水池6中,自然風干3-7天后,打開干燥網體4底部的排泥口18,將固體污泥從干燥網體4中取出,裝袋運走。
實施例四
參見圖1
1、設備的安裝與連接:將干燥網體4放置在集水槽5上方位置,用連接件19將200目的濾網17安裝在干燥網體4的四周及底部,濾網17周邊留有45-50cm的余縫,以防濾網17受力破裂,用物料輸送管14分別將污泥濃縮池1、和攪拌池3相連通,pam溶解池2用管線與pam計量泵10相連接,pam計量泵10用溶解輸送管15與攪拌池3相連接,攪拌池3用管線與污泥泵13相連接,污泥泵13用管線和干燥網體4相連接,集水槽5用排水管16與污水池6相連接;
2、絮凝劑配制:將水和聚丙烯酰胺(pam)按1000:1.2的比例注入到pam溶解池2中,啟動溶液攪拌器9在轉速為85轉/分下進行攪拌,攪拌均勻后,制成質量百分比濃度為0.12%的絮凝劑溶液;
3、物料輸送:將污泥濃縮池1中含水量為95-99%的污泥水,通過污泥進料泵7按流量為15m3/h輸送至攪拌池3中,同時pam溶解池2中的絮凝劑溶液通過pam計量泵10,按流量為500l/h的速度輸送至攪拌池3中;
4、攪拌絮凝:啟動攪拌池3的攪拌器12,控制攪拌器12的轉速為85轉/分進行攪拌,當發現攪拌池3中有大量絮凝物出現時,啟動污泥泵13,將絮凝物料輸送至干燥網體4中;
5干化處理:送入干燥網體4內的絮凝物料,其水分分別從干燥網體4四周和底部200目的濾網17中流出,經集水槽5排入污水池6中,自然風干3-7天后,打開干燥網體4底部的排泥口18,將固體污泥從干燥網體4中取出,裝袋運走。
本說明書中公開的所有特征,或公開的所有過程中的步驟,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驟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組合。本說明書(包括權利要求、摘要)中公開的任一特征,除非特別敘述,均可被其他等效或具有類似目的的替代特征加以替換。即除非特別敘述,每個特征只是一系列等效或類似特征中的一個例子而已。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明的非限定實施方式,還可以衍生出大量的實施例,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創造構思和不作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的實施例,這些都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