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污水處理領域,特別涉及一種組合生化池及其構筑方法。
背景技術:
在各種工業生產過程中一般會產生大量的廢水,而廢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機物,如果只是使用化學方法進行污水處理,就很難達到很好的效果,所以,現有技術一般還要通過培植生物菌進行生化處理。
現有的生化池,一般處理時間短,會降低污水生化處理的效果,而且生化池中曝氣管一般進氣管從池底接入,這樣在維修時需要將整個池體內的污水用泵抽調,隨后才能維修,增大了成本。
并且廢水處理一般都需要將處理后的廢水排至管網,達標后的廢水會先進入清水池,再由清水池排放至計量池后接入管網,現有的清水池都為單一的池體,只起到中間段的過渡作用,并沒有吸附、過濾的作用,這樣排放的廢水經過處理后,僅僅剛達到排放指標。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為克服上述弊端,提供一種運行穩定、處理完善、便于維修、易于管理的組合生化池及其構筑方法。
為達到上述發明目的,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組合生化池,包括長方形池體1,池體1內部經擋墻2分割成四個厭氧池11、兩個兼氧池12、五個第一接觸氧化池13、第二接觸氧化池14、沉淀池15和清水池16,第一接觸氧化池13和第二接觸氧化池14內均設有組合式曝氣管5,清水池16內設有末端吸附裝置6,擋墻2在隔開功能性質相同的同種處理池時,在其底部設有第一預留孔21,在在隔開功能性質不同的兩種處理池時,在其頂部設有第二預留孔22;
第二接觸氧化池14經進水管23與沉淀池15連通,清水池16在其與沉淀池15分隔的擋墻2上設有水管24;
進一步地,第一接觸氧化池13上設有橫梁17,橫梁17上設有中間走道,且在池體1四周也設有走道;
進一步地,池體1為箱體結構,截面尺寸為31×25m,高度為4.5m;
進一步的,沉淀池15還設有污泥管25,清水池16還設有兩個排水管26;
進一步的,組合式曝氣管5的輸氣管道布置在接觸氧化池外部,其出氣端鋪設在接觸氧化池底部,末端吸附裝置6主要采用活性炭纖維棉面板吸附,且架設在清水池16上部;
本發明還提供一種組合生化池的構筑方法,包含以下步驟:
S1:建造底板3,包括挖至老土,整平形成持力層31、鋪設300mm厚砂石墊層32、澆筑50mm厚C15素砼找平層33和澆筑300mm厚鋼砼34;
S2:綁扎所述池體1和擋墻2內鋼筋,并在擋墻2預留第一預留孔21和第二預留孔22,同時預留進水管23、水管24、污泥管25和排水管26,并在墻體內管道上套設止水圈4,最后一次性混凝土澆筑成型;
S3:在第一接觸氧化池13和第二接觸氧化池14內布置組合曝氣管5,同時在清水池16上架設末端吸附裝置6;
S4:在沉淀池內澆筑C15素砼放坡,放坡角度為40~50°;
S5:在橫梁17上鋪設中間走道,并在池體1四周鋪設走道。
由于上述技術方案運用,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下列優點:
1.本發明在清水池16上設有末端吸附裝置6,能起到吸附作用且吸附效好,并且能去污染因子;
2.本發明在整個處理池的布置結構上,設計緊湊、布局合理、運行穩定、并且建設投資少;
3.本發明組合曝氣管5采用組裝式,可以在污水處理的同時進行維修替換,使得整個的處理效率更高,大大提高了污水處理管理水平
4.本發明處理池布局合理,在整個污水處理過程中,污水在各個池體中停留時間較長,使得污水在生化池運轉周期長,提高個整個污水處理的效果。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中A-A、B-B、C-C、D-D截面示意圖;
圖3是底板結構示意圖;
圖4是止水圈布置示意圖;
圖5是組合曝氣管布置示意圖;
圖6是末端處理裝置布置示意圖。
其中:1、池體;2、擋墻;3、底板;4、止水圈;5、組合曝氣管;6、末端吸附裝置;11、厭氧池;12、兼氧池;13、第一接觸氧化池;14、第二接觸氧化池;15、沉淀池;16、清水池;21、第一預留孔;22、第二預留孔;23、進水管;24、水管;25、污泥管;26、出水管;31、持力層;32、砂石墊層;33、素砼找平層;34、厚鋼砼。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描述:
實施例:
參見圖1~6所示,一種組合生化池,包括長方形池體1,池體1內部經擋墻2分割成四個厭氧池11、兩個兼氧池12、五個第一接觸氧化池13、第二接觸氧化池14、沉淀池15和清水池16,具體的,厭氧池11、兼氧池12、沉淀池15和清水池16大小相等,截面尺寸為5.1×5.0m,第一接觸氧化池13大小為第二接觸氧化池14兩倍,其中第一接觸氧化池13截面尺寸為10.2×10m,但兩者內均設有組合式曝氣管5,清水池16內設有末端吸附裝置6,擋墻2在隔開功能性質相同的同種處理池時,在其底部設有第一預留孔21,在在隔開功能性質不同的兩種處理池時,在其頂部設有第二預留孔22;
第二接觸氧化池14經進水管23與沉淀池15連通,清水池16在其與沉淀池15分隔的擋墻2上設有水管24;
上文中,預留孔的截面尺寸均為300×500mm,進水管23采用DN150型號,水管24為φ160水管,且水管24管底標高大于進水管23;
第一接觸氧化池13上設有橫梁17,在橫梁17相互連接的部位設有立柱,立柱截面尺寸為300×300mm,并在橫梁17上設有中間走道,同時在池體1四周也設有走道;
池體1為箱體結構,截面尺寸為31×25m,高度為4.5m;
沉淀池15還設有φ75污泥管25,清水池16還設有兩個DN65排水管26;
組合式曝氣管5的輸氣管道布置在接觸氧化池外部,其出氣端鋪設在接觸氧化池底部,末端吸附裝置6主要采用活性炭纖維棉面板吸附,且架設在清水池16上部;
進一步的,在構筑該組合生化池時,包含以下步驟:
S1:建造底板3,包括挖至老土,整平形成持力層31、鋪設300mm厚砂石墊層32、澆筑50mm厚C15素砼找平層33和澆筑300mm厚鋼砼34;
S2:綁扎所述池體1和擋墻2內鋼筋,并在擋墻2預留第一預留孔21和第二預留孔22,同時預留進水管23、水管24、污泥管25和排水管26,并在墻體內管道上套設止水圈4,最后一次性混凝土澆筑成型;
S3:在第一接觸氧化池13和第二接觸氧化池14內布置組合曝氣管5,同時在清水池16上架設末端吸附裝置6;
S4:在沉淀池內澆筑C15素砼放坡,放坡角度為40~50°;
S5:在橫梁17上鋪設中間走道,并在池體1四周鋪設走道。
在具體進行廢水生化處理過程中,經過預處理的廢水儲存在中間調節池,隨后廢水進入厭氧池11,將難生物降解的物質轉變為易于生物降解的物質,提高廢水的可生化性,以利于后續的好氧生物處理;
廢水在厭氧池11處理過后經第二預留孔22進入兼氧池12,進一步降解有機物,利于后續處理,隨后廢水進入接觸氧化池,廢水在接觸氧化池中要經過六個池體連續的接觸氧化,周期長,效果好,在接觸氧化過程中,通過微生物的新陳代謝的作用,將污水中的有機物去除,同時降低污水中懸浮物濃度和去除氨氮;
污水經過進水管23進入沉淀池15,在其內部完成沉淀過程,上層清液經水管24進入清水池16,下層污泥經污泥管25排入污泥濃縮池,完成二次沉淀過程;
在清水池16中,末端吸附裝置6將活性炭纖維棉面板放置在清水內,清水穿透面板,完成吸附過程;
在此過程中,正常經清水池排出處理后的廢水COD含量低于500mg/L,但還是處于較高的狀態,但在本組合生化池作用下排出的廢水,COD含量為200~300mg/L,提高了整個廢水處理的效果。
上述實施方式只為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構思及特點,其目的在于讓熟悉此項技術的人能夠了解本發明的內容并據以實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凡根據本發明精神實質所做的等效變換或修飾,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