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河床污染處理,尤其涉及一種用于治理河床污染的原位修復污染底泥的生態毯。本實用新型適用于治理各類海、河、湖、水庫等水體的底泥污染,不但可以隔離底泥對水體的污染,還可以通過水生植物和活性物質對底泥中的污染物質進行吸收和降解,達到治理水體污染的效果。
背景技術:
河道、湖泊和水庫底泥中存在有大量的污染物,如氮磷營養鹽、重金屬及難降解有機物等。底泥作為水體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水體進行著復雜的物質交換,在一定條件下,污染物可從底泥中溶出并釋放至水體,造成水體污染。另外,底泥中有大量的微生物生存,其處于食物鏈的最底層,底泥污染物會隨著食物鏈的逐級向上富集,危及水體中生物的健康,影響水質。因此,底泥的修復成效與水質改善有著密切的作用,開發有效的修復技術變得尤為重要。
底泥污染的修復技術主要分為原位修復技術和異位修復技術,其中,如底泥疏浚等異位修復技術存在成本高、工程量大等缺點,而原位修復技術以其成本低、操作簡單、處理面積大、不易產生二次污染等優點備受青睞。采用覆蓋式的原位物理修復技術,可將污染底泥與水體隔離,有效阻止底泥污染物向水體中遷移,但是,因為覆蓋物的兼容性差,尤其對底棲生物有較強的破壞力,使該法的應用受到一定的局限性。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覆蓋式的原位物理修復技術存在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操作方便、成本低、修復效果佳的底泥原位修復技術。本實用新型采取下述技術方案解決上述技術問題。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原位修復污染底泥的生態毯,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態毯從上至下包括:表層、附有水生植物種子或幼苗的植生層、用于吸附水中污染物并提供水生植物生長基質的活性層、用于保證生態毯在水體中穩定性的載體層;所述生態毯的邊緣或者內部具有將其固定在河床上的固定件。
優選的:所述表層的材質為土工布或聚酯纖維。
優選的:所述植生層是用無紡布面料包裹水生植物種子或者直接插種水生植物幼苗。
優選的:所述水生植物為伊樂藻、枯草和黑藻中的一種或者混合多種。
優選的:所述活性層由粘土、保水劑、植物草纖維及活性介質混合而成。
優選的:所述活性介質的成分為活性炭、磷灰石、有機黏土和鋁改性沸石中的任一種或其任意組合。
優選的:所述載體層為土工膜或土工布。
優選的:所述固定件包括樁和混凝土釘,所述樁固定在河床上,所述混凝土釘將生態毯固定在樁上。
優選的:所述固定件包括木樁、竹狀和金屬釘。
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技術效果:所述生態毯可以覆蓋在受污染的水體底泥上,隔絕底泥中的污染物進入水體;同時利用植生層中的水生植物和活性層中的活性物質,對底泥中的污染物進行吸收和降解,達到治理水體底泥污染的技術效果。
說明書附圖
圖1是原位修復污染底泥的生態毯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鋪設在河床上的原位修復污染底泥的生態毯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法
本實用新型通過下述實施方式達到所述技術效果: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生態毯1由下至上分別為載體層14,活性層13,植生層12和表層11,由前述四層結構依次疊加而成,并如圖二所示,在所述生態毯邊緣或者內部裝有混凝土釘21用于將生態毯固1定在打入河床內的樁22上。
最底層為載體層14:所述載體層14由土工布、土工膜或者其他類似材質構成,具有一定的機械強度,可有效防止底泥中的污染物進入水體,并對生態毯整體提供支持作用。
在所述載體層14的上方為活性層13:所述活性層13由粘土、保水劑、植物草纖維及活性介質混合而成。所述活性介質用于吸附污泥中的污染物,其成分包括活性炭、磷灰石、有機黏土和鋁改性沸石,所述成分可以按照施工對象的具體污染類型,單一或者混合使用。
在所述活性層13的上方為植生層12,所述植生層12為用無紡布面料包裹的水生植物種子,或者直接將水生植物成株固定于所述無紡布面料。水生植物通過根系吸收底泥中污染物,并對污染物進行分解和降解,然后通過定期收割或去除所述水生植物,達到徹底去除河床中污染物的技術效果。
在所述植生層12的上方為表層11,所述表層11的材質包括土工布和聚酯纖維,用于覆蓋和保護下層結構,同時為底棲生物提供生存環境。
所述生態毯1可以按照河床的面積和形狀進行加工和鋪設,首先將樁21按照需要打入河床內部,然后將加工成型的所述生態毯用混凝土釘22固定在樁21上。也可以直接用木樁、竹樁和金屬釘直接將其固定在河床上。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對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實用新型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