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環境領域,涉及一種實驗室污水處理系統。
背景技術:
實驗室廢水主要來源于學校物理實驗室、化學實驗室、生物實驗室等產生的廢液,高校實驗室所產生的廢水特點是:數量少、種類多、組成經常變化。根據實驗室廢水的主要成分,主要可分為無機廢水、有機廢水和綜合廢水。無機廢水主要是含有汞、鉛、鉻等重金屬的廢水、酸堿廢水等;有機廢水主要是含有酚、苯、硝基化合物、多環芳烴等有機物的廢水;綜合廢水即廢水中既含有無機污染物又含有有機污染物的廢水。
目前的針對實驗室的廢水處理方法中,一般采用先將廢水收集后,再使用相應的設備和處理試劑進行處理,若要使廢水處理達到排放標準,往往需要采用多種處理設備,處理工藝也較為繁瑣,使得廢水的處理效率較低。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實驗室污水處理系統,旨在解決現有技術中實驗室污水處理工藝繁瑣、效率低下的問題。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如下: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實驗室污水處理系統,包括箱體,所述箱體內依次包括收集腔、電解腔、反應腔、沉淀腔、生物吸附腔和控制單元,
所述收集腔用于收集待處理污水;
所述電解腔用于對待處理污水進行電解處理,得到一次處理污水;
所述反應腔用于對所述一次處理污水進行pH值調節,得到二次處理污水;
所述沉淀腔用于對所述二次處理污水進行絮凝沉淀,得到三次處理污水;
所述生物吸附腔用于對所述三次處理污水進行吸附處理,得到達標廢水;
所述控制單元用于控制各腔的試劑添加。
進一步的,所述收集腔的上部設有污水進管和格柵,待處理污水依次經過所述污水進管和所述格柵進入所述收集腔。
進一步的,所述收集腔內還設置有用于混合所述待處理污水的曝氣攪拌混合裝置。
進一步的,所述電解腔上部設有電解腔進水管和第一酸堿調節管;
所述電解腔進水管一端與所述收集腔連通,另一端伸入所述電解腔底部;
所述第一酸堿調節管一端與設置于所述控制單元內的酸堿桶連通,另一端伸入所述電解腔內與所述電解腔進水管連通。
進一步的,所述反應腔上部設有反應腔進水管和第二酸堿調節管;
所述反應腔進水管一端與所述電解腔連通,另一端與所述反應腔連通;
所述第二酸堿調節管一端與設置于所述控制單元內的酸堿桶連通,另一端伸入所述反應腔內與所述反應腔進水管連通;
所述反應腔進水管與所述第二酸堿調節管的連接處設有第一管道混合器。
進一步的,所述沉淀腔上部設有沉淀腔進水管、絮凝劑進管和助凝劑進管,
所述沉淀腔進水管一端與所述反應腔連通,另一端與所述沉淀腔連通;
所述絮凝劑進管一端與設置于所述控制單元內的絮凝劑桶連通,另一端伸入所述沉淀腔內與所述沉淀腔進水管連通;
所述助凝劑進管一端與設置于所述控制單元內的助凝劑桶連通,另一端伸入所述沉淀腔內與所述沉淀腔進水管連通;
所述沉淀腔進水管與所述絮凝劑進管和所述助凝劑進管的連接處設有第二管道混合器。
可選的,所述沉淀腔內還設有導流筒和擋流板,
所述沉淀腔進水管一端與所述反應腔連通,另一端通過一導流筒與所述沉淀腔連通;
所述導流筒下部設有擋流板。
進一步的,所述生物吸附腔上部設有吸附腔進水管,內部設有過濾底板、底部設有排水管,
所述吸附腔進水管一端與所述沉淀腔連通,另一端通過布水器與所述生物吸附腔連通;
所述過濾底板設置于所述生物吸附腔的下部空間內,其上安裝有濾頭;
所述吸附腔進水管與所述過濾底板之間的所述吸附腔內部空間中設有活性炭填料;
所述排水管用于將生物吸附腔內部處理后的污水排出。
進一步的,所述生物吸附腔內還包括消毒單元,所述消毒單元用于對所述生物吸附腔內的污水進行消毒處理。
進一步的,所述消毒單元設置于所述濾底板與所述生物吸附腔的底部之間的空間內,其設有與設置于所述控制單元內的消毒液桶連通的消毒液進管。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實驗室污水處理系統將收集腔、電解腔、反應腔、沉淀腔、生物吸附腔和控制單元集成到一個箱體內,集成度高,大大節省了污水處理的空間占用度,且該系統污水處理設備齊全,可在一個箱體內完成全部的污水處理工藝,使污水達到排放標準,大大提高了實驗室污水的處理效率。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實驗室污水處理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實驗室污水處理系統作進一步詳細說明。根據下面說明和權利要求書,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和特征將更清楚。需說明的是,附圖均采用非常簡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準的比例,僅用以方便、明晰地輔助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目的。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實驗室污水處理系統,包括箱體1,所述箱體1內依次包括收集腔11、電解腔12、反應腔13、沉淀腔14、生物吸附腔15和控制單元16,
所述收集腔11用于收集待處理污水;
所述電解腔12用于對待處理污水進行電解處理,得到一次處理污水;
所述反應腔13用于對所述一次處理污水進行pH值調節,得到二次處理污水;
所述沉淀腔14用于對所述二次處理污水進行絮凝沉淀,得到三次處理污水;
所述生物吸附腔15用于對所述三次處理污水進行吸附處理,得到達標廢水;
所述控制單元16用于控制各腔(包括收集腔11、電解腔12、反應腔13、沉淀腔14和生物吸附腔15等)的試劑添加,以及各腔水泵、管道閥門等的工作狀態。
進一步的,所述收集腔11的上部設有污水進管111和格柵112,待處理污水依次經過所述污水進管111和所述格柵112進入所述收集腔11。格柵112用于去除過濾污水中的大顆粒雜質。
優選的,所述收集腔11內還設置有用于混合所述待處理污水的曝氣攪拌混合裝置(圖中未標出)。
進一步的,所述電解腔12上部設有電解腔進水管121和第一酸堿調節管122;
所述電解腔進水管121一端與所述收集腔11連通,另一端伸入所述電解腔12底部;
所述第一酸堿調節管121一端與設置于所述控制單元16內的酸堿桶161連通,另一端伸入所述電解腔12內與所述電解腔進水管121連通。
進一步的,所述反應腔13上部設有反應腔進水管131和第二酸堿調節管132;
所述反應腔進水管131一端與所述電解腔12連通,另一端與所述反應腔13連通;
所述第二酸堿調節管132一端與設置于所述控制單元16內的酸堿桶161連通,另一端伸入所述反應腔13內與所述反應腔進水管131連通;
所述反應腔進水管131與所述第二酸堿調節管132的連接處設有第一管道混合器133,使污水與酸堿調節劑能夠充分混合。
進一步的,在上述方案中,所述沉淀腔14上部設有沉淀腔進水管141和絮凝劑進管142,
所述沉淀腔進水管141一端與所述反應腔13連通,另一端通過一導流筒145與所述沉淀腔14連通;
所述絮凝劑進管141一端與設置于所述控制單元16內的絮凝劑桶162連通,另一端伸入所述沉淀腔14內與所述沉淀腔進水管141連通;
所述沉淀腔進水管141與所述絮凝劑進管142的連接處設有第二管道混合器144。
可選的,在上述方案中,所述沉淀腔14上部還設有助凝劑進管143,所述助凝劑進管143一端與設置于所述控制單元16內的助凝劑桶163連通,另一端伸入所述沉淀腔14內與所述沉淀腔進水管141連通;
所述沉淀腔進水管141與所述絮凝劑進管142和所述助凝劑進管143的連接處設有第二管道混合器144。
優選的,在所述導流筒145下部還設有擋流板146。
進一步的,所述生物吸附腔15上部設有吸附腔進水管151,內部設有過濾底板152、底部設有排水管153,
所述吸附腔進水管151一端與所述沉淀腔15連通,另一端通過布水器154與所述生物吸附腔15連通;
所述過濾底板152設置于所述生物吸附腔15的下部空間內,其上安裝有濾頭155;
所述吸附腔進水管151與所述過濾底板152之間的所述吸附腔內部空間中設有活性炭填料156;
所述排水管153用于將生物吸附腔15內部處理后的污水排出。
進一步的,所述生物吸附腔15內還包括消毒單元157,所述消毒單元157用于對所述生物吸附腔15內的污水進行消毒處理。
進一步的,所述消毒單元157設置于所述濾底板152與所述生物吸附腔15的底部之間的空間內,其設有與設置于所述控制單元16內的消毒液桶164連通的消毒液進管158,所述排水管153一端與所述消毒單元157連通,另一端將處理后的達標污水排出至外界(如市政管網等)。
在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中,待處理污水在提升泵的作用下通過所述污水進管111和格柵112進入箱體1內部的收集腔11內進行均質;
經過收集腔11內的攪拌混合后,待處理污水經過電解腔進水管121進入到所述電解腔121的底部,同時,根據待處理污水的pH值,可通過第一酸堿調節管122進行pH值調節,使進入電解腔12的污水的pH達到設定的值,電解腔12為鐵碳電解腔,內部裝有鐵碳填料,待處理污水在鐵碳微電解池的作用下,重金屬離子和有機物被還原為還原態,同時無視中的發色、助色基團被破壞,達到脫色的目的,待處理污水在電解腔12內得到初步的處理后形成一次處理污水;
經過電解處理后的一次處理污水經反應腔進水管131進入反應腔13中,同時,根據一次處理污水的pH值,利用第二酸堿調節管132加入酸或堿,并在第一管道混合器133的作用下,對進入反應腔13的一次處理污水進行pH調節,使pH達到設定的值。在反應腔中,一次處理污水進行中和反應以及伴隨中和反應同時發生的其他反應,得到二次處理污水;
二次處理污水經沉淀腔進水管141進入沉淀腔14中,在進入沉淀腔的過程中,絮凝劑和助凝劑通過絮凝劑進管142和助凝劑進管143進入沉淀腔進水管141中,在第二管道混合器144的作用下混合均勻后經導流筒145和擋流板146(防止混合液濺射,影響沉淀效果)進入沉淀腔14中,在沉淀腔14中,在凝絮劑和助凝劑的作用下,二次處理污水產生凝絮沉淀,凝絮沉淀可以吸附部分不溶物,有效去除二次處理污水中的重金屬沉淀等不溶物,經過沉淀腔14的作用后,大部分的重金屬沉淀和不溶物被清除,得到三次處理污水;
三次處理污水再經吸附腔進水管151在布水器154的作用下均勻流入生物吸附腔15中,生物吸附腔15內設有活性炭填料156,可以進一步對重金屬離子和有機污染物進行吸附,經過吸附活性炭填料156的吸附后,污水再經過濾底板152和濾頭155的過濾作用進入消毒單元157中,在消毒單元157內,污水在消毒液進管158流出的消毒液的作用下進行消毒處理,處理后的污水可達到排放標準,可經排水管153排出至市政管網。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實驗室污水處理系統將收集腔、電解腔、反應腔、沉淀腔、生物吸附腔和控制單元集成到一個箱體內,集成度高,大大節省了污水處理的空間占用度,且該系統污水處理設備齊全,可在一個箱體內完成全部的污水處理工藝,使污水達到排放標準,大大提高了實驗室污水的處理效率。
上述描述僅是對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的描述,并非對本實用新型范圍的任何限定,本實用新型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根據上述揭示內容做的任何變更、修飾,均屬于權利要求書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