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污水處理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微生物填料層。
背景技術:
生物膜法的最大特點是在其處理設施/設備內安裝生物填料。當前市面上銷售的生物填料按安裝形式大致可分為固定式填料、懸浮填料和懸掛式填料,其中懸掛式填料在生化工藝中的應用最為廣泛,廣泛應用于各類厭氧池、水解酸化池和好氧池。懸掛式填料均由纖維束、塑料片、套管和中心繩等部件組成,安裝時需在池體內壁所設計的標高處安裝填料主支架,然后再在安裝好的主支架上按設計要求的間距安裝填料支架,填料主支架和填料支架均為上下兩層,兩層間的距離為填料的有效長度,填料兩個末端的中心繩分別系于上下兩層支架上。
當前所用的填料主支架為鋼材,填料支架為圓鋼或羅紋鋼。 填料支架的安裝密度取決于設計的填料安裝間距,而一般生化系統的填料安裝間距為10~ 15cm,對于大系統來說,填料支架的用量非常大,安裝的工程量也非常大。填料支架為圓鋼或螺紋鋼,在安裝過程中需要用到電焊手段,電焊過程中會產生高溫的焊渣,而大部分生化池池底安裝有膜片式曝氣盤,高溫的焊渣容易對曝氣盤上的膜片產生灼蝕破壞,為了防止焊渣掉落灼蝕曝氣盤,在安裝填料支架時往往會向生化池內注水,這個舉措雖然保護了曝氣盤,但增加了電焊作業的危險性;填料支架安裝完成后,在安裝填料之前還需要對填料支架做防銹防腐處理、即刷涂防銹漆和防腐漆,經防銹防腐處理后的填料支架才能保證其使用壽命達到設計要求。
技術實現要素:
基于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微生物填料層。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在于:一種微生物填料層,包括若干鋼構件、若干PVC管和若干纖維填料圈,若干鋼構件與池體內壁固定連接,若干PVC管的兩端分別與鋼構件相連接,若干鋼構件與若干PVC管構成微生物填料層的層架結構,若干纖維填料圈經尼龍繩懸掛在PVC管上,以便微生物細菌的吸附和繁殖。
優選的,所述若干鋼構件豎直設置且均布在池體內壁上。
優選的,所述若干PVC管水平設置且上下兩層之間的間距相等。每根PVC管上等間距地懸掛著纖維填料圈。
優選的,上下相鄰的兩層PVC管之間的間距為1m。上下相鄰的兩層PVC管上的纖維填料圈懸掛位置相互對應。
優選的,所述層架結構總共有三層。
優選的,所述PVC管為DN25的PVC管。
本實用新型的另一技術方案在于:一種微生物填料層的應用,將上述的微生物填料層安裝在微生物處理池中,所述微生物填料層安裝在距離微生物處理池池底0.5m以上的位置,所述微生物填料層的頂部與微生物處理池的水面間距大于等于1m。廢水呈S形曲線流向微生物填料層。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實用新型的微生物填料層采用PVC管替代部分的鋼構件,降低了造成成本,減輕了填料層架的重量,提高了施工效率。在PVC管上掛滿纖維填料圈,形成蜂窩狀結構,在相應的停留時間內,極大提高了微生物與廢水的接觸面,使微生物細菌能更有效地降解廢水中的有機物和無機物,提高廢水處理的達標率。
附圖說明
圖1為實施例中微生物填料層的使用狀態示意圖。
標號說明:1-鋼構件 2-PVC管 3-纖維填料圈 4-池體 5-尼龍繩 6-池底 7-水面。
具體實施方式
為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內容、構造特征、所實現目的及效果,以下結合實施方式并配合附圖詳予說明。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的微生物填料層包括若干鋼構件1、若干PVC管2和若干纖維填料圈3。若干鋼構件1與池體4內壁固定連接,所述若干鋼構件1豎直設置且均布在池體4內壁上。若干PVC管2的兩端分別與鋼構件1相連接,所述PVC管為DN25的PVC管。若干鋼構件1與若干PVC管2構成微生物填料層的層架結構,所述層架結構總共有三層。
所述若干PVC管水平設置且上下兩層之間的間距相等。上下相鄰的兩層PVC管之間的間距為1m,三層總層高共3m。每根PVC管上等間距地懸掛著纖維填料圈。上下相鄰的兩層PVC管上的纖維填料圈懸掛位置相互對應。若干纖維填料圈經尼龍繩5懸掛在PVC管2上,以便微生物細菌的吸附和繁殖。
將本實用新型的微生物填料層應用微生物處理池中,例如將其應用到水解酸化池或多級好氧曝氣池中。
使用時,將上述的微生物填料層安裝在微生物處理池中,所述微生物填料層安裝在距離微生物處理池池底0.5m以上的位置,所述微生物填料層的頂部與微生物處理池的水面間距大于等于1m。廢水呈S形曲線流向微生物填料層。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專利范圍,凡是利用本實用新型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或等效流程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他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包括在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