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污水處理設備,尤其涉及一種在污水處理的過程中使用的混凝沉淀機構,屬于污水處理領域。
背景技術:
混凝沉淀操作是污水處理過程中的重要環節,通過將難降解難沉淀的物質絮凝成大顆粒后再沉淀去除的方式完成污水處理。由于污水及廢水中大多包含懸浮物(SS)和溶解性有機物等,因此混凝沉淀池是廢水處理工藝設計時不可或缺的部分。設計合理的混凝沉淀池是提高混凝效果,后期充分降解廢水中有機物的重要保障。目前使用較多的混凝沉淀有隔板絮凝池和機械絮凝池兩種,這兩種構造形式的目的都是為了達到較好的混凝效果。同時在這兩種混凝池中,混凝劑中無機混凝劑(如PAC)和高分子有機混凝劑都采用的是分開投加的方式,這樣的方式是為了進一步地保證藥劑與有機物的充分混合,從而達到去除有機物的目的。下面以機械絮凝池為例具體說明。
機械絮凝池主要利用機械設備將混凝劑與有機物攪拌混合,達到去除有機物的目的,其主要由電機、攪拌系統和加藥管組成。在電動機的作用下攪拌裝置對水體進行攪拌,同時向水中加入絮凝劑,使水體中的雜質以及溶解性有機物與藥劑充分混合形成絮凝體,再通過高分子絮凝劑的作用使顆粒變大并沉淀下來。采用這種機械攪拌的方式,可以不需考慮水質變化。同時由于機械攪拌強度大,可以在短時間內完成藥劑與廢水的充分混合,達到很好的混凝效果。
但上述機械絮凝池也并非完美,仍然存在著諸多缺點。具體而言,由于藥劑采用分開投加的形式添加,且目前一般采用分池體操作或者在同一池體中分階段投加。這樣一來,池內就需要設置多個機械攪拌裝置,且機械裝置易腐蝕,需經常檢查維修,因此多個機械攪拌裝置的使用不僅增加了運營成本,也增加了維修工作量。此外,由于絮凝池內加入有機混凝劑(如PAM)后,需要實現快混和慢混兩個階段,這就需要對攪拌速度進行控制,無疑進一步增加了作業難度。此外,如果混凝及沉淀操作在同一池體內進行時,廢水在流動進入下一個池體時易導致沉淀物上浮,不但降低了沉淀效果而且不利于后期處理。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有些池體在設計時就將混凝區域與沉淀區域分開,混凝充分后再進入沉淀池進行沉淀分離,雖然這樣的設計盡可能地避免了沉淀物上浮,但其構筑物較多、占地面積大。
綜上所述,如何提供一種節約空間、便于維護、且能夠高效地完成混凝及沉淀操作的混凝沉淀機構,就成為了本領域技術人員亟待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鑒于現有技術存在上述缺陷,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種在污水處理的過程中使用的混凝沉淀機構。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將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得以實現:
一種混凝沉淀機構,包括用于容納污水的混凝沉淀池,以及設置于所述混凝沉淀池上方、用于向所述混凝沉淀池內投放混凝藥劑的加藥裝置,還包括設置于所述混凝沉淀池上方、用于對所述混凝沉淀池內的污水和混凝藥劑進行攪拌混合的攪拌裝置,所述混凝沉淀池的周向側壁上開設有進水口及出水口,所述混凝沉淀池的底部開設有排泥口,所述混凝沉淀池內還設置有用于進一步完成污水和混凝藥劑的混合、并防止沉淀物再次上浮的可調式隔板。
優選地,所述混凝沉淀池包括一段圓筒形池體,以及連接于所述圓筒形池體底端的倒錐形池體,所述倒錐形池體周向側壁與鉛垂線的夾角角度為30°~60°。
優選地,所述倒錐形池體周向側壁與鉛垂線的夾角角度為45°。
優選地,所述圓筒形池體周向側壁的上端位置開設有用于污水流入的進水口,所述圓筒形池體周向側壁的下端位置開設有用于混凝沉淀出水流出的出水口。
優選地,所述倒錐形池體底部的中心位置開設有用于沉淀完成后污泥排出的排泥口,所述排泥口借助安裝于所述排泥口末端的閥門組件完成其開閉。
優選地,所述可調式隔板設置于所述圓筒形池體內的下端位置,所述可調式隔板包括至少一根中心軸,以及多個可活動地設置于所述中心軸上的分隔板,所述分隔板可圍繞所述中心軸翻轉運動,所述分隔板還傳動連接有用于控制所述分隔板翻轉角度、翻轉速度的控制組件。
優選地,當所有所述分隔板均處于水平狀態時,所有分隔板共同形成一個與水平面平行的完整平面。
優選地,所述加藥裝置包括用于盛裝混凝藥液的藥箱,以及與所述藥箱固定連接、用于將混凝藥劑通向所述混凝沉淀池內的液管,所述液管上還設置有液流閥和計量泵。
優選地,所述攪拌裝置為攪拌機,所述攪拌機的攪拌頭伸入所述混凝沉淀池內。
一種混凝沉淀機構,包括用于容納污水的混凝沉淀池,以及設置于所述混凝沉淀池上方、用于向所述混凝沉淀池內投放混凝藥劑的加藥裝置,還包括設置于所述混凝沉淀池上方、用于對所述混凝沉淀池內的污水和混凝藥劑進行攪拌混合的攪拌裝置,所述混凝沉淀池的周向側壁上開設有進水口及出水口,所述混凝沉淀池的底部開設有排泥口,所述混凝沉淀池內還設置有用于進一步完成污水和混凝藥劑的混合、并防止沉淀物再次上浮的可調式隔板;
所述混凝沉淀池包括一段圓筒形池體,以及連接于所述圓筒形池體底端的倒錐形池體,所述倒錐形池體周向側壁與鉛垂線的夾角角度為30°~60°;
所述倒錐形池體周向側壁與鉛垂線的夾角角度為45°;
所述圓筒形池體周向側壁的上端位置開設有用于污水流入的進水口,所述圓筒形池體周向側壁的下端位置開設有用于混凝沉淀出水流出的出水口;
所述倒錐形池體底部的中心位置開設有用于沉淀完成后污泥排出的排泥口,所述排泥口借助安裝于所述排泥口末端的閥門組件完成其開閉;
所述可調式隔板設置于所述圓筒形池體內的下端位置,所述可調式隔板包括至少一根中心軸,以及多個可活動地設置于所述中心軸上的分隔板,所述分隔板可圍繞所述中心軸翻轉運動,所述分隔板還傳動連接有用于控制所述分隔板翻轉角度、翻轉速度的控制組件;
當所有所述分隔板均處于水平狀態時,所有分隔板共同形成一個與水平面平行的完整平面;
所述加藥裝置包括用于盛裝混凝藥液的藥箱,以及與所述藥箱固定連接、用于將混凝藥劑通向所述混凝沉淀池內的液管,所述液管上還設置有液流閥和計量泵;
所述攪拌裝置為攪拌機,所述攪拌機的攪拌頭伸入所述混凝沉淀池內。
本實用新型的突出效果為:本實用新型利用可調式的隔板結構,在不需要機械再次攪拌的情況下完成了混凝劑及污水的混合,結合重力下降過程中絮體的碰撞實現了絮體變大及沉淀,使傳統污水處理過程中的慢混操作借助隔板與重力來實現,不但避免了電機攪拌而且跳過了攪拌裝置的調速步驟。同時,本實用新型中的可調式隔板還具有擋板作用,在沉淀操作完成后還能起到阻擋沉淀物再次上浮的作用。此外,本實用新型采用單一池體完成了整個混凝沉淀操作,大幅度地減少了機構整體的構筑物,節約了空間。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結構合理、便于維護、且能夠高效地完成混凝及沉淀兩項操作,具有很高的使用及推廣價值。
以下便結合實施例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的詳述,以使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更易于理解、掌握。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1、混凝沉淀池;11、圓筒形池體;111、進水口;112、出水口;12、倒錐形池體;121、排泥口;122、閥門組件;2、可調式隔板;21、中心軸;22、分隔板;23、控制組件;31、藥箱;32、液管;33、液流閥;41、攪拌機;42、攪拌頭。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揭示了一種在污水處理的過程中使用的混凝沉淀機構。
如圖1所示,一種混凝沉淀機構,包括用于容納污水的混凝沉淀池1,以及設置于所述混凝沉淀池1上方、用于向所述混凝沉淀池1內投放混凝藥劑的加藥裝置,還包括設置于所述混凝沉淀池1上方、用于對所述混凝沉淀池1內的污水和混凝藥劑進行攪拌混合的攪拌裝置,所述混凝沉淀池1的周向側壁上開設有進水口111及出水口112,所述混凝沉淀池1的底部開設有排泥口121,所述混凝沉淀池1內還設置有用于進一步完成污水和混凝藥劑的混合、并防止沉淀物再次上浮的可調式隔板2。
所述混凝沉淀池1包括一段圓筒形池體11,以及連接于所述圓筒形池體11底端的倒錐形池體12,所述倒錐形池體12周向側壁與鉛垂線的夾角角度為30°~60°。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倒錐形池體12周向側壁與鉛垂線的夾角角度為45°。這樣的角度設置是為了進一步便于凝結沉淀后污泥的匯集及排出。
所述圓筒形池體11周向側壁的上端位置開設有用于污水流入的進水口111,所述圓筒形池體11周向側壁的下端位置開設有用于混凝沉淀出水流出的出水口112。
所述倒錐形池體12底部的中心位置開設有用于沉淀完成后污泥排出的排泥口121,所述排泥口121借助安裝于所述排泥口121末端的閥門組件122完成其開閉。
所述可調式隔板2設置于所述圓筒形池體11內的下端位置,所述可調式隔板2包括至少一根中心軸21,以及多個可活動地設置于所述中心軸21上的分隔板22,所述分隔板22可圍繞所述中心軸21翻轉運動,所述分隔板22還傳動連接有用于控制所述分隔板22翻轉角度、翻轉速度的控制組件23。
當所有所述分隔板22均處于水平狀態時,所有分隔板22共同形成一個與水平面平行的完整平面。
所述加藥裝置包括用于盛裝混凝藥液的藥箱31,以及與所述藥箱固定連接、用于將混凝藥劑通向所述混凝沉淀池1內的液管32,所述液管32上還設置有液流閥33和計量泵(圖中未示出)。
所述攪拌裝置為攪拌機41,所述攪拌機41的攪拌頭42伸入所述混凝沉淀池1內。
以下簡述本實用新型的工作過程:首先向藥箱31內加入無機混凝劑(如PAC)和有機混凝劑(如PAM),隨后借助進水口111向混凝沉淀池1內灌入污水。污水進入所述混凝沉淀池1后,加入無機混凝劑,并隨即驅動所述攪拌裝置快速混凝,再加入有機混凝劑進行短暫快速混凝,混凝完成后,關閉所述攪拌裝置。
隨后借助控制組件23控制分隔板22轉動,使污水下溢,污水中的小絮體在所述分隔板22的作用下進行混合,再通過重力下降過程中的碰撞作用實現絮體變大并沉淀。此處需要說明的是,這一操作步驟的作用與傳統污水處理加工過程中的慢混相同,且操作者還可以根據所述分隔板22轉動的角度和速度控制污水的碰撞力度及流速,從而控制整個操作的反應程度和反應時間。
隨后,經過混凝沉淀后的污水借助出水口112排入下級處理裝置,此時所述分隔板22可起到阻擋沉淀物再次上浮的作用。污水排出完畢后,操作者打開排泥口121,完成固體廢料的排出。
本實用新型利用可調式的隔板結構,在不需要機械再次攪拌的情況下完成了混凝劑及污水的混合,結合重力下降過程中絮體的碰撞實現了絮體變大及沉淀,使傳統污水處理過程中的慢混操作借助隔板與重力來實現,不但避免了電機攪拌而且跳過了攪拌裝置的調速步驟。同時,本實用新型中的可調式隔板還具有擋板作用,在沉淀操作完成后還能起到阻擋沉淀物再次上浮的作用。此外,本實用新型采用單一池體完成了整個混凝沉淀操作,大幅度地減少了機構整體的構筑物,節約了空間。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結構合理、便于維護、且能夠高效地完成混凝及沉淀兩項操作,具有很高的使用及推廣價值。
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顯然本實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實施例的細節,而且在不背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基本特征的情況下,能夠以其他的具體形式實現本實用新型。因此,無論從哪一點來看,均應將實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實用新型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說明限定,因此旨在將落在權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義和范圍內的所有變化囊括在本實用新型內,不應將權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圖標記視為限制所涉及的權利要求。
此外,應當理解,雖然本說明書按照實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個實施方式僅包含一個獨立的技術方案,說明書的這種敘述方式僅僅是為清楚起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將說明書作為一個整體,各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也可以經適當組合,形成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其他實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