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到脫氨塔設備,尤其是涉及一種汽提脫氨塔廢水均布器。
背景技術:
氨汽提工藝中的汽提脫氨塔是整個系統關鍵設備,工作狀況將直接影響全系統物料消耗、能量消耗及可操作性,廢水均布器是保證傳質順利進行的重要塔內件之一,分散相得到良好的分散和液滴群沿塔截面均勻分布是塔內傳質過程得以順利進行的必要條件,而目前汽提脫氨塔的進塔廢水均布器大多數是采用米字型進塔廢水均布器,雖然可以通過調整在大小和間距來保證汽提脫氨塔的進塔廢水均布,但分散管(支水管)上的小孔按設計的是理論進水量來計算的大小和間距,但實際的進水量是根據工藝需要做調整的,當進水量減少后,支水管最末端的水壓減小,造成周邊填料噴水少,汽提管液體分布均勻與否,直接影響汽提效率,汽提效率除與汽提塔本身結構有關外,若液體分布器小孔發生堵塞或腐蝕擴大時,液體流量分布不均勻,將影響汽提效率和加劇列管的沖刷腐蝕,造成設備運行效率低下,運行成本提高。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現有技術中汽提塔廢水均布器所存在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受實際進水量變化影響很小、液體流動阻力小、進塔液體分布均勻、能保證塔內填料傳質效率的汽提脫氨塔廢水均布器。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所采取的技術方案是:汽提脫氨塔廢水均布器包括總水管和支水管,所述支水管直徑與總水管直徑相等,所述支水管對稱呈階梯形分布在總水管兩側,支水管上間隔設置有布水孔,所述支水管長度沿總水管軸向從上端至中間逐漸增長,沿總水管軸向從中間至下端逐漸縮短,所述布水孔孔徑從中間向兩邊逐漸增大,所述布水孔的出水角度為40-45°。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相比現有技術:1、通過改變總水管和支水管的結構和分布,改變了原來米字型進塔廢水均布器受實際進水量影響大的缺點;2、通過將各個支水管分布成橢圓或者圓形或正六角形,使得液體分布更加合理,無布水死角;3、改變支水管上的布水孔的出水角度,使得液體流動阻力小,塔內填料傳質效率提高。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在圖中,1、總水管 2、支水管 3、布水孔。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領域技術人員更好地理解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下面根據附圖結合具體實施例來進一步詳細描述本實用新型。
如圖1所示,其為所示汽提脫氨塔廢水均布器翻轉圖,所述汽提脫氨塔廢水均布器,其安裝在塔內填料的上方,它包括總水管1、支水管2,總水管和支水管端部除進水口外其余均密封,所述總水管和支水管可以做成整體式的(如果是體積較大的汽提脫氨塔,可做成可拆卸結構,以便從人工孔進入塔內組裝),所述支水管直徑與總水管直徑相等,所述支水管對稱呈階梯形分布在總水管兩側,每側有七根(也可是其它多根)間隔設置的支水管,支水管呈近似圓形、橢圓形或正六角形分布,所述支水管呈階梯形分布,即每側的支水管長度沿總水管軸向從上端至中間逐漸增長,沿總水管軸向從中間至下端逐漸縮短,支水管上間隔設置有布水孔3,兩側支水管形成的整體形狀類似于圓形或者橢圓形或正六角形,布水孔孔徑從中間向兩邊逐漸增大(即與總水管相鄰的布水孔孔徑最小,遠離總水管的布水孔孔徑最大,所述布水孔為斜孔,布水孔出水角度為40-45°(與支水管縱向軸中心線之間的夾角)。
另外,廢水均布器的進水方式可以有兩種:一是廢水由水平總水管一側(或兩側)引入,通過支水管上的布水孔向填料層噴淋;二是廢水由總水管引入,經支水管上的布水孔向填料層噴淋。
根據實踐運行測試, 改進后的汽提脫氨塔廢水均布器,因支水管直徑采用的是與總水管直徑一致, 所述布水管孔徑從中間向兩邊逐漸增大,而且布水孔改為40-45度斜角噴出,這樣可保證支水管上的水壓一致, 布水孔按設計的是理論進水量,來計算的大小和間距。根據工藝需要做調整的實際的進水量的實驗結果是當進水量減少后,最末端的水壓與前端的水壓減小量一致,與之前的米字形廢水均布器有較大差值不同, 只要減少的進水量不超過下限,周邊填料噴水與中心點附近的填料噴水分布一致,設備運行效率比之前大大提高,運行成本大大降低,提高了污水處理車間的經濟性效益。
以上實施方式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盡管參照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精神和范圍,其均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保護的范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