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污水處理技術。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中,污水和藥液混合在調理槽中用攪拌裝置進行攪拌混合。需要較長時間才能達到絮凝目標效果(充分混合),致使主機長時間處于待料狀態,如果要需要縮短混合時間,需要設計更大的調理槽。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就是提供一種帶有藥液混合裝置的脫水機,污水和藥液在調理槽中僅需相對較短的時間就能夠充分混合。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帶有藥液混合裝置的脫水機,包括與脫水機本體連接的調理槽,所述調理槽設有將藥液和污水進行攪拌混合的攪拌裝置,所述調理槽的入口連接設有使藥液和污水在進入調理槽前進行初步混合的混流管,所述混流管包括管體,所述管體的第一端部設有分別使藥液和污水進入的進藥口和進水口,所述管體的第二端部設有與調理槽入口連通的出水口。
作為優選,所述管體中設有使藥液和污水在管體中完成混合的螺旋混流葉片。
作為優選,所述管體為圓筒狀直管,所述螺旋混流葉片設有兩片且環繞管體中軸線對稱纏繞。
作為優選,所述管體中設有沿中軸線延伸并與螺旋混流葉片固定的中心軸。
作為優選,所述中心軸的軸向兩端通過輻射筋條與管體內壁連接。
作為優選,所述管體的軸向兩端外壁設有環向凸緣,所述環向凸緣沿環向分布有固定孔。
作為優選,所述進水口和出水口為管體軸向兩端的開口,所述進藥口設于管體側壁上且與管體垂直。
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調理槽的入口連接一個混流管,利用液體本身的流動性,使污水和藥液在進入調理槽前,有個初步的混流過程。這樣能使污水和藥液在調理槽中用相對較短的時間完成充分混合,以便減短主機的待料時間,使效率更優化。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俯視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側視圖;
圖3為混流管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和圖2所示,一種帶有藥液混合裝置的脫水機,包括與脫水機本體3連接的調理槽2,所述調理槽2設有將藥液和污水進行攪拌混合的攪拌裝置,所述調理槽的入口23連接設有使藥液和污水在進入調理槽前進行初步混合的混流管1。其中,攪拌裝置包括設于調理槽內的攪拌槳,所述調理槽上部設有攪拌電機21和減速機22,攪拌電機通過減速機減速驅動攪拌槳轉動。
如圖3所示,所述混流管1包括管體11,所述管體的第一端部設有分別使藥液和污水進入的進藥口102和進水口101,所述管體的第二端部設有與調理槽入口連通的出水口103,所述管體中設有使藥液和污水在管體中完成混合的螺旋混流葉片12。所述進水口和出水口為管體軸向兩端的開口,所述進藥口設于管體側壁上且與管體垂直。本實施例中,混流管采用靜態混流管,對于兩種介質的混合時間短,擴散效果達90%以上,而且可節省藥劑用量約20~30%。
其中,混流管1可以豎直、傾斜或者水平設置,當混流管豎直或者傾斜設置時,藥液和污水依靠重力在管體下落過程中與螺旋混流葉片作用完成混合,在混流管水平設置時,可以設置動力裝置驅動螺旋混流葉片轉動使藥液和污水完成混合。
所述管體為圓筒狀直管,所述螺旋混流葉片設有兩片且環繞管體中軸線對稱纏繞。混流管一般為三節組成(也可根據混合介質的性能增加節數),相鄰兩節中的螺旋葉片旋轉方向相反,并相錯90°。
所述管體中設有沿中軸線延伸并與螺旋混流葉片固定的中心軸13,所述中心軸的軸向兩端通過輻射筋條14與管體內壁連接,所述管體的軸向兩端外壁設有環向凸緣15,所述環向凸緣沿環向分布有固定孔。
另外,本實用新型的混流管1并不限于上述結構,可以用現有技術中其他結構的混流管或者混合器替換。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體現在:
1.污水和藥液在同樣的調理槽中,較短時間完成充分混合,提高了設備的整體效率。
2.相同量的充分混合物,在同樣的時間內,在較小的調理槽中就能未完成,減小了調理槽的體積和調理槽中電機的功率,有節能環保的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