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污水處理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小型生活污水處理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將污水處理為“中水”,大部分都是集中式污水處理,但是這種集中處理會導致污水收集難、污水回用難和污泥處理難的問題,但是常規的分散式中水回用設備又存在不容易形成規模化,且由于需要處理污泥,則無法實現全自動運行,中水達標的穩定性差。從而無法在常規的住宅小區和工礦企業進行應用。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通過提出一種小型生活污水處理裝置,使得將生活污水處理為“中水”然后直接回用,達到了小型化和集約化的效果,并且中水達標技術參數穩定。
具體通過如下技術手段實現:
一種小型生活污水處理裝置,包括生活污水收集管道、化糞裝置、調節罐、微生物處理裝置以及中水儲存檢測罐。
所述生活污水收集管道一端與生活污水的入口相連,另一端與化糞裝置的入口相連。
所述化糞裝置包括太陽能電池部件和化糞罐部件,所述太陽能電池部件包括太陽能板和電力分配單元,所述太陽能板設置于地表以上,用于收集太陽能并將其轉化為電能;所述化糞罐部件設置于地表以下,包括化糞罐殼體、內部隔板以及設置于隔板兩側的多孔加熱板,所述多孔加熱板與所述電力分配單元電連接,所述電力分配單元用于對電力分配與不同的所述多孔加熱板,從而控制不同多孔加熱板的不同溫度;所述化糞罐殼體的入口設置在左側上部,所述化糞罐殼體的出口設置在右側下部,所述內部隔板分為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將所述化糞罐殼體分割為三個腔室,所述第一隔板設置在左側僅與所述化糞罐殼體的上部連接,所述第二隔板設置在右側僅與所述化糞罐殼體的下部連接,從而使得化糞罐殼體內部形成“S”形流通管道。
所述調節罐的入口與所述化糞罐殼體的出口相連接,所述調節罐包括調節池和提升泵組件,所述調節池內設置有多個過濾組件,所述過濾組件相互傾斜設置,在所述過濾組件的終端均設置有固態物收集腔;所述提升泵組件用于將過濾之后的液體輸出到所述微生物處理裝置的入口。
所述微生物處理裝置依次包括微生物處理區、膜組件區和消毒池,所述微生物處理區利用厭氧微生物對污水進行處理,所述膜組件區設置有多層過濾膜對污水進行過濾處理,所述消毒池設置有紫外消毒部件,對水中殘余污染物進行消毒處理。
所述膜組件區底端設置有高壓氣體噴嘴,用于將高壓氣體噴入到所述膜組件區中;所述多層過濾膜為多層活性炭過濾膜、多層聚苯烯泡沫濾珠膜和多層聚合氯化鋁過濾膜。
所述中水儲存檢測罐設置有第一出口、第二出口、檢測部件、信號傳輸部件和閥門控制裝置,所述第一出口與所述微生物處理裝置的入口相連接,所述第二出口為中水出口,與建筑物的中水入口或胡泊入水口相連接;所述檢測部件用于檢測中水儲存檢測罐中的中水是否達到中水標準,所述閥門控制裝置用于根據檢測部件的結果而控制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閥門的開閉,所述信號傳輸部件用于將檢測部件的檢測結果和閥門控制裝置的控制信號傳輸到智能終端。
設置于第一隔板左側的多孔加熱板孔徑為10~20mm,設置于第一隔板右側和第二隔板左側的多孔加熱板孔徑為25~35mm,設置于第二隔板右側的多孔加熱板孔徑為50~60mm。
所述多層過濾膜依次為第一活性炭過濾膜、第一聚苯烯泡沫濾珠膜、第二活性炭過濾膜、聚合氯化鋁過濾膜和第二聚苯烯泡沫濾珠膜。
所述微生物處理區中放置有含硫反硝化活性污泥。
所述化糞裝置、調節罐、微生物處理裝置、膜處理裝置以及中水儲存檢測罐均設置于地表以下。
所述過濾組件與豎直的罐壁成夾角α,其中α的角度范圍為10~30°。
所述固態物收集腔為一側上端開口,下端為過濾膜,從而能夠將進入固態物收集腔中的液體重新流回調節罐中。
所述紫外消毒部件設置在所述消毒池頂端,且采用弧形設置。
本發明的效果在于:
1,通過設置帶有太陽能電池板的化糞池,使得在化糞池內加熱成為現實,通過太陽能電池板的分配組件分別對設置在不同部位的加熱板進行加熱,使得化糞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同時通過對化糞罐不同區域設置有不同孔徑的加熱板,使得加熱溫度與加熱接觸面積有了對應關系,提升了不同階段化糞的效率。
通過對化糞罐內部隔板的設置,首先將化糞罐內分割成了不同的溫度和階段區域,其次使得化糞罐內形成了“S”形流動路線,在不增加罐體尺寸的情況下延長流動時間,并且對不同區域能夠形成不同的溫度區域。
2,通過對調節罐內部過濾過濾組件的相互傾斜進行設置,使得在過濾的過程中進行了固液分離,并且通過合理設置傾斜角度,延長了過濾過程與過濾組件的接觸時間,同時也防止了過濾組件的堵塞,延長了過濾組件更換周期和使用時間。并且由于在傾斜端部設置有固態物質回收箱,從而可以實現完全不用處理污泥。
3,通過將多層過濾膜依次設置為第一活性炭過濾膜、第一聚苯烯泡沫濾珠膜、第二活性炭過濾膜、聚合氯化鋁過濾膜和第二聚苯烯泡沫濾珠膜,使得經過微生物處理之后的污水能夠更加充分的進行雜質去除。由于前面使用了兩次活性炭過濾膜和聚苯烯泡沫濾珠膜,從而可以創造性的采用聚合氯化鋁作為過濾膜使用(之前都是作為絮凝劑使用的),使得污水中的雜物直接絮凝在過濾膜上,減少了專門的絮凝設備,從而減小了占地面積,并且通過后續的聚苯烯泡沫濾珠膜再次過濾,使得容易達到中水指標。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小型生活污水處理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調節罐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微生物處理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1-生活污水收集管道,2-化糞裝置,21-第一隔板,22-第二隔板,23-太陽能電池部件,3-調節罐,31-過濾組件,32-提升泵組件,33-固態物收集腔,4-微生物處理裝置,41-微生物處理區,42-膜組件區,43-消毒池,44-高壓氣體噴嘴,45-多層過濾膜對污水進行過濾處理,46-紫外消毒部件,5-中水儲存檢測罐,51-第一出口,52-第二出口,53-中水入口,6-地表。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
一種小型生活污水處理裝置,包括生活污水收集管道、化糞裝置、調節罐、微生物處理裝置以及中水儲存檢測罐。
所述生活污水收集管道一端與生活污水的入口相連,另一端與化糞裝置的入口相連。
所述化糞裝置包括太陽能電池部件和化糞罐部件,所述太陽能電池部件包括太陽能板和電力分配單元,所述太陽能板設置于地表以上,用于收集太陽能并將其轉化為電能;所述化糞罐部件設置于地表以下,包括化糞罐殼體、內部隔板以及設置于隔板兩側的多孔加熱板,所述多孔加熱板與所述電力分配單元電連接,所述電力分配單元用于對電力分配與不同的所述多孔加熱板,從而控制不同多孔加熱板的不同溫度;所述化糞罐殼體的入口設置在左側上部,所述化糞罐殼體的出口設置在右側下部,所述內部隔板分為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將所述化糞罐殼體分割為三個腔室,所述第一隔板設置在左側僅與所述化糞罐殼體的上部連接,所述第二隔板設置在右側僅與所述化糞罐殼體的下部連接,從而使得化糞罐殼體內部形成“S”形流通管道。
所述調節罐的入口與所述化糞罐殼體的出口相連接,所述調節罐包括調節池和提升泵組件,所述調節池內設置有多個過濾組件,所述過濾組件相互傾斜設置,在所述過濾組件的終端均設置有固態物收集腔;所述提升泵組件用于將過濾之后的液體輸出到所述微生物處理裝置的入口。
所述微生物處理裝置依次包括微生物處理區、膜組件區和消毒池,所述微生物處理區利用厭氧微生物對污水進行處理,所述膜組件區設置有多層過濾膜對污水進行過濾處理,所述消毒池設置有紫外消毒部件,對水中殘余污染物進行消毒處理。
所述膜組件區底端設置有高壓氣體噴嘴,用于將高壓氣體噴入到所述膜組件區中;所述多層過濾膜依次為第一活性炭過濾膜、第一聚苯烯泡沫濾珠膜、第二活性炭過濾膜、聚合氯化鋁過濾膜和第二聚苯烯泡沫濾珠膜。
所述中水儲存檢測罐設置有第一出口、第二出口、檢測部件、信號傳輸部件和閥門控制裝置,所述第一出口與所述微生物處理裝置的入口相連接,所述第二出口為中水出口,與建筑物的中水入口或胡泊入水口相連接;所述檢測部件用于檢測中水儲存檢測罐中的中水是否達到中水標準,所述閥門控制裝置用于根據檢測部件的結果而控制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閥門的開閉,所述信號傳輸部件用于將檢測部件的檢測結果和閥門控制裝置的控制信號傳輸到智能終端。
設置于第一隔板左側的多孔加熱板孔徑為16mm,設置于第一隔板右側和第二隔板左側的多孔加熱板孔徑為28mm,設置于第二隔板右側的多孔加熱板孔徑為56mm。
所述微生物處理區中放置有含硫反硝化活性污泥。
所述化糞裝置、調節罐、微生物處理裝置、膜處理裝置以及中水儲存檢測罐均設置于地表以下。
所述過濾組件與豎直的罐壁成夾角α,其中α的角度范圍為12°。
所述固態物收集腔為一側上端開口,下端為過濾膜,從而能夠將進入固態物收集腔中的液體重新流回調節罐中。
所述紫外消毒部件設置在所述消毒池頂端,且采用弧形設置。
實施例2
一種小型生活污水處理裝置,包括生活污水收集管道、化糞裝置、調節罐、微生物處理裝置以及中水儲存檢測罐。
所述生活污水收集管道一端與生活污水的入口相連,另一端與化糞裝置的入口相連。
所述化糞裝置包括太陽能電池部件和化糞罐部件,所述太陽能電池部件包括太陽能板和電力分配單元,所述太陽能板設置于地表以上,用于收集太陽能并將其轉化為電能;所述化糞罐部件設置于地表以下,包括化糞罐殼體、內部隔板以及設置于隔板兩側的多孔加熱板,所述多孔加熱板與所述電力分配單元電連接,所述電力分配單元用于對電力分配與不同的所述多孔加熱板,從而控制不同多孔加熱板的不同溫度;所述化糞罐殼體的入口設置在左側上部,所述化糞罐殼體的出口設置在右側下部,所述內部隔板分為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將所述化糞罐殼體分割為三個腔室,所述第一隔板設置在左側僅與所述化糞罐殼體的上部連接,所述第二隔板設置在右側僅與所述化糞罐殼體的下部連接,從而使得化糞罐殼體內部形成“S”形流通管道。
所述調節罐的入口與所述化糞罐殼體的出口相連接,所述調節罐包括調節池和提升泵組件,所述調節池內設置有多個過濾組件,所述過濾組件相互傾斜設置,在所述過濾組件的終端均設置有固態物收集腔;所述提升泵組件用于將過濾之后的液體輸出到所述微生物處理裝置的入口。
所述微生物處理裝置依次包括微生物處理區、膜組件區和消毒池,所述微生物處理區利用厭氧微生物對污水進行處理,所述膜組件區設置有多層過濾膜對污水進行過濾處理,所述消毒池設置有紫外消毒部件,對水中殘余污染物進行消毒處理。
所述膜組件區底端設置有高壓氣體噴嘴,用于將高壓氣體噴入到所述膜組件區中;所述多層過濾膜依次為第一活性炭過濾膜、第一聚苯烯泡沫濾珠膜、第二活性炭過濾膜、聚合氯化鋁過濾膜、第二聚苯烯泡沫濾珠膜以及第三活性炭過濾膜。
所述中水儲存檢測罐設置有第一出口、第二出口、檢測部件、信號傳輸部件和閥門控制裝置,所述第一出口與所述微生物處理裝置的入口相連接,所述第二出口為中水出口,與建筑物的中水入口或胡泊入水口相連接;所述檢測部件用于檢測中水儲存檢測罐中的中水是否達到中水標準,所述閥門控制裝置用于根據檢測部件的結果而控制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閥門的開閉,所述信號傳輸部件用于將檢測部件的檢測結果和閥門控制裝置的控制信號傳輸到智能終端。
設置于第一隔板左側的多孔加熱板孔徑為19mm,設置于第一隔板右側和第二隔板左側的多孔加熱板孔徑為31mm,設置于第二隔板右側的多孔加熱板孔徑為58mm。
所述微生物處理區中放置有含硫反硝化活性污泥。
所述化糞裝置、調節罐、微生物處理裝置、膜處理裝置以及中水儲存檢測罐均設置于地表以下。
所述過濾組件與豎直的罐壁成夾角α,其中α的角度范圍為26°。
所述固態物收集腔為一側上端開口,下端為過濾膜,從而能夠將進入固態物收集腔中的液體重新流回調節罐中。
所述紫外消毒部件設置在所述消毒池頂端,且采用弧形設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