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廢水處理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造紙廢水處理工藝。
背景技術:
“十二五”規劃以來,與電鍍、皮革、化工、造紙等污染嚴重行業相關的減排關鍵技術的研究越來越深入,上述行業工藝過程中廢氣、廢水、廢物資源化回收利用技術成為相關領域研究人員的研究重點之 一。這些行業的生產廢水成分一般都比較復雜、污染物種類繁多,通常具有CODCr高、BOD5高、SS濃度高、NH3-N濃度高、色度高等特點,是最難處理的工業廢水之一。一般采用傳統的物化以及生化處理工藝進行處理,只能去除廢水中的SS、COD等物質,其他污染物去除效果不佳,如氨氮濃度一般在200mg/L以上,無法達到污水排放標準。
專利公開號為CN 105712571 A、公開日為2016.06.29的中國發明專利公開了一種廢紙造紙污水處理工藝,具體工藝流程包括以下步驟: (1)初沉淀:將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污水引入到初沉淀池內進行初步沉淀;(2)混凝沉淀:將出水引入到混凝沉淀池內并加入混凝劑進行凝聚沉淀;(3)過濾:將出水引入到污水過濾器中進行過濾去除;(4)好氧處理:將出水引入到好氧微生物池中進行好氧處理;(5)二沉池處理:將出水引入到二沉池中進行泥水分離處理,(6)細濾:將出水引入到過濾器中用中空纖維超濾膜進行過濾,最后經消毒殺菌處理后直接排放。
但是該發明中最后處理得到的廢水存在總氮含量過高的問題,該發明工藝也存在步驟復雜,操作難度大的缺點。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造紙廢水處理工藝,其能對造紙產生的廢水進行物化以及生化處理以達標排放,本發明具有步驟簡單、操作方便,處理周期短、成本低以及處理效果顯著,各項排放指標低于國家標準的優點。
本發明解決上述問題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造紙廢水處理工藝,包括依次設置的調節初沉淀系統、AAO中沉淀系統以及混凝反應后沉淀系統,
所述調節初沉淀系統包括依次設置在造紙車間排水口的用于沉淀以除去比重較大的懸浮物以及雜質的沉砂池、用于吸附除去廢水中較小雜質顆粒的粉煤灰沉淀池以及用于收集經過第一次沉淀吸附處理后廢水的初沉淀池,所述初沉淀池中設有用于抽取上部清液至所述AAO中沉淀系統的抽取泵;
所述AAO中沉淀系統包括依次設置在所述初沉淀池后的用于廢水中部分有機物進行氨化同時釋放磷的厭氧區、用于脫氮的缺氧區、用于去除廢水中BOD并進行硝化和釋放磷的好氧區以及用于對經過AAO法處理的廢水進行沉淀分離并將上清液溢流到所述混凝反應后沉淀系統的中沉淀池,所述好氧區設有送往所述缺氧區的內回流,所述中沉淀池設有送往所述厭氧區的外回流,所述內回流以及外回流均為混合液回流,所述內回流的回流比(回流量/缺氧區進水量)為200%,所述外回流的回流比(回流量/厭氧區進水量)為100%,所述內回流的回流液中加入用于降低所述內回流液中氧氣含量的除氧劑;
所述混凝反應后沉淀系統包括用于收集從所述中沉淀池中抽取的上清液的混凝池,往所述混凝池內添加絮凝劑以收集除去沉淀纖維后進行達標排放。
進一步優選的技術方案在于:所述除氧劑以重量份計,包括相互之間混合均勻的60-65份的二氧化硫脲、25-40份的亞硫酸鈉以及3-5份的氫氧化鈉,所述氫氧化鈉用于調節所述內回流液的pH值至7.5-7.8。
進一步優選的技術方案在于:所述除氧劑以重量份計,包括60-62份的二氧化硫脲、33-40份的亞硫酸鈉以及4-5份的氫氧化鈉。
進一步優選的技術方案在于:所述內回流液為由進行曝氣的所述好氧區抽取到所述缺氧區的混合液,在所述內回流液的抽取管路上設有用于所述除氧劑添加的添加槽口,所述除氧劑的添加量與所述內回流液的回流量之比為0.60-0.85g/L。
進一步優選的技術方案在于:所述外回流液為從所述中沉淀池抽取到所述厭氧區的含有污泥的回流液,所述外回流液中污泥的重量占所述外回流液總重量的20-24%。
進一步優選的技術方案在于:所述厭氧區設有用于攪拌微生物菌體以進行氨化和釋放磷的第一攪拌裝置,所述缺氧區內設有用于攪拌微生物菌體以進行生物反硝化的第二攪拌裝置,所述第一攪拌裝置以及第二攪拌裝置的攪拌速度均不大于5r/min。
進一步優選的技術方案在于:所述絮凝劑以重量份計,包括依次先后加入的聚合硫酸鋁以及陰離子型聚丙烯酰胺,在所述絮凝劑加入前利用稀鹽酸調整所述混凝池內水體pH至7.2-7.4。
進一步優選的技術方案在于:所述聚合硫酸鋁與所述陰離子型聚丙烯酰胺形成正負性絮凝劑復配作用,所述聚合硫酸鋁加入量為50-55mg/L,所述陰離子型聚丙烯酰胺的加入量為0.5-0.55mg/L,在絮凝反應時進行適當的攪拌處理,控制攪拌速率在100-220r/min。
進一步優選的技術方案在于:將所述粉煤灰沉淀池中的上清液抽取到所述初沉淀池的管路上設有用于過濾收集大于0.2mm的木質纖維的過濾網篩,所述過濾網篩為60目的傾斜網篩,所述網篩與廢水流動進行方向之間的夾角為30-42°。
進一步優選的技術方案在于:所述沉砂池、粉煤灰沉淀池以及中沉淀池中均設有用于吸取以排出淤泥用于沉淀回收的淤泥吸取裝置,所述淤泥固化成型制成泥餅后用作農田肥料。
本發明能對造紙產生的廢水進行物化以及生化處理以達標排放,本發明具有步驟簡單、操作方便,處理周期短、成本低以及處理效果顯著,各項排放指標低于國家標準的優點。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工藝流程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并非對本發明的范圍進行限定。
實施例1:如附圖1所示,一種造紙廢水處理工藝,包括依次設置的調節初沉淀系統、AAO中沉淀系統以及混凝反應后沉淀系統,
所述調節初沉淀系統包括依次設置在造紙車間排水口的用于沉淀以除去比重較大的懸浮物以及雜質的沉砂池、用于吸附除去廢水中較小雜質顆粒的粉煤灰沉淀池以及用于收集經過第一次沉淀吸附處理后廢水的初沉淀池,將所述粉煤灰沉淀池中的上清液抽取到所述初沉淀池的管路上設有用于過濾收集大于0.2mm的木質纖維的過濾網篩,所述過濾網篩為60目的傾斜網篩,所述網篩與廢水流動進行方向之間的夾角為30°,所述過濾網篩將截留得到的纖維進行再利用,進一步提高造紙過程的資源利用率。所述初沉淀池中設有用于抽取上部清液至所述AAO中沉淀系統的抽取泵,在整個所述調節初沉淀系統中,作為純物理處理方法,可以較好地除去廢水中的大型雜質、懸浮顆粒物以及大型纖維,而所述調節初沉淀系統中用到的粉煤灰具有簡單易得價格低廉的特點,使得所述廢水處理工藝的可行性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所述AAO中沉淀系統包括依次設置在所述初沉淀池后的用于廢水中部分有機物進行氨化同時釋放磷的厭氧區(A)、用于脫氮的缺氧區(A)、用于去除廢水中BOD并進行硝化和釋放磷的好氧區(O)以及用于對經過AAO法處理的廢水進行沉淀分離并將上清液溢流到所述混凝反應后沉淀系統的中沉淀池,所述好氧區設有送往所述缺氧區的內回流,所述中沉淀池設有送往所述厭氧區的外回流,所述內回流以及外回流均為混合液回流,所述內回流的回流比(回流量/缺氧區進水量)為200%,所述外回流的回流比(回流量/厭氧區進水量)為100%,所述內回流的回流液中加入用于降低所述內回流液中氧氣含量的除氧劑。所述厭氧區中存在用于釋放磷的釋磷菌以及其他菌體,能對部分有機物進行氨化,生成氨氮以及部分硝基氮,所述缺氧區(A)主要通過生物反硝化,將作為硝基氮的硝酸鹽以及亞硝酸鹽轉化成氮氣排放,而硝基氮主要是通過所述內回流從所述好氧區帶回所述厭氧區的。根據內回流比(R)為200%、外回流比(r)為100%的設定,可以求得總氮的理論去除率(EO):
EO=(R+r)/(R+r+1)=75%
但是在所述內回流過程中,所述內回流過程從所述好氧區帶回大量氧氣,所述內回流比越大,帶回到所述缺氧區的氧氣含量越多,影響原本在缺氧狀態下進行反硝化的菌體的活動狀態,大大減低了實際的總氮去除率,現有的AAO法所能達到的實際總氮去除率很難超過60%。
所述混凝反應后沉淀系統包括用于收集從所述中沉淀池中抽取的上清液的混凝池,往所述混凝池內添加絮凝劑以收集除去沉淀纖維后進行達標排放。在所述混凝池中,所述混凝過程包括在廢水中添加帶正電荷的無機絮凝劑以進行的膠體脫穩并生成微小聚集體的凝聚過程以及添加帶負電荷的陰離子絮凝劑以進行微小懸浮物積聚成絮凝體的絮凝過程。
所述除氧劑以重量份計,包括相互之間混合均勻的60份的二氧化硫脲、35份的亞硫酸鈉以及5份的氫氧化鈉,所述氫氧化鈉用于調節所述內回流液的pH值至7.5。所述內回流液為由進行曝氣的所述好氧區抽取到所述缺氧區的混合液,在所述內回流液的抽取管路上設有用于所述除氧劑添加的添加槽口,所述除氧劑的添加量與所述內回流液的回流量之比為0.60g/L。所述外回流液為從所述中沉淀池抽取到所述厭氧區的含有污泥的回流液,所述外回流液中污泥的重量占所述外回流液總重量的20%。
所述厭氧區設有用于攪拌微生物菌體以進行氨化和釋放磷的第一攪拌裝置,所述缺氧區內設有用于攪拌微生物菌體以進行生物反硝化的第二攪拌裝置,所述第一攪拌裝置以及第二攪拌裝置的攪拌速度均為3r/min。所述絮凝劑以重量份計,包括依次先后加入的聚合硫酸鋁以及陰離子型聚丙烯酰胺,在所述絮凝劑加入前利用稀鹽酸調整所述混凝池內水體pH至7.2。所述聚合硫酸鋁與所述陰離子型聚丙烯酰胺形成正負性絮凝劑復配作用,所述聚合硫酸鋁加入量為50mg/L,所述陰離子型聚丙烯酰胺的加入量為0.5mg/L,在絮凝反應時進行適當的攪拌處理,控制攪拌速率在100r/min。
所述沉砂池、粉煤灰沉淀池以及中沉淀池中均設有用于吸取以排出淤泥用于沉淀回收的淤泥吸取裝置,所述淤泥固化成型制成泥餅后用作農田肥料。所述沉砂池、粉煤灰沉淀池中的沉淀主要以較大的木質雜物以及大型纖維雜質為主,所述中沉淀池中的淤泥沉淀富含磷元素,具有較高的肥力,該回收再利用設置進一步提高了所述廢水處理工藝的可行性。
本實施例中,先后對原廢水和達標排放的廢水就色度、透光度、CODCr、BOD5、SS以及TN六個方面進行檢測對比,并計算出總氮去除率,得到下表:
項目 原廢水 達標排放的廢水 備注
色度(速度倍) 170 10
透光度 21% 97%
CODCr(mg/L) 312 26
BOD5(mg/L) 55 12
SS(mg/L) 181 6
TN(mg/L) 13.7 9.2 總氮去除率=67.2%
在本實施例中,檢測到的各項指標均符合工業排放廢水的四類指標,其中氨氮含量和總磷含量也有在現有的廢水處理工藝中就能得到很好的解決,所以沒有列到上述表中。在檢測的各項指標中,廢水處理最難的一項就是總氮(TN),現有的各類生物脫氮方法包括氧化溝系列、SBR系列、MBR系列、AAO系列以及多級AO系列等均很難將總氮去除率做到超過60%,或者在控制總氮去除率超過60%的前提下很難做到較好的經濟效益,即是采用的方法費用很高,不適用于大范圍推廣,本工藝具有廢水處理效果好,總氮去除率高以及成本低易推廣的特點。
實施例2:如附圖1所示,一種造紙廢水處理工藝,包括依次設置的調節初沉淀系統、AAO中沉淀系統以及混凝反應后沉淀系統,
所述調節初沉淀系統包括依次設置在造紙車間排水口的用于沉淀以除去比重較大的懸浮物以及雜質的沉砂池、用于吸附除去廢水中較小雜質顆粒的粉煤灰沉淀池以及用于收集經過第一次沉淀吸附處理后廢水的初沉淀池,將所述粉煤灰沉淀池中的上清液抽取到所述初沉淀池的管路上設有用于過濾收集大于0.2mm的木質纖維的過濾網篩,所述過濾網篩為60目的傾斜網篩,所述網篩與廢水流動進行方向之間的夾角為30°,所述過濾網篩將截留得到的纖維進行再利用,進一步提高造紙過程的資源利用率。所述初沉淀池中設有用于抽取上部清液至所述AAO中沉淀系統的抽取泵,在整個所述調節初沉淀系統中,作為純物理處理方法,可以較好地除去廢水中的大型雜質、懸浮顆粒物以及大型纖維,而所述調節初沉淀系統中用到的粉煤灰具有簡單易得價格低廉的特點,使得所述廢水處理工藝的可行性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所述AAO中沉淀系統包括依次設置在所述初沉淀池后的用于廢水中部分有機物進行氨化同時釋放磷的厭氧區(A)、用于脫氮的缺氧區(A)、用于去除廢水中BOD并進行硝化和釋放磷的好氧區(O)以及用于對經過AAO法處理的廢水進行沉淀分離并將上清液溢流到所述混凝反應后沉淀系統的中沉淀池,所述好氧區設有送往所述缺氧區的內回流,所述中沉淀池設有送往所述厭氧區的外回流,所述內回流以及外回流均為混合液回流,所述內回流的回流比(回流量/缺氧區進水量)為200%,所述外回流的回流比(回流量/厭氧區進水量)為100%,所述內回流的回流液中加入用于降低所述內回流液中氧氣含量的除氧劑。所述厭氧區中存在用于釋放磷的釋磷菌以及其他菌體,能對部分有機物進行氨化,生成氨氮以及部分硝基氮,所述缺氧區(A)主要通過生物反硝化,將作為硝基氮的硝酸鹽以及亞硝酸鹽轉化成氮氣排放,而硝基氮主要是通過所述內回流從所述好氧區帶回所述厭氧區的。根據內回流比(R)為200%、外回流比(r)為100%的設定,可以求得總氮的理論去除率(EO):
EO=(R+r)/(R+r+1)=75%
但是在所述內回流過程中,所述內回流過程從所述好氧區帶回大量氧氣,所述內回流比越大,帶回到所述缺氧區的氧氣含量越多,影響原本在缺氧狀態下進行反硝化的菌體的活動狀態,大大減低了實際的總氮去除率,現有的AAO法所能達到的實際總氮去除率很難超過60%。
所述混凝反應后沉淀系統包括用于收集從所述中沉淀池中抽取的上清液的混凝池,往所述混凝池內添加絮凝劑以收集除去沉淀纖維后進行達標排放。在所述混凝池中,所述混凝過程包括在廢水中添加帶正電荷的無機絮凝劑以進行的膠體脫穩并生成微小聚集體的凝聚過程以及添加帶負電荷的陰離子絮凝劑以進行微小懸浮物積聚成絮凝體的絮凝過程。
所述除氧劑以重量份計,包括相互之間混合均勻的61份的二氧化硫脲、35份的亞硫酸鈉以及4份的氫氧化鈉,所述氫氧化鈉用于調節所述內回流液的pH值至7.6。所述內回流液為由進行曝氣的所述好氧區抽取到所述缺氧區的混合液,在所述內回流液的抽取管路上設有用于所述除氧劑添加的添加槽口,所述除氧劑的添加量與所述內回流液的回流量之比為0.70g/L。所述外回流液為從所述中沉淀池抽取到所述厭氧區的含有污泥的回流液,所述外回流液中污泥的重量占所述外回流液總重量的22%。
所述厭氧區設有用于攪拌微生物菌體以進行氨化和釋放磷的第一攪拌裝置,所述缺氧區內設有用于攪拌微生物菌體以進行生物反硝化的第二攪拌裝置,所述第一攪拌裝置以及第二攪拌裝置的攪拌速度均為4r/min。所述絮凝劑以重量份計,包括依次先后加入的聚合硫酸鋁以及陰離子型聚丙烯酰胺,在所述絮凝劑加入前利用稀鹽酸調整所述混凝池內水體pH至7.3。所述聚合硫酸鋁與所述陰離子型聚丙烯酰胺形成正負性絮凝劑復配作用,所述聚合硫酸鋁加入量為52mg/L,所述陰離子型聚丙烯酰胺的加入量為0.52mg/L,在絮凝反應時進行適當的攪拌處理,控制攪拌速率在150r/min。
所述沉砂池、粉煤灰沉淀池以及中沉淀池中均設有用于吸取以排出淤泥用于沉淀回收的淤泥吸取裝置,所述淤泥固化成型制成泥餅后用作農田肥料。所述沉砂池、粉煤灰沉淀池中的沉淀主要以較大的木質雜物以及大型纖維雜質為主,所述中沉淀池中的淤泥沉淀富含磷元素,具有較高的肥力,該回收再利用設置進一步提高了所述廢水處理工藝的可行性。
本實施例中,先后對原廢水和達標排放的廢水就色度、透光度、CODCr、BOD5、SS以及TN六個方面進行檢測對比,并計算出總氮去除率,得到下表:
項目 原廢水 達標排放的廢水 備注
色度(速度倍) 170 12
透光度 21% 96%
CODCr(mg/L) 312 25
BOD5(mg/L) 55 13
SS(mg/L) 181 7
TN(mg/L) 13.7 9.3 總氮去除率=67.8%
在本實施例中,檢測到的各項指標均符合工業排放廢水的四類指標,其中氨氮含量和總磷含量也有在現有的廢水處理工藝中就能得到很好的解決,所以沒有列到上述表中。在檢測的各項指標中,廢水處理最難的一項就是總氮(TN),現有的各類生物脫氮方法包括氧化溝系列、SBR系列、MBR系列、AAO系列以及多級AO系列等均很難將總氮去除率做到超過60%,或者在控制總氮去除率超過50%的前提下很難做到較好的經濟效益,即是采用的方法費用很高,不適用于大范圍推廣,本工藝具有廢水處理效果好,總氮去除率高以及成本低易推廣的特點。
實施例3:如附圖1所示,一種造紙廢水處理工藝,包括依次設置的調節初沉淀系統、AAO中沉淀系統以及混凝反應后沉淀系統,
所述調節初沉淀系統包括依次設置在造紙車間排水口的用于沉淀以除去比重較大的懸浮物以及雜質的沉砂池、用于吸附除去廢水中較小雜質顆粒的粉煤灰沉淀池以及用于收集經過第一次沉淀吸附處理后廢水的初沉淀池,將所述粉煤灰沉淀池中的上清液抽取到所述初沉淀池的管路上設有用于過濾收集大于0.2mm的木質纖維的過濾網篩,所述過濾網篩為60目的傾斜網篩,所述網篩與廢水流動進行方向之間的夾角為30°,所述過濾網篩將截留得到的纖維進行再利用,進一步提高造紙過程的資源利用率。所述初沉淀池中設有用于抽取上部清液至所述AAO中沉淀系統的抽取泵,在整個所述調節初沉淀系統中,作為純物理處理方法,可以較好地除去廢水中的大型雜質、懸浮顆粒物以及大型纖維,而所述調節初沉淀系統中用到的粉煤灰具有簡單易得價格低廉的特點,使得所述廢水處理工藝的可行性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所述AAO中沉淀系統包括依次設置在所述初沉淀池后的用于廢水中部分有機物進行氨化同時釋放磷的厭氧區(A)、用于脫氮的缺氧區(A)、用于去除廢水中BOD并進行硝化和釋放磷的好氧區(O)以及用于對經過AAO法處理的廢水進行沉淀分離并將上清液溢流到所述混凝反應后沉淀系統的中沉淀池,所述好氧區設有送往所述缺氧區的內回流,所述中沉淀池設有送往所述厭氧區的外回流,所述內回流以及外回流均為混合液回流,所述內回流的回流比(回流量/缺氧區進水量)為200%,所述外回流的回流比(回流量/厭氧區進水量)為100%,所述內回流的回流液中加入用于降低所述內回流液中氧氣含量的除氧劑。所述厭氧區中存在用于釋放磷的釋磷菌以及其他菌體,能對部分有機物進行氨化,生成氨氮以及部分硝基氮,所述缺氧區(A)主要通過生物反硝化,將作為硝基氮的硝酸鹽以及亞硝酸鹽轉化成氮氣排放,而硝基氮主要是通過所述內回流從所述好氧區帶回所述厭氧區的。根據內回流比(R)為200%、外回流比(r)為100%的設定,可以求得總氮的理論去除率(EO):
EO=(R+r)/(R+r+1)=75%
但是在所述內回流過程中,所述內回流過程從所述好氧區帶回大量氧氣,所述內回流比越大,帶回到所述缺氧區的氧氣含量越多,影響原本在缺氧狀態下進行反硝化的菌體的活動狀態,大大減低了實際的總氮去除率,現有的AAO法所能達到的實際總氮去除率很難超過60%。
所述混凝反應后沉淀系統包括用于收集從所述中沉淀池中抽取的上清液的混凝池,往所述混凝池內添加絮凝劑以收集除去沉淀纖維后進行達標排放。在所述混凝池中,所述混凝過程包括在廢水中添加帶正電荷的無機絮凝劑以進行的膠體脫穩并生成微小聚集體的凝聚過程以及添加帶負電荷的陰離子絮凝劑以進行微小懸浮物積聚成絮凝體的絮凝過程。
所述除氧劑以重量份計,包括相互之間混合均勻的62份的二氧化硫脲、34份的亞硫酸鈉以及4份的氫氧化鈉,所述氫氧化鈉用于調節所述內回流液的pH值至7.8。所述內回流液為由進行曝氣的所述好氧區抽取到所述缺氧區的混合液,在所述內回流液的抽取管路上設有用于所述除氧劑添加的添加槽口,所述除氧劑的添加量與所述內回流液的回流量之比為0.85g/L。所述外回流液為從所述中沉淀池抽取到所述厭氧區的含有污泥的回流液,所述外回流液中污泥的重量占所述外回流液總重量的24%。
所述厭氧區設有用于攪拌微生物菌體以進行氨化和釋放磷的第一攪拌裝置,所述缺氧區內設有用于攪拌微生物菌體以進行生物反硝化的第二攪拌裝置,所述第一攪拌裝置以及第二攪拌裝置的攪拌速度均為5r/min。所述絮凝劑以重量份計,包括依次先后加入的聚合硫酸鋁以及陰離子型聚丙烯酰胺,在所述絮凝劑加入前利用稀鹽酸調整所述混凝池內水體pH至7.4。所述聚合硫酸鋁與所述陰離子型聚丙烯酰胺形成正負性絮凝劑復配作用,所述聚合硫酸鋁加入量為55mg/L,所述陰離子型聚丙烯酰胺的加入量為0.55mg/L,在絮凝反應時進行適當的攪拌處理,控制攪拌速率在220r/min。
所述沉砂池、粉煤灰沉淀池以及中沉淀池中均設有用于吸取以排出淤泥用于沉淀回收的淤泥吸取裝置,所述淤泥固化成型制成泥餅后用作農田肥料。所述沉砂池、粉煤灰沉淀池中的沉淀主要以較大的木質雜物以及大型纖維雜質為主,所述中沉淀池中的淤泥沉淀富含磷元素,具有較高的肥力,該回收再利用設置進一步提高了所述廢水處理工藝的可行性。
本實施例中,先后對原廢水和達標排放的廢水就色度、透光度、CODCr、BOD5、SS以及TN六個方面進行檢測對比,并計算出總氮去除率,得到下表:
項目 原廢水 達標排放的廢水 備注
色度(速度倍) 170 13
透光度 21% 95%
CODCr(mg/L) 312 27
BOD5(mg/L) 55 15
SS(mg/L) 181 9
TN(mg/L) 13.7 9.5 總氮去除率=69.3%
在本實施例中,檢測到的各項指標均符合工業排放廢水的四類指標,其中氨氮含量和總磷含量也有在現有的廢水處理工藝中就能得到很好的解決,所以沒有列到上述表中。在檢測的各項指標中,廢水處理最難的一項就是總氮(TN),現有的各類生物脫氮方法包括氧化溝系列、SBR系列、MBR系列、AAO系列以及多級AO系列等均很難將總氮去除率做到超過60%,或者在控制總氮去除率超過50%的前提下很難做到較好的經濟效益,即是采用的方法費用很高,不適用于大范圍推廣,本工藝具有廢水處理效果好,總氮去除率高以及成本低易推廣的特點。
上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作了詳細說明,但是本發明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在所述技術領域普通技術人員所具備的知識范圍內,還可以在不脫離本發明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種修改。這些都是不具有創造性的修改,只要在本發明的權利要求范圍內都受到專利法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