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生態與景觀相結合的城市河道水體凈化方案,特別適用于城市河道的水體治理,具有強化河道水體自凈能力,邊坡加固、透水、提升河道景觀、為水生動植物、兩棲動物提供生存和棲息環境的作用。
背景技術:
人類在改造自然的同時也對自然界的生態平衡造成了破壞,尤其是流經城市、村鎮的中小型河流的污染問題日益嚴重。目前城市河道現狀大多是兩岸的占地有限,河道水體流動性差,且設計者多以滿足人類的舒適角度出發,造成河道治理過程中,景觀的多、生態的少,考慮水質的多,考慮動植物生存的少,水體自凈能力差。由于城市的發展,城市河道還在不斷的被擠占,河叉溪溝被填埋,為了美觀和便于管理,城市建設者對流經城市的河道邊坡進行硬化處理,整個護岸形成一個封閉的體系,猶如給河道穿上了一層盔甲,青蛙無法跳越高高的河道護岸;泥鰍、螃蟹再也打不通堅硬的混凝土;小鳥、蜻蜓在水邊怎么也找不到落腳的蘆葦和水草,河道變成了只進不出的封閉水體,切斷了生態鏈結構,物種的多樣性就會消失,毫無生動性可言破,由于水體流動性差,水中溶解氧含量得不到有效補充,有機質厭氧分解,河流水質從量變到質變,從清流到黑臭,最后甚至完全喪失河流水體功能。
在河道水質凈化方面,目前,國內外關于河道水質凈化方式一般分為物理、化學、生物三類方法。
1、物理凈化方法主要包括疏浚底泥、機械除藻和引水稀釋等。此類方法工藝設備簡單、操作簡便、初期處理效果明顯,但往往治標不治本。
2、化學凈化方法是指向污染水體中投加化學藥劑,通過藥劑與污染物發生化學反應,促使水體中的污染物去除,由于投加化學藥劑,造成治理費用較高,同時極易造成二次污染,破壞水生物生存環境。
3、生物法是國外近年來發展很快的一種新技術。目前國內外采用的比較多的是生物塘法、躒間接觸氧化法及人工快滲法,基本原理它都是利用微生物的生命活動,對水中污染物進行轉移、轉化及降解作用,從而使水體得到凈化,但生物塘法處理周期長,占地面積大,這不符合目前大部分城市內河道用地緊張的實際情況。且其處理負荷低,后期管理不當生物塘極易變成臭水塘,且不乏此類案例。后兩種方法在運行階段需人工曝氣,不僅耗費大量的電能,同時河道水體經過介質才可以流入下游河道,沒有考慮上下游生物的協同效應,阻斷了上下游水體的連通,也切斷了上下游水生動物的洄游通道,對自然界生態鏈條的建立構成了影響。
另外,也有部分城市的河道來水為經過污水處理廠處理后達標排放的水體,但現實情況和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出,即便是達到較高排放標準的污水處理廠,如《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 18918-2002)中的一級B或A標準,其尾水對于受納水體特別是敏感水體而言仍然施加了較重的污染負荷和生態毒性,正如魚類不能在達標的飲用自來水中生存一樣,污水處理廠達標排放的水體同樣不能滿足水生動植物的生存需求,由于來水不間斷匯入,緊靠自然恢復水體生態功能很難在短期實現,河道自凈的生態鏈無法建立,久之水質再次惡化。
在河道護砌方面,目前城市河道常見護砌方式存在的問題:
1、垂直護岸,邊坡不能綠化,不能提供水生動物著卵需要,兩棲動物無法上岸,破壞了生態鏈條,導致河道自凈能力和物種繁衍能力喪失。
2、雖為階梯護岸,但親水線附近臺階過高,保留的坡道上的臺階也存在單一為人設置的弊病,臺階寬度和高度均超過了兩棲動物幼體的跳躍高度和活動能力,即便上游來水帶來了蝌蚪,當蝌蚪成長為幼體青蛙后,也無法越過高高的護岸。
3、雖為斜坡護岸,但陡坡,加之坡面硬化后變得光滑,不透水、無植被,兩棲動物也無法上岸繁殖。
針對目前河道水體惡化及河道水體治理技術的實際狀況,需設計一種能源消耗少、運行費用低、自凈能力強、處理效果持久、護砌符合動植物生存需要的河道水治理方案,來進一步完善河道水處理方案的不足。
技術實現要素:
鑒于現有城市河道的狀況,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生態與景觀相結合的城市河道水體凈化方案。
本發明的目的就是針對城市河道用地緊張的情況,以城市河道目前的占地規模為基礎,以各種常見依水動植物的繁殖和生存特點為出發點,通過研究和分析水生動物、兩棲動物、植物的生活習性,并將其融入到河道治理中,在滿足河道邊坡穩定和過流能力的同時,對河道斷面進行優化,對河道護砌方法進行改良,利用綠色能耗解決城市河道水體流動性差、富營養化、生態鏈條難以建立、自凈能力弱的實際問題,恢復河道生態系統,從而進一步美化環境。
本發明為實現上述目的,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生態與景觀相結合的城市河道水體凈化方案,利用現有的河道,采用復合式結構,對河道進行綜合治理,其特征在于:河道治理的結構為,沿河道上游一端順河流下游方向依次為泥沙沉淀區、回水曝氣區、綜合處理區、生物群落處理區;
所述泥沙沉淀區內沿河床橫向設有一條泥沙沉淀溝,沉淀溝將水體裹挾的泥沙排除;
所述回水曝氣區一側的河岸上設有光伏泵房,利用光伏提水泵站通過循環管道出口實現河道水體自循環;
所述綜合處理區包括攔河壩和設置在攔河壩一側河床內的礫石過濾層Ⅰ,所述攔河壩依次由礫石過濾層Ⅱ、粗砂層、種植土層構成,礫石過濾層Ⅱ與礫石過濾層Ⅰ相通,在礫石過濾層Ⅱ中設有生物通道,在攔河壩上靠近下游側設有矩形狀二次沉淀溢流池,生物通道與二次沉淀溢流池相通,在二次沉淀溢流池內的靠近下游側立面上水平間隔設有數個生物通道口,數個生物通道口高于礫石過濾層Ⅰ,在二次沉淀溢流池內的兩側面上,對稱設有高于下游河道水位的出水口,河床內礫石過濾層Ⅰ的兩側向外依次為潛水平臺、下沉式階梯臺、河岸綠化帶、生態慢道;
所述生物群落處理區的河床兩側為河道斜面護坡,兩側河道斜面護坡上端為平面的潛水平臺,兩側潛水平臺的上端為下沉式階梯臺,兩側下沉式階梯臺上端為河岸綠化帶,沿兩側河岸綠化帶向外為生態慢道,在生物群落處理區河床內設有循環管道進口,循環管道進口通過循環管道與循環管道出口相連,在生物群落處理區兩側河岸綠化帶土層內分別埋有暗管,暗管一端上設有的數根支管分別通過兩側下沉式階梯臺設有的數塊植草式護岸砌塊Ⅰ的管孔Ⅱ伸出管孔Ⅰ外,兩側暗管另一端分別與二次沉淀溢流池內的兩個出水口連接,沿河道兩側間隔一段距離構建親水臺階及上岸臺階,在上岸臺階兩側設置兩棲動物上岸坡道,在親水臺階兩側的潛水平臺位置設置花壇。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1、上游構建的、回水曝氣區、綜合處理區,既美化河道環境,又可增加河道內水體的溶解氧含量,為構建和諧的生態群落創造有利條件。
2、生物通道的設置,實現了上下游生物種群的連通和連續性。
3、從生物的生存需要出發,本方案不僅考慮了植物的生長要求,也滿足了動物的生存空間需要,兩岸護坡設置的兩棲動物上岸通道,有效的保證了生態群落物種的多樣性。
4、低能耗,方案中采用光伏揚水泵站,科技環保,符合生態城市建設理念,后期運行不需支付用電費用。
總之,該發明對于河道場地有限的城市靜水河道,可起到改變現有河道高駁坎、硬質護坡生硬冰冷、生態鏈條斷裂的現狀,豐富和完善動植物鏈條,實現河道水體自循環、提升河道水體自凈能力、美化河道兩岸風景,從而進一步恢復河道生物對水體的自凈能力,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環境的作用。
本發明的特點還包括:
1、對城市內的靜水河道,目前國內尚無在不增加河道外土地占用的情況下,在河道底部埋設暗管,并利用光伏提水泵站實現河道水體自循環并以此對上游水體實現曝氣增氧從而提高水中溶解氧含量,增強生物分解作用的實例記載。
2、河道水體生物群落是一個復雜的系統,考慮水體凈化的同時還要考慮上下游生物之間的連通。目前國內尚無在對河道水采取躒間接觸氧化法或人工快滲法水凈化處理中采用暗涵作為上下游生物通道的工程實例。
3、有數據顯示,當水中的溶解氧值降到5mg/L時,一些魚類和植物的呼吸就發生困難。目前國內河道治理中的曝氣大多采用的是曝氣機或曝氣閥,他們均需要以電能作為動力,本方案利用人為設置的自然水位高差,通過地埋管道及預埋在岸邊垂直擋墻中的支管,進行跌水曝氣,無需動能,既有景觀效果,同時也增加了河道內水體溶解氧含量。
4、目前國內河道護坡雖然設有透水孔或植物生長孔,更多考慮的是植物的生存空間和透水性能,孔的形式多為上下一致,既不利于草種的存留也不利于喜陰喜濕的小型動物的棲息,現有工程中沒有采用同時具有生物棲息孔和植物生長孔的護坡磚進行河道護砌的工程實例。
5、兩棲動物是生態鏈條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于城市河道寬度有限,設置淺灘有利于兩棲動物生存,但會影響河道過流斷面,而目前國內在城市河道護岸工程中,尚無在護岸中設置兩棲動物上岸坡道的工程實例。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的縱向剖視圖;
圖3為本發明的左視截面剖視圖;
圖4為本發明的右視截面剖視圖;
圖5為本發明生物群落處理區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圖5河道斜面護坡的局部放大圖;
圖7為圖5聯鎖框格組裝后的局部放大圖;
圖8為本發明護坡聯鎖塊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9為本發明護坡聯鎖塊的后視結構示意圖;
圖10為本發明聯鎖框格的結構示意圖;
圖11為本發明魚槽式生態護岸砌塊的結構示意圖;
圖12為本發明植草式護岸砌塊的結構示意圖;
圖13為本發明植草式護岸砌塊的結構示意圖;
圖14為本發明花壇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至14所示,一種生態與景觀相結合的城市河道水體凈化方案,利用現有的河道,采用復合式結構,對河道進行綜合治理,其特征在于:河道治理的結構為,沿河道上游一端順河流下游方向依次為泥沙沉淀區1、回水曝氣區2、綜合處理區3、生物群落處理區4。
泥沙沉淀區1內沿河床橫向設有一條泥沙沉淀溝1-1,沉淀溝1-1將水體裹挾的泥沙排除。
回水曝氣區2一側的河岸上設有光伏泵房2-1,光伏泵房2-1通過循環管道出口2-2向河道上游提供循環水,即利用光伏提水泵站通過循環管道6實現河道水體自循環。
綜合處理區3包括攔河壩3-1和設置在攔河壩3-1一側河床內的礫石過濾層Ⅰ3-2,所述攔河壩3-1依次由礫石過濾層Ⅱ3-3、粗砂層3-4、種植土層3-5構成,礫石過濾層Ⅱ3-3與礫石過濾層Ⅰ3-2相通,在礫石過濾層Ⅱ3-3中設有生物通道3-3-1,在攔河壩3-1上靠近下游側設有水泥結構的矩形狀二次沉淀溢流池3-1-1,生物通道3-3-1與二次沉淀溢流池3-1-1相通,在二次沉淀溢流池3-1-1內的靠近下游側立面上水平間隔設有數個生物通道口3-1-11,數個生物通道口3-1-11高于礫石過濾層Ⅰ3-2,在二次沉淀溢流池3-1-1內的兩側面上,對稱設有高于下游河道水位的出水口3-1-12,河床內礫石過濾層Ⅰ3-2的兩側向外依次為潛水平臺4-3、下沉式階梯臺4-4、河岸綠化帶4-5、生態慢道4-6。
生物群落處理區4的河床4-1兩側為河道斜面護坡4-2,兩側河道斜面護坡4-2上端為平面的潛水平臺4-3,兩側潛水平臺4-3的上端為下沉式階梯臺4-4,兩側下沉式階梯臺4-4上端為河岸綠化帶4-5,沿兩側河岸綠化帶4-5向外為生態慢道4-6,在生物群落處理區4河床內設有循環管道進口4-16,循環管道進口4-16通過循環管道6與循環管道出口2-2相連,在生物群落處理區4兩側河岸綠化帶4-5土層內分別埋有暗管5,暗管5一端上設有的數根支管5-1分別通過兩側下沉式階梯臺4-4設有的數塊植草式護岸砌塊Ⅰ4-14的管孔Ⅱ4-14-4伸出管孔Ⅰ4-14-3外,兩側暗管5另一端分別與二次沉淀溢流池3-1-1內的兩個出水口3-1-12連接,沿河道兩側間隔一段距離構建親水臺階4-17及上岸臺階4-18,在上岸臺階4-18兩側設置兩棲動物上岸坡道4-19,在親水臺階4-17兩側的潛水平臺4-3位置設置花壇4-20。
泥沙沉淀區1主要作用是排除上游水體裹挾的泥沙,使上清液通過河道流入下游,而泥沙則沉淀下來。
回水曝氣區2主要作用是利用光伏提水泵站實現河道水體自循環,并將循環水以跌水的方式實現曝氣,提高水中溶解氧含量,為生物分解菌群提供良好的有氧環境。
綜合處理區3主要作用是利用攔河壩下層的礫石層過濾掉河道上層漂浮物;在礫石層內布置生物菌群實現水體生物凈化;在攔河壩上表面構建生態小濕地,美化環境、為菌群提供有利繁殖環境;在攔河壩下部設置生物通道,實現上下游生物的連續,構建盡量完整的生態群落;利用礫石的減緩水流作用,雍高上游水位,制造上下游水位差,通過二次沉淀溢流池內兩個側面的出水口和出水管,實現下游河道的自然跌水曝氣。
生物群落處理區4主要作用是,在該區內養殖適宜的挺水植物、水生動物,構建生態群落,恢復河道自凈能力。
生物群落處理區4的實施方法如下:
1)、河道清淤及河道斜面護坡修整:
河道底部為清除垃圾、污染物后的天然土體,在天然土體上面營造出凹凸不平的河床4-1,同時對河道斜面護坡4-2進行修整。
2)、構筑齒腳:
沿河道斜面護坡4-2與河床4-1相接的河床4-1面上,澆筑出一條混凝土齒腳4-7。
3)、土工布及砂墊層鋪設:
在河道斜面護坡4-2面上鋪設一層土工布4-8,在土工布4-8上鋪設砂墊層4-9。
4)、護坡聯鎖塊鋪設:
在砂墊層4-9上鋪設數塊帶有植物生長孔和生物棲息孔的護坡聯鎖塊4-10,護坡聯鎖塊4-10下側面與混凝土齒腳4-7緊配合。
5)、預制水泥壓頂鋪設:
在數塊護坡聯鎖塊4-10的上端鋪設預制水泥護肩4-11,水泥護肩4-11與齒腳4-7將護坡聯鎖塊4-10整體圍固在一起。
6)、鋪設聯鎖框格:
在水泥護肩4-11前端的潛水平臺4-3上沿水平方向鋪設數個聯鎖框格4-12,聯鎖框格4-12的前面與水泥護肩4-11的側面緊配合,聯鎖框格4-12的后面與下階臺前面緊配合,聯鎖框格4-12內填充卵石及河道底泥。
7)、鋪設魚巢式生態護岸砌塊:
在下沉式階梯臺4-4的下階臺面上沿水平方向鋪設數塊適合軟體魚類棲息的魚巢式生態護岸砌塊4-13,數個魚巢式生態護岸砌塊4-13前面的底邊與聯鎖框格4-12的后面上邊緊配合。
8)、鋪設植草式護岸砌塊Ⅰ:
在下沉式階梯臺4-4的中階臺面上沿水平方向鋪設數塊植草式護岸砌塊Ⅰ4-14,數塊植草式護岸砌塊Ⅰ4-14的長方形面的低面壓接在數塊魚巢式生態護岸砌塊4-13前面與數個魚巢式生態護岸砌塊4-13的凸起面4-13-1緊配合;
9)、鋪設植草式護岸砌塊Ⅱ:
在下沉式階梯臺4-4的上階臺面上沿水平方向鋪設數塊植草式護岸砌塊Ⅱ4-15,數塊植草式護岸砌塊Ⅱ4-15長方形面的低面壓接在數塊植草式護岸砌塊Ⅰ4-14矩形框體上與兩側的凸臺Ⅰ4-14-2面緊配合;
10)、鋪設水泥壓頂Ⅰ:
在數塊植草式護岸砌塊Ⅱ4-15的上面沿水平方向鋪設水泥壓頂Ⅰ4-21,沿水泥壓頂Ⅰ4-21外側依次為河岸綠化帶4-5、生態慢道4-6,河岸綠化帶4-5既是為了滿足堤岸土質的穩定,也滿足兩棲動物活動空間,以便營造盡可能完整的生態群落,生態慢道4-6利于人們活動、觀景,同時,生態慢道對邊坡的穩定也是一種保護;
11)、構建親水臺階及上岸臺階:
沿河道兩側每間隔150~300米構建親水臺階4-17及上岸臺階4-18,在上岸臺階4-18兩側設置兩棲動物上岸坡道4-19,在親水臺階兩側的潛水平臺4-3位置設置高低錯落的花壇4-20,花壇4-20下部為中空結構,為魚蝦提供行洪避難及嬉戲空間,即豐富水下結構環境的多樣性,同時也可美化河道環境,河道兩側的親水臺階4-17及上岸臺階4-18錯開布置,以縮短上岸通道間距,增加景觀效果。
兩側設置的兩棲動物上岸坡道4-19,為青蛙等兩棲動物上岸繁殖和棲息所設計,由于青蛙的跳躍高度和特有的視覺系統,無法通過人行臺階上岸,而人行臺階過緩,又影響人的舒適感,故將人行親水臺階與坡道分開布置。上岸坡道4-19鋪河卵石或種植草皮護坡,坡道寬度宜寬,坡度宜緩。
護坡聯鎖塊4-10為矩形、中空結構,在護坡聯鎖塊4-10的正反面上設有相通的透水孔,正面的透水孔Ⅰ4-10-1直徑小于反面的透水孔Ⅱ4-10-6的直徑,在護坡聯鎖塊4-10正面一側設有一個鎖口Ⅰ4-10-2,對應于護坡聯鎖塊4-10正面另一側的反面設有一個鎖口Ⅱ4-10-3,鎖口Ⅰ4-10-2和鎖口Ⅱ4-10-3的開口朝向相反,在護坡聯鎖塊4-10的上面設有凸起塊4-10-4,在護坡聯鎖塊4-10的下面設有凹槽形凸起接口4-10-5。
透水孔Ⅰ4-10-1為植物生長孔,能夠保證水生或陸生植物的根系更加牢固,對孔內土壤固定效果好,行洪河道過流后能提高水生動植物的存活率,并有很好的保土效果。透水孔Ⅱ4-10-6為小型動物及軟體動物棲息孔,利于動植物存活,能夠為泥鰍、田螺等水生動物提供棲息巢穴,也可以為小型水生植物提供生長空間,為魚蝦附卵提供環境,也利于河道內外水體交換。
由于每個磚都有便于把握的孔洞,與傳統漿砌石或混凝土護坡相比,即便坡面濕滑,也能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增加意外墜河人員的上岸可能性。
上述聯鎖框格4-12為八邊形框體結構,在四個大面上分別設有兩個條孔Ⅰ4-12-1,在其中的兩個對稱的小面上別設有一個圓孔Ⅰ4-12-2。
考慮到利于挺水植物的生長需求及淺水層動物的活動需要,潛水平臺高程設置于河道常水位約60厘米以下位置,聯鎖框格內填充河卵石和河道底泥,利于岸邊淺水區挺水植物生長,同時由于為開敞式結構,有利于水體交換、河道內外水壓平橫以及營造有利的微生物或分解菌群的生長環境。
上述魚巢式生態護岸砌塊4-13為長方形框格結構,在魚巢式生態護岸砌塊4-13的兩側面上分別設有凸起面4-13-1,在兩側面及中間的隔斷面上分別設有一個圓孔Ⅱ4-13-2,在迎水面上設數個條孔Ⅱ4-13-3。
魚巢式生態護岸砌塊4-13鋪設在下沉式階梯臺4-4的下階臺上,箱內裝填河道卵石及河道底泥,既為植物提供固定根系的條件,也能夠為小魚小蝦提供棲息空間。
上述植草式護岸砌塊Ⅰ4-14的前端為長方形面,后端為矩形框體,在長方形面上設有數個不規則形凸起塊Ⅰ4-14-1及一個管孔Ⅰ4-14-3,在矩形框體后壁上設有管孔Ⅱ4-14-4,在矩形框體兩側壁上對稱設有凸臺Ⅰ4-14-2。
上述植草式護岸砌塊Ⅱ4-15的前端為長方形面,后端為矩形框體,在長方形面上設有數個不規則形凸起塊Ⅱ4-15-1,在矩形框體兩側壁上對稱設有凸臺Ⅱ4-15-2。
植草式護岸砌塊Ⅰ4-14、植草式護岸砌塊Ⅱ4-15為中空結構,上下錯開布置,框格內填充濾料及種植土,用于種植陸生植物花草。不規則形凸起塊Ⅰ4-14-1、不規則形凸起塊Ⅱ4-15-1的設計使迎面有凹凸不平的突起和凹陷,不僅富于立體感,同時促使岸邊水流的翻滾,利于水體富氧,也增加的菌群的吸附面積。
本發明設計方案的生物學依據如下:
一、常見水中動物生存環境和繁殖特點,
1、鯽魚
對生態環境具有很強的適應能力,能耐低氧,耐寒,不論淺水、深水、流水、靜水、清水、濁水甚至污水都能適應生長。喜在水底坑凹不平,環境錯綜之地棲息(豐富的水下環境)。
維管束水草的莖,葉,芽和果實是鯽魚愛食之物,在生有菱和藕的高等水生植物的水域,鯽魚最能獲得各種豐富的營養物質。硅藻和一些藻類也是鯽魚的食物(可有效防止河道水體藍藻蔓延),小蝦,蚯蚓,幼螺,昆蟲等它們也很愛吃。在水草豐茂的淺灘,河灣,溝汊,蘆葦叢中尋食,雨后逆水游到淺水區水草叢生地帶產卵,卵粘附于水草上發育。
而據國內學者利用水聲學探測法研究發現,多樣性的流速和水深格局是豐富魚類多樣性的必要條件,是其它生態環境所無法替代的。
2、泥鰍
為小型底層魚類。生活在淤泥底的靜止或緩流水體內,適應性較強,可在含腐殖質很豐富的環境內生活。當水缺氧時,可進行腸呼吸,而在水體干涸后,又可鉆入泥中潛伏。常出沒于池塘、溝渠底部富有植物碎屑的淤泥表層,對環境適應力強,晚上出來捕食浮游生物、水生昆蟲、甲殼動物、水生高等植物碎屑以及藻類,亦攝取水底腐植質或泥渣等。繁殖期主要5~6月,受精卵粘附在淺水草叢孵化。
3、田螺
田螺棲息于富含腐殖質的水域環境,常以泥土中的微生物和腐殖質及水中浮游植物、幼嫩水生植物、青苔等為食,不耐高溫,喜鉆入泥土、洞穴、草叢避暑。
二、常見兩犧動物生存環境和繁殖特點
1、青蛙
城市河道內的兩犧動物主要為青蛙。是雜食性動物,也是構成生態群落不可缺少的一環。在岸上交配,水草上產卵,卵慢慢地變成蝌蚪,此時只能生活在水中,變成青蛙后需要到陸地上棲息。目前很多河道由于單一采取直立擋墻技術,導致兩棲類動物基本生存環境惡化,甚至消失。
2、蜻蜓
蜻蜓稚蟲在水中捕食蚊子的幼蟲孑孓或其他小型動物,成蟲能大量捕食蚊、蠅、蛾等有害的昆蟲。卵直接產入水中,或產于水草上,幼蟲(稚蟲)在水中發育。
三、常見水生植物物生存環境和繁殖特點:
1、沉水植物
位于水層下面生存,開花時花柄、花朵露出水面。在生長過程中會吸收水體中的營養物質,包括氮、磷等。針對富營養化的水體,可起到緩解水體富營養化起到積極作用。
2、挺水植物
生長在淺水區的植物。常見有:蘆、蒲草、荸薺、蓮、水芹、茭白荀、荷花、香蒲等。
研究者發現,通過采用種植大型挺水植物構建生物修復系統的方法可治理藻類水華頻繁發生的現象。
3、浮水植物
也稱浮葉植物,生于淺水中,葉浮于水面,根長在水底土中的植物,常見的如菱、睡蓮等。
研究表明,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向水體中釋放氧氣,增加水體的氧氣含量,對水體的自然凈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以各種常見依水動植物的繁殖和生存特點為出發點,通過研究和分析水生動物、兩棲動物、植物的生活習性以及生物對河道有機物分解的機理,在滿足河道邊坡穩定和過流能力的同時,對躒間接觸氧化法及人工快滲法進行改良,對河道護砌方法及曝氣方式進行改良,以解決目前高耗能、低效率和剛性河道護岸及高駁坎護岸存在的不足。
本發明中提到的方案為示例性方案,僅僅為示范目的,并不局限于文中詳細描述和示出的具體實施方式,也絕不是對本發明及其應用或用法的限制,在不偏離權利要求書所限定范圍的情況下,權利人可以對所述示例性實施方式做出各種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