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油式冷凝器及空調系統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制冷設備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回油式冷凝器,以及含有該回油式冷凝器的空調系統。
【背景技術】
[0002]空調系統包括四大部件:壓縮機、冷凝器、蒸發器和節流閥,壓縮機通常采用螺桿壓縮機。冷凝器的作用是將由螺桿壓縮機排出的高壓過熱冷媒所攜帶熱量經過相變的方式排出。而由螺桿式制冷壓縮機排出的冷媒中還攜帶有潤滑油,由于潤滑油不蒸發,就會在換熱器的外壁上形成一層油膜,這樣就大大降低了傳熱效果和制冷效率。目前,通常在冷媒進入冷凝器前加一個油分離器,在潤滑油進入冷凝器之前從冷媒中分離出來,但是這種結構的生產成本較高、占有空間較大,并且壓降比較大,冷凝器的換熱效率也較高。為了解決占有空間大等問題,通常采用內置油分的冷凝器,其基本思想是將油分離器設置在冷凝器內,但是在現有的某些結構中,一些結構只考慮了油分離的效率,使冷媒進入冷凝器的速度不均勻,進而導致冷凝器的換熱率較低;還有一些結構只考慮了冷凝器的換熱效率,卻忽略了油分離的效率。
【實用新型內容】
[0003]基于此,有必要針對現有的內置油分的冷凝器中不能同時保證油分離的效率與換熱效率的問題,提供一種能夠既提高油分離的效率又提高換熱效率的回油式冷凝器,以及含有該回油式冷凝器的空調系統。上述目的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實現:
[0004]一種回油式冷凝器,包括殼體組件、冷凝組件與油分離組件,所述冷凝組件與所述油分離組件均安裝在所述殼體組件內;
[0005]所述油分離組件包括回油槽、擋板和兩個濾網,其中兩個所述濾網對稱安裝在所述擋板的兩側,所述擋板上的邊緣位置上設置多個與所述回油槽相通的第一通孔,所述擋板設置在所述回油槽的上方。
[0006]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油分離組件還包括兩個均流板,所述兩個均流板分別設置在所述濾網的內側表面上,每個所述均流板上設置有多個第二通孔。
[0007]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油分離組件還包括第一封板和第二封板,所述第一封板與所述第二封板設置在相對設置的所述濾網的兩端。
[0008]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油分離組件還包括蓋板,所述蓋板設置在所述濾網的上方,所述蓋板、所述均流板、所述第一封板、所述第二封板與所述擋板圍設成容納腔。
[0009]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蓋板包括連接部和弧形部,所述弧形部的兩端分別與所述連接部連接,所述連接部與所述濾網連接,所述弧形部懸設在所述濾網的上方。
[0010]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回油槽的截面形狀為V字型。
[0011]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V字型的角度為115°?135°。
[0012]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二通孔的直徑從所述均流板的中心位置向所述均流板的邊緣位置逐漸增大。
[0013]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濾網的厚度為15mm?60mm。
[0014]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在所述回油槽的兩端均設置有回油管,且所述回油管伸出所述殼體。
[0015]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冷凝組件包括多根換熱管,所述多根換熱管設置在所述放置腔室中,且所述多根換熱管分布在遠離所述油分離組件的其他位置,所述多根換熱管穿接在所述支撐板上。
[0016]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殼體組件包括殼體、第一管板、第二管板和支撐板,所述第一管板與所述第二管板分別設置在所述殼體的兩端,且所述第一管板、所述第二管板與所述殼體圍設成容納所述冷凝組件與所述油分離組件的放置腔室,所述冷凝組件與所述油分離組件通過所述支撐板安裝在所述放置腔室內。
[0017]還涉及一種空調系統,包括螺桿壓縮機、蒸發器和如上述任一技術特征所述的回油式冷凝器,所述螺桿壓縮機、所述回油式冷凝器和所述蒸發器依次連接形成回路。
[0018]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19]本實用新型的回油式冷凝器及空調系統,結構設計簡單合理,含有潤滑油的冷媒進入到油分離組件中,先通過擋板撞擊進行分離,再通過濾網進行分離,通過油分離組件去除冷媒中存在的潤滑油,能夠提高油分離的效率;同時,含有潤滑油的冷媒在通過濾網能夠保證分離后的冷媒能夠以均勻的速度從油分離組件流出,并進入到冷凝組件中與換熱管相接觸,提高了冷凝組件的換熱效率。同時,冷凝組件與油分離組件均安裝在殼體組件內,還能夠減小本實用新型的回油式冷凝器的體積、降低油分離組件的壓降,保證本實用新型的回油式冷凝器整機結構簡單。
【附圖說明】
[0020]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回油式冷凝器的結構示意圖;
[0021]圖2為圖1所示的回油式冷凝器的從一側剖開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0022]圖3為圖2所示的回油式冷凝器中油分離組件的結構示意圖;
[0023]其中:
[0024]1-第一水室;2_第一管板;3_回油管;4_殼體;5_第一封板;6_支撐板;7_冷媒出管;8_拉桿;9_第二封板;10_第二管板;11-第二水室;12_回油槽;13_濾網;14_均流板;15_蓋板;16_冷媒進管;17_擋板;18_油分離組件;19_換熱管。
【具體實施方式】
[0025]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通過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回油式冷凝器及空調系統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0026]參見圖1至圖3,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回油式冷凝器,包括殼體組件、冷凝組件與油分離組件18,冷凝組件與油分離組件18均安裝在殼體組件內。殼體組件內放置冷凝組件與油分離組件18以減小本實用新型的回油式冷凝器的體積。本實用新型的回油式冷凝器中的油分離組件18用于分離含有潤滑油的冷媒,冷凝組件再將分離后的冷媒冷卻,以保證油分離的效率和冷媒的換熱效率。在本實施例中,冷凝組件半包圍油分離組件18,且油分離組件18位于冷凝組件的上方。油分離組件18的頂部與殼體組件的頂部相接觸,冷凝組件位于殼體組件的內部的中下方,油分離組件18遠離殼體組件的四分之三部分由冷凝組件包圍,油分離組件18的靠近殼體組件的四分之一部分由殼體組件包圍,以增大冷凝組件的換熱面積,這樣經過分離后的冷媒從油分離組件18中流出后能夠直接與冷凝組件相接觸,提高冷凝組件的換熱效率。
[0027]其中,殼體組件包括殼體4、第一管板2、第二管板10、支撐板6、第一水室I和第二水室11,第一管板2與第二管板10分別設置在殼體4的兩端,第一水室I安裝在第一管板2上,第二水室11安裝在第二管板10上。第一管板2、第二管板10與殼體4圍設成容納冷凝組件與油分離組件18的放置腔室,油分離組件18位于放置腔室的中部偏上位置,冷凝組件設置在遠離殼體4頂部的油分離組件18的周圍。支撐板6安裝在放置腔室內,能夠保證冷凝組件與油分離組件18的位置固定,不會發生偏移。在殼體4的外壁的頂部設置有冷媒進管16,在殼體4的外壁的底部設置有冷媒出管7。
[0028]油分離組件18包括回油槽12、擋板17和兩個濾網13。其中兩個濾網13對稱垂直安裝在擋板17的兩側,擋板17上的邊緣位置設置多個與回油槽12相連通的第一通孔。回油槽12設置在支撐板6上,擋板17設置在回油槽12的上方。含有潤滑油的冷媒通過冷媒進管16進入到回油式冷凝器中,油分離組件18能夠將潤滑油從含有潤滑油的冷媒中分離出來。進一步地,油分離組件18還包括兩個均流板14,兩個均流板14分別設置在濾網13的內側表面上,每個均流板14上設置有多個第二通孔。
[0029]含有潤滑油的冷媒從冷媒進管16流入回油式冷凝器中,通過油分離組件18將潤滑油從冷媒中分離出來,通過冷凝組件對冷媒進行換熱,隨后冷媒再由冷媒出管7排出。擋板17的邊緣位置設置有多個第一通孔,其目的是:一是降低含有潤滑油的冷媒進入油分離組件18內的速度,二是提高油分離效率,有利于分離后的潤滑油流進回油槽12中。
[0030]更進一步地,回油槽12的上方與均流板14和濾網13連接,均流板14和濾網13能夠與回油槽12連通,這樣在冷媒與潤滑油分離后,潤滑油可以在重力作用下,沿著濾網13或者均流板14的表面向下流動,流到回油槽12中。當然,回油槽12的上方也可以通過擋板17與均流板14和濾網13隔開,這樣在冷媒與潤滑油分離后,潤滑油可以在重力作用下,沿著濾網13或者均流板14的表面向下流動,流到擋板17上,再通過擋板17邊緣位置的第一通孔流到回油槽12中。
[0031]含有潤滑油的冷媒進入到油分離組件18中先撞擊擋板17進行第一次分離,第一次分離后的冷媒經過擋板17反射分流向左右兩側流動,而分離出來的潤滑油通過擋板17的邊緣位置的第一通孔流進回油槽12。經過第一次分離后的含有潤滑油的冷媒再撞擊相對設置在濾網13的內側表面上的均流板14進行第二次分離。經過第二次分離后的含有潤滑油的冷媒再撞擊相對設置的濾網13再進行第三次分離,最后分離后的冷媒氣體均勻的流進冷凝組件中。而經過第二次分離與第三次分離出來的潤滑油通過重力作用流進回油槽12,在壓力差的作用下潤滑油流回螺桿壓縮機。
[0032]進一步地,冷凝組件包括多根換熱管19,多根換熱管19設置在放置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