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冷卻裝置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低溫冷卻循環泵。
背景技術:
低溫循環泵是采取機械形式制冷的低溫液體循環設備,具有提供低溫液體的作用。它能結合旋轉蒸發器,真空冷凍干燥箱、循環水式真空泵、磁力攪拌器等儀器,進行多功能低溫下的化學反應作業以及濃縮工作。
現有的低溫冷卻循環泵一種是用冷凝裝置完成,另一種是通過液壓系統完成。液壓系統的作用為通過改變壓強增大作用力。液壓系統可分為兩類:液壓傳動系統和液壓控制系統,液壓傳動系統以傳遞動力和運動為主要功能;液壓控制系統則要使液壓系統輸出滿足特定的性能要求,通常所說的液壓系統主要指液壓傳動系統。
隨著工業自動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在工業生產過程中,液壓系統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特別在零部件制造、鑄造以及起重設備中,液壓系統的故障多數是由于液壓油的變質所造成的,液壓油的變質使液壓系統產生故障或損壞的形式有以下幾種類型:性能不穩定、性能惡化和元件損壞,液壓油變質會大大降低了液壓系統工作的可靠性和壽命,耗費油液造成經濟損失,另外液壓油長期經過液壓缸的活塞運動產生高溫,易氧化液壓油使其變質,因此,降低液壓油的工作溫度,對油液變質加以控制是十分必要的。
而目前利用機械結構結合冷凝裝置冷卻,在其出料端和進料端都存在著液體泄漏的缺陷,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種技術方案,使其在連接進料口和出料口的連接處,帶有固定結構的低溫冷卻循環泵。
技術實現要素:
本部分的目的在于概述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一些方面以及簡要介紹一些較佳實施例。在本部分以及本申請的說明書摘要和實用新型名稱中可能會做些簡化或省略以避免使本部分、說明書摘要和實用新型名稱的目的模糊,而這種簡化或省略不能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的范圍。
鑒于上述和/或現有冷卻裝置領域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本實用新型。
因此,本實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種低溫冷卻循環泵,解決低溫冷卻中進料口和出料口連接處不緊固容易漏液的問題。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低溫冷卻循環泵,其特征在于:包括,箱體,所述箱體上設有第一套管,所述第一套管設有外螺紋;第二套管,所述第二套管套設于第一套管;以及,壓管部件,所述壓管部件設有與所述外螺紋相配合的內螺紋。
作為本實用新型所述低溫冷卻循環泵的一種優選方案,其中:所述壓管部件的尾板部件和第一套管產生中空的容置空間,所述容置空間中放置壓圈部件。
作為本實用新型所述低溫冷卻循環泵的一種優選方案,其中:所述壓圈部件的側面設有貫穿壓圈部件上下面的豎條孔,所述豎條孔以壓圈部件的中心軸為中心,環形陣列在壓圈部件上;所述壓圈部件的輪廓自兩端向中間收縮,組成輪廓的所有面的圓心,在同一條直線上。
作為本實用新型所述低溫冷卻循環泵的一種優選方案,其中:所述第一套管分為進料口和出料口,所述進料口設有閥門控制液體的進出。
作為本實用新型所述低溫冷卻循環泵的一種優選方案,其中:所述箱體的內部設有冷卻組件,所述冷卻組件包括冷卻泵,所述冷卻泵與冷卻盤相接,所述冷卻盤呈螺旋狀展開。
作為本實用新型所述低溫冷卻循環泵的一種優選方案,其中:所述箱體的內部設有感應組件,所述感應組件包括溫度傳感器部件和液位傳感器部件,所述溫度傳感器部件感應所述箱體中的溫度,所述液位傳感器部件測量所述箱體中的液位。
作為本實用新型所述低溫冷卻循環泵的一種優選方案,其中:所述溫度傳感器部件的旁邊設有與之相接的溫度計接口,溫度計通過所述溫度計接口測量箱體中的溫度;所述液位傳感器部件包括高液位傳感器元件和低液位傳感器元件,所述高液位傳感器元件設置在冷卻盤的上端,所述低液位傳感器元件設置在所述冷卻盤的下端,通過液位傳感器部件測出的液位高低,提示打開或關閉進料口。
作為本實用新型所述低溫冷卻循環泵的一種優選方案,其中:所述箱體的內部還設有控制組件,所述控制組件與箱體外部的顯示器相接,所述顯示器顯示所述箱體內部的溫度,其下端設有按鍵,所述按鍵可調控箱體中的溫度;所述控制組件采用單片機作為處理芯片。
作為本實用新型所述低溫冷卻循環泵的一種優選方案,其中:所述箱體內部設有循環泵,所述循環泵與所述箱體外部的出料口相接;所述循環泵的下方設有散熱組件。
作為本實用新型所述低溫冷卻循環泵的一種優選方案,其中:所述箱體的底端設有萬向輪。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在現有的箱體上加了一個連接裝置,通過壓管部件和壓圈部件的配合,將進料口和管件緊密的連接在一起,而且結構簡單成本低,拆卸容易。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性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它的附圖。其中:
圖1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第一種實施例低溫冷卻循環泵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第一種實施例低溫冷卻循環泵中所述冷卻組件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第一種實施例低溫冷卻循環泵中所述感應組件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第一種實施例低溫冷卻循環泵中所述套管的拆卸圖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第二種實施例低溫冷卻循環泵中部分結構組裝的示意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第三種實施例低溫冷卻循環泵中所述壓圈部件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第四種實施例低溫冷卻循環泵的整體結構示意圖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優點能夠更加明顯易懂,下面結合說明書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做詳細的說明。
在下面的描述中闡述了很多具體細節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實用新型,但是本實用新型還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來實施,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在不違背本實用新型內涵的情況下做類似推廣,因此本實用新型不受下面公開的具體實施例的限制。
其次,此處所稱的“一個實施例”或“實施例”是指可包含于本實用新型至少一個實現方式中的特定特征、結構或特性。在本說明書中不同地方出現的“在一個實施例中”并非均指同一個實施例,也不是單獨的或選擇性的與其他實施例互相排斥的實施例。
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個實施例中提供的一種低溫冷卻循環泵,如圖1所示,其主體包括箱體A和箱體A內設有冷卻組件400和感應組件500,冷卻組件400 “貫穿”整個工作區域,向冷卻組件400通入的冷卻液,降低箱體A中的溫度,感應部件500通過傳感器檢測箱體A中的溫度和液位。具體地,在該實施例中,如圖2所示,箱體A內部設有冷卻組件400,通過冷卻組件400對箱體A內部進行冷卻。所述冷卻組件400包括冷卻泵401,冷卻泵401提供冷卻液,通電后,冷卻泵401將“電力勢能”轉化為“動力勢能”,產生的動力將冷卻液推送至與之相接的冷卻盤402中,冷卻盤402呈“螺旋狀”放置在箱體A的內部,自箱體A下端至其上端,通過“螺旋狀”的方式,增加散熱面積,提高散熱冷卻的效率。箱體A的內部設有感應組件500,感應組件500通過溫度傳感器部件501監控箱體A中的溫度,通過液位傳感器部件502感應箱體A中液體的位置,來對箱體A的內部進行自動化的控制。箱體A和套設在箱體A上第一套管100的第二套管200,以及與第一套管100相配合的壓管部件300。
較佳的,參照圖3,溫度傳感器部件501旁設有溫度計接口503,通過溫度傳感器部件501監控箱體A內液體的溫度,而溫度計接口503通過外接的溫度計,可以反應箱體A內液體的溫度。液位傳感器部件502分為高液位傳感器元件502a和低液位傳感器元件502b,高液位傳感器元件502a設置在冷卻盤402 的上端,低液位傳感器元件502b設置在冷卻盤402的下端。液體達到低液位傳感器元件502b(即冷卻盤402的下端處),低液位傳感器元件502b發出信號指示,并開始工作;液體達到高液位傳感器元件502a位置時(即冷卻盤402 的上端),高液位傳感器元件502a發出信號指示,并停止向箱體A內加入液體。
特別地,參照圖4,將套設在箱體A上的第一套管100和套設于第一套管 100的第二套管200,以及與第一套管100相配合的壓管部件300拆解圖。在這一實施例中,與箱體A相接的第一套管100呈“T”字型,右側的凸出端設有外螺紋M,與箱體A固定相接,右端平滑的端口套設第二套管200,第二套管 200和第一套管100連接后,壓管部件300通過其內螺紋m和第一套管100的外螺紋M配合擰緊,把第一套管100和第二套管200連接在一起。通過旋緊或旋松螺紋,控制第一套管100與第二套管200的連接的緊密程度。
參見圖5,圖5示出了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該實施方式中與第一個實施例的不同之處在于:在壓管部件300和第一套管100之間放置壓圈部件302,壓圈部件302把第一套管100和第二套管200“緊扣”在一塊。具體實施方式:壓管部件300的前端設有內螺紋m與第一套管100“T”型端的外螺紋M配合,壓管部件300沒有螺紋的面與螺紋的底面對齊,其右端設有尾板部件301,尾板部件301通過第一套管100的外螺紋M和壓管部件300 的內螺紋m配合,壓住套設于第一套管100的第二套管200。尾板部件301和第一套管100產生圓環的容置空間S,容置空間S中放有壓圈部件302。
在容置空間S中放置壓圈部件302的意義是:通過對容置空間S的“擴大”和“縮小”,調控壓圈部件302的彎曲程度,進而控制壓圈部件302對第二套管200產生的力,使得第一套管100和第二套管200“緊扣”。具體地,如圖2 所示,箱體A內部設有冷卻組件400,通過冷卻組件400對箱體A內部進行冷卻。所述冷卻組件400包括冷卻泵401,冷卻泵401提供冷卻液,通電后,冷卻泵401將“電力勢能”轉化為“動力勢能”,產生的動力將冷卻液推送至與之相接的冷卻盤402中,冷卻盤402呈“螺旋狀”放置在箱體A的內部,自箱體A下端至其上端,通過“螺旋狀”的方式,增加散熱面積,提高散熱冷卻的效率。箱體A的內部設有感應組件500,感應組件500通過溫度傳感器部件501 監控箱體A中的溫度,通過液位傳感器部件502感應箱體A中液體的位置,來對箱體A的內部進行自動化的控制。箱體A和套設在箱體A上第一套管100 的第二套管200,以及與第一套管100相配合的壓管部件300。
較佳的,參照圖3,溫度傳感器部件501旁設有溫度計接口503,通過溫度傳感器部件501監控箱體A內液體的溫度,而溫度計接口503通過外接的溫度計,可以反應箱體A內液體的溫度。液位傳感器部件502分為高液位傳感器元件502a和低液位傳感器元件502b,高液位傳感器元件502a設置在冷卻盤402 的上端,低液位傳感器元件502b設置在冷卻盤402的下端。液體達到低液位傳感器元件502b(即冷卻盤402的下端處),低液位傳感器元件502b發出信號指示,并開始工作;液體達到高液位傳感器元件502a位置時(即冷卻盤402 的上端),高液位傳感器元件502a發出信號指示,并停止向箱體A內加入液體。
需注意的是,在壓管部件300和第一套管100之間放置壓圈部件302,壓圈部件302把第一套管100和第二套管200“緊扣”在一塊,放置壓圈部件302 的容置空間M是由尾板部件301和第一套管100產生的。壓管部件300的前端設有內螺紋m與第一套管100“T”型端的外螺紋M配合,壓管部件300沒有螺紋的面與螺紋的底面對齊,其右端設有尾板部件301,尾板部件301通過第一套管100的外螺紋M和壓管部件300的內螺紋m配合,壓住套設于第一套管100的第二套管200。尾板部件301和第一套管100產生圓環的容置空間S,容置空間S中放有壓圈部件302。第一套管100的外螺紋M和壓管部件的內螺紋m配合擰緊,尾板部件301和第一套管100產生圓環的容置空間S會縮小,放置在容置空間S中的壓圈部件302由于擠壓而彎曲,彎曲成“拱形”的壓圈部件302會對與之接觸的第二套管200產生“擠壓力”,更進一步的固定第一套管100和第二套管200并把兩者“緊扣”在一塊。與此對應,第一套管100 的外螺紋M和壓管部件的內螺紋m配合擰開,尾板部件301和第一套管100 產生圓環的容置空間S會“擴大”,放置在容置空間S中的壓圈部件302由“擠壓”狀態變成“松弛”狀態,彎曲成“拱形”的壓圈部件302隨著外螺紋M和內螺紋m的擰開,慢慢松弛,對與壓圈部件302接觸的第二套管200產生“擠壓力”也逐漸消失,當“擠壓力”消失,可將套設于第一套管100的第二套管 200拆卸下來。
本實用新型的第三個實施例參見圖6,其示出了壓圈部件302的整體結構,本實施例與實施例二的區別在于:壓圈部件302上設有豎條孔302a。具體地,如圖2所示,箱體A內部設有冷卻組件400,通過冷卻組件400對箱體A內部進行冷卻。所述冷卻組件400包括冷卻泵401,冷卻泵401提供冷卻液,通電后,冷卻泵401將“電力勢能”轉化為“動力勢能”,產生的動力將冷卻液推送至與之相接的冷卻盤402中,冷卻盤402呈“螺旋狀”放置在箱體A的內部,自箱體A下端至其上端,通過“螺旋狀”的方式,增加散熱面積,極高散熱冷卻的效率。箱體A的內部設有感應組件500,感應組件500通過溫度傳感器部件501監控箱體A中的溫度,通過液位傳感器部件502感應箱體A中液體的位置,來對箱體A的內部進行自動化的控制。箱體A和套設在箱體A上第一套管100的第二套管200,以及與第一套管100相配合的壓管部件300。
較佳的,參照圖3,溫度傳感器部件501旁設有溫度計接口503,通過溫度傳感器部件501監控箱體A內液體的溫度,而溫度計接口503通過外接的溫度計,可以反應箱體A內液體的溫度。液位傳感器部件502分為高液位傳感器元件502a和低液位傳感器元件502b,高液位傳感器元件502a設置在冷卻盤402 的上端,低液位傳感器元件502b設置在冷卻盤402的下端。液體達到低液位傳感器元件502b(即冷卻盤402的下端處),低液位傳感器元件502b發出信號指示,并開始工作;液體達到高液位傳感器元件502a位置時(即冷卻盤402 的上端),高液位傳感器元件502a發出信號指示,并停止向箱體A內加入液體。
參照圖6,壓圈部件302的輪廓自兩端向中間收縮,呈現圓弧形的曲面,組成輪廓的所有面的圓心在一條直線上。壓圈部件302上設有貫穿壓圈部件302 上下面的豎條孔302a(這里所說的豎條孔302a可以替換成任何能破壞壓圈部件302本身的穩定結構,使其產生“彈性形變”,且不輕易折斷,均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豎條孔302a的前端和后端與壓圈部件302的兩端都留有一定的距離,豎條孔302a以壓圈部件302的中心軸為中心,環形陣列在壓圈部件302上。具體地,壓管部件300的前端設有內螺紋m與第一套管100“T”型端的外螺紋M配合,壓管部件300沒有螺紋的面與螺紋的底面對齊,其右端設有尾板部件301,尾板部件301通過第一套管100的外螺紋M和壓管部件300 的內螺紋m配合,壓住套設于第一套管100的第二套管200。尾板部件301和第一套管100產生圓環的容置空間S,容置空間S中放有壓圈部件302。第一套管100的外螺紋M和壓管部件的內螺紋m配合擰緊,尾板部件301和第一套管100產生圓環的容置空間S會縮小,放置在容置空間S中的壓圈部件302 由于擠壓而彎曲,彎曲成“拱形”的壓圈部件302會對與之接觸的第二套管200 產生“擠壓力”,由于本實施例中的壓圈部件302上設有豎條孔302a,豎條孔 302a使壓圈部件302在被擠壓時,不會因為容置空間S過小而“崩斷”,實現裝置重復利用的性能,豎條孔302a使壓圈部件302產生“彈性勢能”,當壓圈部件302被第一套管100和壓管部件300擠壓時,壓圈部件302將所產生的“彈性勢能”轉化為“動力勢能”,進一步固定了第一套管100和第二套管200 的連接。第一套管100的外螺紋M和壓管部件的內螺紋m配合擰開,尾板部件301和第一套管100產生圓環的容置空間S會擴大,放置在容置空間S中的壓圈部件302由“擠壓”狀態變成“松弛”狀態,彎曲成“拱形”的壓圈部件 302隨著外螺紋M和內螺紋m的擰開,慢慢松弛,對與壓圈部件302接觸的第二套管200產生“擠壓力”也逐漸消失,當“擠壓力”消失,可將套設于第一套管100的第二套管200拆卸下來。
參照圖7,本實用新型的第四個實施例,本實施例中,箱體A還設有控制組件600,控制組件600包括箱體A外部的顯示器601。具體的,如圖2所示,箱體A內部設有冷卻組件400,通過冷卻組件400對箱體A內部進行冷卻。所述冷卻組件400包括冷卻泵401,冷卻泵401提供冷卻液,通電后,冷卻泵401 將“電力勢能”轉化為“動力勢能”,產生的動力將冷卻液推送至與之相接的冷卻盤402中,冷卻盤402呈“螺旋狀”放置在箱體A的內部,自箱體A下端至其上端,通過“螺旋狀”的方式,增加散熱面積,提高散熱冷卻的效率。箱體A的內部設有感應組件500,感應組件500通過溫度傳感器部件501監控箱體A中的溫度,通過液位傳感器部件502感應箱體A中液體的位置,來對箱體A的內部進行自動化的控制。箱體A和套設在箱體A上第一套管100的第二套管200,以及與第一套管100相配合的壓管部件300。
較佳的,參照圖3,溫度傳感器部件501旁設有溫度計接口503,通過溫度傳感器部件501監控箱體A內液體的溫度,而溫度計接口503通過外接的溫度計,可以反應箱體A內液體的溫度。液位傳感器部件502分為高液位傳感器元件502a和低液位傳感器元件502b,高液位傳感器元件502a設置在冷卻盤402 的上端,低液位傳感器元件502b設置在冷卻盤402的下端。液體達到低液位傳感器元件502b(即冷卻盤402的下端處),低液位傳感器元件502b發出信號指示,并開始工作;液體達到高液位傳感器元件502a位置時(即冷卻盤402 的上端),高液位傳感器元件502a發出信號指示,并停止向箱體A內加入液體。在本實施例中,控制組件600通過與箱體A外部的顯示器601,將箱體A 內部的溫度計檢測出的溫度顯示在顯示器601上,顯示器601的下端設有的按鍵602分為加602a和減602b兩個按鍵,可通過加602a或減602b對箱體A中的溫度進行調控。
較佳的,控制組件600采用的是51系列單片機作為處理芯片。結合圖1 和圖7,出料口102在箱體A內端連接有循環泵700,循環泵700將水循環起來利用,所述循環泵700的下方設有散熱組件800,所述散熱組件800是“鏤空”的板件,通過“鏤空”的小孔散熱。
應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盡管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精神和范圍,其均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范圍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