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空調制造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具有傳感器固定裝置的換熱器及空調。
背景技術:
通常空調器包含壓縮機和室外熱交換器、電子膨脹閥和室內熱交換器以及用于連接所述裝置而形成密閉回路的多個制冷管,并且利用循環該密閉回路的制冷劑在室內及室外熱交換器中被汽化或液化時所產生的吸熱作用與排熱作用,對周圍進行制冷或制熱。空調機控制這些裝置,以使室內空間維持設定溫度,并為了檢測壓縮機的過載或誤操作而在幾個制冷管上設置溫度傳感器固定裝置,以便于安裝溫度傳感器。
目前常見的換熱器固定管溫傳感器的方式如圖1所示,通常采用的是向在換熱器管路101上焊接感溫套筒102后,插入傳感器固定卡103,再將管溫傳感器104柱形頭插入套筒。焊接感溫套筒102的過程中需要一個人先用工裝夾住感溫套筒102靠在換熱器管路101上,然后另一個人手拿焊槍,一手拿感溫套筒102焊接到換熱器管路101上,此加工過程需要兩個人配合才能完成。而且在感溫套筒102焊接過程中還有可能存在因虛焊而造成較大感應溫度偏差,另外固定管溫傳感器104時還需要感溫套筒102內先插入傳感器固定卡103用來緊緊壓住傳感器。傳感器固定卡103僅起到輔助加固的作用,零件利用率低。
技術實現要素:
(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解決現有技術中管溫傳感器固定操作復雜的問題。
(二)技術方案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具有傳感器固定裝置的換熱器,包括換熱管路,所述換熱管路的管壁上構造有用于固定傳感器的安裝座,且所述安裝座與所述換熱管路成一體結構。
根據本實用新型,所述安裝座為伸出管,所述伸出管的一端連接于所述換熱管路的外壁且與所述換熱管路隔絕,另一端為自由端,所述伸出管內形成安裝部。
根據本實用新型,所述伸出管包括從所述換熱管路外壁延伸出的第一管段和從所述第一管段延伸出且與所述第一管段形成夾角的第二管段,所述第二管段形成所述安裝部。
根據本實用新型,所述安裝座為內凹筒,所述內凹筒由所述換熱管路的管壁朝向管內凹陷形成。
根據本實用新型,所述換熱管路包括換熱管本體和與所述換熱管本體連通的過渡管段,所述過渡管段的管徑大于所述換熱管本體的管徑。
根據本實用新型,所述安裝座設置為圓筒狀,所述安裝座與傳感器采用過盈配合。
根據本實用新型,所述安裝座與傳感器采用螺紋連接,所述安裝座的內部設有內螺紋,所述傳感器的感溫探頭設有與所述內螺紋相配合的外螺紋。
根據本實用新型,所述換熱管路包括連接彎管和多個U型管,相鄰兩個U型管通過所述連接彎管連接,所述安裝座形成于所述連接彎管的管壁上。
根據本實用新型,還包括多個緊密排列的翅片,所述翅片上設有通孔,所述U型管套設于所述通孔內。
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空調,包括上述的具有傳感器固定裝置的換熱器。
(三)有益效果
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技術方案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優點: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具有傳感器固定裝置的換熱器,用于安裝傳感器的安裝座與換熱管路成一體結構,減小了安裝座與換熱管路之間傳熱的熱阻,并且便于傳感器安裝時的操作,相較于現有技術中的傳感器固定,省去了固定裝置與換熱器固定的步驟,安裝快速,節省人力。
附圖說明
圖1是現有技術中管溫傳感器與換熱器固定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提供的具有傳感器固定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提供的具有傳感器固定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01:換熱管路;102:感溫套筒;103:固定卡;104:管溫傳感器;1、5:安裝座;11:第一管段;12:第二管段;2:連接彎管;3:U型管;4:翅片;6:換熱管本體;7:過渡管段。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實用新型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實施例一
如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具有傳感器固定裝置的換熱器,包括換熱管路101,換熱管路101的管壁上構造有用于固定傳感器的安裝座1,且安裝座1與換熱管路101成一體結構。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是,安裝座1用于固定傳感器并傳遞換熱管路101內介質的溫度,換熱管路101為封閉的,換熱管路101與安裝座1并不連通。具體地,本實施例中換熱管路101包括連接彎管2和多個U型管3,相鄰兩個U型管3通過連接彎管2連接,安裝座1形成于連接彎管2的管壁上。本實施例中換熱器還包括多個緊密排列的翅片4,翅片4上設有通孔,U型管3套設于通孔內。U型管3套設在設有通孔的翅片4上形成翅片式蒸發器。安裝座1形成在連接彎管2的管壁上,在加工時可以將連接彎管2與安裝座1一體成型,如鑄造成型或鍛造成型。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具有傳感器固定裝置的換熱器,用于安裝傳感器的安裝座1與換熱管路101成一體結構,減小了安裝座1與換熱管路101之間傳熱的熱阻,并且便于傳感器安裝時的操作,相較于現有技術中的傳感器固定,省去了固定裝置與換熱器固定的步驟,安裝快速,節省人力。
進一步地,本實施例中安裝座1為伸出管,伸出管的一端連接于換熱管路101的外壁且與換熱管路101隔絕,另一端為自由端,伸出管內形成安裝部。當然,本實施例中安裝座1形成在換熱管路101的外部時并不限于設置為伸出管的形式,也可以是設置為卡扣結構等,安裝座1與傳感器之間通過卡扣固定。具體地,本實施例中安裝座1與傳感器采用過盈配合。采取過盈配合安裝座1與傳感器之間的接觸面積大,傳熱效果好,傳感器更能準確地反映換熱管路101內的溫度,在安裝時可以采用加熱使伸出管膨脹后插入傳感器,冷卻后伸出管將傳感器緊緊包裹在其中,形成緊密接觸。優選地,本實施例中安裝座1與傳感器采用螺紋連接,安裝座1的內部設有內螺紋,傳感器的感溫探頭設有與內螺紋相配合的外螺紋。設置為螺紋連接,便于傳感器的安裝拆卸,加工成本低。并且,相較于現有技術中采用固定卡103來固定的方式不僅省去了一個零部件,而且由線接觸改為面接觸,提高了換熱效果,從而提高傳感器檢測溫度的準確性。
優選地,本實施例中伸出管包括從換熱管路101外壁延伸出的第一管段11和從第一管段11延伸出且與第一管段11形成夾角的第二管段12,第二管段12形成安裝部。設置為形成夾角的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有利于減少安裝座的占用空間,使得結構更加緊湊。
實施例二
實施例二與實施例一相同的內容不再重復,實施例一公開的內容也屬于實施例二公開的內容,本實施例二與實施例一的區別在于:
如圖3所示,本實施例中安裝座5為內凹筒,內凹筒由換熱管路101的管壁朝向管內凹陷形成。安裝座5由向內凹陷的管壁直接形成,安裝座5的外側壁直接與換熱管路101內的介質相接觸,換熱效果好,有利于提高傳感器檢測的準確度。
優選地,本實施例中換熱管路101包括換熱管本體6和與換熱管本體6連通的過渡管段7,過渡管段7的管徑大于換熱管本體6的管徑,內凹筒形成于過渡管段7的管壁上。由于安裝座5是由管壁向內凹陷形成,向內凹陷的安裝座5必然會影響換熱管路101內通過此處介質的流量,此處設置管徑較大的過渡管段7有利于保證此處介質的流暢。
實施例三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三中提供了一種空調,包括上述實施例一或實施例二中具有傳感器固定裝置的換熱器。節省人力,減少了零部件,簡化了裝配操作步驟。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具有傳感器固定裝置的換熱器,用于安裝傳感器的安裝座與換熱管路成一體結構,減小了安裝座與換熱管路之間傳熱的熱阻,并且便于傳感器安裝時的操作,相較于現有技術中的傳感器固定,省去了固定裝置與換熱器固定的步驟,安裝快速,節省人力。并且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傳感器通過過盈配合或者螺紋與安裝座固定,減少零部件便于安裝,并且傳感器與安裝座實現面接觸,提高了兩者之間傳熱效果,提高了傳感器的檢測精度。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實用新型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精神和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