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節能環保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噴淋降膜式風冷冷熱水機組。
背景技術:
夏季室外溫度較高時,風冷式冷熱水機組制冷功率會大大提升,特別室外溫度較高時,室外換熱器冷凝溫度極高,室外換熱器散熱效果不好容易導致制冷系統高壓、冷凝過熱保護,從而使機組無法正常工作,傳統的風側換熱器降溫結構采用冷凝風機對其降溫,高溫極限滿負荷運行情況下容易出現機組保護,且機組能耗高,機組結構的體積大。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一種結構合理、降低高壓、冷凝過熱保護,提高綜合能效、減小機組體積、保證機組(特別是在室外高溫全負荷環境下)穩定運行的噴淋降膜式風冷冷熱水機組。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取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噴淋降膜式風冷冷熱水機組,其包括渦旋式壓縮機、入氣口連接在渦旋式壓縮機出氣口上的四通閥、入口與四通閥出氣口相連的殼管式換熱器、入口與四通閥出氣口相連的風側換熱器、與殼管式換熱器出口連接的冷卻液制冷系統循環支路、連接在風側換熱器與渦旋式壓縮機之間的制冷系統回液支路以及與風側換熱器相連的冷卻水循環支路;
所述制冷系統回液支路包括連接在四通閥的回液口和風側換熱器之間的第一支路、連接在四通閥的出液口和氣液分離器之間的第二支路;
所述第一支路為連通到冷卻液制冷循環支路上的氣體支路,所述第二支路為通過氣液分離器之后連通到渦旋式壓縮機回流口的液體支路;
所述冷卻液制冷系統循環支路上依次設置有過濾器、儲液罐和氣體膨脹閥。
所述冷卻水循環支路包括:冷卻水循環支路本體、設置在冷卻水循環支路本體上的循環水泵、連接在循環水泵出水口上且位于風側換熱器上方的噴淋管、連接在循環水泵入水口且位于風側換熱器下方的接水盤以及與冷卻水循環支路本體相連通的市政自來水入口;所述市政自來水入口與所述冷卻水循環支路之間設置有補水電磁閥;所述接水盤上設置有水位開關。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改進,所述噴淋管的上方設置有擋水板;噴淋管和風側換熱器之間設置有降膜散熱器;風側換熱器的兩個端部設置有翅片換熱器;所述渦旋式壓縮機的冷卻液出口與制冷系統循環支路相連通。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改進,所述制冷系統循環支路上設置有第一冷卻液支路和第二冷卻液支路。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改進,所述第一冷卻液支路與所述氣體膨脹閥相連接;所述四通閥的入氣口與渦旋式壓縮機出氣口的連接管路上分別設置有工藝用針閥和高壓開關;所述氣液分離器與渦旋式壓縮機回流口相連接的管路上分別設置有工藝用針閥和低壓開關。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改進,在所述殼管式換熱器上設置有與冷卻液換熱的換熱液進口和與冷卻液換熱的換熱液出口。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所取得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發明是噴淋降膜式風冷冷熱水機組,通過在渦旋式壓縮機出氣口上設置四通閥,形成制冷系統循環支路,高溫高壓氣體在制冷系統循環支路通過管殼式換熱器進行放熱熱交換變成中溫中壓液體,在第一支路電磁閥打開時,中溫中壓液體進入風側換熱器進行熱交換;在制冷系統循環支路上設置兩個單向通路,可保證冷卻液正向或反向流動時均按過濾器、儲液罐和氣體膨脹閥順序流向,而不會產生氣體膨脹閥、儲液罐和過濾器的逆流,避免逆流對設備造成損害;風側換熱器上方設置有冷凝風機,可帶走部分風側換熱器產生的熱量;機組設置有冷卻水循環支路,噴淋管與冷卻水循環支路出口相連接,保證冷卻水均勻噴灑到風側換熱器外表面形成冷卻水膜,提高冷卻效果;冷卻水噴淋到風側換熱器上后會蒸發上升,擋水板可使蒸發上升的水蒸氣遇冷液化重新收集回冷卻水循環支路,保護冷凝風機不受損壞;降膜散熱器可將冷卻水均勻分配到各換熱管內,并沿換熱管內壁呈均勻膜狀流下;風側換熱器兩側設置有翅片換熱器,可強化熱量傳遞,加強散熱效果;接水盤的水位達到水位開關時接水盤開始回收冷卻水,可節約冷卻水,并且保護機組不受損壞;冷卻水循環支路中冷卻水不足時CPU會打開補水電磁閥及時補充冷卻水,保證制冷效果;本實用新型結構設置合理,結合了冷凝風機風冷和水循環支路水冷同時為風側換熱器降溫,降低了機組的綜合能耗,從而保證系統不間斷的正常工作。
附圖說明
附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在附圖1中:
1渦旋式壓縮機、2四通閥、2-1入氣口、2-2出氣口、2-3出液口、2-4回液口、3風側換熱器、4過濾器、5A第一單向閥、5B第二單向閥、5C第三單向閥、5D第四單向閥、6儲液罐、7氣體膨脹閥、8殼管式換熱器、9氣液分離器、10高壓開關、11低壓開關、12工藝用針閥、13接水盤、14翅片換熱器、15降膜散熱器、16噴淋管、17擋水板、18循環水泵、19補水電磁閥、20市政自來水入口、21水位開關、22換熱液進口、23換熱液出口。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的敘述。
如附圖1所示,一種噴淋降膜式風冷冷熱水機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渦旋式壓縮機1、入氣口2-1連接在渦旋式壓縮機1出氣口上的四通閥2、入口與四通閥出氣口2-4相連的殼管式換熱器8、入口與四通閥出氣口2-2相連的風側換熱器3、與殼管式換熱器8出口連接的冷卻液制冷系統循環支路、連接在風側換熱器3與渦旋式壓縮機1之間的制冷系統回液支路以及與風側換熱器3相連的冷卻水循環支路;所述制冷系統回液支路包括連接在四通閥2的回液口2-4和風側換熱器3之間的第一支路、連接在四通閥2的出液口2-3和氣液分離器9之間的第二支路;所述第一支路為連通到冷卻液制冷循環支路上的氣體支路,所述第二支路為通過氣液分離器9之后連通到渦旋式壓縮機1回流口的液體支路;制冷系統循環支路上依次設置有過濾器4、儲液罐6和氣體膨脹閥7。渦旋式壓縮機1的冷卻液出口與制冷系統循環支路相連通。制冷系統循環支路上設置有第一冷卻液支路和第二冷卻液支路;第一冷卻液支路上設置有第一單向閥5A和第三單向閥5C;第二冷卻液支路上設置有第二單向閥5B和第四單向閥5D。第一單向閥5A與所述第三單向閥5C同向,第一單向閥5A與第二單向閥5B反向,所述第二單向閥5B與所述第四單向閥5D同向。過濾器4的端部連接在第二單向閥5B和第四單向閥5D之間的第二冷卻液支路上;氣體膨脹閥7的端部連接在第一單向閥5A和第三單向閥5C之間的第一冷卻液支路上。第四單向閥5D、過濾器4、儲液罐6、氣體膨脹閥7和第一單向閥5A形成冷卻液流向風側換熱器3的單向回路;第二單向閥5B、過濾器4、儲液罐6、氣體膨脹閥7和第三單向閥5C形成冷卻液流出風側換熱器3的單向回路。第一支路與所述氣體膨脹閥7相連接;四通閥2的入氣口2-1與渦旋式壓縮機1出氣口的連接管路上分別設置有工藝用針閥12和高壓開關10;氣液分離器9與渦旋式壓縮機1回流口相連接的管路上分別設置有工藝用針閥12和低壓開關11。在殼管式換熱器8上設置有冷卻液換熱的換熱液進口22和冷卻液換熱的換熱液出口23。所述冷卻水循環支路包括:冷卻水循環支路本體、設置在冷卻水循環支路本體上的循環水泵18、連接在循環水泵18出水口上且位于風側換熱器3上方的噴淋管16、連接在循環水泵18入水口且位于風側換熱器3下方的接水盤13以及與冷卻水循環支路本體相連通的市政自來水入口20;所述市政自來水入口20與所述冷卻水循環支路之間設置有補水電磁閥19;所述接水盤13上設置有水位開關21。噴淋管16的上方設置有擋水板17;噴淋管17和風側換熱器3中間設置有降膜散熱器15,冷卻水通過均勻豎向排列的換熱管可將冷卻水均勻分配到各換熱管內,并沿換熱管內壁呈均勻膜狀流下;風側換熱器3的兩個端部設置有翅片換熱器14。本實用新型應用在冷熱水機組中,機組設置有冷卻水循環支路,噴淋管與冷卻水循環支路出口相連接,保證冷卻水均勻噴灑到風側換熱器外表面形成冷卻水膜,提高冷卻效果;冷卻水噴淋到風側換熱器上后會蒸發上升,擋水板可使蒸發上升的水蒸氣遇冷液化重新收集回冷卻水循環支路,保護冷凝風機不受損壞;降膜散熱器可將冷卻水均勻分配到各換熱管內,并沿換熱管內壁呈均勻膜狀流下;風側換熱器兩側設置有翅片換熱器,可強化熱量傳遞,加強散熱效果;接水盤的水位達到水位開關時接水盤開始回收冷卻水,可節約冷卻水,并且保護機組不受損壞;冷卻水循環支路中冷卻水不足時CPU會打開補水電磁閥及時補充冷卻水,保證制冷效果;結合了風冷和水冷同時為機組冷卻,降低了能耗,保證了機組在高溫環境下穩定工作,不會出現保護,提高的工作效率。
以上所述實施方式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而并非本實用新型可行實施的窮舉。對于本領域一般技術人員而言,在不背離本實用新型原理和精神的前提下對其所作出的任何顯而易見的改動,都應當被認為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