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制冷技術領域,更具體地說,涉及一種微模塊化制冷裝置以及使用這種微模塊化制冷裝置的機柜。
背景技術:
隨著工業的深度發展,很多領域需要制冷技術的支撐,尤其是電子、激光等行業,發熱越來越密集,對制冷的要求也越來越苛刻。一是大冷量要求,二是精確控制溫度的要求。
現有的制冷方式之一是對發熱體直接接觸制冷,普通的是以冷水作為媒介,冷水通過冷卻板或是散熱器帶走熱量。但這樣必須另外增加一套水冷機組,同時也存在著水泄露對電子器件致命損壞的風險,也做不到大冷量的要求。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微模塊化制冷裝置。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微模塊化制冷裝置,包括殼體、設置在殼體內的制冷模組和送風單元,所述制冷模組包括冷凝單元、冷卻單元以及壓縮機,所述殼體包括第一側、以及與所述第一側相對的第二側;所述送風單元設置在所述殼體的第一側,所述冷凝單元安裝在所述送風單元上,所述冷卻單元與送風單元間隔設置,兩者之間形成中空區域,所述冷卻單元與所述第二側相距一定距離,所述壓縮機設置在所述中空區域。
在本實用新型的微模塊化制冷裝置中,所述送風單元包括至少一個風機以及風機圍板,所述風機安裝在所述風機圍板內。
在本實用新型的微模塊化制冷裝置中,所述冷凝單元可拆卸地安裝在所述風機圍板的外側,所述風機圍板與所述冷凝單元連通。
在本實用新型的微模塊化制冷裝置中,所述殼體包括前面板,所述前面板安裝在所述風機圍板面向所述第一側的一面,所述前面板上設有供所述送風單元送出的風穿過的網孔。
在本實用新型的微模塊化制冷裝置中,所述風機圍板的兩側安裝有連接所述風機圍板和前面板的側固定板。
在本實用新型的微模塊化制冷裝置中,所述殼體包括底板,所述制冷模組與所述送風單元設置在所述底板上。
在本實用新型的微模塊化制冷裝置中,所述殼體還包括罩設在所述底板上的圍框。
在本實用新型的微模塊化制冷裝置中,所述微模塊化制冷裝置還包括設置在所述底板上的器件底板,所述制冷模組和送風單元設置在所述器件底板上。
在本實用新型的微模塊化制冷裝置中,所述制冷模組還包括毛細管、以及連通整個制冷模組的管路系統,所述壓縮機、冷凝單元、毛細管、以及冷卻單元通過所述管路系統形成制冷循環。
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機柜,包括柜體,在所述柜體內設置有上述的微模塊化制冷裝置。
實施本實用新型的微模塊化制冷裝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制冷模組的冷卻單元上可以加載需要被冷卻的應用器件,不需要另外增加一套水冷機組,因此不會存在水泄露對電子器件損壞的風險;冷卻單元與送風單元間隔設置,兩者之間形成中空區域,壓縮機設置在中空區域,冷卻單元與第二側相距一定距離,通過這樣的結構設計,使整個空間分割出中間區域和尾部區域等空間,空間冗余量越多,可加載的需要被冷卻的應用器件就越多;將送風單元設置在殼體的第一側,冷凝單元安裝在送風單元上,風機和冷凝單元構成通風通道,便于熱氣流排出,且有利于風機的拆裝和后期維護。
附圖說明
下面將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附圖中:
圖1是本實用新型微模塊化制冷裝置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微模塊化制冷裝置的結構分解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微模塊化制冷裝置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機柜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1、底板;12、前面板;121、網孔;13、圍框;14、側固定板;21、風機;22、風機圍板;3、冷凝單元;4、壓縮機;5、冷卻單元;6、毛細管;7、器件底板;8、柜體。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現對照附圖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閱圖1至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微模塊化制冷裝置,該微模塊化制冷裝置可以應用在需要對電子器件進行冷卻的場所,如機柜。本實用新型可單臺使用,也可多臺使用。
如圖1至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的微模塊化制冷裝置包括殼體、設置在殼體內的制冷模組和送風單元,制冷模組包括冷凝單元3、冷卻單元5以及壓縮機4,殼體包括第一側、以及與第一側相對的第二側;送風單元設置在殼體的第一側,冷凝單元3安裝在送風單元上,冷卻單元5與送風單元間隔設置,兩者之間形成中空區域,冷卻單元5與第二側相距一定距離,壓縮機4設置在中空區域。本實用新型制冷模組的冷卻單元5上可以加載需要被冷卻的應用器件,不需要另外增加一套水冷機組,因此不會存在水泄露對電子器件損壞的風險;冷卻單元5與送風單元間隔設置,兩者之間形成中空區域,壓縮機4設置在中空區域,冷卻單元5與第二側相距一定距離,通過這樣的結構設計,使整個空間分割出中部區域和尾部區域等空間,空間冗余量越多,可加載的需要被冷卻的應用器件就越多;中部區域可以加載一定量的輔助器件,而需要被冷卻的器件可以通過硅脂等與冷卻單元5連接在尾部區域;將送風單元設置在殼體的第一側,冷凝單元3安裝在送風單元上,風機21和冷凝單元3構成通風通道,便于熱氣流排出,且有利于風機21的拆裝和后期維護。
殼體為腔體狀,將微模塊化制冷裝置圍住保護起來,使制冷機組模塊化,方便搬運、安裝。如圖2所示,在本實用新型的微模塊化制冷裝置中,殼體包括底板11,底板11呈平板狀,制冷模組與送風單元均可設置在底板11上。
殼體還包括前面板12,前面板12呈平板狀。前面板12與底板11拼接,前面板12所在的一側為殼體的第一側,與第一側相對的為殼體的第二側。前面板12安裝在風機圍板22面向第一側的一面,前面板12上設有網孔121供送風單元送出的風穿過。
進一步地,殼體還包括罩設在底板11上的圍框13。優選地,圍框13是一種C形結構。可以理解的,圍框13的結構形式可以多種變化,包括但不限于拆分成幾塊鈑金機構相連或幾種結構件合在一起,但布局上與本發明實用新型相同或相似,應屬于本實用新型涵蓋范圍。
在本實用新型的微模塊化制冷裝置中,送風單元包括至少一個風機21以及風機圍板22,風機21安裝在風機圍板22內,在風機圍板22的兩側安裝有側固定板14,側固定板14使風機圍板22和殼體的前面板12之間的安裝連接更牢固。風機21用于將殼體內的熱氣流外排,設置多個風機21時效果更佳。風機圍板22作為風機21的支撐件,由四塊平板拼接形成矩形框體,風機21安裝在框體內。將送風單元設置在殼體的第一側,便于熱氣流排出,且有利于風機21的拆裝和后期維護。
冷凝單元3面向風機圍板22的框體正面可拆卸地安裝在風機圍板22的外側,風機圍板22冷凝單元3連通。冷凝單元3和風機圍板22構成通風通道,便于管理氣流方向。冷凝單元3包括冷凝器,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中冷凝器為翅片盤管冷凝器,使用其他形式的換熱器例如微通道換熱器,應該屬于本實用新型涵蓋范圍。
壓縮機4用于吸入從冷卻單元5出來的較低壓力的氣體,使之壓力升高后送入冷凝器。壓縮機4從吸氣管吸入低溫低壓的氣體,通過電機運轉帶動活塞對其進行壓縮后,向排氣管排出高溫高壓的氣體,為制冷循環提供動力,從而實現壓縮→冷凝(放熱)→膨脹→蒸發(吸熱)的制冷循環。壓縮機可以為活塞壓縮機、螺桿壓縮機、離心壓縮機或直線壓縮機等。
冷卻單元5包括冷卻板,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中冷卻板是橫向擺放的,實際應用中冷卻板可以多種角度擺放,冷卻板本身也可多種形狀,應屬于本實用新型涵蓋范圍。
在本實用新型的微模塊化制冷裝置中,制冷模組還包括毛細管6、以及連通整個制冷模組的管路系統,壓縮機4、冷凝單元3、毛細管6、以及冷卻單元5通過管路系統形成制冷循環:熱氣流從壓縮機4的吸氣管進入,再從壓縮機4的排氣管出來進入冷凝單元3被冷凝成冷氣流,冷氣流從冷凝單元3出來經過毛細管6到達冷卻單元5,使冷卻板上或與冷卻板連接在尾部區域的需要被冷卻的器件冷卻。冷氣流經冷卻板后又變成熱氣流,從壓縮機4的吸氣管進入,周而復始,形成制冷循環。在其他實施例中,還可以將毛細管替換為膨脹閥。
在本實施例中,本實用新型的微模塊化制冷裝置還包括設置在底板11上的器件底板7,制冷模組、送風單元等設置在器件底板7上。在其他實施例中,也可以省略器件底板7,將制冷模組、送風單元及需要被冷卻的器件等直接安裝在殼體底板11上。為了使生產和工藝方便,冷卻單元5、壓縮機4、冷凝單元3等器件先通過緊固件安裝在器件底板7上,再焊接管路系統。各器件安裝完畢后,再整體將器件底板7固定在插框底板11上;之后安裝圍框13和前面板12,最后將兩側固定板14安裝完畢。
如圖4所示,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機柜,包括柜體8,在柜體8內設置有上述的微模塊化制冷裝置。本實用新型的微模塊化制冷裝置可單臺使用,也可多臺使用。如圖4所示的為本實用新型多臺微模塊化制冷裝置的機柜式應用環境,但這不能作為對本實用新型應用環境的限制。
可以理解的,以上實施例僅表達了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專利范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構思的前提下,可以對上述技術特點進行自由組合,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因此,凡跟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范圍所做的等同變換與修飾,均應屬于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的涵蓋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