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空調技術領域,具體地,涉及一種空調器和提高空調器制熱效果的方法。
背景技術:
空調器在制熱運行時,冷媒通過室外熱交換器與室外空氣發生熱交換,從室外空氣吸收熱量而蒸發,進入壓縮機,經壓縮機壓縮成高溫高壓的冷媒蒸氣,進入室內熱交換器放熱;通過室內熱交換器放出熱量來加熱室內空氣,使人們享受比較舒適的環境。
當室外環境溫度下降到一定程度且濕度適宜時,室外熱交換器表面會結霜,隨著霜層越來越厚,空調系統的使用效果會越來越差,進一步影響其制熱性能,以及空調使用的舒適性。
為了提高空調器的制熱性能,需要對室外熱交換器進行除霜,空調器一般利用壓縮機的排氣溫度進行熱氣沖霜。這就需要進行壓縮機四通閥進行切換才能除霜,在開始除霜時,四通換向閥換向,使室外熱交換器放熱,室內熱交換器吸熱,這將造成室內環境溫度降低,在較冷的環境中,空調器運行制冷循環,會導致房間溫度忽冷忽熱,從而造成用戶的不適感;另外,在有些地區,空氣濕度比較大,頻繁的化霜運行會影響四通閥和其他電器件的使用壽命,而且,由于冷媒從室外熱交換器的下部流入,上部流出,因此,室外熱交換器的下部分結霜較重,除霜時,室外熱交換器的下部分結霜較難除凈,在上部分除霜完畢時,必須要等到室外熱交換器下部分除霜完全才能夠同時完成除霜而進入正常的制熱運行狀態,由此浪費了一部分熱量,并延長了除霜過程,降低了空調器的總體制熱效果。
鑒于現有技術中所存在的上述缺陷,有必要提供一種新的技術方案,以提高低溫環境下空調器的制熱性能。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空調器,用于提高所述空調器在低溫條件下的制熱性能。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本發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種空調器,包括通過管道依次連接以形成冷媒循環回路的室內熱交換器、室外熱交換器和壓縮機,所述空調器還包括用于對所述室外熱交換器的出口輸出的冷媒在其進入所述壓縮機前進行加熱的加熱裝置。
優選地,所述加熱裝置包括用于對所述室外熱交換器的出口處的管段進行加熱的中空散熱元件,所述中空散熱元件的一端通過第一連通管與所述室內熱交換器的出口或所述室內熱交換器的出口和所述室外熱交換器的進口之間的管道部分連接而形成第一連接點,另一端通過第二連通管與所述室外熱交換器或所述室內熱交換器的出口和所述室外熱交換器的進口之間的管道部分連接而形成第二連接點,其中所述第一連接點相對于所述第二連接點更靠近所述室內熱交換器的出口;以及
所述第一連通管上設有用于通斷所述第一連通管的控制閥以及用于加熱所述第一連通管的位于所述控制閥與所述中空散熱元件之間的管段部分的加熱元件。
優選地,所述中空散熱元件為螺旋管,所述螺旋管纏繞在所述室外熱交換器出口的管道部分的外周。
優選地,所述中空散熱元件設于殼體內,所述殼體包括內側的導熱層和外側的隔熱層,所述中空散熱元件設于所述導熱層與所述隔熱層之間。
優選地,所述空調器還包括用于檢測室外熱交換器的出口處的冷媒溫度的溫度傳感器,所述溫度傳感器以及所述控制閥均信號連接于控制單元,從而所述控制單元能夠根據所述溫度傳感器的檢測信號控制所述控制閥的開啟或關閉。
優選地,所述控制單元還信號連接加熱元件,從而所述控制單元能夠根據所述溫度傳感器的檢測信號調節所述加熱元件的加熱功率。
優選地,所述室內熱交換器的出口與所述室外熱交換器的進口之間的管道部分上設置有第一節流元件,且所述第二連通管上設有第二節流元件。
優選地,所述空調器還包括用于檢測所述第二連接點處的所述第二連通管的輸出冷媒溫度的第一溫度檢測元件以及用于檢測所述第二連接點處的所述室內熱交換器的輸出冷媒溫度的第二溫度檢測元件,所述第一溫度檢測元件、所述第二溫度檢測元件以及所述第二節流元件均信號連接于所述控制單元,從而所述控制單元能夠根據所述第一溫度檢測元件的檢測信號和所述第二溫度檢測元件的檢測信號而控制所述第二節流元件的開度。
本發明提供的空調器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發明提供的空調器具有加熱裝置,該加熱裝置用于在室外環境溫度較低,所述空調器處于制熱模式時,對所述室外熱交換器的出口輸出的冷媒在其進入所述壓縮機前進行加熱,通過該加熱裝置,本發明提供的技術方案可在室外環境溫度較低、空調器處于制熱模式且室外熱交換器表面結霜時,提高從室外熱交換器的出口輸出的冷媒的溫度,從而可以提高低溫環境下空調器的制熱性能。
本發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種提高空調器制熱效果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在室外熱交換器的出口冷媒溫度≤第一預判溫度值時,加熱所述室外熱交換器的出口冷媒;
在所述室外熱交換器的出口冷媒溫度≥第二預判溫度值時,停止加熱所述室外熱交換器的出口冷媒;
其中,所述第一預判溫度值低于所述第二預判溫度值。
優選地,所述方法還包括:
在加熱時間超過預設時間值,且所述室外熱交換器的出口冷媒溫度的變化量低于預設溫度值時,提高加熱功率。
優選地,所述預設時間值為1分鐘,所述預設溫度值為2℃-3℃之間的任意一溫度值。
優選地,所述第一預判溫度值為±1℃之間的任意一溫度值,所述第二預判溫度值為6℃-8℃之間的任意一溫度值。
優選地,所述方法用以上所述的空調器實現。
本發明提供的提高空調器制熱效果的方法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發明提供的提高空調器制熱效果的方法可以在外部環境溫度較低時,加熱所述室外熱交換器的出口冷媒;從而可以提高低溫條件下空調器的制熱性能。
本發明的其它特征和優點將在隨后的具體實施方式部分予以詳細說明。
附圖說明
附圖是用來提供對本發明的進一步理解,并且構成說明書的一部分,與下面的具體實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釋本發明,但并不構成對本發明的限制。在附圖中:
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空調器的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
1-壓縮機; 2-室內熱交換器;
3-第一節流元件; 4-室外熱交換器;
5-受控閥; 6-加熱元件;
7-中空散熱元件; 8-第二節流元件;
9-第一連通管; 10-第二連通管。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詳細說明。應當理解的是,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僅用于說明和解釋本發明,并不用于限制本發明。
請參閱圖1,本發明實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種空調器,包括通過管道依次連接以形成冷媒循環回路的室內熱交換器2、室外熱交換器4和壓縮機1,所述空調器還包括用于對所述室外熱交換器4的出口輸出的冷媒在其進入所述壓縮機1前進行加熱的加熱裝置。需要說明的是,所述冷媒循環回路指的是空調器處于制熱模式時的冷媒循環回路。所述室外熱交換器4的出口指的是空調器處于制熱模式時,冷媒從該室外熱交換器4流出至壓縮機1的出口。具體地,所述室內熱交換器2、所述室外熱交換器4和所述壓縮機1均具有分別用于冷媒進出的進口和出口。在外界環境溫度較低,所述空調器處于制熱模式時,所述壓縮機1的出口與室內熱交換器2的進口相連,所述室內熱交換器2的出口與所述室外熱交換器4的進口相連,所述室外熱交換器4的出口與所述壓縮機1的進口相連,此時,所述室外熱交換器4內的液態冷媒與室外空氣發生熱交換,從室外空氣吸收熱量而蒸發,進入壓縮機1,經壓縮機1壓縮成高溫高壓的冷媒蒸氣,進入室內熱交換器2放熱;通過室內熱交換器2放出熱量來加熱室內空氣。
所述加熱裝置用于在室外環境溫度較低,所述空調器處于制熱模式時,對所述室外熱交換器4的出口輸出的冷媒在其進入所述壓縮機1前進行加熱,通過該加熱裝置,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上述技術方案可提高空調器在室外環境溫度較低,室外熱交換器4表面結霜時的制熱性能,在此情形下,壓縮機1四通閥不必要進行切換除霜,從而提高了用戶在低溫環境下使用空調器的舒適度,也避免了四通閥頻繁切換而導致其自身及其他電器件使用壽命縮短的缺陷,并避免了因室外熱交換器4表面結霜不均勻導致的除霜過程過長而產生的熱量損失。
上述實施例中,所述加熱裝置的結構可以多種,例如,所述加熱裝置可以為安裝在所述室外熱交換器4的出口處的管段上的電加熱元件,例如電阻絲,電熱管、電熱板等,可以將所述空調器內的控制電路板上的電源接入所述電加熱元件而使所述電加熱元件通電發熱,所述電加熱元件發熱后,可加熱從所述室外熱交換器4的出口流出的冷媒,從而提高所述空調器的制熱性能。
本申請文件的發明人在研究中發現,由于電加熱元件的位置固定,電加熱元件通電時,產熱量較大,這種情況下,通電后的電加熱元件熱量較為集中,經常出現電加熱元件斷電后,冷媒溫度繼續上升的情況,因此難以實現冷媒溫度的準確控制,造成熱量的損失和浪費。
為了更加精準地控制從室外熱交換器4出口流出的冷媒溫度,更加有效地利用熱量,節省資源和成本,作為一種優選的實施例,所述加熱裝置包括用于所述室外熱交換器4的出口處的管段進行加熱的中空散熱元件7,所述中空散熱元件7的一端通過第一連通管9與所述室內熱交換器2的出口或所述室內熱交換器2的出口和所述室外熱交換器4的進口之間的管道部分連接而形成第一連接點,另一端通過第二連通管10與所述室外熱交換器4或所述室內熱交換器2的出口和所述室外熱交換器4的進口之間的管道部分連接而形成第二連接點,其中所述第一連接點相對于所述第二連接點更靠近所述室內熱交換器2的出口連接;以及
所述第一連通管9上設有用于通斷所述第一連通管9的控制閥以及用于加熱所述控制閥與所述中空散熱元件7之間的所述第一連通管9的管段部分的加熱元件6。
所述加熱裝置設置為中空散熱元件7,因此,所述中空散熱元件7的一端可以通過第一連通管9與室內熱交換器2的出口或所述室內熱交換器2的出口和所述室外熱交換器4的進口之間的管道部分連接并連通,另一端可以通過第二連通管10與所述室外熱交換器4或所述室內熱交換器2的出口和所述室外熱交換器4的進口之間的管道部分連接并連通,由此,第一連通管9,中空散熱元件7和第二連通管10可以形成冷媒通路。并且,由于所述第一連接點相對于所述第二連接點更靠近所述室內熱交換器2的出口,這樣,在空調器制熱模式下,第一連接點的壓力高于第二連接點的壓力,第一連接點與第二連接點之間會形成壓力差,這種壓力差可以驅動冷媒不斷地從第一連接點進入,并經由第一連通管9、中空散熱元件7和第二連通管10后,從第二連接點流出,形成冷媒循環流動通路。
所述第一連通管9上設有用于通斷所述第一連通管9的控制閥以及用于加熱所述控制閥與所述中空散熱元件7之間的所述第一連通管9的管段部分的加熱元件6。這樣,當外部環境溫度較低,而需要給所述室外熱交換器4出口流出的冷媒進行加熱時,可以控制所述控制閥打開,此時,冷媒經第一連接點流入第一連通管9內,用所述加熱元件6加熱所述控制閥與所述中空散熱元件7之間的所述第一連通管9的管段部分,如此,冷媒在進入中空散熱元件7之前被加熱升溫,并在中空散熱元件7內,通過中空散熱元件7散熱,而將熱量傳遞給室外熱交換器4的出口輸出的冷媒。
當外部環境溫度較高,不需要加熱所述室外熱交換器4出口輸出的冷媒時,則關斷所述控制閥,加熱元件6停止加熱,中空散熱元件7不起加熱作用。
上述加熱裝置利用內部流動有被加熱冷媒的中空散熱元件7給室外熱交換器4的輸出冷媒進行加熱,由于中空散熱元件7內的冷媒循環流動,因此,可以實現較好的熱量回收和利用,節省了資源和成本。
另外,利用流動的冷媒加熱室外熱交換器4輸出的冷媒蒸汽,還可以防止熱量過于集中而導致的室外熱交換器4輸出冷媒溫度難以控制的問題。
另外,利用加熱裝置加熱室外熱交換器4的出口處的管段,還可以提高室外熱交換器4周圍的環境溫度,因此,可以延緩室外熱交換器4外部結霜,從而進一步提高空調器的制熱性能。
考慮到第一連通管9內的冷媒在被加熱元件6加熱后,需要在第一連通管9內流動一段距離后才能進入中空散熱元件7,為了將加熱元件6提供的熱量更多地用于中空散熱元件7散熱,可以在加熱元件6與中空散熱元件7之間的第一連通管9的管段部分外部包裹一層保溫層,用于減少加熱后的冷媒在該管段部分流動時的熱量損失,從而節省資源和成本。
其中,所述加熱元件6可以為電加熱器,為了方便給電加熱器供電,其供電電源可以采用空調器內控制電路板上的供電電源,由于控制電路板上的供電電源的帶負載能力有限,因此,電加熱器可以采用小功率電加熱器,例如500W-1000W的電加熱器。另外,采用小功率電加熱器還可以節省資源和成本。
所述中空散熱元件7的結構可以有多種,例如,所述中空散熱元件7可以為散熱管,具體地,所述散熱管的材質可以有多種,例如,鋁合金管、銅管等,為了提高散熱管的熱交換效率,優選的,所述散熱管可以為銅管。所述散熱管的形狀也可以有多種,例如直通管、U型管,螺旋管或其他任意形狀的管道。考慮到實際情況中,室外熱交換器4與壓縮機1之間的管段上方便安裝中空散熱元件7的管段長度有限,一般情況下,僅有10cm左右,為了在有限的管段長度上,更好地加熱冷媒,優選的,所述散熱管為螺旋管,如此,在相同的管段安裝長度下,螺旋管相對于其他形狀的管道具有更長的冷媒流動路徑,從而可以提高中空散熱元件7的散熱量,以更好地加熱室外熱交換器4的出口輸出的冷媒。另外,將螺旋管纏繞在室外熱交換器4出口的管道部分外周,如此,螺旋管與管道的距離更近,接觸面積更大且更加均勻,從而可以更加均勻有效地加熱冷媒。
為了進一步提高所述中空散熱元件7對冷媒加熱的均勻性,所述中空散熱元件7設于殼體內。所述中空散熱元件7設于殼體內,從而所述中空散熱元件7可通過殼體給所述室外熱交換器4的出口處的管段進行加熱,所述殼體相對于中空散熱元件7而言,與所述室外熱交換器4出口處的管段的接觸面積更大,從而可以提高對所述室外熱交換器4的輸出冷媒加熱的均勻性。所述殼體的結構可以有多種,作為一種優選的實施例,所述殼體包括內側的導熱層和外側的隔熱層,所述導熱層位于內側,即,所述導熱層相對于隔熱層,更加接近于所述室外熱交換器4出口處的管道,從而可以將所述中空散熱元件7散發的熱量快速傳遞給所述室外熱交換器4出口處的管道,提高熱交換效率,并提高對所述室外熱交換器4的輸出冷媒的加熱均勻性,進一步,所述導熱層可以與所述室外熱交換器4出口處的管道外壁貼合,從而可以進一步提高導熱層的熱交換效率。所述隔熱層位于外側,從而可以減少所述中空散熱元件7散發到外部空氣中的熱量,即減少熱量損失,更好地節省資源和成本。
為了進一步提高中空散熱元件7的散熱效率,所述導熱層與所述隔熱層之間限定出用于容納中空散熱元件7的容納空間,由此,可以增加所述導熱層與所述中空散熱元件7的熱交換面積,進而可以進一步提高所述中空散熱元件7的散熱效率,以更加有效地加熱所述室外熱交換器4輸出的冷媒。優選的,所述容納空間的形狀與中空散熱元件7的形狀相同,例如,當中空散熱元件7為螺旋管時,則容納空間可以為螺旋凹槽,由此,可以進一步增大所述中空散熱元件7與導熱層的接觸面積,從而更好地加熱所述室外熱交換器4輸出的冷媒。
具體地,當所述中空散熱元件7為螺旋管時,所述導熱層和所述隔熱層均可以為中空圓柱體,所述導熱層同軸設于所述隔熱層內,并且所述導熱層的外圓周面上可以設置開口朝外的螺旋狀第一凹槽,所述隔熱層的內圓周面上設有開口朝內的螺旋狀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與所述第二凹槽的開口相對,從而限定出用于容納所述螺旋管的容納空間,由此,所述螺旋管可以方便地安裝于所述殼體內,同時也增大了所述螺旋管與所述導熱層的接觸面積。可選的,為了便于加工,所述螺旋管的橫截面可以為圓形,所述第一凹槽的橫截面和所述第二凹槽的橫截面均可以加工為尺寸與所述螺旋管的外徑相匹配的半圓形,從而當所述螺旋管安裝在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形成的空間內時,所述螺旋管可以與導熱層相貼合,進一步增加了所述螺旋管與導熱層的接觸面積,從而提高了螺旋管的傳熱效率。當然,為了增加所述螺旋管與所述導熱層的接觸面積,所述第一凹槽的深度可以大于所述第二凹槽的深度。
為了提高所述導熱層和/或所述中空散熱元件7的導熱效率,以實現對所述室外熱交換器4出口處的管道進行快速均勻加熱,所述導熱層和/或所述中空散熱元件7用導熱型連續碳纖維增強聚合物基復合材料(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Plastic,簡稱CFRP)制成,所述導熱型連續碳纖維增強聚合物基復合材料由導熱增強材料、粒子填料和基體材料復合制成。其中,所述導熱增強材料可以采用連續氣相生長碳纖維(Vapor-grown carbon fiber簡稱VGCF),導熱率可達銅的5倍,并具有一定的力學性能,所述基體材料可以采用力學性能優良的聚丙烯(Polypropylene,簡稱PP),粒子填料可以采用導熱性能極佳的石墨烯納米片(Graphene Nanoplatelets,簡稱GNPs),其導熱率可達銅的13倍,用以提高導熱層的徑向導熱率;為了大幅提高復合材料的導熱性能,又不明顯降低復合材料的力學性能,優選的,復合材料中基體材料的質量含量可以為65%,導熱增強材料的質量含量可以為15%,粒子填料的質量含量可以為20%;為了進一步提高導熱層的徑向導熱率,連續氣相生長碳纖維在沿軸向平行排列的同時,在徑向采用“針刺整體氈”結構編織。
為了提高所述加熱裝置的智能化水平,作為一種優選的實施例,所述空調器還包括用于檢測室外熱交換器4的出口冷媒溫度的溫度傳感器(圖中未示出),所述溫度傳感器以及所述控制閥均信號連接于控制單元(圖中未示出),從而所述控制單元能夠根據所述溫度傳感器的檢測信號控制所述控制閥的開啟或關閉。具體實施時,為了便于溫度傳感器的安裝,所述溫度傳感器可以為貼片式溫度傳感器,該貼片式溫度傳感器安裝在所述室外熱交換器4的出口管道上,所述控制單元通過接收溫度傳感器檢測的所述室外熱交換器4的出口管道溫度來判斷所述室外熱交換器4的出口冷媒溫度,同時,該溫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應了外部環境溫度。需要指出的是,所述室外熱交換器4的出口管道指的是空調處于制熱模式時,連接在所述室外熱交換器4的出口與所述壓縮機1的進口之間的管道。所述空調器通過所述溫度傳感器自動檢測所述室外熱交換器4的出口管道溫度,并通過所述控制單元自動采集和判斷所述溫度傳感器檢測的溫度信號,當溫度傳感器檢測的溫度較低,而需要給所述室外熱交換器4出口輸出的冷媒進行加熱時,則所述控制單元控制所述控制閥開啟,當溫度傳感器檢測的溫度較高,無需加熱時,所述控制單元控制所述控制閥關閉。具體實施時,所述控制閥例如可采用電磁閥、電子膨脹閥等。所述控制單元例如可采用單片機、現場可編程門陣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簡稱FPGA)等。
進一步,為了更加精確有效地控制所述室外熱交換器4出口輸出的冷媒溫度,所述控制單元還信號連接加熱元件6,從而所述控制單元能夠根據所述溫度傳感器的檢測信號調節所述加熱元件6的加熱功率。具體地,所述控制單元可以控制所述加熱元件6的加熱時間和加熱功率,當給所述室外熱交換器4的出口管道加熱一段時間后,所述溫度傳感器檢測的溫度信號仍處于較低狀態時,則所述控制單元控制增大所述加熱元件6的加熱功率,例如,當所述加熱元件6為可調電阻絲時,所述控制單元可以通過改變所述電阻絲的有效接入長度而改變所述電阻絲的加熱功率。
進一步,考慮到所述室外熱交換器4所能承受的壓力有限,而從所述室內熱交換器2輸出的冷媒的壓力較大,例如可以達到1Mpa,為了防止這種強大的壓力對所述室外熱交換器4造成損壞,所述室內熱交換器2的出口與所述室外熱交換器4的進口之間的所述管道部分上設置有第一節流元件3,且所述第二連通管10上設有第二節流元件8。如此,當冷媒從所述室內熱交換器2的出口輸出后,先經過所述第一節流元件3節流降壓,再輸入至所述室外熱交換器4,當所述冷媒從所述中空散熱元件7輸出后,先經過所述第二節流元件8節流降壓,再進入所述室外熱交換器4,從而所述第一節流元件3和所述第二節流元件8均可以降低輸入至所述室外熱交換器4內的冷媒壓力,避免冷媒壓力過大而損壞所述室外熱交換器4。具體實施時,所述第一節流元件3和/或所述第二節流元件8例如可以采用電磁閥、電子膨脹閥等。
進一步,由于冷媒從所述第二連通管10輸出后,需要在第二連接點處與所述室內熱交換器2的出口輸出的冷媒進行匯流,再進入所述室外熱交換器4,一方面,為了防止所述第二連通管10內輸出的冷媒溫度過低,而進一步加速所述室外熱交換器4外表面的結霜,另一方面,為了防止所述第一連通管9內的冷媒溫度過高而導致所述室外熱交換器4內的壓強過大,作為一種優選的實施例,所述空調器還包括用于檢測所述第二連接點處的所述第二連通管10的輸出冷媒溫度的第一溫度檢測元件(圖中未示出)以及用于檢測所述第二連接點處的所述室內熱交換器2的輸出冷媒溫度的第二溫度檢測元件(圖中未示出),所述第一溫度檢測元件、所述第二溫度檢測元件以及所述第二節流元件8均信號連接于所述控制單元,從而所述控制單元能夠根據所述第一溫度檢測元件的檢測信號和所述第二溫度檢測元件的檢測信號而控制所述第二節流元件8的開度。具體實施時,為了便于安裝,所述第一溫度檢測元件和所述第二溫度檢測元件例如可以采用貼片式溫度傳感器,可以將所述第一溫度檢測元件安裝在所述第二連接點處的第二連通管10的外壁上,以檢測從所述第二連通管10內流出至所述第二連接點的冷媒溫度,另外,可以將所述第二溫度檢測元件安裝在所述第二連接點處的所述室內熱交換器2的出口管道(即空調處于制熱模式時,連接在所述室內熱交換器2的出口與所述室外熱交換器4的進口之間的管道部分)的外壁上,以檢測從所述室內熱交換器2流出至所述第二連接點的冷媒溫度。所述控制單元接收所述第一溫度檢測元件和所述第二溫度檢測元件的檢測信號,并通過調節所述第二節流元件8的開度,而使所述第二連通管10內流出至所述第二連接點處的冷媒溫度與所述室內熱交換器2內流出至所述第二連接點處的冷媒溫度相當。具體地,當所述第二節流元件8的開度越小時,冷媒在中空散熱元件7內停留的時間越久,散熱量越大,從而當其流至所述第二連接點處時,溫度越低;相反的,當所述第二節流元件8的開度越大時,從所述第二連通管10內流至所述第二連接點處的冷媒溫度越高,因此,所述控制單元可以通過調節所述第二節流元件8的開度而控制從所述第二連通管10內流出至所述第二連接點的冷媒溫度,。
本發明實施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種提高空調器制熱效果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在室外熱交換器4的出口冷媒溫度≤第一預判溫度值時,加熱所述室外熱交換器4的出口冷媒;
在所述室外熱交換器4(4)的出口冷媒溫度≥第二預判溫度值時,停止加熱所述室外熱交換器4(4)的出口冷媒;
其中,所述第一預判溫度值低于所述第二預判溫度值。
需要說明的是,所述室外熱交換器4的出口冷媒指的是空調器處于制熱模式時,經所述室外熱交換器4的出口流出的冷媒;該冷媒的溫度可以通過多種方式進行檢測,例如,可以在所述室外熱交換器4的出口管道上安裝溫度傳感器來檢測。第一預判溫度值和第二預判溫度值可以在控制單元內預先設置,并由控制單元根據實際檢測的溫度值判斷是否要對所述室外熱交換器4的出口冷媒進行加熱,當需要加熱時,由控制單元控制加熱裝置對所述室外熱交換器4的出口冷媒進行加熱,具體實施時,所述第一預判溫度值例如可以設置為±1℃之間的任意一溫度值,所述第二預判溫度值例如可以設置為6℃-8℃之間的任意一溫度值,當然,這里只是示意性說明,所述第一預判溫度值和所述第二預判溫度值還可以在其他合理區間內取值。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提高空調器制熱效果的方法可以在外部環境溫度較低時,加熱所述室外熱交換器4的出口冷媒;從而可以提高低溫條件下,空調器的制熱性能。
為了更加準確有效地加熱所述室外熱交換器4的輸出冷媒,作為一種優選的實施例,所述方法還包括:
在加熱時間超過預設時間值,且所述室外熱交換器4的出口冷媒溫度的變化量低于預設溫度值時,提高加熱功率。
上述步驟,通過實時檢測所述室外熱交換器4的出口冷媒的變換情況,可以準確判斷加熱裝置的工作是否有效,并根據實際溫度的變化情況,實時調整加熱裝置的加熱功率,從而可以實現所述室外熱交換器4的出口冷媒的快速精準加熱。具體實施時,所述預設時間值例如可以設置為1分鐘,所述預設溫度值例如可以設置為2-3℃之間的任意一溫度值。當然,根據實際狀況的不同,所述預設時間值和所述預設溫度值還可以在其他合理區間內取值。
進一步,為了更好地節省資源和成本,作為一種優選的實施例,在加熱的初始階段,以最小功率加熱所述室外熱交換器4的輸出冷媒,例如,可以通過所述控制單元控制所述加熱裝置運行于最小功率模式下,具體地,當所述加熱裝置的運行功率在500W-1000W之間可調時,在加熱初始階段,所述控制單元可以控制加熱裝置以500W功率加熱,并實時采集所述溫度傳感器檢測的溫度信號,當所述加熱裝置加熱時間例如超過1min時,根據這1min內所述溫度傳感器采集的溫度的升高情況,判斷加熱功率設置是否合適,例如,如果1min內,控制單元判斷溫度升高低于2℃,則提高所述加熱裝置的加熱功率,例如,控制單元控制所述加熱功率以600W功率加熱,繼續執行下一個循環判斷,直到加熱功率的設置滿足預先設計的標準為止,通過這種自適應的調整,可以實現在節省資源的同時,又準確有效加熱所述室外熱交換器4的出口冷媒溫度的目的。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提高空調器制熱效果的方法中,加熱所述室外熱交換器4的出口冷媒的方式可以有多種,以下結合前文所述的加熱裝置給出兩種方式,當然所述加熱方法并不限于這兩種方式。
第一種方式,例如可以在所述室外熱交換器4的出口管道上設置電加熱元件,通過控制單元連接并控制電加熱元件來給所述室外熱交換器4的出口冷媒進行加熱。
第二種方式,例如從所述室內熱交換器2的出口或出口管道上引出一條用于加熱所述室外熱交換器4的出口冷媒的冷媒通路,該冷媒通路的另一端與所述室外熱交換器4的進口或所述室外熱交換器4的進口管道(即空調處于制熱模式時,連接在所述室外熱交換器4的進口與所述室內熱交換器2的出口之間的管道部分)連通,通過加熱該冷媒通路內部流動的冷媒、以及安裝在所述室外熱交換器4的出口管道部位的中空散熱元件來為所述室外熱交換器4的出口冷媒的進行加熱。
當然,根據前文中兩種加熱裝置的比較可以知道,當所述加熱裝置采用第二種方式時,加熱效果更加均勻,溫度控制更加精準,也能實現較好地熱量回收,取得節省資源和成本的有益效果。
以上結合附圖詳細描述了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但是,本發明并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中的具體細節,在本發明的技術構思范圍內,可以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進行多種簡單變型,這些簡單變型均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
另外需要說明的是,在上述具體實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個具體技術特征,在不矛盾的情況下,可以通過任何合適的方式進行組合。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復,本發明對各種可能的組合方式不再另行說明。
此外,本發明的各種不同的實施方式之間也可以進行任意組合,只要其不違背本發明的思想,其同樣應當視為本發明所公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