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壓縮設備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壓縮機及其分液器。
背景技術:
目前,分液器主要起到氣液分離以及吸氣消音的作用。而起到氣液分離作用的關鍵部件是濾網支架,氣流經濾網支架的分流后沖向分液器筒體內壁面,密度較大的液體將會被壁面吸附,最終下落到分液器底部,而密度較小的氣體則改變原來的氣流方向后全部匯集在分液器的直管內,由于直管的流動面積有限,這就導致了直管會產生較大的壓力脈動以及流動阻力,從而降低壓縮機的噪聲水平以及性能水平,影響使用。
技術實現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針對目前的分液器的直管會產生較大的壓力脈動以及流動阻力的問題,提供一種能夠減小直管產生較大的壓力脈動以及流動阻力的分液器,同時還提供了上述分液器的壓縮機。
上述目的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實現:
一種分液器,包括:
殼體,所述殼體具有進氣管及排氣彎管,所述進氣管與所述排氣彎管分別設置于所述殼體的兩端,所述進氣管與所述排氣彎管連通;
下支撐板,安裝于所述殼體中;及
多根直管,安裝于所述下支撐板上,且,多根所述直管的一端與所述排氣彎管連通,多根所述直管的另一端與所述進氣管連通;
氣液混合冷媒由所述進氣管進入所述殼體后并分離,分離后的氣態冷媒通過多根所述直管輸送給所述排氣彎管。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多根所述直管的端部與所述排氣彎管的端部之間存在預設距離。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下支撐板能夠分隔所述殼體并密封形成緩沖腔,所述排氣彎管的一端位于所述緩沖腔中,且,多根所述直管的一端伸出所述下支撐板并位于所述緩沖腔中。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多根所述直管的端部與所述排氣彎管的端部之間的最小的所述預設距離小于等于3mm。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多根所述直管的直徑不等;
多根所述直管的長度不等。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分液器還包括上支撐板,所述上支撐板安裝于所述殼體中,且,位于所述下支撐板的上方;
所述上支撐板密封所述殼體形成儲液腔,多根所述直管的另一端穿設所述儲液腔及所述上支撐板。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儲液腔的高度大于等于多根所述直管中最短的一個所述直管的長度的1/2。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上支撐板上設置有多個通孔,所述通孔連通所述進氣管及所述儲液腔。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直管上設置有上回油孔,所述上回油孔位于所述上支撐板的下方,且,所述上回油孔位于所述下支撐板的上方。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上回油孔到所述下支撐板之間的距離為所述儲液腔的高度的1/6~1/2。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排氣彎管位于所述緩沖腔的端部的外周面上設置有下回油孔,所述上回油孔與所述下回油孔連通。
還涉及一種壓縮機,包括泵體組件及如上述任一技術特征所述的分液器;
所述分液器的進氣管與所述泵體組件的排氣孔連通,所述分液器的排氣彎管與所述泵體組件的泵體吸氣管連通。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發明的壓縮機及其分液器,結構設計簡單合理,通過多根直管能夠將分液器分離出的氣態冷媒輸出給排氣彎管,多根直管能夠增加氣態冷媒的通流截面面積,進而便于氣態冷媒在直管中流動,使得氣態冷媒的流動阻力大大減小, 便于氣態冷媒通過排氣彎管流到泵體組件的氣缸中,降低壓縮機的吸氣功耗;同時,氣態冷媒的流動阻力減小還能夠保證氣態冷媒能夠平穩流動,緩解直管內的壓力脈動,降低泵體組件的吸氣氣流噪聲,進而壓縮機的噪聲,保證壓縮機的噪聲水平及性能水平,便于使用。
附圖說明
圖1為發明一實施例的分液器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
100-分液器;
110-殼體;
111-進氣管;
112-排氣彎管;1121-下回油孔;
120-下支撐板;
130-直管;
131-上回油孔;
140-上支撐板;
141-通孔。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通過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壓縮機及其分液器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用以解釋本發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明。
參見圖1,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分液器100,包括殼體110、下支撐板120及多根直管130。
在本發明中,殼體110具有進氣管111及排氣彎管112,進氣管111與排氣彎管112分別設置于殼體110的兩端,進氣管111與排氣彎管112連通。殼體110的進氣管111與壓縮機的泵體組件的排氣孔連通,殼體110的排氣彎管112與壓縮機的泵體組件的泵體吸氣管連通。壓縮機在工作時,泵體組件的排氣孔 能夠排出潤滑油與氣態冷媒的混合物,為了便于簡要說明,記潤滑油與氣態冷媒的混合物為氣液混合冷媒。分液器100能夠將氣液混合冷媒中潤滑油和氣態冷媒,進而使得氣態冷媒回到壓縮機的泵體組件中繼續進行壓縮,潤滑油可以回到壓縮機中以防止壓縮機中的內部配件之間的磨損,保證壓縮機的可靠性,延長壓縮機的使用壽命。
該氣液混合冷媒通過進氣管111進入到分液器100中,進而實現對氣液混合冷媒進行氣液分離。殼體110中還設置有過濾網,氣液混合冷媒經過濾網的分流后沖向分液器100的殼體110的內壁,密度較大的潤滑油液體將會被壁面吸附,并沿著殼體110的內壁下滑,最終滑落到分液器100的底部,而密度較小的氣態冷媒則改變原來的氣流方向后全部匯集在分液器100的多根直管130內,進而通過多根直管130將氣態冷媒輸送到殼體110的排氣彎管112中,再由排氣彎管112將氣態冷媒通過泵體吸氣管輸送到泵體組件中。
下支撐板120安裝于殼體110中。下支撐板120是用來固定多根直管130的,通過下支撐板120使得多根直管130在殼體110中的位置固定,防止分離后的氣態冷媒通過多根直管130輸送到排氣彎管112中時直管130的位置發生竄動,使得氣態冷媒的輸送平穩,降低壓縮機的噪聲,保證壓縮機的噪聲水平,同時,還能夠保證氣態冷媒的輸送效率,保證泵體組件中的氣態冷媒的量足夠,使得壓縮機能夠正常運行,保證壓縮機的性能水平。
多根直管130安裝于下支撐板120上,且,多根直管130的一端與排氣彎管112連通,多根直管130的另一端與進氣管111連通,氣液混合冷媒由進氣管111進入殼體110后并分離,分離后的氣態冷媒通過多根直管130輸送給排氣彎管112。多根直管130連通進氣管111與排氣彎管112,并且,殼體110的上方為分離腔,過濾網設置于該分離腔中,分離腔中能夠對氣液混合冷媒進行分離,使得液態的潤滑油沿著殼體110的內壁滑落,氣態冷媒則進入到多根直管130中。也就是說,直管130的端部與進氣管111的端部之間存在一定的距離,使得氣液混合冷媒在該一定的距離中分離,防止氣液混合冷媒未經分離直接進入到直管130中,以免影響壓縮機的性能。
多根直管130相較于現有的單個直管而言,多根直管130能夠增加氣態冷 媒的通流截面面積,使得氣態冷媒便于流到直管130中,減小直管130中的氣態冷媒的流動阻力,降低泵體吸氣管的吸氣功耗,進而提升壓縮機的性能水平。同時,多根直管130能夠保證氣態冷媒在直管130中流動平穩,降低泵體吸氣管在吸氣的過程中氣態冷媒在直管130中的壓力脈動,進而降低吸氣氣流噪聲,降低了壓縮機的噪聲,改善了壓縮機整機的噪聲水平。
目前,分液器主要起到氣液分離以及吸氣消音的作用。而起到氣液分離作用的關鍵部件是濾網支架,氣流經濾網支架的分流后沖向分液器筒體內壁面,密度較大的液體將會被壁面吸附,最終下落到分液器底部,而密度較小的氣體則改變原來的氣流方向后全部匯集在分液器的直管內,由于直管的流動面積有限,這就導致了直管會產生較大的壓力脈動以及流動阻力,從而降低壓縮機的噪聲水平以及性能水平,影響使用。本發明的分液器100通過多根直管130能夠將分液器100分離出的氣態冷媒輸出給排氣彎管112,多根直管130能夠增加氣態冷媒的通流截面面積,進而便于氣態冷媒在直管130中流動,使得氣態冷媒的流動阻力大大減小,便于氣態冷媒通過排氣彎管112流到泵體組件的氣缸中,降低壓縮機的吸氣功耗;同時,氣態冷媒的流動阻力減小還能夠保證氣態冷媒能夠平穩流動,緩解直管130內的壓力脈動,降低泵體組件的吸氣氣流噪聲,進而壓縮機的噪聲,保證壓縮機的噪聲水平及性能水平,便于使用。
作為一種可實施方式,下支撐板120能夠分隔殼體110并密封形成緩沖腔,排氣彎管112的一端位于緩沖腔中,且,多根直管130的一端伸出下支撐板120并位于緩沖腔中。緩沖腔能夠緩存分離后的氣態冷媒。下支撐板120密封殼體110,使得緩沖腔中的氣態冷媒不會發生泄露問題避免與潤滑油再次混合,使得進入到泵體組件中的氣態冷媒的純度,進而保證泵體組件能夠正常運行,進而保證壓縮機的性能水平。直管130的一端位于緩沖腔中,能夠使得分離后的氣態冷媒輸送到緩沖腔中,排氣彎管112再將緩沖腔中的氣態冷媒輸送給泵體組件,這樣能夠有效降低連接泵體吸氣管的排氣彎管112內部的壓力脈動,進而降低吸氣時氣流的噪聲,保證壓縮機的噪聲水平。
進一步地,多根直管130的端部與排氣彎管112的端部之間存在預設距離。也就是說,多根直管130的端部不直接與排氣彎管112的端部直接連接,即, 多根直管130先將分離后的氣態冷媒輸送到緩沖腔中,然后,緩沖腔中的氣態冷媒在通過排氣彎管112輸送到泵體組件中,這樣能夠防止氣態冷媒直接進入排氣彎管112,以防止增加氣態冷媒在排氣彎管112中的流通阻力,保證氣態冷媒能夠平穩流動,降低排氣管中的氣態冷媒的壓力脈動,降低吸氣功耗與吸氣噪聲,保證了壓縮機的性能水平及噪聲水平。
再進一步地,多根直管130的端部與排氣彎管112的端部之間的最小的預設距離小于等于3mm。多根直管130的端部與排氣彎管112的端部之間的距離過大會使得緩沖腔中的氣態冷媒發生混流流動,進而使得流到排氣彎管112中的氣態冷媒的壓力脈動增加,增加泵體吸氣管在吸氣時的噪聲,降低壓縮機的噪聲水平。根直管130的端部與排氣彎管112的端部之間的距離過小,會使得氣態冷媒直接流到排氣彎管112中,緩沖腔的緩沖作用不能體現,進而降低排氣彎管112中的氣態冷媒的壓力脈動的效果較小。因此,多根直管130的端部與排氣彎管112的端部之間的最小的預設距離在小于等于3mm的范圍內時,降低排氣彎管112中的氣態冷媒的壓力脈動的效果較好,進而降低壓縮機的噪聲,保證壓縮機的噪聲水平。
作為一種可實施方式,多根直管130的直徑不等;多根直管130的長度不等。殼體110內的多根直管130的直徑可以不同,這樣能夠便于分離后的氣態冷媒的流動,增加氣態冷媒的通流截面面積,使得直管130內的氣態冷媒的流動阻力大大降低。同時,殼體110內的多根直管130的長度也可以不等,這樣能夠保證氣態冷媒在直管130中的流動路徑不同,防止緩沖腔中的氣態冷媒量過多,保證排氣彎管112中的氣態冷媒的流動阻力,進而降低壓縮機的吸氣功耗,保證壓縮機的性能。當然,多根直管130的直徑也可以相等;多根直管130的長度也可以相等。
作為一種可實施方式,分液器100還包括上支撐板140,上支撐板140安裝于殼體110中,且,位于下支撐板120的上方;上支撐板140密封殼體110形成儲液腔,多根直管130的另一端穿設儲液腔及上支撐板140。上支撐板140也能夠密封殼體110,使得上支撐板140、下支撐板120與殼體110的內壁共同圍成儲液腔,分離后的潤滑油存儲在儲液腔中。同時,多根直管130的另一端穿 設儲液腔并伸出上支撐板140,使得分離后的氣態冷媒能夠流到緩沖腔中,防止氣態冷媒與潤滑油在儲液腔中再次混合,提高氣液分離效率。
進一步地,上支撐板140上設置有多個通孔141,通孔141連通進氣管111及儲液腔。分離后的潤滑油沿著殼體110的內壁滑落,進而通過上支撐板140上的通孔141流到儲液腔中,以便于潤滑油的存儲。通孔141的數量為多個,多個通孔141均勻或者非均勻的分布在上支撐板140上。
進一步地,上支撐板140與下支撐板120之間的距離不宜太小,具體的,儲液腔的高度大于等于多根直管130中最短的一個直管130的長度的1/2。儲液腔的高度過高會使得分液體的體積增加,進而增加壓縮機的體積,不便于用戶使用。儲液腔的高度過低,又不能存儲過多的潤滑油。因此,儲液腔的高度大于等于多根直管130中最短的一個直管130的長度的1/2是一個比較合理的高度,儲液腔的高度在此范圍內,能夠保證緩沖腔及分離腔的高度,便于分液器100的氣液分離,同時,還能夠保證緩沖腔中的氣態冷媒能夠平穩流動,進而降低排氣彎管112中的壓力脈動,降低壓縮機的噪聲。
作為一種可實施方式,直管130上設置有上回油孔131,上回油孔131位于上支撐板140的下方,且,上回油孔131位于下支撐板120的上方。進一步地,排氣彎管112位于緩沖腔的端部的外周面上設置有下回油孔1121,上回油孔131與下回油孔1121連通。上回油孔131與下回油孔1121是用來回油的,上回油孔131與下回油孔1121形成回油路徑,可以盡量保證分液器100的儲液能力不受影響。再進一步地,上回油孔131到下支撐板120之間的距離為儲液腔的高度的1/6~1/2,以保證回油效果。
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壓縮機,包括泵體組件及上述實施例中的分液器100;分液器100的進氣管111與泵體組件的排氣孔連通,分液器100的排氣彎管112與泵體組件的泵體吸氣管連通。壓縮機在分液器100中設置有多個彎管,由于直管130個數的增加,其通流截面積也增大,進而使得直管130中的氣態冷媒的流動阻力大大減小,降低壓縮機的吸氣功耗。同時,下支撐板120和分液器100的殼體110密封形成大緩沖腔,使得氣態冷媒能夠平穩流動,進而可以有效降低連接泵體吸氣管的排氣彎管112中的氣態冷媒的壓力脈動,降低了分液器 100的吸氣氣流噪聲。
本發明的壓縮機的分液器100采用多根直管130可以有效減小直管130中的氣態冷媒的流動阻力,降低泵體吸氣管的吸氣阻力,進而減小了吸氣功耗,提升了壓縮機的整機性能水平。同時,由下支撐板120和殼體110形成的緩沖腔,這樣能夠有效降低連接泵體吸氣管的排氣彎管112內部的壓力脈動,進而降低吸氣時氣流的噪聲,保證壓縮機的噪聲水平。
以上所述實施例僅表達了本發明的幾種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本發明專利范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因此,本發明專利的保護范圍應以所附權利要求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