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換熱器。
背景技術:
通常,諸如微通道換熱器的換熱器包括設置在換熱器的兩側的兩個集流管,連接在兩個集流管之間的諸如扁管的換熱管,以及設置在換熱管之間的翅片。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實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換熱器,由此集流管布置在同一側,以節省連接管路。
本發明的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換熱器,該換熱器包括:在換熱器的同一側設置的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以及多個換熱管,每一個換熱管具有:大致平行的第一換熱部和第二換熱部;以及分別與第一換熱部和第二換熱部相連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通過彎曲從第一換熱部的中心線偏離使得所述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分別與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連接并流體連通。
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每一個換熱管還具有連接第一換熱部和第二換熱部的連接部,至少一個所述連接部是U形管,或者至少一個換熱管是一體的并且所述至少一個換熱管的所述連接部通過折彎形成。
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所述第二端部通過彎曲從第二換熱部的中心線偏離,且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朝向相反的方向偏離。
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所述第一換熱部和第二換熱部沿第一方向排列,且沿與第一方向大致垂直的第二方向延伸,以及所述第一端部在與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大致垂直的第三方向上從第一換熱部的中心線偏離。
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所述第一換熱部和第二換熱部沿第一方向排列,且沿與第一方向大致垂直的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端部在與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大致垂直的第三方向上從第一換熱部的中心線偏離,以及所述第二端部在與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大致垂直的第三方向上從第二換熱部的中心線偏離。
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每一個換熱管的所述第一端部的與第一集流管連接的部分的延伸方向大致與第一換熱部的延伸方向相同。
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每一個換熱管的所述第一端部的與第一集流管連接的部分的延伸方向大致與第一換熱部的延伸方向相同,以及每一個換熱管的所述第二端部的與第二集流管連接的部分的延伸方向大致與第二換熱部的延伸方向相同。
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每一個換熱管的所述第一端部的與第一集流管連接的部分大致沿第二方向延伸。
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每一個換熱管的所述第一端部的與第一集流管連接的部分大致沿第二方向延伸,并且每一個換熱管的所述第二端部的與第二集流管連接的部分大致沿第二方向延伸。
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每一個換熱管還具有多個第三換熱部,所述多個第三換熱部設置在所述第一換熱部和所述第二換熱部之間,且所述第一換熱部、所述第二換熱部和所述第三換熱部大致平行。
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每一個換熱管還具有連接第一換熱部、第三換熱部和第二換熱部中的相鄰的換熱部的多個連接部,至少一個所述連接部通過折彎形成或是U形管。
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所述的換熱器還包括:翅片,所述翅片設置在所述第一換熱部和第二換熱部之間。
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所述的換熱器還包括:翅片,所述翅片設置在所述第一換熱部、所述第三換熱部和第二換熱部中的相鄰的換熱部之間。
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每一個換熱管的所述第一端部相對于第一換熱部傾斜。
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每一個換熱管的所述第一端部相對于第 一換熱部傾斜,以及每一個換熱管的所述第二端部相對于第二換熱部傾斜。
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所述第一端部通過大致在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限定的平面中彎曲而從第一換熱部的中心線偏離。
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所述第一端部通過大致在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限定的平面中彎曲而從第一換熱部的中心線偏離,并且所述第二端部通過大致在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限定的平面中彎曲而從第二換熱部的中心線偏離。
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每一個換熱管的所述第一端部和第一換熱部大致在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限定的平面中。
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每一個換熱管的所述第一端部和第一換熱部大致在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限定的平面中,以及每一個換熱管的所述第二端部和第二換熱部大致在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限定的平面中。
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所述第一換熱部和第二換熱部沿第一方向排列,且沿與第一方向大致垂直的第二方向延伸,以及所述換熱器的所述同一側是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限定的平面中,在第二方向上的同一側。
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所述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與連接部相對。
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所述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并排設置。
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所述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是D狀橫截面的集流管,所述D狀橫截面的集流管的大致平坦的表面彼此相對。
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所述換熱器還包括:在所述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之間設置的隔熱件。
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每一個所述換熱管是一體的。
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換熱器,集流管布置在同一側,節省了連接管路,且成本相對較低。
附圖說明
圖1是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換熱器的換熱管的示意圖;
圖2是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換熱器的示意立體圖;
圖3是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換熱器的右視圖;
圖4是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換熱器的主視圖;
圖5是根據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的換熱器的換熱管的示意圖;
圖6是根據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的換熱器的示意立體圖;
圖7是根據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的換熱器的右視圖;
圖8是根據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的換熱器的主視圖;
圖9是根據本發明的第三實施例的換熱器的換熱管的示意圖;
圖10是根據本發明的第三實施例的換熱器的示意立體圖;
圖11是根據本發明的第三實施例的換熱器的右視圖;
圖12是根據本發明的第三實施例的換熱器的主視圖。
圖13是根據本發明的第四實施例的換熱器的換熱管的示意圖;
圖14是根據本發明的第四實施例的換熱器的示意立體圖;
圖15是根據本發明的第四實施例的換熱器的右視圖;以及
圖16是根據本發明的第四實施例的換熱器的主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圖1、5、9、13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換熱管,圖2至4、6至8、10至12、14至16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換熱器,其中,換熱器的集流管的端部的端蓋被省去,由此可以看見換熱管的插入集流管中的端部。
如圖1至16所示,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諸如微通道換熱器的換熱器100包括:在換熱器100的同一側設置的第一集流管11和第二集流管12(例如大致平行、成一定角度或并排設置的第一集流管11和第二集流管12或由一個管通過縱向隔板形成的第一集流管11和第二集流管12);以及多個諸如扁管的換熱管20,每一個換熱管20具有:大致平行的第一換熱部21和第二換熱部22;以及分別與第一換熱部21和第二換熱部22相連的第一端部24和第二端部25,所述第一端部24通過彎曲從第一換熱部21的中心線(即形成換熱部的 管段的軸線、軸向中心線或縱向中心線)偏離使得所述第一端部24和第二端部25分別與第一集流管11和第二集流管12連接并流體連通。每一個換熱管20還具有連接第一換熱部21和第二換熱部22的連接部23。至少一個換熱管20是一體的并且所述至少一個換熱管20的所述連接部23可以通過折彎形成。作為選擇,每一個換熱管20還具有連接第一換熱部21和第二換熱部22的連接部23,至少一個所述連接部23是U形管,例如單獨的U形管通過焊接與第一換熱部21和第二換熱部22連接。根據本發明的一個示例,每一個所述換熱管21是一體的。
制冷劑可以從第一集流管11流入換熱器并且從第二集流管12流出換熱器。在圖示的實施例中,第一端部24和第二端部25與連接部23相對。換熱器100還包括:翅片30,所述翅片30設置在所述第一換熱部21和第二換熱部22之間。在圖1至4所示的實施例中,所述第一端部24通過折彎兩次從第一換熱部21的中心線偏離,而每一個換熱管20包括兩個換熱部。
參見圖1至16,根據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每一個換熱管20還具有多個第三換熱部,所述多個第三換熱部設置在所述第一換熱部21和所述第二換熱部22之間,且所述第一換熱部21、所述第二換熱部22和所述第三換熱部大致平行。每一個換熱管20還具有連接第一換熱部21、第三換熱部和第二換熱部22中的相鄰的換熱部的多個連接部23,至少一個所述連接部23通過折彎形成或是U形管。換熱器100還包括:翅片30,所述翅片30設置在所述第一換熱部21、所述第三換熱部和第二換熱部22中的相鄰的換熱部之間。通過形成多個連接部23,每一個換熱管20可以包括四個以上的換熱部。
參見圖2至4、6至8、10至12,所述第一換熱部21和第二換熱部22沿第一方向D1排列,且沿與第一方向D1大致垂直的第二方向D2延伸,以及所述換熱器100的所述同一側是在第一方向D1和第二方向D2限定的平面中,在第二方向D2上的同一側。
如圖5至12所示,所述第二端部25通過彎曲從第二換熱部22的中心線(即形成換熱部的管段的軸線、軸向中心線或縱向中心線) 偏離,且所述第一端部24和所述第二端部25朝向相反的方向偏離。
在圖5至8所示的實施例中,所述第一端部24和所述第二端部25通過折彎兩次分別從第一換熱部21的中心線和第二換熱部22的中心線偏離,而每一個換熱管20包括兩個換熱部,通過形成多個連接部23,每一個換熱管20可以包括四個以上的換熱部。
如圖2至4所示,所述第一換熱部21和第二換熱部22沿第一方向D1(即第一集流管11和第二集流管12的軸向方向)排列,且沿與第一方向D1大致垂直的第二方向D2延伸,以及所述第一端部24在與第一方向D1和第二方向D2大致垂直的第三方向D3上從第一換熱部21的中心線偏離。第一集流管11和第二集流管12在第三方向D3上設置。例如,所述第一端部24通過大致在第二方向D2和第三方向D3限定的平面中彎曲而從第一換熱部21的中心線偏離。根據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每一個換熱管20的所述第一端部24和第一換熱部21可以大致在第二方向D2和第三方向D3限定的平面中。
如圖6至8、10至12所示,所述第一換熱部21和第二換熱部22沿第一方向D1(即第一集流管11和第二集流管12的軸向方向)排列,且沿與第一方向D1大致垂直的第二方向D2延伸,所述第一端部24在與第一方向D1和第二方向D2大致垂直的第三方向D3上從第一換熱部21的中心線偏離,以及所述第二端部25在與第一方向D1和第二方向D2大致垂直的第三方向D3上從第二換熱部22的中心線偏離。例如,所述第一端部24通過大致在第二方向D2和第三方向D3限定的平面中彎曲而從第一換熱部21的中心線偏離,并且所述第二端部25通過大致在第二方向D2和第三方向D3限定的平面中彎曲而從第二換熱部22的中心線偏離。根據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每一個換熱管20的所述第一端部24和第一換熱部21大致在第二方向D2和第三方向D3限定的平面中,以及每一個換熱管20的所述第二端部25和第二換熱部22大致在第二方向D2和第三方向D3限定的平面中。
在如圖1至4所示的實施例中,每一個換熱管20的所述第一端部24的與第一集流管11連接的部分241的延伸方向大致與第一換熱 部21的延伸方向相同。例如,每一個換熱管20的所述第一端部24的與第一集流管11連接的部分241大致沿第二方向D2延伸。
在如圖5至8所示的實施例中,每一個換熱管20的所述第一端部24的與第一集流管11連接的部分241的延伸方向大致與第一換熱部21的延伸方向相同,以及每一個換熱管20的所述第二端部25的與第二集流管12連接的部分251的延伸方向大致與第二換熱部22的延伸方向相同。例如,每一個換熱管20的所述第一端部24的與第一集流管11連接的部分241大致沿第二方向D2延伸,并且每一個換熱管20的所述第二端部25的與第二集流管12連接的部分251大致沿第二方向D2延伸。
參見圖9至12,每一個換熱管20的所述第一端部24(例如所述第一端部24的中心線(即形成端部的管段的軸線、軸向中心線或縱向中心線))相對于第一換熱部21(例如所述第一換熱部21的中心線(即形成第一換熱部21的管段的軸線、軸向中心線或縱向中心線))傾斜。在圖9至12所示的實施例中,所述第一端部24和所述第二端部25通過折彎一次分別從第一換熱部21的中心線和第二換熱部22的中心線偏離,而每一個換熱管20包括兩個換熱部,通過形成多個連接部23,每一個換熱管20可以包括四個以上的換熱部。
在圖9至12所示的實施例中,每一個換熱管20的所述第一端部24相對于第一換熱部21傾斜,以及每一個換熱管20的所述第二端部25(例如所述第二端部25的中心線(即形成端部的管段的軸線、軸向中心線或縱向中心線))相對于第二換熱部22(例如所述第二換熱部22的中心線(即形成第二換熱部22的管段的軸線、軸向中心線或縱向中心線))傾斜。
在第一集流管11和第二集流管12之間可以設置隔熱空間40或隔熱件,可以防止兩個集流管之間換熱,產生熱橋,影響換熱器的換熱效果。第一集流管11和第二集流管12可以是兩個單獨的集流管,也可以是由一個管通過縱向隔板形成的第一集流管11和第二集流管12。縱向隔板可以是兩個隔板,兩個隔板可以與管的管壁是一體的,也可以是分體的。
如圖14至16所示,第一集流管11和第二集流管12是D狀橫截面的集流管,兩個D狀橫截面的集流管的大致平坦的表面彼此相對。第一集流管11和第二集流管12之間設有間隔。該間隔中可以設置隔熱件。
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換熱器可應用在暖通空調,汽車,制冷及運輸領域,該換熱器可以是微通道換熱器,平行流換熱器等。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換熱器可降低成本,提高微通道熱泵型蒸發器的風場均勻性和出風溫度均勻性,并提高換熱面積的利用率。
此外,根據本發明的換熱器可以在集流管中設置隔板,來形成不同的回路。此外,根據本發明的換熱器可以根據需要調節回路長度(換熱管折彎若干次)。在換熱器用于蒸發器時,上部產生的冷凝水和下半部分的冷凝水差距不大,換熱器的風場更均勻,換熱器各個部分的出風溫度更均勻。
此外,根據本發明的換熱器,集流管單側布置,節省了連接管路和集流管,成本相對較低。此外,可以采用單排扁管,由此風阻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