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風管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空氣調節設備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風管機。
【背景技術】
[0002]目前,風管機只有一個出風口,要滿足制冷側出風,制熱下出風的出風方式,需要在管道內安裝分流板,以改變出風方向,但管道內的分流板不容易與風管機主板結合,因而不方便整體控制。
[0003]針對上述問題,亟需提供一種新的風管機,以解決現有風管機存在的改變出風方向不方便的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能夠方便的改變出風方向的風管機。
[0005]為達此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0006]—種風管機,包括進風口、送風裝置和熱交換器,所述風管機內還設置有上、下兩個出風風道以及第一活動導風板和第二活動導風板,在所述第一活動導風板和所述第二活動導風板之間形成與所述送風裝置的出口相連通的換向通道,通過所述第一活動導風板和所述第二活動導風板可將所述換向通道與兩個出風風道中的任一個連通。
[0007]優選的,所述風管機的殼體側板上開有側出風口,底板上開有下出風口,所述側出風口連通側出風風道,所述下出風口連通下出風風道,所述第一活動導風板和所述第二活動導風板設置于所述送風裝置的出口處。
[0008]優選的,所述送風裝置包括管流風扇以及分別設置于所述管流風扇上下兩側的上蝸殼和下蝸殼,所述第一活動導風板轉動設置于所述上蝸殼上,所述第二活動導風板轉動設置于所述下蝸殼上。
[0009]優選的,所述上蝸殼的一端連接所述殼體的頂板,另一端與所述第一活動導風板轉動連接;
[0010]所述下蝸殼的一端連接所述殼體的底板,另一端與所述第二活動導風板轉動連接。
[0011]優選的,在所述側出風口與所述下出風口之間設置有隔板,所述隔板與所述隔板靠近所述側出風口一側邊的殼體結構共同形成所述側出風風道,所述隔板與所述隔板靠近所述下出風口一側邊的殼體結構共同形成所述下出風風道。
[0012]優選的,所述第一活動導風板轉至與所述殼體的頂板抵接,所述第二活動導風板轉至與所述隔板抵接時,所述換向通道與所述側出風風道連通,形成側出風模式;
[0013]所述第一活動導風板轉至與所述隔板抵接,所述第二活動導風板轉至與所述殼體的底板抵接時,所述換向通道與所述下出風風道連通,形成下出風模式。
[0014]優選的,所述隔板的端部設置有固定塊,所述隔板通過所述固定塊固定于所述殼體的開有所述側出風口的側板上,所述固定塊位于所述側出風口的下方。
[0015]優選的,所述隔板上設置有支撐板,所述隔板以及所述支撐板的端部均設置有與側板平行的安裝板,所述隔板經所述安裝板安裝于所述殼體的開有所述側出風口的側板上。
[0016]優選的,所述隔板呈向所述側出風口方向凸出的圓弧形板。
[0017]優選的,還包括驅動裝置,所述驅動裝置用于驅動所述第一活動導風板和所述第二活動導風板。
[0018]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19]1、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風管機內設置有上、下兩個出風風道,還經第一活動導風板和第二活動導風板形成與送風裝置的出口相連通的換向通道,換向通道可與不同的出風風道連通而形成不同的出風模式,結構簡單可靠,可方便的實現熱風下吹,冷風側吹,達到人體的最佳需求狀態,提高人體舒適感,滿足人們對于空調舒適性的需求。
【附圖說明】
[0020]通過以下參照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描述,本實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優點將更為清楚,在附圖中:
[0021]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提供的風管機進行側出風模式的結構示意圖;
[0022]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提供的風管機進行下出風模式的結構示意圖;
[0023]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提供的風管機另一種形式的隔板結構示意圖。
[0024]圖中,1、側板;2、側出風口;3、下出風口;4、過濾網;5、熱交換器;6、側出風風道;7、下出風風道;8、換向通道;9、管流風扇;10、上蝸殼;11、下蝸殼;12、出口; 13、入口; 14、上窩舌;15、下窩舌;16、第一活動導風板;17、第二活動導風板;18、頂板;19、底板;20、隔板;21、固定塊;22、支撐板;23、安裝板。
【具體實施方式】
[0025]以下基于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描述,但是本實用新型并不僅僅限于這些實施例。在下文對本實用新型的細節描述中,詳盡描述了一些特定的細節部分。對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沒有這些細節部分的描述也可以完全理解本實用新型。為了避免混淆本實用新型的實質,公知的方法、過程、流程、元件并沒有詳細敘述。
[0026]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風管機,包括進風口、送風裝置和熱交換器,風管機內還設置有上、下兩個出風風道以及第一活動導風板和第二活動導風板,在第一活動導風板和第二活動導風板之間形成與送風裝置的出口相連通的換向通道,通過第一活動導風板和第二活動導風板可將換向通道與兩個出風風道中的任一個連通。結構簡單可靠,可方便的實現熱風下吹,冷風上吹,達到人體的最佳需求狀態,提高人體舒適感,滿足人們對于空調舒適性的需求。
[0027]本文中所述的“上”“下”是風管機在正常使用時的位置。
[0028]實施例一:
[0029]下面參照圖1和圖2說明本實用新型的風管機的實施例。
[0030]該風管機包括殼體,殼體的一側板上開有進風口,與進風口相對的側板I上開有側出風口 2,底板19上開有下出風口 3。進風口處設置有過濾網4。殼體內還設置有熱交換器5和送風裝置。側出風口 2連通側出風風道6,下出風口 3連通下出風風道7。殼體內還設置有第一活動導風板16和第二活動導風板17,在第一活動導風板16和第二活動導風板17之間形成與送風裝置的出口相連通的換向通道8,換向通道8可與不同的出風風道連通以形成不同的出風模式。
[0031]具體的,送風裝置包括管流風扇9以及分別設置于管流風扇9上下兩側的上蝸殼10和下蝸殼11。上蝸殼10與下蝸殼11配合在面向熱交換器5的一側形成入口 13,在面向側出風口 2的一側形成出口 12。上蝸殼10上靠近管流風扇9的位置處設置有上窩舌14,下蝸殼11上靠近管流風扇9的位置處設置有下窩舌15,窩舌的朝向需要與管流風扇9的轉向相配合,本實施例中的窩舌方向配合管流風扇9逆時針旋轉,當然,也可以設計成順時針方向旋轉。上蝸殼10上轉動設置有第一活動導風板16,下蝸殼11上轉動設置有第二活動導風板17,在第一活動導風板16和第二活動導風板17之間形成換向通道8。
[0032]優選的,上蝸殼10的一端連接殼體的頂板18,另一端與第一活動導風板16轉動連接。下蝸殼11的一端連接殼體的底板19,另一端與第二活動導風板17轉動連接。
[0033]在側出風口2與下出風口 3之間設置有隔板20,隔板20與隔板20上靠近側出風口 2一側邊的殼體結構共同形成側出風風道6,即,隔板20、設置側出風口2的側板I以及頂板18形成側出風風道6。隔板20與隔板20上靠近下出風口 3—側邊的殼體結構共同形成下出風風道7,即,隔20板、設置側出風口2的側板I以及底板19形成下出風風道7。
[0034]如圖1所示,當第一活動導風板16轉至與殼體的頂板18抵接,第二活動導風板17轉至與隔板20抵接時,換向通道8與側出風風道6連通,形成側出風模式。如圖2所示,當第一活動導風板16轉至與隔板20抵接,第二活動導風板17轉至與殼體的底板19抵接時,換向通道8與下出風風道7連通,形成下出風模式。
[0035]進一步的,為了提高自動化程度,該風管機還設置有驅動裝置和控制器,驅動裝置可驅動第一活動導風板16和第二活動導風板17翻轉,控制裝置被設置為控制第一活動導風板16和第二活動導風板17按以下條件工作:在制冷時,第一活動導風板16和第二活動導風板17形成的換向通道8與側出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