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層冷卻結構的螺旋式冷凝器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冷凝器,尤其涉及一種雙層冷卻結構的螺旋式冷凝器。
【背景技術】
[0002]在化學分析中,經常會將液態物質通過加熱或反應的方法將其物理性質改變為氣態,如果需要對氣態物質再進行液態收集,就要用到冷凝裝置。比如在消解過程中,消解杯中的物質通過反應和加熱會變成氣態,將氣態接入冷凝裝置,通過冷凝裝置將氣態物質液化,回流至消解杯中,以使該物質在設定的時間內消解完全。
[0003]在此過程中,氣態物質是否能夠完全液化,全部回到消解杯中,即冷凝效果的好壞,取決于冷凝裝置的結構。因此需要一種冷凝裝置,能夠有良好的冷凝效果,使氣態物質盡量充分液化,并易于回流。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雙層冷卻結構的螺旋式冷凝器,能夠對氣態物質進行液化、回流,具有良好的冷凝效果。
[0005]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雙層冷卻結構的螺旋式冷凝器,包括:冷卻管,所述冷卻管內部為圓柱狀的冷卻腔體;所述冷卻管的側壁上具有冷卻液進水口和冷卻液出水口;
[0006]回流管,所述回流管內部為圓柱狀的回流腔體,所述回流管容置于所述冷卻腔體中;所述回流管的底部具有進氣管,所述冷卻管的底部與所述回流管的底部在所述進氣管處相連接,使得所述冷卻腔體的底端形成密閉結構,且所述回流腔體通過所述進氣管與所述螺旋式冷凝器的外部連通,使待冷卻氣體由所述進氣管進入所述回流腔體中;
[0007]冷凝管,呈螺旋狀,容置在所述回流腔體內,所述冷凝管的一端的內壁與所述回流管的外壁相接,且冷凝管在所述一端的外壁與所述回流管的內壁相接,使得所述冷凝管的內部與所述冷卻腔體相連通;所述冷凝管的另一端穿透所述回流管的側壁和所述冷卻管的側壁與所述冷卻液進水口相連接,使得由所述冷卻液進水口進入的冷卻液,先進入所述冷凝管內,再由所述冷凝管進入所述冷卻腔體中,最后由所述冷卻液出水口排出所述螺旋式冷凝器之外,并在冷卻液循環過程中對所述回流管中的氣體進行冷卻降溫,使所述氣體達到液化溫度后變為液體,再由所述進氣管流出所述螺旋式冷凝器。
[0008]優選的,所述回流管的頂部具有出氣管,所述出氣管的外壁穿透所述冷卻管至所述螺旋式冷凝器的外部,使所述回流管在頂部與所述螺旋式冷凝器的外部連通。
[0009]優選的,所述冷卻液出水口至所述冷卻管頂端的距離小于所述冷卻液進水口至所述冷卻管頂端的距離。
[0010]優選的,所述冷卻液進水口的端部具有寶塔式接頭,用于配合固定進液管;所述冷卻液出水口的端部具有寶塔式接頭,用于配合固定出液管。
[0011]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雙層冷卻結構的螺旋式冷凝器,能夠對氣態物質進行液化、回流,具有良好的冷凝效果。
【附圖說明】
[0012]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雙層冷卻結構的螺旋式冷凝器的透視結構示意圖;
[0013]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雙層冷卻結構的螺旋式冷凝器的正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4]下面通過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做進一步的詳細描述。
[0015]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雙層冷卻結構的螺旋式冷凝器的透視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雙層冷卻結構的螺旋式冷凝器的正視圖。下面將結合圖1、圖2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雙層冷卻結構的螺旋式冷凝器進行描述。為更清楚的描述螺旋式冷凝器的結構,規定圖中所示上方為螺旋式冷凝器頂端,下方為螺旋式冷凝器底端。下述除特殊說明外,均以此進行方位描述。
[0016]如圖1所示,雙層冷卻結構的螺旋式冷凝器包括:冷卻管1、回流管2和冷凝管3。
[0017]冷卻管1的管壁11呈圓柱狀,內部由管壁11包圍形成圓柱狀的冷卻腔體12 ;7令卻管1頂端側面的管壁11上具有冷卻液出水口 13和冷卻液進水口 14 ;
[0018]回流管2的管壁21呈圓柱狀,內部由管壁21包圍形成圓柱狀的回流腔體22 ;回流管2容置于冷卻腔體12中,與冷卻管1在底端相接;回流管2的底部具有進氣管23,冷卻管1的底部與回流管2的底部在進氣管23處相連接,使得冷卻腔體12的底端形成密閉結構,且回流腔體22通過進氣管23與螺旋式冷凝器的外部連通,從而使待冷卻氣體可以由進氣管23進入回流腔體22中;
[0019]冷凝管3,呈螺旋狀,容置在回流腔體22內,冷凝管3 —端的內壁與回流管2的外壁相接,同時冷凝管3該端的外壁與回流管2的內壁相接,使得冷凝管3的內部與回流管2之外的冷卻腔體12相連通;冷凝管3的另一端穿透回流管2的側壁和冷卻管1的側壁與冷卻液進水口 14相連接,并且與回流管2的側壁和冷卻管1的側壁分別相接形成密閉結構,使得由冷卻液進水口 14進入的冷卻液,先進入冷凝管3內,再通過冷凝管3進入冷卻腔體12中,最后由冷卻液出水口 13排出螺旋式冷凝器之外。
[0020]為達到更好的冷卻效果,冷凝管3與冷卻腔體12連通的一端設置在靠近回流管2的底部,冷卻液進水口 14設置在靠近回流管2的頂部位置。這樣,冷卻液先進入冷凝管3中時溫度最低,使得由回流管2中的待冷卻氣體先通過螺旋式的冷凝管3的管壁的散熱面積與溫度最低的冷卻液迅速進行熱交換后液化,凝結在冷凝管3的外壁上,在重力作用下沿冷凝管3的外壁螺旋向下流至冷凝管3的外壁與回流管2的內壁相接處,再沿回流管2的內壁向下流至進氣管23。僅有較少的待冷卻氣體繼續上升到回流管2頂部的位置,并能在上升過程中繼續通過冷卻腔體12內的冷卻液與回流管2的外壁相接觸,通過回流管2的管壁與回流管2內的待冷卻氣體進行熱交換,從而對回流管2中的待冷卻氣體進行冷卻降溫;當待冷卻氣體達到液化溫度后變為液體,凝結在回流管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