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風結構及空調器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空調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導風結構及空調器。
【背景技術】
[0002]天井機或吊頂式空調器的安裝較為復雜,其安裝容易受到安裝高度和出風結構的影響,不能靈活地控制其出風方向,如圖1所示,其出風方向較為單一,無法根據環境以及空調工作模式的變化調整出風方向。天井機或吊頂式空調器,不占用室內人體活動空間,且安裝一般處于房間正中,制冷制熱時往往是利用較高的出風速度,將冷/熱風送到地面,而人體長時間處于這種高風速條件下,會感到很不舒服,尤其是制熱時,出風方向的限制使熱風無法送到地面,舒適性較差。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種導風結構及空調器,以解決現有技術中空調器出風方向較為單一的問題。
[0004]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導風結構,包括具有出風口的風道和可動件,所述可動件布置在所述風道中且鄰近于所述出風口布置,并且能夠沿著所述出風口的徑向移動,所述可動件具有導風面,用于使得風道中的空氣經過該導風面而改變方向。
[0005]進一步地,所述可動件在所述出風口的徑向方向上具有頂部導風面和底部導風面,所述頂部導風面和所述底部導風面具有不同取向的表面,以便形成不同的導風方向。
[0006]進一步地,所述頂部導風面能夠將風道中的空氣朝著水平或斜上方導出。
[0007]進一步地,所述底部導風面能夠將風道中的空氣向下導出。
[0008]進一步地,所述頂部導風面的表面是水平的。
[0009]進一步地,所述底部導風面的表面是向下傾斜的。
[0010]進一步地,所述可動件內設有輔助風道,所述輔助風道的兩端口分別與風道和室內環境相通。
[0011]進一步地,所述輔助風道與所述頂部導風面和所述底部導風面在導風方向上是不同的。
[0012]進一步地,擋塊設置在所述出風口處,所述可動件在所述出風口處徑向移動時,所述擋塊能夠封堵住所述輔助風道。
[0013]進一步地,至少兩個風道布置在所述出風口處,所述至少兩個風道具有不同的導風方向,所述可動件在移動期間能夠封堵住所述至少兩個風道中的一個。
[0014]進一步地,還包括驅動機構,用于驅動所述可動件運動。
[0015]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空調器,包括上述的導風結構。
[0016]進一步地,所述空調器具有制冷模式和制熱模式,在所述制冷模式下,所述出風口被設置為水平出風;在所述制熱模式下,所述出風口被設置為向下出風。
[0017]進一步地,所述空調器具有制冷模式和制熱模式,在所述制冷和制熱模式下,所述出風口能夠被設置為同時實現水平出風和向下出風。
[0018]基于上述技術方案,本發明通過設置具有出風口的風道和在風道的出風口上徑向可動的可動件,可動件具有導風面,可以使得風道中的空氣沿導風面導出,當風道中的空氣沿不同導風面出風時,可實現空氣流向的改變,解決了現有技術中出風方向單一的問題,適應性更好,能夠滿足各種不同工作模式的需求。
【附圖說明】
[0019]此處所說明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發明的進一步理解,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本發明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發明,并不構成對本發明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0020]圖1為現有技術中空調出風口結構的示意圖。
[0021 ]圖2為空調制熱模式下理論出風方向示意圖。
[0022]圖3為空調制冷模式下理論出風方向示意圖。
[0023]圖4為本發明導風結構一個實施例的結構不意圖。
[0024]圖5為本發明導風結構一個實施例中可動件的結構示意圖。
[0025]圖6為圖4實施例第一出風狀態的示意圖。
[0026]圖7為圖4實施例第二出風狀態的示意圖。
[0027]圖8為圖4實施例第三出風狀態的示意圖。
[0028]圖9為圖4實施例第四出風狀態的示意圖。
[0029]圖10為本發明空調器一個實施例第一出風狀態的示意圖。
[0030]圖11為本發明空調器一個實施例第二出風狀態的示意圖。
[0031]圖12為本發明空調器一個實施例第三出風狀態的示意圖。
[0032]圖13為本發明導風結構另一個實施例中可動件的結構示意圖。
[0033]圖14為本發明導風結構又一個實施例的結構不意圖。
[0034]圖15為圖14實施例的剖視圖。
[0035]圖16為圖14中驅動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0036]圖17為圖14實施例第一出風狀態的示意圖。
[0037]圖18為圖14實施例第二出風狀態的示意圖。
[0038]圖中:1-第一靜止件,2-第二靜止件,3-齒條,4-齒輪,5-電機,6、6’ -可動件,7_安裝板,8-擋塊,9-下側固定件,10-出風口,11-輔助風道,12-頂部導風面,13-底部導風面,14-上側固定件,21-接水盤,22-換熱器,23-進風通道,24-風葉,25-主機電機,26-進風口。
【具體實施方式】
[0039]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0040]在本發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中心”、“橫向”、“縱向”、“前”、“后”、“左”、“右”、“上”、“下”、“豎直”、“水平”、“頂”、“底”、“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發明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明保護范圍的限制。
[0041]發明人根據對用戶使用空調器時舒適性的大量研究發現,為使得空調制冷和制熱時空氣以人體最舒適的方式出風,如圖2和圖3所示,理論上在制熱時出風口被調整為向下出風,熱風直接吹向地面,制熱更快;制冷時出風口被調整為水平出風,送風更遠。
[0042]基于以上發明思路,本發明首先提出一種導風結構,如圖4所示,該導風結構包括具有出風口 10的風道和可動件6,所述可動件6布置在所述風道中且鄰近于所述出風口 10布置,并且能夠沿著所述出風口 10的徑向移動,所述可動件6具有導風面,用于使得風道中的空氣經過該導風面而改變方向。
[0043]通過設置具有出風口 10的風道和位置可移動的可動件6,該可動件6能夠在出風口10處沿著其徑向移動,可動件6具有導風面,用于使得風道中的空氣沿導風面導出,當風道中的空氣沿不同導風面出風時,可實現空氣流向的改變,解決了現有技術中出風方向單一的問題,適應性更強,能夠滿足各種不同工作模式的需求。
[0044]如圖5所示,可動件6為滑塊式結構,所述可動件6在所述出風口10的徑向方向上具有頂部導風面12和底部導風面13,所述頂部導風面12和所述底部導風面13具有不同取向的表面,以便形成不同的導風方向。通過可動件6的運動,頂部導風面12和底部導風面13能夠分別與出風口 10的內壁相互配合以形成兩個出風方向不同的風道。
[0045]其中,所述頂部導風面12能夠將風道中的空氣朝著水平或斜上方導出;所述底部導風面13能夠將風道中的空氣向下導出。這樣,通過可動件6的移動,可實現風道中空氣水平、斜上方或者向下導出。
[0046]頂部導風面12和底部導風面13的導向作用的具體實現方式可以為多種形式,比如,所述頂部導風面12的表面是水平的,或者向斜上方傾斜;所述底部導風面13的表面是向下傾斜的。如圖5所示,所述頂部導風面12水平,能夠使得風道中的空氣水平出風或者向上出風;所述底部導風面13傾斜向下,能夠使得風道中的空氣向下出風,這里的“向上”包括斜向上和豎直向上,這里的“向下”包括斜向下和豎直向下。
[0047]另外,滑塊式結構的可動件6還可以有其他結構形式,如圖13所示,所述頂部導風面12傾斜向下,能夠使得風道中的空氣向下出風;所述底部導風面13為水平的,能夠使得風道中的空氣水平出風。
[0048]可動件6的導風面還可以設置更多個,通過旋轉來實現不同導風面之間的切換。
[0049]對于滑塊式結構的可動件6來說,可動件6可以位于風道內部,也可以位于風道外部或者空調器殼體外側等。滑塊式結構的可動件6可以為整體環形結構,也可以為分段式的直線型等結構。
[0050]為了進一步對出風方向進行導向,出風口 10的內壁也可以設置為與上述可動件6上的導風面相適應的形式,以形成導向性能更好的風道。
[0051]所述可動件6內可以設有輔助風道11,所述輔助風道11的兩端口分別與風道和室內環境相通。輔助風道11用于增大送風面積,解決現有空調器送風面積狹小的問題。輔助風道11的出風方向與頂部導風面12和底部導風面13的導風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輔助風道可實現多角度送風和廣角送風,使出風方式更加靈活舒適。
[0052]擋塊8設置在所述出風口處,所述可動件6在所述出風口處徑向移動時,所述擋塊8能夠封堵住所述輔助風道U。擋塊8的設置位置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選擇,如圖5和圖13所示,擋塊8設置于輔助風道11的外側。
[0053]也可以設置多個輔助風道11,以增大送風面積。當輔助風道為兩個以上時,其出風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0054]如圖4所示,風道由可動件6與出風口10的內壁相互配合而形成,當可動件6移動到不同位置時,能夠與出風口 10的內壁之間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