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的密封,用來形成框架16、116、216、316的線材或桿狀材料的具體截面形狀可以根據熱交換器100的特定設計和/或應用而不同。例如,某些直徑的線材和/或桿材料,或者具有特定縱橫比的線材和/或桿可能具有與材料能彎曲到實現框架構件16、116、216、316的特定構造所需的半徑的能力相關聯的制造局限性。在流體通道構件10必須適當地設定大小以容納湍流器或其它傳熱增進裝置的情況下,具有實現板12、14的所希望的間隔所需的高度的材料的線材或桿可能導致難以實現用來形成框架構件的線材或桿的截面積設計成使得線材或桿精確彎曲以實現所希望的構造。因此,在可能需要尖銳彎曲半徑來實現框架構件的情形下,定位于其邊緣上的高、薄矩形條或厚材料帶可能是優選的,如圖16所示。因此,應了解正方形截面形狀僅是為了說明目的而示出,并且布置于其邊緣上的矩形、圓形或橢圓形線材或桿材料或者任何其它合適形狀的材料可以用于形成框架構件16、116、216、316。
[0055]現參考圖13,示出了根據本公開的框架構件416的另一示例實施例。在此實施例中,框架構件416包括第一框架部分416 (I),第一框架部分416 (I)形成大體上對應于熱交換板12、14的外周邊或外周界的整個第一密封構件432。第一框架部分416(1)由彎曲成所希望構造的框架材料段形成,第一框架部分416 (I)具有呈鉤狀端部形式的第一自由端441和弟一.自由?而442,弟一自由?而441和弟一.自由?而442罪在一起以形成對接接頭。
[0056]第二框架部分416(2)形成呈流體屏障或邊界形式的第二密封構件434,第二密封構件434將環繞或包圍板12、14中的流體開口 20、22、24、26之一。第二框架部分416 (2)定位于由第一框架部分416(1)在其對角相對的角部處限定的內部區域中,第二框架部分416(2)的相應端部451接納于在第一框架部分416 (I)的內表面或邊緣中形成的對應的袋狀結構447內,這類似于上文關于圖10所示的實施例所描述的互連。雖然框架構件416的本示例實施例被示出適于具有位于板的對角相對角部處的對應的入口和出口開口/歧管的單層并流式熱交換器,但應了解包括單件式第一密封構件和形成第二密封構件的單獨第二框架部分的框架構件可以被修改用于不同構造的熱交換器。
[0057]現參考圖14,不出了根據本公開的框架構件516的另一不例實施例。框架構件516與框架構件16、116、216、316的類似之處在于其也包括第一框架部分516 (I)和第二框架部分516(2),第一框架部分516(1)和第二框架部分516(2)大體上彼此相同,其中第二框架部分516 (2)相對于第一部分516 (I)旋轉180度,或反之亦然。第一框架部分516 (I)和第二框架516(2)中的每一個具有呈第二密封構件534形式的一端540,而其余框架部分516(1)、516 (2)大體上跟隨板12、14的周界,即,沿著其余的縱向邊緣35、端邊緣37并且圍繞板12、14的角部并且沿著相對的縱向邊緣35的一部分,之后止于第二端542處。并非在框架部分516(1) ,516(2)的第一端540的端邊緣541之間的接合部處、在第一框架部分516(1)與第二框架部分516(2)之間提供更復雜的燕尾或鋸條狀機械連接部,對應的框架部分516(1)、516(2)的第一密封構件532的端邊緣37部分的對應的內表面或匹配邊緣設有凹部或袋狀結構547,以在兩個框架部分成其匹配關系時接納對應的框架部分516(1) ,516(2)的鈍端邊緣541。通過將框架部分516 (I)、516 (2)的第一端540的端邊緣541接納于在第一密封構件532的對應部分中形成的對應的凹部或袋狀結構547內,使第一框架部分516 (I)與第二框架部分516(2)成其自對準和自固定匹配關系。這種特定實施例適合于不需要繞框架構件516的齊平或均勻的外邊緣的應用。
[0058]現參考圖15,示出了圖14所示的框架構件516的變型。在此實施例中,并非使形成于框架部分516 (I)、516 (2)的外邊緣中的袋狀結構547導致框架構件516的非均勻的外邊緣,用于接納對應的框架部分516(1)、516(2)的第一端540的端邊緣541的凹部或袋狀結構547沿著板12、14的端邊緣37形成于第一密封構件532的對應的部分的內邊緣或表面上。更具體而言,通過將形成框架部分516(1)、516(2)的材料箍縮或彎曲成具有相當小或緊的彎曲半徑而形成兩個略間隔開的突起549以在這兩個突起之間形成凹部或袋狀結構547。這種變型在使第一框架部分516 (I)和第二框架部分516 (2)成其匹配關系時允許繞所形成的框架構件516的周邊或周界的齊平或均勻的外邊緣。
[0059]雖然所有上文所描述的實施例主要涉及適合于形成單程式熱交換器的流體通道構件10的框架構件,其中流體通過定位于板12、14的一個角部處的入口開口進入流體流動通路18并且在對角相對的角部處離開流體流動通路18,流體通道構件10適應U形流動或雙程式熱交換器應用的變型也設想到在本公開的范圍內。
[0060]現參考圖17,其示出了根據本公開的另一示例實施例的框架構件616,其適于與對應的熱交換器板12、14 一起形成可堆疊的流體通道構件10以形成U形流動或雙程式熱交換器。在此實施例中,框架構件616為整體結構,其包括帶有兩個自由端641的框架材料段,將該框架材料段彎曲或形成為所希望的構造。因此,框架構件616具有呈第二或歧管密封構件634形式的第一端640 (I)和第二端640 (2)。第一端640 (I)和第二端640 (2)形成繞形成于對應的板12、14中的兩個相鄰開口( S卩,開口 20、22或24、26)的流體邊界或屏障,并且止于端邊緣或自由端641處,端邊緣或自由端641與第一密封構件632的對應部分的內邊緣或表面一起形成重疊或搭接的接頭。框架構件616的其余部分大體上跟隨或對應于板12、14的周界,以繞板12、14的邊緣形成第一密封構件632。
[0061]流動分離區域656 —體地形成于框架構件616內,以適應穿過形成熱交換器的流體通道構件10的U形或雙程流體路徑。通過使框架材料沿著與第二或歧管密封構件640相對的端邊緣35彎曲而形成流動分離區域656,從而形成突伸到框架構件616的內部區域內的窄細長流體屏障。流動分離區域656造成使進入流體通道構件10的流體從入口開口(例如,開口 20)沿著由流體通道構件10形成的流體通路18的長度在第一方向上流動,之后繞流動分離區域656的端部657轉向或反向并且沿著流體通道構件10的長度在第二方向上流經板12、14的第二半流到出口開口。通過第二或歧管密封構件634防止通過熱交換器流動的第二流體進入流體流動通路18,并且替代地進入到由相鄰的流體通道構件10形成的流體流動通路。應了解在相鄰的流體通道構件中的框架構件616相對于彼此旋轉180度,以形成用于使兩種不同流體流經熱交換器100的交替的流體流動通路18(1)、18 (2)。
[0062]現參考圖18,示出了根據本公開的另一示例實施例的框架構件716,其適于在與對應的熱交換器板12、14組合成堆疊交替關系以形成熱交換器100時形成多程(mult1-pass,多道)流體通道構件10。在此實施例中,框架構件716包括第一框架部分716(1)和第二框架部分716 (2),第一框架部分716 (I)和第二框架部分716 (2)各由具有兩個自由端的材料段形成,這個材料段彎曲成所希望的構造。第一框架部分716 (I)和第二框架部分716 (2)大體上彼此相同,其中第二框架部分716(2)相對于第一部分716 (I)旋轉180度,或反之亦然。第一框架部分716(1)和第二框架部分716(2)中的每一個具有呈第二密封構件734形式的第一端740,而框架部分716(1)、716(2)的其余部分大體上跟隨熱交換板12、14的周界,即,沿板的端邊緣37之一的一部分、沿著縱向邊緣35之一、和端邊緣35中的另一個的一部分,之后止于呈自由端形式的第二端742處。
[0063]每個框架部分716 (I)、716 (2)的第一端740或第二密封構件734繞形成于對應的板12、14中的對應一對開口的流體開口之一(即,開口 20、22或者24、26之一)形成流體邊界或屏障,框架部分716 (I)、716 (2)的第一端740止于呈自由端形式的端邊緣741處,端邊緣741與第一密封構件732的對應的部分的內邊緣或表面一起形成重疊或搭接的接頭。
[0064]至少一個流動分離區域756 —體地形成于每個框架部分716(1) ,716(2)內,以形成穿過熱交換板12、14和框架構件716形成的流體流動通道10的多程流體流動通路。通過如下方式來形成流動分離區域756:沿著第一端740與第二端742中間、但更靠近第二端742的第一密封構件732的縱向邊緣在形成框架部分716(1) ,716(2)的材料中形成窄的細長小直徑彎部,如在圖18的示例實施例中所示。因此,流動分離區域756在大體上垂直于通過流體通道構件10的主要總流動方向(例如從入口開口 22到對角相對的出口開口 24)的方向上、伸入到由框架構件716定界的流體通道構件10的內部區域內。
[0065]當使第一框架部分716 (I)和第二框架部分716 (2)在一起成其匹配關系以形成框架構件716時,在一個框架部分716(1) ,716(2)的第二端742處的自由端鄰抵于框架部分716(1),716(2)中的另一個的第一端740或第二密封構件734的對應的部分,從而繞對應的板12、14的整個周界形成第一密封構件734。來自每個框架部分716(1) ,716(2)的流動分離區域756以彼此間隔開的關系從框架構件716的各相對縱向側部伸入由第一密封構件734定界的區域。因此,流動分離區域756在流體通道構件10內形成的流體流動通路18內有效地形成擋板,從而造成流體從入口開口(例如入口開口 22)通過流體流動通路18、繞流動分離區域756的相應端部757產生一系列回轉或發夾形轉彎,之后通過對應的出口開口(例如出口開口 24)離開流體通道構件10。通過第二或歧管密封構件734防止通過熱交換器流動的第二流體進入流體流動通路18,并且替代地進入由相鄰流體通道構件10形成的流體流動通路18內,并且在本示例實施例中,在與第一流體通過熱交換器100流動的大致相反的方向上流動。在本實施例中,應了解在相鄰流體通道構件10中的組合的框架構件716 (即,布置成其匹配關系的框架部分716 (I)、716 (2))相對于彼此旋轉180度,以形成用于使兩種不同流體通過熱交換器100流動的交替的流體流動通路18(1)、18 (2)。
[0066]雖然圖18示出的實施例示出了框架部分716(1)、716(2)各形成有一個流動分離區域756,但應了解每個框架部分716(1)、716 (2)可以形成有為了實現穿過流體通道構件10的所希望的流動路徑所需數量的流動分離區域756。因此,圖8所示的實施例意圖是說明性的并且不限制本發明。
[0067]現參考圖19,示出了根據本公開的另一示例實施例的框架構件816,其適于與對應的熱交換器板12、14 一起形成可堆疊的流體通道構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