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式熱交換器的制造方法
【專利說明】板式熱交換器
[0001]關聯(lián)申請的相互參照
[0002]本申請主張日本國專利申請2013 - 74892號的優(yōu)先權,日本國專利申請2013 —74892號的內(nèi)容通過引用被寫入本申請說明書的記載中。
技術領域
[0003]本發(fā)明涉及被用作蒸發(fā)器及冷凝器的板式熱交換器。
【背景技術】
[0004]一直以來,板式熱交換器作為熱交換器多被用于蒸發(fā)器及冷凝器,所述蒸發(fā)器,伴隨第一流體和第二流體的熱交換而使第一流體蒸發(fā),所述冷凝器,伴隨第一流體和第二流體的熱交換而使第一流體冷凝(例如,參照專利文獻I)。
[0005]一般來說,如圖6所示,板式熱交換器具有主體部3,該主體部3包含多個傳熱板2。主體部3具有:第一流路30 ;第二流路31 對第一連通路32、33 對第二連通路34、35。第一流路30使第一流體A流通。第二流路31使第二流體B流通。一對第一連通路32,33與第一流路30連通,使第一流體A在該第一流路30中流入、流出。一對第二連通路34,35與第二流路31連通,使第二流體B在該第二流路31中流入、流出。
[0006]進一步具體說明。多個傳熱板2分別具有至少四個開口(不編號)。而且,主體部3中積層有多個傳熱板2。由此,以傳熱板2為界交替形成有使第一流體A流通的第一流路30和使第二流體B流通的第二流路31。另外,由于多個傳熱板2被積層,所以,形成在傳熱板2上的開口在多個傳熱板2的積層方向上相連。由此,使第一流體A流入第一流路30的一側的第一連通路32、使第一流體A從第一流路30流出的另一側的第一連通路33、使第二流體B流入第二流路31的一側的第二連通路34、使第二流體B從第二流路31流出的另一側的第二連通路35貫穿傳熱板2,并在多個傳熱板2的積層方向上延伸(例如,參照專利文獻I) O
[0007]在這種板式熱交換器I中,向一側的第一連通路32供給的第一流體A通過第一流路30向另一側的第一連通路33流出。另外,向一側的第二連通路34供給的第二流體B通過第二流路31向另一側的第二連通路35流出。而且,在板式熱交換器I中,如上所述,第一流體A在第一流路30中流通,且第二流體B在第二流路31中流通。由此,板式熱交換器I介由分隔第一流路30和第二流路31的傳熱板2的較大的傳熱面而使第一流體A和第二流體B進行熱交換。
[0008]因此,在這種板式熱交換器I中,積層的傳熱板2的數(shù)量越多,對熱交換作出貢獻的傳熱面積越大,越能提高熱交換性能。
[0009]但是,傳熱板2的數(shù)量若增多,則與積層的傳熱板2的數(shù)量相應地,在傳熱板2的積層方向上延伸的第一連通路32、33及第二連通路34、35的長度也變長。
[0010]S卩,因傳熱板2的開口相連而分別形成有一對第一連通路32、33及一對第二連通路34、35,因此,若積層的傳熱板2的數(shù)量增多,則一對第一連通路32、33及一對第二連通路34、35的各自的流路長度也會與該數(shù)量相應地增長。
[0011 ] 其結果,使第一流體A流入第一流路30的第一連通路(一側的第一連通路)32中的第一流體A的流通阻力變大,第一流體A變得難以流通。因此,在這種板式熱交換器I中,在一側的第一連通路32的入口側的第一流體A向第一流路30的流入量和在一側的第一連通路32的末端側的第一流體A向第一流路30的流入量變得不均勻。即,這種板式熱交換器I中,第一流體A向在傳熱板2的積層方向上并排的多個第一流路30的分配會產(chǎn)生不均。其結果為,在這種板式熱交換器I中,即使增加傳熱板2的數(shù)量(即使增加第一流路30的數(shù)量),在提高熱交換性能(蒸發(fā)性能)方面也存在界限。
[0012]現(xiàn)有技術文獻
[0013]專利文獻
[0014]專利文獻1:日本國特開平11 - 287572號公報
【發(fā)明內(nèi)容】
[0015]發(fā)明的概要
[0016]發(fā)明欲解決的課題
[0017]因此,本發(fā)明的課題在于提供一種板式熱交換器,能夠抑制使第一流體流通的多個第一流路中壓力損失的增大,同時能夠將第一流體均勻地向多個第一流路供給。
[0018]用于解決課題的手段
[0019]本發(fā)明的板式熱交換器,具有主體部,該主體部包括積層的多個傳熱板,主體部具有:使第一流體流通的多個第一流路;使第二流體流通的多個第二流路;連通于第一流路、且使第一流體相對于第一流路流入、流出的一對第一連通路;連通于第二流路、且使第二流體相對于第二流路流入、流出的一對第二連通路,第一流路及第二流路以傳熱板為界交替地形成,第一連通路及第二連通路分別貫穿傳熱板并在該傳熱板的積層方向上延伸地形成,其特征在于,第一流路彼此相互連通從而形成從一側的第一連通路到另一側的第一連通路的第一流體的流路,位于傳熱板的積層方向的中央?yún)^(qū)域的至少一個第一流路為處于第一流體的流路的分支位置的基準流路,主體部具有至少一對一次分支路,該一次分支路使基準流路和分別位于傳熱板的積層方向上的比基準流路靠積層方向一端側及另一端側的至少一個第一流路連通,一側的第一連通路僅與基準流路連通,另一側的第一連通路僅與位于傳熱板的積層方向上的比基準流路靠積層方向一端側及另一端側、且成為第一流體的流路的終端的第一流路連通,傳熱板的積層方向的一端側中以一側的一次分支路為起點的第一流體的流路及傳熱板的積層方向的另一端側中以另一側的一次分支路為起點的第一流體的流路以基準流路為基準對稱地形成。
[0020]作為本發(fā)明的一個方式,還可以構成為,在傳熱板的積層方向上的比基準流路靠積層方向的一端側及另一端側分別設置三個以上第一流路,分別在傳熱板的積層方向上的比基準流路靠積層方向的一端側及另一端側,將三個以上的第一流路中的、位于傳熱板的積層方向中央?yún)^(qū)域的第一流路設為處于第一流體的流路的分支位置的中間基準流路,主體部具有一對二次分支路,二次分支路使中間基準流路和分別位于傳熱板的積層方向上的比中間基準流路靠積層方向一端側及另一端側的至少一個第一流路連通,各一次分支路與分別位于傳熱板的積層方向上的比基準流路靠積層方向一端側及另一端側的中間基準流路連通,位于傳熱板的積層方向上的比基準流路靠積層方向的一端側、且以一側的二次分支路為起點的第一流體的流路和位于傳熱板的積層方向上的比基準流路靠積層方向的另一端側、且以另一側的二次分支路為起點的第一流體的流路,以中間基準流路為基準對稱地形成。
[0021]該情況下,還可以構成為,分別在傳熱板的積層方向上的比基準流路靠積層方向的一端側及另一端側,且分別在傳熱板的積層方向上的比中間基準流路靠積層方向的一端側及另一端側設置兩個以上且數(shù)量相同的第一流路,主體部分別在傳熱板的積層方向上的比基準流路靠積層方向的一端側及另一端側具有:對傳熱板的積層方向上的與中間基準流路相比位于積層方向一端側的兩個以上的第一流路彼此進行連接的連接路;及對傳熱板的積層方向上的與中間基準流路相比位于積層方向另一端側的兩個以上的第一流路彼此進行連接的連接路,傳熱板的積層方向上的與中間基準流路相比位于靠積層方向一端側及另一端側的至少一個第一流路、即成為第一流體的流路的終端的至少一個第一流路與另一側的第一連通路連通。
[0022]作為本發(fā)明的其他方式,還可以構成為,位于傳熱板的積層方向上的中央?yún)^(qū)域的中央的一個第一流路為基準流路,一側的第一連通路僅與一個基準流路連通。
[0023]另外,作為本發(fā)明的其他方式,還可以構成為,基準流路由位于傳熱板的積層方向上的中央?yún)^(qū)域的多個第一流路構成,主體部具有使多個基準流路在對應的位置上連通的連接直線路,一側的一次分支路與多個基準流路中位于最外側的兩個基準流路中的一側的基準流路連通,另一側的一次分支路與多個基準流路中位于最外側的兩個基準流路中的另一側的基準流路連通,一側的第一連通路與多個基準流路連通。
[0024]作為本發(fā)明的其他方式,還可以構成為,在傳熱板的積層方向上的比基準流路靠積層方向的一端側及另一端側分別設置兩個以上第一流路,主體部具有使設在傳熱板的積層方向上的比基準流路靠積層方向的一端側的兩個以上的第一流路彼此連通的連接路;及使設在傳熱板的積層方向上的比基準流路靠積層方向的另一端側的兩個以上的第一流路彼此連通的連接路。
[0025]該情況下,在傳熱板的積層方向上的比基準流路靠積層方向的一端側及另一端側分別設置三個以上第一流路,主體部具有設在傳熱板的積層方向上不同位置的兩個以上的連接路,該連接路是分別在傳熱板的積層方向上的比基準流路靠積層方向的一端側及另一端側、使相鄰的第一流路彼此連通的兩個以上的連接路,兩個以上的連接路中,一個連接路相對于與該一個連接路所連通的第一流路連通的另一個連接路,配置在與傳熱板的積層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不同的位置上。
【附圖說明】
[0026]圖1是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板式熱交換器的概要整體立體圖。
[0027]圖2是該實施方式的板式熱交換器的概要分解立體圖。
[0028]圖3是用于說明該實施方式的板式熱交換器的第一流體的流路及第二流體的流路的概要圖。
[0029]圖4是用于說明本發(fā)明的其他實施方式的板式熱交換器的第一流體的流路及第二流體的流路的概要圖。
[0030]圖5是用于說明本發(fā)明的其他的實施方式的板式熱交換器的第一流體的流路及第二流體的流路的概要圖。
[0031]圖6是用于說明現(xiàn)有的板式熱交換器的第一流體的流路及第二流體的流路的概要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32]以下,參照【附圖說明】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板式熱交換器。
[0033]如圖1所示,板式熱交換器具有主體部3,該主體部3包含被積層的多個傳熱板2。
[0034]如圖2及圖3所示,主體部3具有:第一流路30 ;第二流路31 對第一連通路32、33 對第二連通路34、35。第一流路30使第一流體A流通。第二流路31使第二流體B流通。一對第一連通路32、33與第一流路30連通,并使第一流體A相對于該第一流路30流入、流出。一對第二連通路34、35與第二流路31連通,并使第二流體B相對于該第二流路31流入、流出。此外,以下的說明中,將一對第一連通路32、33中的一側的第一連通路32稱作“第一流入連通路”。另外,將一對第一連通路32、33中的另一側的第一連通路33稱作“第一流出連通路”。另外,將一對第二連通路34、35中的一側的第二連通路34稱作“第二流入連通路”。另外,將一對第二連通路34、35中的另一側的第二連通路35稱作“第二流出連通路”。
[0035]第一流路30及第二流路31以傳熱板2為界交替形成。而第一流入連通路32、第一流出連通路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