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a、將輸送帶210a張架支承的輥210b、具有齒輪及馬達的馬達機構210c等,通過馬達機構210c的動力使輸送帶210a旋轉,在圖5中,將被燒制物W沿中空箭頭的方向輸送。該被燒制物W在圖5中被載置在輸送部210之上,但例如也可以被設在輸送部210上的吊持機構(未圖示)吊持。此外,輸送帶210a例如也可以做成網眼結構等,以使配設在鉛直下方的燃燒加熱系統100或排氣傳熱部214的輻射熱容易傳遞到被燒制物W。
[0078]此外,輥210b在爐主體212內從鉛直下側支承輸送帶210a的一部分。另外,在為了抑制被燒制物W的翹曲而由夾著被燒制物W上下的一對網構成輸送帶的情況下,優選的是在一對網的外側設置輥210b。
[0079]爐主體212將輸送帶210a的一部分或全部包圍,在內部形成燒制空間。此外,密閉式氣體加熱器系統100在爐主體212內的輸送部210的鉛直上方和鉛直下方,使第I輻射面120a與爐主體212內的輸送帶210a對置并使第I輻射面120a與被燒制物W的輸送方向(以下簡稱為“輸送方向”)平行地配設有多個。
[0080]排氣傳熱部214在爐主體212內相對于I個密閉式氣體加熱器系統100 (密閉式氣體加熱器110)在輸送方向的前方(圖5中右側)及后方(圖5中左側)分別并列設置有各I個。
[0081]此外,排氣傳熱部214具有被排氣氣體加熱而向被燒制物W傳遞輻射熱的第2輻射面214a,與密閉式氣體加熱器系統100同樣,使第2輻射面214a與爐主體212內的輸送帶210a對置并使第2輻射面214a與輸送方向平行地配設。
[0082]圖6是用來說明密閉式氣體加熱器系統100和排氣傳熱部214的配置的圖。在圖6中,為了使排氣傳熱部214和第2配管部138的連接關系的理解變容易,將第I配管部136的一部分省略而表示,用實線的箭頭表示排氣氣體的流動。
[0083]如圖6所示,密閉式氣體加熱器系統100配設為使爐主體212的寬度方向(與輸送方向正交且是水平的方向,在圖6中用中空的兩箭頭表示的方向。以下簡稱為“寬度方向”)成為連續設置密閉式氣體加熱器110的方向。此外,在爐主體212內,在寬度方向上連續設置有兩個密閉式氣體加熱器系統100。因而,在寬度方向上并列設置有4個密閉式氣體加熱器110。
[0084]圖7是用來說明從在寬度方向上連續設置的兩個密閉式氣體加熱器系統100向被燒制物W流動的熱流束的圖,在橫軸表示寬度方向的位置,在縱軸表示向被燒制物W流動的熱流束的積分值。
[0085]如圖7所示,在爐主體212中的寬度方向的兩端側,熱流束變小。這起因于從爐主體212中的寬度方向的兩端(左右的壁)側的放熱。所以,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使從排氣傳熱部214向爐主體212的傳熱具有偏重,實現了爐主體212內的溫度分布的均勻化。
[0086]如圖6所示,排氣傳熱部214的寬度方向的長度與兩個密閉式氣體加熱器系統100的寬度方向的長度的合計大致相等。此外,排氣傳熱部214與在輸送方向上并列設置的密閉式氣體加熱器系統100的第2配管部138連通。詳細地講,排氣傳熱部214與在構成密閉式氣體加熱器系統100的兩個密閉式氣體加熱器110中的一方的密閉式氣體加熱器110的分隔板124上設置的排氣孔124b (參照圖3B)連通。
[0087]此外,在寬度方向上連續設置的兩個密閉式氣體加熱器系統100中的一方的第2配管部138經由傳熱促進部216與在密閉式氣體加熱器系統100的輸送方向的前方并列設置的排氣傳熱部214連通,并且另一方的第2配管部138經由傳熱促進部216與并列設置在后方的排氣傳熱部214連通。
[0088]g卩,在爐主體212內,設有與密閉式氣體加熱器系統100相同數量的排氣傳熱部214,排氣傳熱部214與連接在相互不同的密閉式氣體加熱器系統100上的第2配管部138連通。
[0089]傳熱促進部216連接在第2配管部138上,由使從第2配管部138排出的排氣氣體流入排氣傳熱部214內部的流入路216a構成。該流入路216a是由將第2配管部138與排氣傳熱部214連接的配管形成的流路。
[0090]進而,從各個密閉式氣體加熱器系統100延伸的流入路216a的在排氣傳熱部214側的出口配設在第2輻射面214a中的寬度方向的一端214b側或另一端214c側的任一側。結果,相對于在寬度方向上連續設置的兩個密閉式氣體加熱器系統100,在輸送方向的前方并列設置的排氣傳熱部214和在后方并列設置的排氣傳熱部214中,流入路216a的出口的位置在寬度方向上為相反。
[0091]S卩,在寬度方向上連續設置的兩個密閉式氣體加熱器系統100中,在輸送方向的前方并列設置的排氣傳熱部214和在后方并列設置的排氣傳熱部214中,在排氣傳熱部214的內部流動的排氣氣體的方向在寬度方向上為相反。
[0092]并且,流入路216a相對于第2輻射面214a不是平行的,而處于垂直的關系。SP,流入路216a相對于第2輻射面214a垂直地與排氣傳熱部214連接。因此,從傳熱促進部216流入到排氣傳熱部214的內部的排氣氣體碰撞在第2輻射面214a的背側。換言之,傳熱促進部216處于來自流入路216a的排氣氣體與第2輻射面214a的背側碰撞的位置。
[0093]排氣氣體碰撞在第2輻射面214a的背側,由此促進向第2輻射面214a的傳熱。
[0094]圖8A及圖SB是用來說明傳熱促進部216的傳熱促進效果的圖,分別表示與相同的密閉式氣體加熱器系統100并列設置的兩個排氣傳熱部214中的第2輻射面214a的溫度分布。在圖8A及圖SB中,通過灰色的濃淡表示溫度分布,灰色越濃(越接近于黑色)表示溫度越高,灰色越淡(越接近于白色)表示溫度越低。此外,用中空的圈表示與流入路216a對置的對置部分A。
[0095]在圖8A中,流入路216a的出口在圖中配設在右側,在圖8B中,流入路216a的出口在圖中配設在左側。如圖8A及圖8B所示,在第2輻射面214a中,流入路216a的出口側(傳熱促進部216側:排氣氣體的流入側)的部位與相反側(排氣氣體的流出側)的部位相比溫度較高。
[0096]圖9是用來說明從圖8A及圖8B所示的兩個排氣傳熱部214向被燒制物W流動的熱流束的說明圖,在橫軸表示寬度方向的位置,在縱軸表示向被燒制物W流動的熱流束的積分值。
[0097]在圖9中,范例a表示來自圖8A所示的排氣傳熱部214的熱流束的積分值,范例b表示來自圖8B所示的排氣傳熱部214的熱流束的積分值,范例c表示范例a、b的熱流束的積分值的合計。
[0098]如圖9所示,來自排氣傳熱部214的熱流束的積分值在范例a中,在配設傳熱促進部216的圖9中右側較大而左側較小。此外,在范例b中,在配設傳熱促進部216的圖9中左側較大而右側較小。結果,如范例c所示,范例a、b的積分值的合計在圖9中雖然中心側較小,但右側和左側的兩者變大。
[0099]這樣,傳熱促進部216在第2輻射面214a中的輸送方向的正交方向的一端214b側或另一端214c側促進從排氣氣體向第2輻射面214a的傳熱。
[0100]在本實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樣,將傳熱促進部216設在第2輻射面214a的寬度方向的端側、即爐主體212的左右的壁側。因此,在第2輻射面214a的寬度方向的端側,溫度變高,將來自爐主體212的左右的壁的放熱量抵消,能夠使爐主體212內的溫度分布均勻化。此外,還促進從第2輻射面214a向被燒制物W的兩端側的傳熱,能夠將被燒制物W均勻地加熱。
[0101]特別是,在本實施方式中,將排氣傳熱部214的傳熱促進部216 (流入路216a的出口)的位置在第2輻射面214a的寬度方向的一端214b側和另一端214c側按照在輸送方向上排列的排氣傳熱部214交替地改變。因此,能夠將爐主體212的左右的壁側均勻地加熱。
[0102]此外,密閉式氣體加熱器110被分為由兩個密閉式氣體加熱器110構成的密閉式氣體加熱器系統100 (單元),按照每個密閉式氣體加熱器系統100來配備排氣傳熱部214。
[0103]因此,通過分別地測量從排氣傳熱部214排出的排氣氣體,與將從多個密閉式氣體加熱器系統排出的排氣氣體一起排氣的情況相比,容易確定發生不良狀況的密閉式氣體加熱器系統100。而且,對于各個密閉式氣體加熱器系統100,維護也變得容易,即容易測量并調整構成燃料氣體的空氣與城市煤氣等的混合比。
[0104]并且,如上述那樣,密閉式氣體加熱器系統100和排氣傳熱部214使第I輻射面120a及第2輻射面214a與爐主體212內的輸送帶210a對置,在輸送方向上連續設置有多個。密閉式氣體加熱器系統100和排氣傳熱部214的組由于配設在爐主體212內的輸送帶210a的鉛直上方和鉛直下方這兩種位置,所以在被密閉式氣體加熱器系統100和排氣傳熱部214夾著的空間中,向鉛直方向的對流被抑制,被燒制物W的環境氣體溫度被維持得較尚,熱效率提尚。
[0105]圖1OA?圖1OC是用來說明本發明的變形例的排氣傳熱部314的圖,在圖1OA中表示密閉式氣體加熱器系統100及排氣傳熱部314的立體圖,在圖1OB中表示圖1OA的X(b) — X(b)線的排氣傳熱部314的截面,在圖1OC中表示圖1OA的X(c) — X(C)線的排氣傳熱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