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灶膛結構,尤其涉及一種具有圓臺狀集火結構的新型灶膛。
背景技術:
目前,農村大部分使用的灶臺還是以柴火灶為主,普通柴火灶是通過磚泥等材料建成,除體積較大,不能搬移之外,大多數還存在燃燒不充分、火力不強、木柴消耗大、熱量利用率低、產煙嚴重、對環境污染大等劣勢,尤其煙氣、粉塵等對廚房內部的污染嚴重。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的柴火灶存在的上述問題,現提供一種燃燒更充分、具有圓臺狀集火結構的新型灶膛。
具體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具有圓臺狀集火結構的新型灶膛,具有這樣的特征,灶膛的頂部為便于熱量集中的圓臺狀,灶膛的一側設有與灶膛的外部連通的加柴口,灶膛相對加柴口的另一側設有上進氣腔和下進氣腔,上進氣腔和下進氣腔由隔板隔離并呈上、下設置,灶膛上設有若干第一通氣孔,并且,灶膛上相對第一通氣孔的下方設有若干第二通氣孔,第一通氣孔和第二通氣孔均與灶膛的內部連通,第一通氣孔和第二通氣孔分別一一對應與上進氣腔和下進氣腔的內部連通,上進氣腔和下進氣腔相對遠離灶膛的一側均設有一進氣孔。
上述的具有圓臺狀集火結構的新型灶膛,還具有這樣的特征,灶膛底部的爐橋上設有一漏橋,灶膛的內部通過漏橋與漏灰管的一端連通。
上述的具有圓臺狀集火結構的新型灶膛,還具有這樣的特征,漏橋為篩網。
上述的具有圓臺狀集火結構的新型灶膛,還具有這樣的特征,灶膛的上部向外延伸有灶膛板。
上述的具有圓臺狀集火結構的新型灶膛,還具有這樣的特征,灶膛的頂部坡度與鍋底弧面吻合。
上述的具有圓臺狀集火結構的新型灶膛,還具有這樣的特征,第一通氣孔和第二通氣孔均沿灶膛的圓周方向均勻分布。
上述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具有圓臺狀集火結構的新型灶膛,可有效通過上、下設置的通氣孔向灶膛內導入充足的空氣,從而使得灶膛內的可燃物充分燃燒;同時,灶膛頂部的圓臺狀設計,也可使灶膛內的熱量相對集中,有效提高了能量利用率。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具有圓臺狀集火結構的新型灶膛,具有結構簡單、功能實用的優點。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中提供的具有圓臺狀集火結構的新型灶膛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中:1、灶膛;11、加柴口;12、上進氣腔;13、下進氣腔;14、隔板;15、第一通氣孔;16、第二通氣孔;17、爐橋;18、漏橋;19、漏灰管;20、灶膛板;21、進氣孔。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但不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限定。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中提供的具有圓臺狀集火結構的新型灶膛的結構示意圖。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中提供的具有圓臺狀集火結構的新型灶膛中,灶膛1,灶膛1的頂部為便于熱量集中的圓臺狀,灶膛1的一側設有與灶膛1的外部連通的加柴口11,灶膛1相對加柴口11的另一側設有上進氣腔12和下進氣腔13,上進氣腔12和下進氣腔13由隔板14隔離并呈上、下設置,灶膛1上設有若干第一通氣孔15,并且,灶膛1上相對第一通氣孔15的下方設有若干第二通氣孔16,具體的,第一通氣孔15和第二通氣孔16均沿灶膛1的圓周方向均勻分布,并且,第一通氣孔15和第二通氣孔16均與灶膛1的內部連通,第一通氣孔15和第二通氣孔16分別一一對應與上進氣腔12和下進氣腔13的內部連通,上進氣腔12和下進氣腔13相對遠離灶膛1的一側均設有一進氣孔21。
此外,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中,灶膛1底部的爐橋17上設有一漏橋18,灶膛1的內部通過漏橋18與漏灰管19的一端連通,具體的,漏橋18為篩網,并且,灶膛1的頂部坡度與鍋底弧面吻合。
進一步的,本實施例提供的具有圓臺狀集火結構的新型灶膛中,灶膛1的上部向外延伸有灶膛板20,灶膛板20的設計可有效用于擱置物品。
于上述技術方案基礎上,更進一步的,可于灶膛1、上進氣腔13和下進氣腔14內安裝熱反射板,以防止燃燒產生的熱量散失,并最大化的利用熱量。
以上僅為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及保護范圍,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應當能夠意識到凡運用本實用新型說明書及圖示內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換和顯而易見的變化所得到的方案,均應當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