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巖/礦棉原料制造設備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高溫熔融巖/礦棉原料的設備。
背景技術:
將礦渣、玄武巖等通過沖天爐熔化后制造巖/礦棉,是巖/礦棉制造時廣泛應用的工藝方法。沖天爐通過煤或燃氣的燃燒產生的熱量來熔化巖/礦棉原料,巖/礦棉原料多為絕緣體,故而吸收熱量慢,能源浪費嚴重,特別是沖天爐排出大量污染氣體,即危害了環境,又面臨被關停的現狀。而且因為巖/礦棉原料熔化需要的溫度較高,而巖/礦棉原料又缺少金屬材料的特性,所以很難通過電加熱的方式進行熔化。
針對上述技術難題,申請人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努力通過不斷試驗以獲得各種解決方案。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無污染、熱交換快、熔化效率高、不停爐的連續生產高溫巖/礦棉原料熔液的感應電爐。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連續生產高溫巖/礦棉原料熔液的感應電爐,包括爐殼,所述爐殼內設有不產生感應渦流的耐火材料坩堝,所述耐火材料坩堝的外周安裝有感應圈,所述耐火材料坩堝內套裝有石墨坩堝,所述石墨坩堝內安裝有漏液箅,所述漏液箅將所述石墨坩堝內腔分隔為位于所述漏液箅上方的物料熔化腔和位于所述漏液箅下方的熔液升溫腔;所述石墨坩堝下部的外周壁與所述耐火材料坩堝之間設有集液間隙,所述石墨坩堝底部的外周邊設有出液孔,對應所述集液間隙的所述耐火材料坩堝的壁上設有熔液溢出口;所述熔液溢出口的高度低于所述漏液箅。
作為優選的技術方案,所述石墨坩堝內壁設有漏液箅固定凸起。
作為優選的技術方案,所述石墨坩堝內壁呈錐形,所述漏液箅的外周邊呈與所述石墨坩堝內壁對應的倒錐形。
作為優選的技術方案,對應所述石墨坩堝的開口處上方設有進料裝置。
作為對上述技術方案的改進,所述進料裝置包括進料斗。
作為對上述技術方案的改進,所述爐殼的上方設有爐蓋。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連續生產高溫巖/礦棉原料熔液的感應電爐,包括爐殼,所述爐殼內設有不產生感應渦流的耐火材料坩堝,所述耐火材料坩堝的外周安裝有感應圈,所述耐火材料坩堝內套裝有石墨坩堝,所述石墨坩堝內安裝有漏液箅,所述漏液箅將所述石墨坩堝內腔分隔為位于所述漏液箅上方的物料熔化腔和位于所述漏液箅下方的熔液升溫腔;所述石墨坩堝下部的外周壁與所述耐火材料坩堝之間設有集液間隙,所述石墨坩堝底部的外周邊設有出液孔,對應所述集液間隙的所述耐火材料坩堝的壁上設有熔液溢出口;所述熔液溢出口的高度低于所述漏液箅;本實用新型通過石墨坩堝和耐火材料坩堝套裝使用,利用感應電熱效應原理,使石墨坩堝產生高溫,并通過所述石墨坩堝將巖/礦棉原料熔融,熔融的巖/礦棉原料熔液通過所述漏液箅進入熔液升溫腔,并通過出液孔進入到集液間隙,所述耐火材料坩堝對巖/礦棉原料熔液保溫,所述石墨坩堝的外周面對巖/礦棉原料熔液進行繼續加熱升溫,因為巖/礦棉原料熔液通過所述漏液箅與所述巖/礦棉原料隔開,所述巖/礦棉原料不能吸收所述巖/礦棉原料熔液的熱量,因此所述巖/礦棉原料熔液的輸出溫度較高;隨著巖/礦棉原料的不斷熔化,巖/礦棉原料熔液的不斷增多,巖/礦棉原料熔液連續不斷地從所述熔液溢出口流出,同時不斷將巖/礦棉原料加入到所述石墨坩堝內,從而實現巖/礦棉的連續生產。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徹底解決了不能利用電能熔融巖/礦棉原料的技術難題,大大提高了巖/礦棉制造企業的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也具有極大的社會效益。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結構原理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石墨坩堝的結構原理圖,為清楚地表示漏液箅,圖中示出的漏液箅尚未安裝到位;
圖中:1-爐殼;2-耐火材料坩堝;21-熔液溢出口;3-感應圈;4-石墨坩堝;41-出液孔;42-物料熔化腔;43-熔液升溫腔;44-漏液箅固定凸起;5-集液間隙;6-進料斗;7-巖/礦棉原料;8-巖/礦棉原料熔液;9-漏液箅。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和附圖,進一步闡述本實用新型。在下面的詳細描述中,只通過說明的方式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某些示范性實施例。毋庸置疑,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可以認識到,在不偏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可以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對所描述的實施例進行修正。因此,描述在本質上是說明性的,而不是用于限制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
巖/礦棉的制造工藝:由爐渣、玄武巖及其他天然礦石為原料經高溫熔融后通過離心力或高壓氣體噴吹成纖維,加入適量熱固性樹脂膠粘劑后,經壓形、加熱聚合或干燥制成的具有較高機械強度的板材。巖/礦棉的主要原料:玄武巖、灰綠巖、高爐礦渣、白云石、石灰石等;一般采用其中的兩種或三種進行配料生產。其重要的工藝在于原料的高溫熔融,在這個階段,往往造成環境的嚴重污染和能源的極大浪費。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以解決現有技術存在的技術難題。
連續生產高溫巖/礦棉原料熔液的感應電爐,包括爐殼1,所述爐殼1內設有不產生感應渦流的耐火材料坩堝2,所述耐火材料坩堝2的外周安裝有感應圈3,所述耐火材料坩堝2內套裝有石墨坩堝4,所述石墨坩堝4內安裝有漏液箅9,所述漏液箅9將所述石墨坩堝4內腔分隔為位于所述漏液箅9上方的物料熔化腔42和位于所述漏液箅9下方的熔液升溫腔43;所述石墨坩堝4下部的外周壁與所述耐火材料坩堝2之間設有集液間隙5,所述石墨坩堝4底部的外周邊設有出液孔41,對應所述集液間隙5的所述耐火材料坩堝2的壁上設有熔液溢出口21;所述熔液溢出口21的高度低于所述漏液箅9。
所述石墨坩堝4內壁設有漏液箅固定凸起44。當然,也可以采用以下技術手段,所述石墨坩堝4內壁呈錐形,所述漏液箅9的外周邊呈與所述石墨坩堝4內壁對應的倒錐形。
對應所述石墨坩堝4的開口處上方設有進料裝置。本實施例的所述進料裝置包括進料斗6,所述進料斗6的上方通過人工或上料機及時上料即可。這樣的優點是巖/礦棉原料7在下落過程中,會被感應電爐內上升的熱量預熱,大大節約了能源,提高了感應電爐的工作效率。
為減少熱量損失,所述爐殼1的上方也可以設置爐蓋(圖中未示出),這種技術方案也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普通感應電爐是利用物料的感應電熱效應而使物料加熱或熔化的電爐。感應電爐的基本部件是用紫銅管繞制的感應圈。感應圈兩端加交流電壓,產生交變的電磁場,導電的物料放在耐火材料坩堝中,因電磁感應在物料中產生渦流,受電阻作用而使電能轉變成熱能來加熱物料。感應圈用方形紫銅管制作,管內通水冷卻。感應電爐的原理是現有技術,其控制也是公知的,在此不再重復贅述。
本實用新型通過石墨坩堝4和耐火材料坩堝2套裝使用,利用感應電熱效應原理,使石墨坩堝4產生高溫,并通過所述石墨坩堝4將巖/礦棉原料7熔融,熔融的巖/礦棉原料熔液8通過所述漏液箅9進入熔液升溫腔43,并通過出液孔41進入到集液間隙5,所述耐火材料坩堝2對巖/礦棉原料熔液8保溫,所述石墨坩堝4的外周面對巖/礦棉原料熔液8進行繼續加熱升溫,因為巖/礦棉原料熔液8通過所述漏液箅9與所述巖/礦棉原料7隔開,所述巖/礦棉原料7不能吸收所述巖/礦棉原料熔液8的熱量,因此所述巖/礦棉原料熔液8的輸出溫度較高;隨著巖/礦棉原料7的不斷熔化,巖/礦棉原料熔液8的不斷增多,巖/礦棉原料熔液8連續不斷地從所述熔液溢出口21流出,同時不斷將巖/礦棉原料7加入到所述石墨坩堝4內,從而實現巖/礦棉的連續生產。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徹底解決了不能利用電能熔融巖/礦棉原料的技術難題,大大提高了巖/礦棉制造企業的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也具有極大的社會效益。
本實用新型的描述是為了示例和描述起見而給出的,而并不是無遺漏的或者將本實用新型限于所公開的形式。很多修改和變化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是顯然的。選擇和描述實施例是為了更好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和實際應用,并且使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能夠理解本實用新型從而設計適于特定用途的帶有各種修改的各種實施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