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模殼焙燒設備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模殼燃氣焙燒爐爐膛燃氣火焰循環結構。
背景技術:
前精鑄行業內使用的模殼燃氣焙燒爐內腔結構多為方形或平形結構,并且燃氣噴頭安裝在爐膛內腔側壁中間位置,進行噴火燃燒,從而導致燃氣噴頭正對前方的位置模殼焙燒程度過重,而燃氣噴頭噴射不到的位置,模殼焙燒程度不充分、不均勻,火焰在爐膛內無法形成熱循環狀態,不僅浪費了能源而且模殼焙燒溫度不均勻不穩定,影響了模殼的焙燒質量。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模殼燃氣焙燒爐爐膛燃氣火焰循環結構,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通常的焙燒爐局部焙燒程度過重,影響焙燒質量等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模殼燃氣焙燒爐爐膛燃氣火焰循環結構,包括外鋼架、爐膛和吸煙口,所述外鋼架內部堆砌有外耐火層,所述外耐火層內部鋪設有保溫棉,所述保溫棉內側固定有內耐火層,所述爐膛內部安裝有焙燒架,所述焙燒架下方固定有支撐柱,且支撐柱與內耐火層底部接觸,所述爐膛左側面上方設置有噴火口,所述噴火口外側連通有燃氣進口,所述燃氣進口外部安裝有主燃氣管道,且主燃氣管道下方固定有托架,且托架與外鋼架固定連接,所述吸煙口下方連接有排煙道,所述排煙道末端固定有風輪,且風輪上設置有驅動裝置。
優選的,所述內耐火層右上角為順弧拱形結構,且同位置的保溫棉與其形狀相同。
優選的,所述噴火口高出內耐火層上的拱形結構最低點的距離為10cm。
優選的,所述焙燒架互相之間平行,且兩兩之間的間隙與焙燒架的寬度相同。
優選的,所述吸煙口位于爐膛左下角,且吸煙口位于噴火口正下方,其位置低于內耐火層底端所處水平面。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該模殼燃氣焙燒爐爐膛燃氣火焰循環結構設有順弧拱形結構的內耐火層,使用噴火口噴出的燃氣火焰在爐膛內形成順時針循環燃燒路線,避免局部模殼焙燒過重,使爐膛內各個部位溫度達到均勻一致,有利于改善鑄件澆注質量,底部焙燒架之間留有空隙,方便燃氣火焰從間隙中流過,使內部模殼不會阻擋火焰的燃燒路線,因燃氣火焰在爐膛內循環燃燒,更有利于燃氣燃燒充分,從而將能源最大限度的有效利用,減少能源浪費。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焙燒架俯視圖。
圖中:1、外鋼架,2、外耐火層,3、保溫棉,4、內耐火磚,5、爐膛,6、焙燒架,7、支撐柱,8、吸煙口,9、排煙道,10、風輪,11、驅動裝置,12、托架,13、主燃氣管道,14、燃氣進口,15、噴火口。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請參閱圖1-2,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技術方案:一種模殼燃氣焙燒爐爐膛燃氣火焰循環結構,包括外鋼架1、爐膛5和吸煙口8,外鋼架1內部堆砌有外耐火層2,內耐火層2右上角為順弧拱形結構,且同位置的保溫棉3與其形狀相同,外耐火層2內部鋪設有保溫棉3,保溫棉3內側固定有內耐火層4,爐膛5內部安裝有焙燒架6,焙燒架6互相之間平行,且兩兩之間的間隙與焙燒架6的寬度相同,焙燒架6下方固定有支撐柱7,且支撐柱7與內耐火層4底部接觸,爐膛5左側面上方設置有噴火口15,噴火口15高出內耐火層2上的拱形結構最低點的距離為10cm,噴火口15外側連通有燃氣進口14,燃氣進口14外部安裝有主燃氣管道13,且主燃氣管道13下方固定有托架12,且托架12與外鋼架1固定連接,吸煙口8下方連接有排煙道9,吸煙口8位于爐膛5左下角,且吸煙口8位于噴火口15正下方,其位置低于內耐火層2底端所處水平面,排煙道9末端固定有風輪10,且風輪10上設置有驅動裝置11。
工作原理:在使用該模殼燃氣焙燒爐爐膛燃氣火焰循環結構時,首先將鑄件放在焙燒架6上,接著接通主燃氣管道13,接著燃氣通過燃氣進口14進入噴火口15點燃,然后噴入爐膛5內,隨后驅動裝置11開啟,帶動風輪10旋轉,從而將爐膛5內的氣體抽出,噴火口15噴出的燃氣火焰沿著爐膛5內的順弧拱形順時針流動,最后經過吸煙口8被吸入排風道排出,從而改善燃氣燃燒的充分均勻性,節約了能源,加快焙燒速度。
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