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風機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風機盤管用換熱器。
背景技術:
風機盤管在使用過程中,循環水中經常會帶有空氣,使水流量產生波動,影響換熱效果。在傳統的風機盤管換熱器結構設計中,針對多組管路,常采用分液頭將各組管路進、出水集合在一起,在出水分液頭上通常會安裝有排氣閥,以將空氣排出,但是排氣閥并不在管路最高點,空氣很難全部排干凈。另外,在風機盤管不使用時,需要將換熱器中水排干凈,以免環境溫度過低時凍裂導熱管,通常會在進水分液頭上安裝有排水閥,但排水閥不在最低點,很難將水全部排干凈。鑒于此,有必要對傳統的風機盤管用換熱器作出改進。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結構簡單,使用方便,能保證完全將水中的空氣排出,以及排凈管內的存水,避免環境溫度過低時凍裂導熱管的風機盤管用換熱器。
為了實現上述目標,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術方案:
一種風機盤管用換熱器,包括殼體、平行設置在殼體內部的導熱管、出水集管、進水集管、第一彎管和第二彎管,導熱管的兩端分別穿插固定于殼體的左側板和右側板上,每相鄰兩個導熱管的端部之間通過U型管螺紋連接,第一彎管的較高一端連接出水集管,較低一端連接靠近殼體頂壁的導熱管,第二彎管的較高一端連接靠近殼體底壁的導熱管,較低一端連接進水集管,出水集管上焊接有出水管和排氣閥,進水集管上焊接有進水管和排水閥。
優選地,前述導熱管設置為4排或6排。
再優選地,前述第一彎管和第二彎管的數量分別與靠近殼體頂壁和底壁的導熱管相對應。
更優選地,前述排氣閥垂直焊接于出水集管的頂端。
進一步優選地,前述排水閥垂直焊接于進水集管的底端。
具體地,前述出水管和進水管分別垂直焊接于出水集管和進水集管的中部。
優選地,前述導熱管由銅或鋁材料制成,其內壁為經過拋光加工處理的光滑內壁。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之處在于:本實用新型的風機盤管用換熱器的結構簡單,使用方便,能保證完全將水中的空氣排出,穩定水流量,且不使用時可徹底將管內的水排干凈,避免環境溫度過低時凍裂導熱管。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附圖標記的含義:1、殼體,2、導熱管,3、出水集管,4、進水集管,5、第一彎管,6、第二彎管,7、出水管,8、排氣閥,9、進水管,10、排水閥。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具體的介紹。
參見圖1,本實施例的風機盤管用換熱器,包括殼體1、平行設置在殼體1內部的導熱管2、出水集管3、進水集管4、第一彎管5和第二彎管6。導熱管2的兩端分別穿插固定于殼體1的左側板和右側板上,且每相鄰兩個導熱管2的端部之間通過U型管螺紋連接。導熱管2由銅或鋁材料制成,其內壁為經過拋光加工處理的光滑內壁,導熱效果優異。
第一彎管5的較高一端連接出水集管3,較低一端連接靠近殼體1頂壁的導熱管2,在出水集管3上焊接有出水管7和排氣閥8,排氣閥8垂直焊接于出水集管3的頂端,這樣使得排氣閥8高于換熱器中最高位置的導熱管2,可保證管內水中的空氣能全部排出,穩定水流量,且可提高換熱效果。
第二彎管6的較高一端連接靠近殼體1底壁的導熱管2,較低一端連接進水集管4。在進水集管4上焊接有進水管9和排水閥10,排水閥10垂直焊接于進水集管4的底端,可保證排水閥10低于換熱器中最低位置的導熱管2,能徹底將水排干凈,避免在環境溫度較低時,剩余的水結冰體積膨脹而造成導熱管2破裂。其中,出水管6和進水管9分別垂直焊接于出水集管3和進水集管4的中部。
導熱管2設置為4排或6排,第一彎管5和第二彎管6的數量分別與靠近殼體1頂壁和底壁的導熱管2相對應。
本實用新型的將出水集管和進水集管分別設于換熱器的最高位置和最低位置,排氣閥安裝在出水集管上,排水閥安裝在進水集管上,則排氣閥高于最高位置的導熱管,可保證管內水中的空氣能全部排出;排水閥低于最低位置的導熱管,可保證能將換熱器中的水全部排干凈。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中心”、“縱向”、“橫向”、“上”、“下”、“前”、“后”、“左”、“右”、“豎直”、“水平”、“頂”、“底”、“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
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優點。本行業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上述實施例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實用新型,凡采用等同替換或等效變換的方式所獲得的技術方案,均落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