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能空氣調節裝置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智能旋轉式濕度控制裝置。
背景技術:
早年法國物理學家就發現了帕爾帖效應,當直流電通過兩種不同導電材料構成的回路時,節點上將產生吸熱或放熱的現象,由于壓縮式制冷、吸收式制冷與化學制冷這三大制冷方式,需要消耗較多的資源以及會對環境造成污染,因此基于帕爾帖效應的半導體制冷方式應運而生,半導體制冷方式的制冷器重量輕,微型制冷器往往能夠小到只有幾克或幾十克。無機械傳動部分,工作中無噪音,無液、氣工作介質,因而不污染環境,制冷參數不受空間方向以及重力影響,在大的機械過載條件下,能夠正常地工作;通過調節工作電流的大小,可方便調節制冷速率;通過切換電流方向,可使制冷器從制冷狀態轉變為制熱工作狀態;作用速度快,使用壽命長,且易于控制。
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很多情況都要求所處環境內空氣保持在適宜的濕度,對于生活在潮濕地區的人,或者由于天氣轉變導致人們所處環境非常潮濕的時候,尤其需要降低環境濕度,以保證有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環境。因此,以半導體制冷方式的除濕裝置被開發出來解決該問題,但目前研發工作處于瓶頸期,找不出更好的半導體材料來顯著提高制冷量,大多數學者只能通過優化各制冷工況,利用不同的散熱方式以及不同結構的散熱翅片來提高制冷散熱效率,繼而產生各種不同內部結構的除濕裝置并且這些裝置的除濕效率都不會有很大程度的提高,相反還會浪費電能。
綜上所述,如何有效地解決現有除濕裝置內部結構過于簡單而造成除濕效率不高的等問題,是目前本領域技術人員急需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智能旋轉式濕度控制裝置,該智能旋轉式濕度控制裝置有效地解決了現有除濕裝置內部結構過于簡單而造成除濕效率不高的等問題。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智能旋轉式濕度控制裝置,包括外殼、安裝于所述外殼內的固定隔板、可上下旋轉的旋轉隔板和與所述固定隔板、所述旋轉隔板構成密閉腔體的密封隔板;還包括分別安裝于所述固定隔板和所述旋轉隔板上的兩組半導體組件、安裝于所述密閉腔體內所述固定隔板上的與再生空氣進風口連通的熱端熱管散熱器組、安裝于所述密閉腔體內所述旋轉隔板上的待使用熱管散熱器,以及安裝于所述密閉腔體外部所述旋轉隔板上的除濕熱管散熱器,所述半導體組件的半導體制冷制熱片的熱端始終朝向所述密閉腔體內部,其冷端始終朝向所述密閉腔體外部,所述熱端熱管散熱器組與再生空氣進風口連通,所述除濕熱管散熱器與被除濕空氣進風口連通,所述待使用熱管散熱器和所述除濕熱管散熱器的散熱翅片組均附有固體除濕吸附劑。
優選地,所述熱端熱管散熱器組的散熱翅片組伸出所述密封隔板,且其伸出部分與除濕空氣出風口連通。
優選地,還包括安裝于所述密閉腔體外部所述固定隔板上的冷端熱管散熱器組。
優選地,所述待使用熱管散熱器組和所述除濕熱管散熱器組的散熱翅片上均裝有濕度采集模塊,用于測定所述固體除濕吸附劑的濕度。
優選地,所述旋轉隔板能夠旋轉180度,旋轉完成后所述待使用熱管散熱器和所述除濕熱管散熱器處于豎直方向。
優選地,所述除濕空氣出風口開設于所述外殼的正面,所述再生空氣進風口開設于所述外殼的側面上部,所述被除濕空氣進風口開設于所述外殼的側面下部,再生空氣出風口開設于所述外殼的背面,出水口開設于所述外殼的底部。
優選地,所述除濕空氣出風口尺寸小于所述再生空氣進風口和所述被除濕空氣進風口的尺寸,所述再生空氣進風口和所述被除濕空氣進風口的尺寸小于所述再生空氣出風口的尺寸。
優選地,所述半導體組件包括半導體制冷制熱片、隔熱塊以及間隔塊,所述半導體制冷制熱片通過導熱硅脂緊貼固定于所述隔熱塊側面的中間,所述隔熱塊整體鑲嵌固定于所述隔熱塊的安裝孔中。
優選地,所述熱端熱管散熱器組和所述冷端熱管散熱器組的散熱底板分別通過導熱硅脂緊貼固定于所述固定隔板的半導體組件的兩側,所述待使用熱管散熱器和所述除濕熱管散熱器的散熱底板分別通過導熱硅脂緊貼固定于所述旋轉隔板的半導體組件的兩側。
本發明所提供的智能半導體制冷與固體吸附空氣的智能旋轉式濕度控制裝置,包括外殼、固定隔板、旋轉隔板、密封隔板、半導體組件、熱端熱管散熱器組、待使用熱管散熱器以及除濕熱管散熱器,外殼內部形成腔體,固定隔板、旋轉隔板和密封隔板安裝于腔體內,固定隔板、旋轉隔板和密封隔板形成密閉腔體,固定隔板和旋轉隔板統稱安裝隔板,旋轉隔板可上下旋轉。半導體組件的數量為兩組,分別安裝于固定隔板和旋轉隔板上。熱端熱管散熱器組安裝于密閉腔體內,固定于固定隔板上靠近密封隔板的一側,與再生空氣進風口連通。待使用熱管散熱器安裝于密閉腔體內,固定于旋轉隔板上靠近密封隔板的一側。除濕熱管散熱器安裝于密閉腔體外部,固定于旋轉隔板上遠離密封隔板的一側。除濕熱管散熱器與被除濕空氣進風口連通,待使用熱管散熱器和除濕熱管散熱器的散熱翅片組均附有固體除濕吸附劑。需要說明的是,這里所說的熱端熱管散熱器屬于第一組熱管散熱器組,待使用熱管散熱器和除濕熱管散熱器屬于第二組熱管散熱器組。通常,第一組熱管散熱器組包括直流風扇、散熱底板、熱管以及散熱翅片組,第二組熱管散熱器包括散熱底板、熱管以及附有固體除濕吸附劑的散熱翅片組。半導體組件的半導體制冷制熱片包括熱端和冷端,熱端始終朝向密閉腔體內部,其冷端始終朝向密閉腔體外部,熱端熱管散熱器組與再生空氣進風口連通。
本發明所提供的智能旋轉式濕度控制裝置,旋轉隔板可上下旋轉,旋轉隔板的同時,改變通入半導體制冷制熱片的電流方向,待使用熱管散熱器與除濕熱管散熱器是相對的,兩者會由于旋轉隔板的旋轉而改變第二組熱管散熱器組上下兩個散熱器與旋轉隔板的相對位置,在此,處于密閉腔體內的稱為待使用熱管散熱器,處于密閉腔體外的稱為除濕熱管散熱器。通過減低空氣中含水量,使相對濕度和絕對濕度同時下降,幾乎不提高溫度,不產生溫差帶來的負面影響,智能旋轉式濕度控制裝置把被動防止凝露方式改為主動引導凝露,采用半導體組件防止冷熱面傳遞采用高效的控制方法以及采用內部空氣致紊結構使除濕效率顯著提高。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發明中一種具體實施方式所提供的智能旋轉式濕度控制裝置的俯視圖;
圖2為智能旋轉式濕度控制裝置正面的立體示意圖;
圖3為智能旋轉式濕度控制裝置的后視圖;
圖4為智能旋轉式濕度控制裝置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5為半導體組件的分解立體圖;
圖6為圖1中a-a的剖視圖。
附圖中標記如下:
1-外殼,11-除濕空氣出風口,12-再生空氣進風口,13-被除濕空氣進風口,14-再生空氣出風口,15-出水口,2-半導體組件,21-半導體制冷制熱片,22-隔熱塊,23-間隔塊,3-第一組熱管散熱器組,31-熱端熱管散熱器,32-冷端熱管散熱器,4-第二組熱管散熱器組,41-待使用熱管散熱器,42-除濕熱管散熱器,5-安裝隔板,51-旋轉隔板,52-固定隔板,6-密封隔板。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明的核心是提供一種智能旋轉式濕度控制裝置,該智能旋轉式濕度控制裝置有效地解決了現有除濕裝置內部結構過于簡單而造成除濕效率不高的等問題。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請參考圖1至圖6,圖1為本發明中一種具體實施方式所提供的智能旋轉式濕度控制裝置的俯視圖;圖2為智能旋轉式濕度控制裝置正面的立體示意圖;圖3為智能旋轉式濕度控制裝置的后視圖;圖4為智能旋轉式濕度控制裝置的內部結構示意圖;圖5為半導體組件的分解立體圖;圖6為圖1中a-a的剖視圖。
在一種具體實施方式中,本發明所提供的智能半導體制冷與固體吸附空氣的智能旋轉式濕度控制裝置,包括外殼1、固定隔板52、旋轉隔板51、密封隔板6、半導體組件2、熱端熱管散熱器組31組、待使用熱管散熱器組41以及除濕熱管散熱器組42,外殼1內部形成腔體,固定隔板52、旋轉隔板51和密封隔板6安裝于腔體內,固定隔板52、旋轉隔板51和密封隔板6形成密閉腔體,固定隔板52和旋轉隔板51統稱安裝隔板5,旋轉隔板51可上下旋轉。半導體組件2的數量為兩組,分別安裝于固定隔板52和旋轉隔板51上。熱端熱管散熱器組31組安裝于密閉腔體內,固定于固定隔板52上靠近密封隔板6的一側,與再生空氣進風口12連通。待使用熱管散熱器組41安裝于密閉腔體內,固定于旋轉隔板51上靠近密封隔板6的一側。除濕熱管散熱器組42安裝于密閉腔體外部,固定于旋轉隔板51上遠離密封隔板6的一側。除濕熱管散熱器組42與被除濕空氣進風口13連通,待使用熱管散熱器組41和除濕熱管散熱器組42的散熱翅片組均附有固體除濕吸附劑。需要說明的是,這里所說的熱端熱管散熱器組31屬于第一組熱管散熱器組3,待使用熱管散熱器組41和除濕熱管散熱器組42屬于第二組熱管散熱器組4。通常,第一組熱管散熱器組3包括直流風扇、散熱底板、熱管以及散熱翅片組,第二組熱管散熱器包括散熱底板、熱管以及附有固體除濕吸附劑的散熱翅片組。半導體組件2的半導體制冷制熱片21包括熱端和冷端,熱端始終朝向密閉腔體內部,其冷端始終朝向密閉腔體外部,熱端熱管散熱器組31組與再生空氣進風口12連通。
本發明所提供的智能旋轉式濕度控制裝置,旋轉隔板51可上下旋轉,旋轉隔板51的同時,改變通入半導體制冷制熱片21的電流方向,待使用熱管散熱器組41與除濕熱管散熱器組42是相對的,兩者會由于旋轉隔板51的旋轉而改變第二組熱管散熱器組4上下兩個散熱器與旋轉隔板51的相對位置,在此,處于密閉腔體內的稱為待使用熱管散熱器組41,處于密閉腔體外的稱為除濕熱管散熱器組42。
具體地說,可通過程序設定智能旋轉式濕度控制裝置的相對濕度啟動值、相對濕度斷開值、再生空氣通入濕度值以及再生空氣停止通入濕度值;設讀取外部環境的相對濕度值為h1,相對濕度啟動值為h2,相對濕度斷開值為h3,吸附在待使用熱管散熱器組41的散熱翅片組的固體除濕吸附劑的濕度值為ha,吸附在除濕熱管散熱器組42的散熱翅片組的固體除濕吸附劑的濕度值為hb,再生空氣通入濕度值為hc,再生空氣停止通入濕度值為hd。
當h1≥h2時,第一組熱管散熱器組3的直流風扇以及兩組半導體組件2的半導體制冷制熱片21轉變為工作狀態,半導體制冷制熱片21冷端所產生的冷量傳導至除濕熱管散熱器組42,半導體制冷制熱片21熱端所產生的熱量傳導至熱端熱管散熱器組31和待使用熱管散熱器組41,直流風扇將被除濕空氣從被除濕空氣進風口13中抽入,經由除濕熱管散熱器組42的冷凝和固體除濕吸附劑的吸附除濕作用,冷卻液化最終得到除濕后的冷空氣,液化后的冷凝水由重力作用滴落至外殼1底部并由出水口15排出,冷空氣順著外殼1與隔板組成的內部空間流至熱端熱管散熱器組31的散熱翅片組上進行加熱,最終由除濕空氣出風口11流出殼體。
期間當ha≥hc時,旋轉隔板51上下旋轉,通入安裝在旋轉隔板51的半導體組件2的半導體制冷制熱片21的電流方向轉換,熱端熱管散熱器組31的直流風扇將再生空氣從再生空氣進風口12中抽入,經熱端熱管散熱器組31的升溫作用,并通過待使用熱管散熱器組41,將吸附在待使用熱管散熱器組41的散熱翅片組上的固體除濕吸附劑的水分帶走,最終由再生空氣出風口14流出殼體;當hb<hd,熱端熱管散熱器組31的直流風扇停止工作。
當h1<h3時,智能旋轉式濕度控制裝置停止工作。
綜上,智能半導體制冷與固體吸附空氣智能旋轉式濕度控制裝置的智能控制方法、半導體組件2的采用和內部空氣流動結構的設計,有效的對智能旋轉式濕度控制裝置所處的環境的濕度進行控制。通過減低空氣中含水量,使相對濕度和絕對濕度同時下降,幾乎不提高溫度,不產生溫差帶來的負面影響,智能旋轉式濕度控制裝置把被動防止凝露方式改為主動引導凝露,采用半導體組件2防止冷熱面傳遞采用高效的控制方法以及采用內部空氣致紊結構使除濕效率顯著提高。
上述智能旋轉式濕度控制裝置僅是一種優選方案,具體并不局限于此,在此基礎上可根據實際需要做出具有針對性的調整,從而得到不同的實施方式,熱端熱管散熱器組31的散熱翅片組的長度較長,熱端熱管散熱器組31組的散熱翅片組伸出密封隔板6,且其伸出部分與除濕空氣出風口11連通,排出殼體的空氣不會被加熱,只有密閉腔體內的空氣加熱,利于給被冷卻吸附除濕的除濕空氣加熱。
在上述具體實施方式的基礎上,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根據具體場合的不同,對智能旋轉式濕度控制裝置進行若干改變,還包括安裝于密閉腔體外部固定隔板52上的冷端熱管散熱器組32組,冷端熱管散熱器組32組的散熱翅片組不附有固體除濕吸附劑,集中制冷,減輕除濕熱管散熱器組42組的工作負擔,可以進一步提高智能旋轉式濕度控制裝置制冷除濕的工作效率。
顯然,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根據具體場合的不同對上述具體實施方式進行若干改變,待使用熱管散熱器組41組和除濕熱管散熱器組42組的散熱翅片上均裝有濕度采集模塊,用于測定固體除濕吸附劑的濕度,實時監測固體除濕吸附劑的濕度值,及時調整待使用熱管散熱器組41組和除濕熱管散熱器組42組的位置,保證持續高效的除濕能力,使除濕效率顯著提高。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本發明所提供的智能旋轉式濕度控制裝置不應被限制于此種情形,旋轉隔板51的旋轉角度不受限制,只要滿足待使用熱管散熱器組41組和除濕熱管散熱器組42組在密閉腔體內外切換的工作要求即可,優選地,旋轉隔板51能夠旋轉180度,旋轉完成后待使用熱管散熱器組41和除濕熱管散熱器組42處于豎直方向,使用熱管散熱器組和除濕熱管散熱器組42組不易繼續旋轉,易于定位。
本發明所提供的智能旋轉式濕度控制裝置,在其它部件不改變的情況下,除濕空氣出風口11開設于外殼1的正面,再生空氣進風口12開設于外殼1的側面上部,被除濕空氣進風口13開設于外殼1的側面下部,再生空氣出風口14開設于外殼1的背面。此時,處于可旋轉隔板51上部的熱管散熱器為待使用熱管散熱器組41,處于可旋轉隔板51下部的熱管散熱器為除濕熱管散熱器組42。空氣進風口和空氣出風口不在一個平行面上,相互垂直,利于通風換熱,除濕充分,利于空氣降溫;還可以降低紊流,分布較為合理。液化后的冷凝水由重力作用滴落至外殼1底部,出水口15開設于外殼1的底部,易于液體排出。
對于上述各個實施例中的智能旋轉式濕度控制裝置,除濕空氣出風口11尺寸小于再生空氣進風口12和被除濕空氣進風口13的尺寸,再生空氣進風口12和被除濕空氣進風口13的尺寸小于再生空氣出風口14的尺寸,利于空氣進入和排出,減少內部空氣紊流。
為了進一步優化上述技術方案,半導體組件2包括半導體制冷制熱片21、隔熱塊22以及間隔塊23,半導體制冷制熱片21通過導熱硅脂緊貼固定于隔熱塊22側面的中間,隔熱塊22整體鑲嵌固定于隔熱塊22的安裝孔中,保證熱量不會傳至冷的一端,隔離熱空氣和冷空氣,提高除濕效率。
在上述各個具體實施例的基礎上,熱端熱管散熱器組31組和冷端熱管散熱器組32組包括直流風扇、散熱底板、熱管以及散熱翅片組,待使用熱管散熱器組41和除濕熱管散熱器組42包括散熱底板、熱管以及附有固體除濕吸附劑的散熱翅片組,熱端熱管散熱器組31組和冷端熱管散熱器組32組的散熱底板分別通過導熱硅脂緊貼固定于固定隔板52的半導體組件2的兩側,待使用熱管散熱器組41和除濕熱管散熱器組42的散熱底板分別通過導熱硅脂緊貼固定于旋轉隔板51的半導體組件2的兩側,通過導熱硅脂緊貼固定時固定較為牢固,結構簡單,易于操作。
在本發明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語內、外、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發明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
本說明書中各個實施例采用遞進的方式描述,每個實施例重點說明的都是與其他實施例的不同之處,各個實施例之間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參見即可。
對所公開的實施例的上述說明,使本領域專業技術人員能夠實現或使用本發明。對這些實施例的多種修改對本領域的專業技術人員來說將是顯而易見的,本文中所定義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或范圍的情況下,在其它實施例中實現。因此,本發明將不會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這些實施例,而是要符合與本文所公開的原理和新穎特點相一致的最寬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