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空氣處理裝置,尤其涉及具有離心風扇的空氣處理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為了應對環境變化,人們常常需要使用空氣處理裝置。
在空氣處理裝置中,為更好地控制從空氣處理裝置的進風口引入和/或從空氣處理裝置的出風口排出的空氣的量,常常設置有離心風扇等風量控制部件。
不過,在設置有離心風扇的空氣處理裝置中,為滿足人們的不同需求,常常需要在離心風扇形成的氣流路徑上設置加濕部件、過濾部件等各種部件,且離心風扇的吸風口通常不面向空氣處理裝置的進風口,因而導致吸風阻力愈發增大。
為此,在設置有離心風扇的空氣處理裝置中,如何在不增大離心風扇的功率的情況下提高離心風扇的吸風效率成了急需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是鑒于上述問題而完成的,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空氣處理裝置,能使離心風扇順暢地吸入空氣,從而提高離心風扇的吸風效率。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空氣處理裝置包括殼體和設置在該殼體內的離心風扇,在所述殼體的相對的側板上設置有進風口和出風口,所述離心風扇具有吸風口和排風口,且用于在所述殼體內形成從所述進風口流向所述出風口的氣流,所述吸風口所在的平面與所述排風口所在的平面正交,且所述排風口面向所述出風口,其中,在所述殼體內還設置有導風部件,該導風部件具有導風面,該導風面將從所述進風口吸入所述殼體內的氣流朝所述離心風扇的所述吸風口引導。
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空氣處理裝置,在殼體內還設置有導風部件,該導風部件具有導風面,該導風面將從進風口吸入殼體內的氣流朝風扇的所述吸風口引導,因此,能使離心風扇順暢地吸入空氣,從而提高離心風扇的吸風效率,此外,還有助于減小噪音。
本實用新型第二方面的空氣處理裝置是在本實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空氣處理裝置的基礎上,所述導風面是面向所述吸風口的內凹面,該內凹面以使從所述進風口吸入的空氣朝所述吸風口轉向的方式彎曲或折彎。
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二方面的空氣處理裝置,能以簡單的結構形成導風面,有助于降低制造成本。
本實用新型第三方面的空氣處理裝置是在本實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空氣處理裝置的基礎上,所述導風面是朝向所述離心風扇的所述吸風口傾斜的一個斜面。
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三方面的空氣處理裝置,能以簡單的結構形成導風面,有助于降低制造成本。
本實用新型第四方面的空氣處理裝置是在本實用新型第三方面的空氣處理裝置的基礎上,在所述殼體內還設置有氣流處理部件,所述氣流處理部件在所述氣流的流通方向上位于所述離心風扇和所述導風部件的上游側,且具有與所述排風口所在的平面平行的出風面,若將所述導風面的起點與所述出風面之間的距離設為L1,將所述吸風口的最遠離所述出風面的遠端點與所述出風面之間的距離設為L2,并將所述起點與所述遠端點的連線相對于所述吸風口所成的角度設為α,則滿足L1<L2且0<α<90°的關系,且所述起點與所述遠端點的連線穿過所述吸風口11。
根據本實用新型第四方面的空氣處理裝置,能更有效地將從進風口吸入殼體內的氣流朝風扇的所述吸風口引導,因此,能使離心風扇更為順暢地吸入空氣,從而進一步提高離心風扇的吸風效率。
本實用新型第五方面的空氣處理裝置是在本實用新型第四方面的空氣處理裝置的基礎上,滿足50°<α<65°的關系。
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五方面的空氣處理裝置,能更有效地將從進風口吸入殼體內的氣流朝風扇的所述吸風口引導,因此,能使離心風扇更為順暢地吸入空氣,從而進一步提高離心風扇的吸風效率。
本實用新型第六方面的空氣處理裝置是在本實用新型第四方面的空氣處理裝置的基礎上,所述氣流處理部件是熱交換器、加濕部件、過濾裝置和氣流通路開閉部件中的任一種,其中,所述過濾裝置對從所述進風口流向所述出風口的氣流進行過濾,所述氣流通路開閉部件對從所述進風口流向所述出風口的氣流的通路進行打開或關閉。
根據本實用新型第六方面的空氣處理裝置,能滿足用戶對空氣處理裝置送出的空氣的不同要求。
本實用新型第七方面的空氣處理裝置是在本實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空氣處理裝置的基礎上,在所述殼體內還設置有電氣部件盒,所述電氣部件盒與所述離心風扇以與所述氣流的流通方向正交的方式并排設置,所述導風部件由隔熱材料構成,且以緊貼所述電氣部件盒的方式設置在所述離心風扇與所述電氣部件盒之間。
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七方面的空氣處理裝置,能利用導風部件來避免加濕空氣與電氣部件接觸,從而確保使用安全性,此外,通過將導風部件兼用作隔熱部件,有助于簡化空氣處理裝置的結構,降低空氣處理裝置的制造成本。
本實用新型第八方面的空氣處理裝置是在本實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空氣處理裝置的基礎上,在所述殼體內還設置有電氣部件盒,所述電氣部件盒與所述離心風扇以與所述氣流的流通方向正交的方式并排設置,所述電氣部件盒構成所述導風部件,所述導風面由所述電氣部件盒的側板構成。
根據本實用新型第八方面的空氣處理裝置,與另外設置專門的導風部件相比,有助于簡化空氣處理裝置的結構,降低空氣處理裝置的制造成本。
本實用新型第九方面的空氣處理裝置是在本實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空氣處理裝置的基礎上,在所述殼體內還設置有熱交換器、加濕部件以及對該加濕部件進行供排水的供排水部件,所述熱交換器和所述加濕部件設置在由所述離心風扇形成的氣流路徑上,所述熱交換器和所述供排水部件以與所述氣流的流通方向正交的方式并排設置,并且,所述熱交換器和所述供排水部件設置在所述加濕部件的上游側。
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九方面的空氣處理裝置,在氣流的流通方向上,將供排水部件設置在加濕部件的上游側,因此,能避免供排水部件影響加濕后的氣流的順暢流動,且能避免供排水部件因加濕后的氣流的影響而產生生銹、老化以致發生故障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第十方面的空氣處理裝置是在本實用新型第九方面的空氣處理裝置的基礎上,在所述殼體內還設置有對從所述進風口流向所述出風口的氣流進行過濾的過濾裝置,該過濾裝置在所述氣流的流通方向上設置于所述熱交換器與所述加濕部件之間。
本實用新型第十一方面的空氣處理裝置是在本實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空氣處理裝置的基礎上,所述導風部件是單獨的板狀部件。
實用新型效果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空氣處理裝置,在殼體內還設置有導風部件,該導風部件具有導風面,該導風面將從進風口吸入殼體內的氣流朝風扇的所述吸風口引導,因此,能使離心風扇順暢地吸入空氣,從而提高離心風扇的吸風效率,此外,還有助于減小噪音。
附圖說明
圖1是示意表示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的空氣處理裝置的整體布局的仰視圖。
圖2是表示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的空氣處理裝置的結構的仰視圖,且表示拆下了排水盤和底板的狀態。
圖3是放大表示圖2中的離心風扇附近的結構的圖。
圖4是示意表示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的空氣處理裝置中的離心風扇的結構的側視圖。
圖5是表示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的空氣處理裝置的結構的局部立體圖,且表示拆下了排水盤和底板的狀態。
圖6是示意表示本實用新型的空氣處理裝置的變形例的仰視圖。
圖7是示意表示本實用新型的空氣處理裝置的另一變形例的仰視圖。
圖8是示意表示本實用新型的空氣處理裝置的另一變形例的仰視圖。
(符號說明)
100 殼體
101 進風口
102 出風口
10 離心風扇
11 吸風口
12 排風口
HE 熱交換器
HM 加濕部件
WM 供排水部件
WG 氣流通路開閉部件
S1 出風面
20 導風部件
21 導風面
FD 過濾裝置
EB 電氣部件盒
P1 導風面的起點
P2 吸風口的遠端點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圖1~圖5,以實際安裝時的狀態為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的空氣處理裝置進行說明,其中,圖1是示意表示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的空氣處理裝置的整體布局的仰視圖,圖2是表示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的空氣處理裝置的結構的仰視圖,且表示拆下了排水盤和底板的狀態,圖3是放大表示圖2中的離心風扇附近的結構的圖,圖4是示意表示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的空氣處理裝置中的離心風扇的結構的側視圖,圖5是表示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的空氣處理裝置的結構的立體圖,且表示拆下了排水盤和底板的狀態。另外,為方便說明,此處將相互正交的三個方向設為X方向、Y方向和Z方向。
在本實施方式中,空氣處理裝置包括殼體100和設置在該殼體100內的離心風扇10,在所述殼體100的相對的側板上設置有進風口101和出風口102,所述離心風扇10具有吸風口11和排風口12,且用于在所述殼體100內形成從所述進風口101流向所述出風口102的氣流,所述吸風口11所在的平面與所述排風口12所在的平面正交,且所述排風口12面向所述出風口102。
此處,殼體100大致呈長方體箱狀,其具有與圖中的X方向平行的兩個側板、與圖中的Y方向平行的兩個側板以及與這四個側板垂直的頂板和底板,并且,在圖中的X方向上相對的側板上設置有進風口101和出風口102。
并且,所述離心風扇10在X方向上設置在靠近所述出風口102的一側,且具有蝸殼和從該蝸殼突出的蝸舌,在所述蝸殼的兩端面分別設有吸風口11,所述蝸舌的開口構成排風口12。所述離心風扇10由馬達驅動而旋轉。
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在所述殼體100內還設置有導風部件20(參照圖2、圖3),該導風部件20具有導風面21,該導風面21將所述離心風扇10從所述進風口101吸入所述殼體100內的氣流朝所述離心風扇10的所述吸風口11引導。
此處,所述導風部件20是單獨的板狀部件。
并且,在所述殼體100內還設置有熱交換器HE、加濕部件HM以及對該加濕部件HM進行供排水的供排水部件WM,所述熱交換器HE和所述加濕部件HM設置在由所述離心風扇10形成的氣流路徑上(具體而言,所述熱交換器HE和所述供排水部件WM以與所述氣流的流通方向即X方向正交的方式并排設置,即所述熱交換器HE和所述供排水部件WM的排列方向與X方向垂直,并且,所述熱交換器HE和所述供排水部件WM設置在所述加濕部件HM的上游側)。其中,所述加濕部件HM例如包括透濕膜,所述供排水部件WM包括與所述加濕部件HM連接的水管,在所述水管上設置有進水閥、調節水壓的調壓裝置以及用于過濾水中雜質的過濾裝置。
并且,在所述殼體100內還設置有對從所述進風口101流向所述出風口102的氣流進行過濾的過濾裝置FD,該過濾裝置FD在所述氣流的流通方向上設置于所述熱交換器HE與所述加濕部件HM之間。
并且,在所述殼體100內還設置有對從所述進風口101流向所述出風口102的氣流的通路進行打開或關閉的氣流通路開閉部件WG,該氣流通路開閉部件WG在所述氣流的流通方向上設置于所述加濕部件HM與所述離心風扇10之間。
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在所述殼體100內還設置有電氣部件盒EB,所述電氣部件盒EB與所述離心風扇10以與所述氣流的流通方向(即圖中的X方向)正交的方式并排設置。具體而言,在所述氣流的流通方向上,所述電氣部件盒EB和所述離心風扇10設置在所述加濕部件HM和氣流通路開閉部件WG的下游側。
并且,所述導風部件20由隔熱材料構成,且以緊貼所述電氣部件盒EB的方式設置在所述離心風扇10與所述電氣部件盒EB之間。
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導風面21是朝向所述離心風扇10的所述吸風口11傾斜的一個斜面(平行于Z方向延伸),并且,相當于氣流處理部件的氣流通路開閉部件WG具有與所述排風口12所在的平面平行的出風面S1,如圖3、圖4所示,若將所述導風面21的起點P1(即與從出風面S1的圖3中的下邊緣吹出并沿X方向流動的空氣與導風面21的交點)與所述出風面S1之間的距離設為L1,將所述吸風口11的最遠離所述出風面S1的遠端點P2與所述出風面S1之間的距離設為L2,并將所述起點P1與所述遠端點P2的連線相對于所述吸風口11所成的角度設為α,則滿足L1<L2且α<90°的關系(此處,更優選是滿足50°<α<65°的關系),且所述起點P1與所述遠端點P2的連線(平行于殼體100的頂板和底板的連線)穿過所述吸風口11(此處,所謂“穿過所述吸風口11”,也包括穿過吸風口11的邊緣的情況)。
根據本實施方式的空氣處理裝置,在殼體100內設置有導風部件20,該導風部件20具有導風面21,該導風面21將從進風口101吸入殼體100內的氣流朝離心風扇10的吸風口11引導,因此,能使離心風扇10順暢地吸入空氣,從而提高離心風扇10的吸風效率,此外,還有助于減小噪音。
此外,根據本實施方式的空氣處理裝置,所述導風面21是朝向所述離心風扇10的所述吸風口11傾斜的一個斜面,因此,能以簡單的結構形成導風面21,有助于降低制造成本。
此外,根據本實施方式的空氣處理裝置,所述導風面21的起點P1與所述出風面S1之間的距離L1、所述吸風口11的最遠離所述出風面S1的遠端點P2與所述出風面S1之間的距離L2、所述起點P1與所述遠端點P2的連線相對于所述吸風口11所成的角度α滿足L1<L2且0<α<90°的關系,且所述起點P1與所述遠端點P2的連線穿過所述吸風口11,因此,能使離心風扇10更為順暢地吸入空氣,從而進一步提高離心風扇10的吸風效率。
此外,根據本實施方式的空氣處理裝置,在氣流的流通方向上,將供排水部件WM設置在加濕部件HM的上游側,因此,能避免供排水部件WM影響加濕后的氣流的順暢流動,且能避免供排水部件WM因加濕后的氣流的影響而產生生銹、老化以致發生故障的問題。
此外,根據本實施方式的空氣處理裝置,熱交換器HE和供排水部件WM以與氣流的流通方向正交的方式并排設置,因此,能避免供排水部件WM影響熱交換后的氣流的順暢流動,有助于減小噪音。
此外,根據本實施方式的空氣處理裝置,在殼體100的內部設置加濕部件HM和對該加濕部件HM進行供排水的供排水部件WM,因此,與在全熱交換器的外部設置加濕模塊的情況相比,能使裝置整體變得更為緊湊,便于維修。
此外,根據本實施方式的空氣處理裝置,在氣流的流通方向上,電氣部件盒EB以與離心風扇10并排設置的方式設置在加濕部件HM的下游側,并且,在電氣部件盒EB與離心風扇10之間設置有由隔熱材料構成的導風部件20,因此,能利用導風部件20來避免加濕空氣與電氣部件接觸,從而確保使用安全性,此外,通過將導風部件20兼用作隔熱部件,有助于簡化空氣處理裝置的結構,降低空氣處理裝置的制造成本。
此外,根據本實施方式的空氣處理裝置,在殼體100內還設置有對從進風口101流向出風口102的氣流進行過濾的過濾裝置FD,因此,能提高從空氣處理裝置吹出的空氣的潔凈度。
上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示例性描述,顯然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現并不受上述實施方式的限制。
例如,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導風部件20設置在離心風扇10的X方向上的一側,但并不局限于此,如圖6所示,導風部件20也可設置在離心風扇10的X方向上的兩側。
此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導風面21是朝向離心風扇10的吸風口11傾斜的一個斜面,但并不局限于此,導風面21也可以是以使從進風口101吸入的空氣朝吸風口11轉向的方式彎曲或折彎的面向吸風口11的內凹面(例如,可以如圖7所示將導風面21形成為朝向離心風扇10的吸風口11彎曲的一個弧面,也可以如圖8所示由朝向離心風扇10的吸風口11折彎的多個平面構成導風面21,還可以由弧面和平面組合而成)。在這種情況下,也能以簡單的結構形成導風面,有助于降低制造成本。
此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導風部件20由隔熱材料構成,但并不局限于此,根據需要,導風部件20可以由樹脂制成,也可以由金屬制成。
此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氣流通路開閉部件WG構成了氣流處理部件,但并不局限于此,根據需要,也可以由熱交換器HE(其可以是普通的熱交換器,也可以是全熱交換器中的紙熱交換器)、過濾裝置FD或加濕部件HM構成氣流處理部件。
此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在電氣部件盒EB與離心風扇10之間設置了專門的導風部件20,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由電氣部件盒構成導風部件,由電氣部件盒的側板構成導風面。在這種情況下,與另外設置專門的導風部件相比,有助于簡化空氣處理裝置的結構,降低空氣處理裝置的制造成本。
此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供排水部件WM包括進水閥、調壓裝置和過濾裝置,但并不局限于此,根據需要,也可不設置進水閥、調壓裝置以及過濾裝置,或者僅設置其中的某些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