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除濕機,具體是一種節能型智能除濕機。
背景技術:
除濕機又稱為抽濕機、干燥機、除濕器,一般可分為民用除濕機和工業除濕機兩大類,屬于空調家庭中的一個部分。
通常,常規除濕機由壓縮機、熱交換器、風扇、盛水器、機殼及控制器組成。
其工作原理是:由風扇將潮濕空氣抽入機內,通過熱交換器,此時空氣中的水分子冷凝成水珠,處理過后的干燥空氣排出機外,如此循環使室內濕度保持在適宜的相對濕度。
現有的除濕機多用于電子設備儲放環境,由于設備長時間使用容易出現氧化的情況,因此其中空氣的濕度以及氧氣的濃度影響設備的整體使用,同時整體耗能高。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節能型智能除濕機,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節能型智能除濕機,包括除濕機,儲物柜通過排氣管連接除濕機的進氣口,排氣管上設有抽氣泵;通過抽氣泵將儲物柜內的空氣抽出,并通過除濕機進行除濕;所述除濕機的出氣口通過送氣管連接檢測裝置,所述檢測裝置內部由檢測室和設備室構成,所述設備室內設有氧氣濃度監測儀和控制裝置,氧氣濃度監測儀的檢測端延伸至檢測室的內側;所述檢測室通過二氧化碳輸氣管連接二氧化碳,且二氧化碳輸氣管上設有電磁閥,通過二氧化碳儲存高壓二氧化碳;所述檢測室還通過輸氣管連接儲物柜,且輸氣管上設有輸氣泵;通過氧氣濃度監測儀檢測檢測室內的氧氣濃度含量,當檢測室內的氧氣濃度含量過高時,二氧化碳輸入一部分二氧化碳進入檢測室內,并以此稀釋氧氣濃度。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所述氧氣濃度監測儀連接有控制裝置,控制裝置連接電磁閥,氧氣濃度監測儀將所獲取的信息反饋給相應的控制裝置,通過控制裝置的預設進行相應的邏輯判斷,并以此控制電磁閥的開關閉。
作為本實用新型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控制裝置還連接有輸氣泵和抽氣泵,當進行二氧化碳混合時,輸氣泵和抽氣泵停止運作,以防止出現混合不均勻的情況。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通過氧氣濃度監測儀檢測檢測室內的氧氣濃度含量,當檢測室內的氧氣濃度含量過高時,二氧化碳輸入一部分二氧化碳進入檢測室內,并以此稀釋氧氣濃度,這樣可以避免氧氣濃度過高時出現物品氧化的情況,而且也可以降低除濕機的工作負擔。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節能型智能除濕機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請參閱圖1,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一種節能型智能除濕機,包括除濕機3,儲物柜1通過排氣管2連接除濕機3的進氣口,排氣管2上設有抽氣泵4;通過抽氣泵4將儲物柜1內的空氣抽出,并通過除濕機3進行除濕;所述除濕機3的出氣口通過送氣管5連接檢測裝置,所述檢測裝置內部由檢測室6和設備室7構成,所述設備室7內設有氧氣濃度監測儀8和控制裝置14,氧氣濃度監測儀8的檢測端延伸至檢測室6的內側;所述檢測室6通過二氧化碳輸氣管10連接二氧化碳9,且二氧化碳輸氣管10上設有電磁閥11,通過二氧化碳9儲存高壓二氧化碳;所述檢測室6還通過輸氣管12連接儲物柜1,且輸氣管12上設有輸氣泵13;通過氧氣濃度監測儀8檢測檢測室6內的氧氣濃度含量,當檢測室6內的氧氣濃度含量過高時,二氧化碳9輸入一部分二氧化碳進入檢測室6內,并以此稀釋氧氣濃度。
所述氧氣濃度監測儀8連接有控制裝置14,控制裝置14連接電磁閥11,氧氣濃度監測儀8將所獲取的信息反饋給相應的控制裝置14,通過控制裝置14的預設進行相應的邏輯判斷,并以此控制電磁閥11的開關閉。
所述控制裝置14還連接有輸氣泵13和抽氣泵4,當進行二氧化碳混合時,輸氣泵13和抽氣泵4停止運作,以防止出現混合不均勻的情況。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通過氧氣濃度監測儀8檢測檢測室6內的氧氣濃度含量,當檢測室6內的氧氣濃度含量過高時,二氧化碳9輸入一部分二氧化碳進入檢測室6內,并以此稀釋氧氣濃度,這樣可以避免氧氣濃度過高時出現物品氧化的情況。
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顯然本實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實施例的細節,而且在不背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況下,能夠以其他的具體形式實現本實用新型。因此,無論從哪一點來看,均應將實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實用新型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說明限定,因此旨在將落在權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義和范圍內的所有變化囊括在本實用新型內。不應將權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圖標記視為限制所涉及的權利要求。
此外,應當理解,雖然本說明書按照實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個實施方式僅包含一個獨立的技術方案,說明書的這種敘述方式僅僅是為清楚起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將說明書作為一個整體,各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也可以經適當組合,形成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其他實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