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一種冷卻系統,尤其是一種中頻爐冷卻系統。
背景技術:
制造企業生產過程很多設備需要高溫操作,由此需要冷卻系統對設備進行循環冷卻,確保設備不會因為溫度過高影響設備生產質量。
現在很多地方使用中頻爐對產品進行加熱,為保證中頻爐的正常工作,需要對中頻爐中的主要元件進行冷卻。由于水資源稀缺,冷卻水使用循環水系統,而目前循環水體由于循環過程會產生雜質,不能對循環水體中的雜質進行很好的處理,影響整體水體循環回路。現有技術中,一般都是一個中頻爐對應一個抽水泵,抽水泵使用的多耗費的電量相應也多。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中頻爐冷卻系統,以實現減少能耗,并且實現水體深度清潔的技術效果。
為了實現上述技術效果,本實用新型提供了技術方案為:一種中頻爐水冷系統,包括中頻爐,冷卻塔,水泵,循環水管以及回水池;其中所述循環水管包括進水管和出水管;所述中頻爐通過進水管與所述水泵連接,該中頻爐通過出水管與所述冷卻塔連接;所述冷卻塔包括頂部設置的第一控制閥和第二控制閥,該冷卻塔內還包括過用于過濾雜質的濾網組件以及冷卻管;所述冷卻管由上至下平行布置于所述冷卻塔內;所述濾網組件包括從上至下設有第一過濾網、第二過濾網,以及第三過濾網,且所述第一、第二以及第三過濾網傾斜布置,并且在該第一、第二以及第三過濾網傾斜低端與冷卻塔內塔壁連接端設有可開/閉的排雜口,在該第一、第二以及第三過濾網傾斜高端設有從冷卻塔體外部插入的噴吹管,該噴吹管外部連接有空氣壓縮機,用于噴吹過濾網上殘留雜質;所述第一、第二以及第三過濾網上設有用于過濾的第一慮孔,第二慮孔,以及第三慮孔,所述第一慮孔大于第二慮孔,所述第二慮孔大于第三慮孔;且所述第三過濾網下端安裝有活性炭吸附裝置;所述冷卻塔底部設有與回水池連接的回水管;通過所述第一、第二、第三過濾網的層層過濾,以及活性炭吸附水體內細微雜質,達到對水體的深度過濾和清潔的作用,保證冷卻水體循環順暢,保證各元件不受水體內污染物侵蝕。
進一步的,所述中頻爐包括第一中頻爐、第二中頻爐、第三中頻爐,以及第四中頻爐。
進一步的,所述水泵包括第一水泵、第二水泵,以及備用水泵,所述第一、第二以及備用水泵并列連接,常態下備用水泵處于關閉狀態;該第一、第二以及備用水泵分別通過一抽水管與回水池相連,設置所述第一、第二水泵為所述第一、第二、第三以及第四中頻爐提供冷卻水,減少了水泵數量,節約了能源。
進一步的,所述進水管包括一進水通管,所述進水通管下端分設出與所述第一、第二以及備用水泵對應連接的第一主管、第二主管以及備用主管;所述進水通管上端分設出與所述第一、第二、第三以及第四中頻爐連接的第一進水管、第二進水管、第三進水管、以及第四進水管。
進一步的,所述出水管包括與所述第一、第二、第三以及第四中頻爐連接的第一出水管、第二出水管、第三出水管、以及第四出水管,所述第一、第二出水管底部與第一出水通管連接,所述第二、第三出水管與第二出水通管連接;所述第一、第二出水通管出水端分別與所述冷卻塔頂部第一控制閥和第二控制閥連接,所述控制閥可控制出水通管的出水流量。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第二、第三以及第四進水管上對應設有第一進水電磁閥、第二進水電磁閥、第三進水電磁閥以及第四進水電磁閥;所述第一、第二、第三以及第四出水管上對應設有第一出水電磁閥、第二出水電磁閥、第三出水電磁閥以及第四出水電磁閥,所述設置的電磁閥可以控制進水以及出水的流量,保證中頻爐得到冷卻,但不過分冷卻,影響中頻爐的使用。
進一步的,所述進水通管左右兩側還設有第一自來水應急閥和第二自來水應急閥,該第一、第二自來水應急閥連接有應急水箱。
進一步的,所述回水池上設有用于阻擋空氣中的灰塵進入回水池的遮塵蓋。
進一步的,所述回水池表面兩側分別設有第一限位浮球和第二限位浮球,所述第一、第二限位浮球對應連接于所述第一、第二自來水應急閥,用于水位過低時開啟第一、第二自來水應急閥,所述限位浮球可以控制當回水池水位過低時開啟自來水應急閥,補充冷卻水。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中頻爐冷卻系統中提供的冷卻塔具有過濾和凈化水體的作用,保證使用的循環水體不會堵塞水管;并且所述冷卻塔內設有壓縮空氣噴吹裝置,保證過濾網上雜質能被清理干凈,不被殘留,以及保證水循環順暢不受阻。本實用新型采用兩個抽水泵實現對四個爐體輸送冷卻水體,在保證正常運轉的同時節約了能源。并且在回水池內設置限位浮球可以實時監控回水池內儲水量,當不能滿足需要時開啟自來水應急閥,提供充足的冷卻水源。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中頻爐冷卻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中頻爐冷卻系統的冷卻塔結構示意圖;
圖中:第一中頻爐1、第二中頻爐2、第三中頻爐3、第四中頻爐4、冷卻塔5、第一水泵6、第二水泵7、備用水泵8、進水通管9、第一主管10、第二主管11、備用主管12、第一進水管13、第二進水管14、第三進水管15、第四進水管16、第一出水管17、第二出水管18、第三出水管19、第四出水管20、第一出水通管21、第二出水通管22、第一控制閥23、第二控制閥24、第一進水電磁閥25、第二進水電磁閥26、第三進水電磁閥27、第四進水電磁閥28、第一出水電磁閥29、第二出水電磁閥30、第三出水電磁閥31、第四出水電磁32、第一自來水應急閥33、第二自來水應急閥34、應急水箱35、回水池36、遮塵蓋37、第一限位浮球38、第二限位浮球39、冷卻管40、第一過濾網41、第二過濾網42,第三過濾網43、排雜口44、噴吹管45、空氣壓縮機46、回水管47。
具體實施方式
現在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這些附圖均為簡化的示意圖,僅以示意方式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基本結構,因此其僅顯示與本實用新型有關的構成。
實施例1:
如圖1-2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中頻爐水冷系統,包括中頻爐,冷卻塔5,水泵,循環水管以及回水池36;其中所述循環水管包括進水管和出水管;所述中頻爐通過進水管與所述水泵連接,該中頻爐通過出水管與所述冷卻塔5連接;所述冷卻塔5包括頂部設置的第一控制閥23和第二控制閥24,該冷卻塔5內還包括過用于過濾雜質的濾網組件以及冷卻管40;所述冷卻管40由上至下平行布置于所述冷卻塔5內;所述濾網組件包括從上至下設有第一過濾網41、第二過濾網42,以及第三過濾網43,且所述第一、第二以及第三過濾網傾斜布置,并且在該第一、第二以及第三過濾網傾斜低端與冷卻塔5內塔壁連接端設有可開/閉的排雜口44,在該第一、第二以及第三過濾網傾斜高端設有從冷卻塔5體外部插入的噴吹管45,該噴吹管45外部連接有空氣壓縮機46,用于噴吹過濾網上殘留雜質;所述第一、第二以及第三過濾網上設有用于過濾的第一慮孔,第二慮孔,以及第三慮孔,所述第一慮孔大于第二慮孔,所述第二慮孔大于第三慮孔;且所述第三過濾網下端安裝有活性炭吸附裝置;所述冷卻塔5底部設有與回水池36連接的回水管47;通過所述第一、第二、第三過濾網的層層過濾,以及活性炭吸附水體內細微雜質,達到對水體的深度過濾和清潔的作用,保證冷卻水體循環順暢,保證各元件不受水體內污染物侵蝕。
具體的,所述中頻爐包括第一中頻爐1、第二中頻爐2、第三中頻爐3,以及第四中頻爐4。
所述水泵包括第一水泵6、第二水泵7,以及備用水泵8,所述第一、第二以及備用水泵并列連接,常態下備用水泵處于關閉狀態;該第一、第二以及備用水泵分別通過一抽水管與回水池36相連。通過設置的所述第一、第二水泵同時為所述第一、第二、第三以及第四中頻爐提供冷卻水,相較分別用四個水泵為四個中頻爐提供冷卻水,減少了水泵數量,減少了能耗。
所述進水管包括一進水通管9,所述進水通管9下端分設出與所述第一、第二以及備用水泵對應連接的第一主管10、第二主管11以及備用主管12;所述進水通管9上端分設出與所述第一、第二、第三以及第四中頻爐連接的第一進水管13、第二進水管14、第三進水管15、以及第四進水管16。
所述出水管包括與所述第一、第二、第三以及第四中頻爐連接的第一出水管17、第二出水管18、第三出水管19、以及第四出水管20,所述第一、第二出水管底部與第一出水通管21連接,所述第二、第三出水管與第二出水通管22連接;所述第一、第二出水通管出水端分別與所述冷卻塔5頂部第一控制閥23和第二控制閥24連接,所述第一控制閥23和第二控制閥24連分別用于控制第一出水通管和第二出水通管的出水流量。
所述第一、第二、第三以及第四進水管上對應設有第一進水電磁閥25、第二進水電磁閥26、第三進水電磁閥27以及第四進水電磁閥28;所述第一、第二、第三以及第四出水管上對應設有第一出水電磁閥29、第二出水電磁閥30、第三出水電磁閥31以及第四出水電磁閥32,通過設置的電磁閥可以控制進水以及出水的流量,以保證中頻爐的冷卻效果。
所述進水通管9左右兩側還設有第一自來水應急閥33和第二自來水應急閥34,該第一、第二自來水應急閥連接有應急水箱35。
所述回水池36上設有用于阻擋空氣中的灰塵進入回水池36的遮塵蓋37。
所述回水池36表面兩側分別設有第一限位浮球38和第二限位浮球39,所述第一、第二限位浮球對應連接于所述第一、第二自來水應急閥,用于水位過低時開啟第一、第二自來水應急閥,所述限位浮球可以控制當回水池36水位過低時開啟自來水應急閥,補充冷卻水。
以上述依據本實用新型的理想實施例為啟示,通過上述的說明內容,相關工作人員完全可以在不偏離本項實用新型技術思想的范圍內,進行多樣的變更以及修改。本項實用新型的技術性范圍并不局限于說明書上的內容,必須要根據權利要求范圍來確定其技術性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