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化工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高效板式換熱器。
背景技術:
板式換熱器是由一系列具有一定波紋形狀的金屬片疊裝而成的一種新型高效換熱器。各種板片之間形成薄矩形通道,通過板片進行熱量交換。板式換熱器是液—液、液—汽進行熱交換的理想設備。它具有換熱效率高、熱損失小、結構緊湊輕巧、占地面積小、安裝清洗方便、應用廣泛、使用壽命長等特點。在相同壓力損失情況下,其傳熱系數比列管式換熱器高3-5倍,占地面積為管式換熱器的三分之一,熱回收率可高達90%以上。
然而,目前的板式換熱器其相鄰兩板片之間形成的通道均為矩形,由此形成的換熱面較小,換熱介質流經的行程較短,不利于充分換熱,熱回收率有待進一步提高。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種高效板式換熱器,增加了板片組之間的接觸面積,提高了水與換熱介質之間的熱交換的效率。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
一種高效板式換熱器,包括固定緊壓板、活動緊壓板、頂板、底板、夾緊螺栓、板片組、支架,所述的固定緊壓板固定于所述的支架上,所述的板片組通過所述的夾緊螺栓固定于所述的固定緊壓板上,所述的活動緊壓板固定于所述的板片組的一側,所述的頂板位于所述的板片組的上方,所述的底板位于所述的板片組的下方;
所述的固定緊壓板上設有進水口、出水口、換熱介質進口、換熱介質出口,所述的進水口位于所述的固定緊壓板的下部,所述的出水口位于所述的進水口的上方,所述的換熱介質進口位于所述的出水口的一側,所述的換熱介質出口位于所述的換熱介質進口的下方,所述的板片組上設有與所述的進水口、出水口、換熱介質進口、換熱介質出口的位置相對應的通孔;
所述的板片組包括水通片、換熱介質通片,所述的水通片與換熱介質通片交錯設置,所述的水通片包括第一水側部、第一曲部、第一換熱介質側部,所述的第一曲部位于所述的第一水側部與第一換熱介質側部之間,所述的第一水側部與第一曲部之間相連通,所述的換熱介質通片包括第二水側部、第二曲部、第二換熱介質側部,所述的第二曲部位于所述的第二水側部與第二換熱介質側部之間,所述的第二曲部與第二換熱介質側部之間相連通;所述的第一水側部上設有與所述的進水口、出水口的位置相對應的通孔,所述的第二水側部上設有與所述的進水口、出水口的位置相對應的通孔,所述的第一換熱介質側部設有與所述的換熱介質進口、換熱介質出口的位置相對應的通孔,所述的第二換熱介質側部設有與所述的換熱介質進口、換熱介質出口的位置相對應的通孔。
進一步,所述的底板與板片組之間設置有緩沖層;所述的頂板與板片組之間設置有緩沖層。
進一步,所述的板片組的外側設置有保溫層,所述的保溫層位于所述的固定緊壓板與活動緊壓板之間。
進一步,所述的板片組與活動緊壓板之間填充有保溫棉;所述的板片組與固定緊壓板之間填充有保溫棉。
進一步,所述的第一曲部與所述的第二曲部的形狀相同;所述的第一水側部與所述的第二水側部的形狀相同;所述的第一換熱介質側部與所述的第二換熱介質側部的形狀相同。
進一步,所述的第一曲部的橫截面的形狀為波浪狀;所述的第二曲部的橫截面的形狀為波浪狀。
相對于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所述的高效板式換熱器具有以下優勢:
(1)本實用新型所述的高效板式換熱器的板片組包括了側部與曲部,曲部采用非平面結構,增加了板片組之間的接觸面積,提高了兩種介質的熱交換率。
(2)本實用新型所述的高效板式換熱器設置有保溫層、保溫棉,避免熱量的散失,節約能源;板片組與頂板、底板之間設有緩沖層,防止磕碰,提高使用壽命。
附圖說明
構成本實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本實用新型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的高效板式換熱器的側視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的高效板式換熱器的俯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的固定緊壓板的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
1-固定緊壓板;2-活動緊壓板;3-頂板;4-底板;5-緩沖層;6-夾緊螺栓;7-進水口;8-出水口;9-換熱介質進口;10-換熱介質出口;11-板片組;12-保溫層;13-支架;14-水通片;15-換熱介質通片;16-第一水側部;17-第一曲部;18-第一換熱介質側部;19-第二水側部;20-第二曲部;21-第二換熱介質側部;22-保溫棉。
具體實施方式
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中心”、“縱向”、“橫向”、“上”、“下”、“前”、“后”、“左”、“右”、“豎直”、“水平”、“頂”、“底”、“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等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或者隱含指明所指示的技術特征的數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隱含地包括一個或者更多個該特征。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說明,“多個”的含義是兩個或兩個以上。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通過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
下面將參考附圖并結合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
如圖1-3所示,一種高效板式換熱器,包括固定緊壓板1、活動緊壓板2、頂板3、底板4、夾緊螺栓6、板片組11、支架13,所述的固定緊壓板1固定于所述的支架13上,所述的板片組11通過所述的夾緊螺栓6固定于所述的固定緊壓板1上,所述的活動緊壓板2固定于所述的板片組11的一側,所述的頂板3位于所述的板片組11的上方,所述的底板4位于所述的板片組11的下方;
所述的固定緊壓板1上設有進水口7、出水口8、換熱介質進口9、換熱介質出口10,所述的進水口7位于所述的固定緊壓板1的下部,所述的出水口8位于所述的進水口7的上方,所述的換熱介質進口9位于所述的出水口8的一側,所述的換熱介質出口10位于所述的換熱介質進口9的下方,所述的板片組11上設有與所述的進水口7、出水口8、換熱介質進口9、換熱介質出口10的位置相對應的通孔;
所述的板片組11包括水通片14、換熱介質通片15,所述的水通片14與換熱介質通片15交錯設置,所述的水通片14包括第一水側部16、第一曲部17、第一換熱介質側部18,所述的第一曲部17位于所述的第一水側部16與第一換熱介質側部18之間,所述的第一水側部16與第一曲部17之間相連通,所述的換熱介質通片15包括第二水側部19、第二曲部20、第二換熱介質側部21,所述的第二曲部20位于所述的第二水側部19與第二換熱介質側部21之間,所述的第二曲部20與第二換熱介質側部21之間相連通;所述的第一水側部16上設有與所述的進水口7、出水口8的位置相對應的通孔,所述的第二水側部19上設有與所述的進水口7、出水口8的位置相對應的通孔,所述的第一換熱介質側部18設有與所述的換熱介質進口9、換熱介質出口10的位置相對應的通孔,所述的第二換熱介質側部21設有與所述的換熱介質進口9、換熱介質出口10的位置相對應的通孔。
所述的底板4與板片組11之間設置有緩沖層5;所述的頂板3與板片組11之間設置有緩沖層5。防止磕碰,提高使用壽命。
所述的板片組11的外側設置有保溫層12,所述的保溫層12位于所述的固定緊壓板1與活動緊壓板2之間。避免熱量的散失,節約能源。
所述的板片組11與活動緊壓板2之間填充有保溫棉22;所述的板片組11與固定緊壓板1之間填充有保溫棉22。避免熱量的散失,節約能源。
所述的第一曲部17與所述的第二曲部20的形狀相同;所述的第一水側部16與所述的第二水側部19的形狀相同;所述的第一換熱介質側部18與所述的第二換熱介質側部21的形狀相同。
所述的第一曲部17的橫截面的形狀為波浪狀;所述的第二曲部20的橫截面的形狀為波浪狀。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