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轉輪熱交換器,特別涉及一種轉輪熱交換器的纏繞密封支撐結構,屬于熱交換器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轉輪熱交換器技術已在船舶、醫療、公共設施建設和酒店餐飲等服務行業都得到了十分廣泛的應用。自然地,人們開始對轉輪的各項技術指標有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尤以減少漏氣量、提高換熱效率為關鍵。
通過在輪芯的外圈增加一道纏繞密封的方式,可以大大減少漏氣量。然而在某些場合下,轉輪外殼與輪芯之間的間距較小(例如需求某種超薄轉輪),毛刷無法固定在外殼上。彼時,只能將毛刷或纏繞密封皮帶安裝到輪芯外圓上。若使用毛刷密封,則無法滿足較高的換熱效率;若采用纏繞密封,則在轉輪運行過程中會出現因皮帶脫離工作面導致密封失效的情況。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通過增加一道纏繞密封支撐結構,確保皮帶在運行過程中始終處于正常工作狀態。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轉輪熱交換器的纏繞密封支撐結構,轉輪熱交換器至少包括輪芯和外殼,外殼具有第一側板和第二側板,第一側板上開設第一通風孔,第二側板開設第二通風孔;纏繞密封支撐結構帶有一個包覆于輪芯外緣的柔性纏繞密封圈,柔性纏繞密封圈具有第一邊緣和第二邊緣,第一邊緣柔性貼合于第一側板的內表面,第二邊緣柔性貼合于第二側板的內表面。
進一步地,輪芯為圓盤狀。
進一步地,第一側板和第二側板平行。第一側板和第二側板的距離大于輪芯的厚度。
進一步地,第一通風孔為圓形。第一通風孔的邊緣包覆有第一保護圈。第一保護圈的橫截面為U型,第一保護圈用于限制第一邊緣的滑移。
進一步地,第二通風孔為圓形。第二通風孔的邊緣包覆有第二保護圈。第二保護圈的橫截面為U型,第二保護圈用于限制第二邊緣的滑移。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該種纏繞密封的支撐結構,成本較低、美觀實用,有助于增強密封性能、提高換熱效率,尤其適宜內部空間狹小的轉輪使用。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轉輪熱交換器主視圖;
圖2是圖1中A-A面的剖視圖;
圖3是圖2中B處的放大圖。
圖中標記說明:1-轉輪熱交換器輪芯、2-鈑金外殼、3-柔性纏繞密封圈、4-U型橡膠條、5-轉輪馬達、6-皮帶盤、7-皮帶。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優點能夠更加明顯易懂,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做詳細的說明。需說明的是,本實用新型附圖均采用簡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準的比例,僅用以方便、明晰地輔助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目的。
圖1所示是一個轉輪熱交換器,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其纏繞密封支撐結構,轉輪熱交換器包括圓盤狀的轉輪熱交換器輪芯1和鈑金外殼2,鈑金外殼2具有相互平行的第一側板和第二側板,第一側板和第二側板的距離大于轉輪熱交換器輪芯1的厚度。第一側板上開設第一通風孔,第二側板開設第二通風孔,第一通風孔和第二通風孔均為圓形,兩個通風孔的邊緣均包覆有U形橡膠條4作為保護圈,此保護圈的橫截面為U型,保護圈卡住鈑金外殼2通風孔的外圓面。
纏繞密封支撐結構帶有一個包覆于轉輪熱交換器輪芯1外緣的柔性纏繞密封圈3,柔性纏繞密封圈3具有第一邊緣和第二邊緣,第一邊緣柔性貼合于第一側板的內表面,第二邊緣柔性貼合于第二側板的內表面,保證柔性纏繞密封圈3與鈑金外殼2內層柔性接觸。皮帶7連接皮帶盤6和轉輪熱交換器輪芯1。
上述纏繞密封支撐結構的工作原理:轉輪熱交換器輪芯1在轉輪馬達5的驅動下,經由皮帶盤6、皮帶7按一定的速度旋轉,柔性纏繞密封圈3的柔性邊緣(與鈑金外殼2接觸端)在運行過程中,會逐步向鈑金外殼3的通風孔中心移動,當其運動到U型橡膠條4的位置時,便會停止繼續向內滑移,從而達到密封的效果。
以上詳細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具體實施例。應當理解,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無需創造性勞動就可以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構思作出諸多修改和變化。因此,凡本技術領域中技術人員依本實用新型的構思在現有技術的基礎上通過邏輯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實驗可以得到的技術方案,皆應在由權利要求書所確定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