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無源驅動的散熱冷卻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柔性脈動熱管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各種電子元件集成度的不斷提高,高密度、小型化發(fā)展已是不可逆轉的趨勢,能否找到針對發(fā)熱問題的有效解決方案已嚴重制約著商業(yè)電子產品的成本,并影響其投放市場的時間。近年來,由于智能移動設備、可穿戴設備以及電動汽車的發(fā)展和普及,對散熱設備的便攜性和空間適應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脈動熱管結構簡單、無內部毛細芯,具有小型化、成本低的優(yōu)點,非常適合于小空間內高熱流密度下的散熱冷卻。但目前的研究中,脈動熱管主要以銅、鋁等金屬材料一體成型,具有剛性結構,因此其應用也會一定程度上受工作環(huán)境的影響。
目前,在傳統(tǒng)熱管領域,柔性熱管特別是高分子聚合物柔性熱管,因其兼具高傳熱能力和柔性易彎曲的性能而受到廣泛關注。Yang等在《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2016年卷95頁碼445-453)上發(fā)表的“Fabrication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flexible heat pipes for potential thermal control of foldable electronics”一文中設計了一種絕熱段使用氟橡膠管的柔性熱管裝置,在水平放置的工作模式中,所設計的熱管可以實現(xiàn)從0°到180°自由彎曲,而且在重復彎曲的情況下依然可以具有很低的熱阻。但對于傳統(tǒng)普通熱管來說,重復的彎折會造成管內吸液芯結構的破壞和脫落,從而使熱管失效。因此,設計一種新的無吸液芯柔性熱管至關重要。Ogata等在“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ultra-thin polymer pulsating heat pipes”(14th IEEE Thermal and Thermomechanical Phenomena in Electronic Systems Conference)一文中提出一種新型超薄聚合物制作的脈動熱管,其傳熱能力與0.4mm厚的銅板相當。雖然柔性聚合物脈動熱管有了一定的發(fā)展,但仍未見能夠實現(xiàn)大角度范圍內自由彎曲的柔性脈動熱管的相關報道。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種柔性脈動熱管裝置,使其能適應復雜密閉空間內設備的散熱問題,提供高效的散熱解決方案,增強其實際應用能力。
本發(fā)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手段實現(xiàn)上述技術目的。
一種柔性脈動熱管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冷凝段,絕熱段,蒸發(fā)段,三通,工質;
所述冷凝段,包括n個小“U形”銅毛細管,一個大“U形”銅毛細管,銅翅片,銅翅片固定在小“U形”銅毛細管和大“U形”銅毛細管上;
蒸發(fā)段,包括n+1個小“U形”銅毛細管;
所述絕熱段,包括橡膠管,橡膠管內徑與銅毛細管外徑相同,采用氟橡膠管材料;
冷凝段,絕熱段,蒸發(fā)段通過膠結的方式依次連通,構成蛇形熱管回路,內部充注工質,大“U形”銅毛細管的兩個端口與絕熱段最外側兩根橡膠管的端口相連,形成封閉回路;
所述三通安裝在大“U形”銅毛細管上,未與大“U形”銅毛細管連接的一端端口為抽真空/工質注液口。
所述“U形”銅毛細管7,其內壁可為光滑內壁或加工成有微槽道的內壁,微槽道的橫截面形狀為矩形或三角形;
所述工質,體積充液率在30~70%以內。
所述“U形”銅毛細管的微槽道結構,“U形”銅毛細管的外直徑do=4mm,“U形”銅毛細管的壁厚tw=0.22mm,微槽道結構內壁面齒高lf=0.12mm,微槽道結構齒頂角γ=40°,微槽道結構螺旋角α=12°,微槽道結構齒條數(shù)N=40,微槽道結構單個齒的濕周S=0.448mm。
本發(fā)明與現(xiàn)有脈動熱管技術相比主要還具有以下效果:除繼承傳統(tǒng)脈動熱管結構簡單、傳熱能力強的優(yōu)點外,還可實現(xiàn)大角度范圍內的彎折和變形,形成多種空間結構,且可重復多次彎折,根據(jù)散熱需求隨時調節(jié)彎折角度和自身結構。同其他高分子聚合物相比,本發(fā)明絕熱段所用氟橡膠材料可在-50至200℃溫度區(qū)間內保持性能穩(wěn)定,具有優(yōu)良的電絕緣性、氣密性和保溫性能。在蒸發(fā)段和冷凝段部位,仍采用傳統(tǒng)銅毛細管材料,從而更有利于該部分熱管內工質的流動沸騰和冷凝換熱。因此,本發(fā)明柔性脈動熱管不僅在工作過程中能夠實現(xiàn)大角度范圍內自由彎曲,對外界環(huán)境具有更強的適應性,同時仍能保證良好的傳熱性能。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柔性脈動熱管裝置結構示意圖。
圖2(a),(b)和(c)分別為本發(fā)明柔性脈動熱管的三種不同結構示意圖。
圖3為微槽道橫截面局部放大圖示意圖。
圖4為階梯型、倒“U”型和“N”型三種不同結構的柔性脈動熱管的熱阻隨加熱功率的變化曲線
圖5為微槽道沿熱管長度方向局部剖視圖。
其中,1、冷凝段,2、絕熱段,3、蒸發(fā)段,4、三通,5、銅翅片,6、橡膠管,7、“U形”銅毛細管,do、外直徑,tw、壁厚,lf、內壁面齒高,γ、齒頂角,α、螺旋角。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更好的說明本發(fā)明的目的和優(yōu)點,下面結合附圖是實施例對本發(fā)明做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如圖1所示,一種柔性脈動熱管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冷凝段1,絕熱段2,蒸發(fā)段3,三通4,工質;所述冷凝段1,包括n個小“U形”銅毛細管7,一個大“U形”銅毛細管7,銅翅片5,銅翅片(5)固定在小“U形”銅毛細管7和大“U形”銅毛細管7上;蒸發(fā)段3,包括n+1個小“U形”銅毛細管7,n為大于等于1的正整數(shù);所述絕熱段2,包括橡膠管6,橡膠管6內徑與銅毛細管外徑相同,采用氟橡膠管材料;冷凝段1,絕熱段2,蒸發(fā)段3通過膠結的方式依次連通,構成蛇形熱管回路,內部充注工質,大“U形”銅毛細管7的兩個端口與絕熱段2最外側兩根橡膠管6的端口相連,形成封閉回路;所述三通4安裝在大“U形”銅毛細管7上,未與大“U形”銅毛細管7連接的一端端口為抽真空/工質注液口;所述“U形”銅毛細管7,其內壁可為光滑內壁或加工成有微槽道的內壁,微槽道的橫截面形狀為矩形或三角形。
實施例1
如如圖1和圖2(a)所示。其中蒸發(fā)段3和冷凝段1主要由內壁面加工有微槽道結構的“U形”銅毛細管7組成,所用“U形”銅毛細管7的外直徑為4mm,壁厚0.3mm,絕熱段2所用材料為氟橡膠管,橡膠管6內外徑分別為4mm和6mm,通過室溫固化膠與蒸發(fā)段3和冷凝段1的具有微槽道結構的“U形”銅毛細管7相連。三通4用以實現(xiàn)抽真空和工質的注入,并高溫膠結的方法與“U形”銅毛細管7的兩端口連接成整體,構成熱管回路。熱管蒸發(fā)段3、絕熱段2和冷凝段1的長度分別為80mm、870mm和120mm,并充注有50%體積分數(shù)的去離子水作為工質。如圖1所示,在充注工質前,需通過三通4對所述柔性脈動熱管裝置進行抽真空處理,待內部不凝性氣體充分排除后,方可充注一定量的去離子水,然后將三通4的注液口密封。
實施例2
同實施例1,所不同的是,柔性脈動熱管裝置蒸發(fā)段3、絕熱段2和冷凝段1的相對位置分別如圖2(b)、2(c)所示,具有多種不同的空間結構,如圖2所示,可為倒“U”型,階梯形或“N”型,具體結構形狀可根據(jù)散熱需求和外界環(huán)境而定。如圖4所示,倒“U”型,階梯形、“N”型三種柔性脈動熱管均具有良好的啟動特性,啟動功率低于20W。其中,對于“階梯型”柔性脈動熱管,在加熱功率為192W時,熱阻下降至0.32W/℃,且仍未發(fā)生燒干現(xiàn)象,表現(xiàn)出良好的傳熱性能。三種柔性脈動熱管的傳熱能力從高到低依次為“階梯型”、“倒U型”和“N型”。
實施例3
同實施例1和實施例2,所不同的是柔性脈動熱管裝置蒸發(fā)段3和冷凝段1所用“U形”銅毛細管7的內壁面加工有微槽道結構,如圖3和5所示。所用“U形”銅毛細管7的外直徑do=4mm,“U形”銅毛細管7的壁厚tw=0.22mm,“U形”銅毛細管7的微槽道結構的內壁面齒高lf=0.12mm,“U形”銅毛細管7的微槽道結構的齒頂角γ=40°,“U形”銅毛細管7的微槽道結構沿熱管長度方向,微槽道與熱管軸線所呈的螺旋角α=12°,“U形”銅毛細管7的微槽道結構的齒條數(shù)N=40,通過簡單的幾何計算可得出,“U形”銅毛細管7內部過流橫截面積A=9.2995mm2,“U形”銅毛細管7的微槽道結構的單個齒的濕周S=0.448mm,通過公式得到由此形成的“U形”銅毛細管7水力直徑Dh約為2.0mm。
實施例4
同實施例3,所不同的是,柔性脈動熱管的內部微槽道結構橫截面的形狀為矩形或三角形。
上例詳細說明是針對本發(fā)明可行的實施例的具體說明,該實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發(fā)明的專利范圍。其中,柔性脈動熱管裝置的蛇形熱管回路的“U形”銅毛細管7數(shù)可根據(jù)實際需要進行調整,蒸發(fā)段3和冷凝段1也可采用內部光滑金屬毛細管,凡未脫離本發(fā)明所為的等效實施或變更,均應包含于本案的專利范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