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能源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地熱提取結構和提取方法。
背景技術:
現在的供熱系統需要鍋爐等設備對水進行加熱的,大量耗費電力或者礦物燃料,污染、不環保;
現有技術中的地熱使用結構是將地下的熱水抽出來,第一是破壞和浪費我國地下水資源;第二需要回灌,增加能耗和成本。
今年市場出現了埋管工藝,第一水循環沒有相變,顯熱換熱效率差;第二井深不超過200米,利用的是淺層地熱,品質較差,只能用于空調或熱泵系統,不能直接利用。
技術實現要素:
發明的目的:為了提供一種效果更好的地熱提取結構和提取方法,具體目的見具體實施部分的多個實質技術效果。
為了達到如上目的,本發明采取如下技術方案:
方案一:
一種地熱提取結構, 其特征在于,包含吸熱管、換熱器、回流管;所述吸熱管上端連通到換熱器殼體上端,吸熱管下端深埋入地下;回流管上端連通到換熱器下端,回流管下端連通到吸熱管內部。
本發明進一步技術方案在于,所述回流管始終從上端坡向下端;所述回流管包含控制閥門。
本發明進一步技術方案在于,所述換熱器為列管換熱器、用熱設備或者蒸汽升壓設備。
本發明進一步技術方案在于,所述吸熱管中分布有一個以上的壓力傳感器和/或溫度傳感器。
本發明進一步技術方案在于,所述吸熱管和回流管包含一個以上。
方案二:
一種地熱提取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如上任意所述的結構,包含如下步驟,
以水為載熱劑,載熱劑換熱為潛熱換熱,載熱劑循環以地熱為動力,吸熱管中的水經過吸收地熱后變為水蒸氣,水蒸氣上升到換熱器凝結為水從而釋放大量的汽化潛熱,而凝結水靠重力經回流管流入吸熱管,實現了循環;氣態載熱劑在換熱器凝結,在換熱器中形成相對于換熱管內的真空度,使氣態載熱劑源源不斷流向高處。
采用如上技術方案的本發明,相對于現有技術有如下有益效果:以水(或水蒸氣)為載熱劑,吸熱管中的水經過吸收地熱后變為水蒸氣,水蒸氣上升到換熱器凝結為水從而釋放大量的汽化潛熱,而凝結水靠重力經回流管流入吸熱管。載熱劑在系統內循環始終不需外部動力;熱交換為潛熱換熱,效率高,節能效果明顯。
附圖說明
為了進一步說明本發明,下面結合附圖進一步進行說明:
圖1為發明結構示意圖;
其中:1.吸熱管;2.開關;3.回流管;4.換熱器;5.換熱管。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例進行說明,實施例不構成對本發明的限制:
方案一:
一種地熱提取結構, 其特征在于,包含吸熱管、換熱器、回流管;所述吸熱管上端連通到換熱器殼體上端,吸熱管下端深埋入地下;回流管上端連通到換熱器下端,回流管下端連通到吸熱管內部。本處的技術方案所起到的實質的技術效果及其實現過程為如下:以水為載熱劑,載熱劑換熱為潛熱換熱,載熱劑循環以地熱為動力,吸熱管中的水經過吸收地熱后變為水蒸氣,水蒸氣上升到換熱器凝結為水從而釋放大量的汽化潛熱,而凝結水靠重力經回流管流入吸熱管,實現了循環;氣態載熱劑在換熱器凝結,在換熱器中形成相對于換熱管內的真空度,使氣態載熱劑源源不斷流向高處。水并不是唯一的載熱劑,類似的介質都在本專利的保護范圍內。
作為優選,加熱管中載熱劑要保持一定的液位,液位根據換熱量確定。
本專利不會破壞地下水資源,不用回灌,能耗降低,生產過程環保。
作為進一步的優選,所述回流管始終從上端坡向下端;所述回流管包含控制閥門。
所述換熱器為列管換熱器、用熱設備或者蒸汽升壓設備。所述吸熱管中分布有一個以上的壓力傳感器和/或溫度傳感器。還能智能化操作,根據溫度和壓力實現自動控制。
所述吸熱管和回流管包含一個以上,多組能夠共同工作。
開創性地,以上各個效果獨立存在,還能用一套結構完成上述結果的結合。
需要說明的是:不限于只連接一個加熱管,可以和一個或多個加熱管連接。加熱管中載熱劑優選保持一定的液位,液位根據換熱量確定。水(或水蒸氣)不是唯一的載熱劑,根據提取地熱溫度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載熱劑。圖中未示出部分細節。
需要說明的是,本專利提供的多個方案包含本身的基本方案,相互獨立,并不相互制約,但是其也可以在不沖突的情況下相互組合,達到多個效果共同實現。
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發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發明的優點。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發明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說明本發明的原理,在不脫離本發明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發明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