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空氣調節技術,特別是涉及一種空調室內機。
背景技術:
目前,傳統的壁掛式空調室內機的出風方式多為下出風,其出風口處通常設置有導板,以通過導板的上下擺動或左右擺動調整出風口的出風方向。然而,此種方式調節范圍有限,難以實現大范圍內的送風要求。即使在傳統壁掛式空調室內機的基礎上通過一些非常規的手段使流體上揚或側吹,風速和風壓的損失也比較大,從而造成空調室內機的功耗較高,噪音較大。
現有技術中的一些空調室內機在其下部和左右兩端分別設置一出風口,機殼內對應每個出風口處均設置有一風機。下部出風口朝向機殼的下部前側,左右兩端的出風口分別朝向機殼的左側和右側,以通過下部出風和左右兩端出風實現大范圍內的送風效果。然而,由于風機這種旋轉部件在運行過程中產生的噪音較大,導致空調室內機的整體噪音相當大,給用戶帶來使用困擾。另外,這種空調室內機看似獲得了相對比較大的送風范圍,但是壁掛式空調室內機通常安裝在室內的鄰近拐角處的墻壁上,經其左右兩端的出風口送出的風通常會直接吹向與室內機所在墻壁垂直的另一墻壁上或背對該另一墻壁吹出,這兩個區域均不屬于用戶的正常活動區域。因此,這種空調室內機的實際送風范圍與傳統的僅具有下部出風口的空調室內機的送風范圍相差不大。也就是說,這種空調室內機不但沒有真正地擴大其送風范圍,而且還會因為多開設了兩個出風口和增加了兩個風機導致制造成本和功耗的大幅度增加。退一步說,即使不考慮空調室內機的安裝位置,經這種空調室內機多個出風口送出的風分別朝向兩個相反的方向或相互垂直的方向直接吹出,多個出風口的送風范圍有間斷、不連續,導致室內的溫度冷熱不均,嚴重影響用戶的舒適性體驗。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一個目的旨在克服現有技術中的至少一個缺陷,提供一種送風范圍較大且噪音較小的空調室內機。
本發明的另一個目的是提高用戶的舒適度體驗。
本發明的又一個目的是加強空調室內機環抱式送風的效果。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空調室內機,包括:
機殼,具有至少一個進風口、位于所述機殼下部的下部出風口以及分別位于所述機殼兩側、且朝向所述機殼的側向前方的第一側向出風口和第二側向出風口;以及
換熱裝置,設置在所述機殼內,且配置成與流經其的空氣進行熱交換;
主離子風發生裝置,設置在所述機殼內從所述換熱裝置至所述下部出風口的流動路徑上,以通過電場力促使經所述換熱裝置換熱后的空氣朝向所述下部出風口流動;以及
第一側向離子風發生裝置和第二側向離子風發生裝置,分別設置在所述機殼內從所述換熱裝置至所述第一側向出風口和所述第二側向出風口的流動路徑上,以通過電場力促使經所述換熱裝置換熱后的空氣分別朝向所述第一側向出風口和所述第二側向出風口流動。
可選地,所述空調室內機還包括:
第一導風通道和第二導風通道,分別由所述機殼的內部彎曲延伸至所述第一側向出風口和所述第二側向出風口,以分別對由所述第一側向離子風發生裝置流向所述第一側向出風口和由所述第二側向離子風發生裝置流向所述第二側向出風口的空氣進行引導。
可選地,所述第一導風通道呈柱狀,其由內到外地沿一圓弧形曲線延伸;且
所述第二導風通道與所述第一導風通道對稱設置。
可選地,所述第一側向出風口的靠近所述空調室內機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豎直等分平面的內側邊緣相比于所述第一側向出風口的遠離該豎直等分平面的外側邊緣更加靠前,以使所述第一側向出風口朝向所述機殼的外側前方;且
所述第二側向出風口與所述第一側向出風口對稱設置。
可選地,所述機殼包括:
后殼體,用于構成所述機殼的后部;
罩蓋,罩設在所述后殼體上;
前面板,設置于所述罩蓋的前側,以用于構成所述機殼的前部;以及
兩個側端蓋,分別位于所述前面板、所述后殼體和所述罩蓋組裝后形成的預組裝件的橫向兩端,以用于構成所述機殼的兩個側部;其中
所述第一側向出風口和所述第二側向出風口分別形成在兩個所述側端蓋 的前側。
可選地,所述第一導風通道和所述第二導風通道分別形成在兩個所述側端蓋的內部。
可選地,所述主離子風發生裝置、所述第一側向離子風發生裝置和所述第二側向離子風發生裝置均包括至少一對相對設置的放射極和接收極,其中
所述放射極具有至少一個電極板和設置于所述至少一個電極板上、并指向所述接收極的多個放電針。
可選地,所述主離子風發生裝置包括由所述換熱裝置向所述下部出風口間隔排列的多對所述相對設置的放射極和接收極,每對的所述放射極和所述接收極之間的相對位置均相同。
可選地,所述主離子風發生裝置與所述第一側向離子風發生裝置之間、以及所述主離子風發生裝置和所述第二側向離子風發生裝置之間均設置有豎向延伸的隔板,以在所述機殼內形成分別連通所述主離子風發生裝置和所述下部出風口、所述第一側向離子風發生裝置和所述第一側向出風口以及所述第二側向離子風發生裝置和所述第二側向出風口的三個獨立的送風風道。
可選地,所述空調室內機還包括:
設置于所述第一側向離子風發生裝置與所述第一側向出風口之間的第一活動導風機構以及設置于所述第二側向離子風發生裝置與所述第二側向出風口之間的第二活動導風機構,以分別調節所述第一側向出風口和所述第二側向出風口的出風角度。
本發明的空調室內機具有用于向其下部出風口送風的主離子風發生裝置和兩個分別向其兩個側向出風口送風的側向離子風發生裝置。每個離子風發生裝置均依靠電場力使空氣中的粒子獲得動能,從而形成離子風。相比于旋轉類的送風組件(例如風機)來說,離子風發生裝置具有壓損銷、耗能低、噪音小等優勢,從而減小了空調室內機運行時的噪音。同時,經兩個側向出風口送出的風吹向機殼的側向前方,經下部出風口送出的風吹向機殼的下部前方,每個出風口送出的風均能夠直接到達用戶正常的活動區域內,由此可形成左、右、下三面送風的效果,減弱了對空調室內機安裝位置的限制,增大了空調室內機送風的角度,擴大了其送風范圍。
進一步地,由于離子風發生裝置產生的離子風不是依靠壓力產生的,而是通過電場力產生的一種貼近于自然的柔和風,因此能夠提高空調室內機的舒適度。同時由于本發明空調室內機的兩個側向出風口均朝向機殼的外側前方,因 此,空調室內機的三個出風口可形成環抱式的送風效果,不但進一步擴大了空調室內機的送風范圍,而且避免了冷風或熱風直接吹向人體,提高了室內溫度的均勻性,從而進一步地提高了空調室內機的舒適度,使用戶的使用體驗更佳。
進一步地,本發明的空調室內機采用兩個彎曲延伸的導風通道分別將風引導至兩個側向出風口,能夠保證從兩個側向出風口送出的風吹向機殼的左前側和右前側,不但能夠加強空調室內機的環抱式送風的效果,而且還能夠減小氣流流動過程中的阻力,提高兩個側向出風口的風速和風量。
根據下文結合附圖對本發明具體實施例的詳細描述,本領域技術人員將會更加明了本發明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優點和特征。
附圖說明
后文將參照附圖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詳細描述本發明的一些具體實施例。附圖中相同的附圖標記標示了相同或類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領域技術人員應該理解,這些附圖未必是按比例繪制的。附圖中:
圖1是根據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空調室內機的示意性結構圖;
圖2是根據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空調室內機的示意性結構分解圖;
圖3是根據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空調室內機的示意性剖視圖;
圖4是根據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空調室內機的另一個示意性剖視圖;
圖5是根據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第一側向離子風發生裝置的示意性結構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一種空調室內機,圖1是根據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空調室內機的示意性結構圖,圖2是根據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空調室內機的示意性結構分解圖。參見圖1和圖2,本發明實施例的空調室內機1包括機殼、換熱裝置20、主離子風發生裝置33、第一側向離子風發生裝置31以及第二側向離子風發生裝置32。
機殼具有至少一個進風口、位于機殼下部的下部出風口111、以及分別位于機殼兩側、且朝向機殼的側向前方的第一側向出風口112和第二側向出風口113。具體地,經第一側向出風口112和第二側向出風口113送出的風吹向機殼的側向前方,經下部出風口111送出的風吹向機殼的下部前方,每個出風口送出的風均能夠直接到達用戶正常的活動區域內,由此可形成左、右、下三面 送風的效果,減弱了對空調室內機1安裝位置的限制,增大了空調室內機1送風的角度,擴大了其送風范圍。
換熱裝置20設置于機殼內,且配置成與流經其的空氣進行熱交換,以改變流經其的空氣的溫度,使其變成冷空氣或熱空氣。進一步地,換熱裝置20可包括環抱主離子風發生裝置33的折板式蒸發器,以使流向主離子風發生裝置33、第一側向離子風發生裝置31和第二側向離子風發生裝置32的風均為經過換熱裝置20換熱后的風。該折板式蒸發器可包括彎折連接的三段蒸發器。
主離子風發生裝置33設置在機殼內從換熱裝置20至下部出風口111的流動路徑上,以通過電場力促使經換熱裝置20換熱后的空氣朝向下部出風口111流動。第一側向離子風發生裝置31和第二側向離子風發生裝置32分別設置在機殼內從換熱裝置20至第一側向出風口112和第二側向出風口113的流動路徑上,以通過電場力促使經換熱裝置20換熱后的空氣分別朝向第一側向出風口112和第二側向出風口113流動。
主離子風發生裝置33、第一側向離子風發生裝置31和第二側向離子風發生裝置32均依靠電場力使空氣中的粒子獲得動能,從而形成離子風。相比于旋轉類的送風組件(例如風機)來說,離子風發生裝置具有壓損銷、耗能低、噪音小等優勢,從而減小了空調室內機1運行時的噪音。同時由于主離子風發生裝置33、第一側向離子風發生裝置31和第二側向離子風發生裝置32產生的離子風不是依靠壓力產生的,而是通過電場力產生的一種貼近于自然的柔和風,因此能夠提高空調室內機1的舒適度。
具體地,在機殼內的空氣流動方向上,換熱裝置20可位于主離子風發生裝置33、第一側向離子風發生裝置31和第二側向離子風發生裝置32的上游。
圖3是根據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空調室內機的示意性剖視圖,在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中,空調室內機1還包括:第一導風通道61和第二導風通道62,分別由機殼的內部彎曲延伸至第一側向出風口112和第二側向出風口113,以分別對從第一側向離子風發生裝置31流向第一側向出風口112和從第二側向離子風發生裝置32流向第二側向出風口113的空氣進行引導。由此,能夠保證從兩個側向出風口送出的風吹向機殼的左前側和右前側,不但能夠使空調室內機形成環抱式的送風效果,而且還能夠減小氣流流動過程中的阻力,提高兩個側向出風口的風速和風量。具體地,第一側向離子風發生裝置31和第一側向出風口112分別位于第一導風通道61的兩端,第二側向離子風發生裝置32和第二側向出風口113分別位于第二導風通道62的兩端。
參見圖2和圖3,在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導風通道61呈柱狀,其 由內到外地沿一圓弧形曲線延伸。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理解,這里所稱的“內”和“外”均意指機殼的內部和外部。第二導風通道62與第一導風通道61對稱設置,即第二導風通道62也呈管狀,其橫截面由內到外地沿同一條圓弧形曲線延伸。該圓弧形曲線所在圓的圓心位于該圓弧形曲線的前側,即該圓弧形曲線具有向后凸出彎曲的形狀。由此,不但能夠使氣流流動更加順暢,進一步減小氣流阻力,提高側向出風口的風速和風量;而且還能夠使第一側向出風口112、第二側向出風口113和下部出風口111更容易形成環抱式的送風效果,從而保證空調室內機1具有最佳的舒適度。
在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側向出風口112的靠近空調室內機1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豎直等分平面的內側邊緣1121相比于第一側向出風口112的遠離該豎直等分平面的外側邊緣1122更加靠前,以使第一側向出風口112朝向機殼的外側前方。也就是說,第一側向出風口112的內側邊緣1121和外側邊緣1122在橫向上和前后方向上均處于不同的位置,其內側邊緣1121比其外側邊緣1122更加靠近空調室內機1的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豎直等分平面,且其內側邊緣1121位于其外側邊緣1122的側向前方,由此可使第一側向出風口112斜向外地朝向機殼的前方。
進一步地,第二側向出風口113與第一側向出風口112對稱設置。也就是說,第二側向出風口113的內側邊緣1131相比于第二側向出風口113的外側邊緣1132更加靠前。換句話說,第二側向出風口113的內側邊緣1131和外側邊緣1132在橫向上和前后方向上均處于不同的位置,其內側邊緣1131比其外側邊緣1132更加靠近空調室內機1的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豎直等分平面,且其內側邊緣1131位于其外側邊緣1132的側向前方,由此可使第二側向出風口113斜向外地朝向機殼的前方。
由此,空調室內機1的三個出風口可形成環抱式的送風效果,不但進一步擴大了空調室內機1的送風范圍,而且避免了冷風或熱風直接吹向人體,提高了室內溫度的均勻性,從而進一步地提高了空調室內機1的舒適度,使用戶的使用體驗更佳。
在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中,機殼包括:后殼體14,用于構成機殼的后部;罩蓋16,罩設在后殼體14上;前面板13,設置于罩蓋16的前側,以用于構成機殼的前部;以及兩個側端蓋151和152,分別位于前面板13、后殼體14和罩蓋16組裝后形成的預組裝件的橫向兩端,以用于構成機殼的兩個側部。也就是說,兩個側端蓋151和152分別鄰近機殼的橫向兩側。主離子風發生裝置33可固定支撐在后殼體14上,以使后殼體14作為整個空調室內機1的承 重骨架。后殼體14上還可開設有用于將整個空調室內機1懸掛于墻壁上的懸掛孔。
進一步地,第一側向出風口112和第二側向出風口113分別形成在兩個側端蓋151和152的前側。也就是說,第一側向出風口112開設在側端蓋151的前壁,第二側向出風口113開設在側端蓋152的前壁。具體地,第一側向出風口112和第二側向出風口113可大致呈圓形、橢圓形、腰形或其他適合的形狀。具體地,在本發明實施例中,第一側向出風口112和第二側向出風口113均大致呈橢圓形,且其長軸沿豎直方向延伸。
進一步地,空調室內機1的機殼可具有一個進風口12,進風口12可形成在罩蓋16的頂部,且進風口12處設置有多個引風柵格。在本發明其他的實施方式中,空調室內機1的機殼還可具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進風口,除進風口12之外的其他進風口例如可以設置在機殼的后殼體14的底部與前面板13的底部之間。
在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導風通道61和第二導風通道62分別形成在兩個側端蓋151和152的內部。具體地,側端蓋151的內部可設置有一個由機殼內鄰近第一側向離子風發生裝置31的位置向第一側向出風口112沿上述圓弧形曲線彎曲延伸的管狀體,該管狀體內限定有第一導風通道61。同理,側端蓋152的內部可設有一個由機殼內鄰近第二側向離子風發生裝置32的位置向第二側向出風口113沿上述圓弧形曲線彎曲延伸的管狀體,該管狀體內限定有第二導風通道62。
在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中,空調室內機1還包括設置于第一側向離子風發生裝置31與第一側向出風口112之間的第一活動導風機構51以及設置于第二側向離子風發生裝置32與第二側向出風口113之間的第二活動導風機構52,以分別調節第一側向出風口112和第二側向出風口113的出風角度。具體地,第一活動導風機構51和第二活動導風機構52可分別設置于第一導風通道61中鄰近第一側向離子風發生裝置31的位置和第二導風通道62中鄰近第二側向離子風發生裝置32的位置。由此,第一活動導風機構51和第二活動導風機構52可均隱藏在空調室內機1的機殼內部。在空調室內機1的正常使用過程中,用戶看不到兩個活動導風機構,既有利于空調室內機1的外形美觀,又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遮蔽帶動兩個活動導風機構轉動的電機產生的噪音和兩個活動導風機構轉動時自身產生的噪音,從而降低了空調室內機1整體運行時的噪音。
進一步地,第一活動導風機構51和第二活動導風機構52均具有:第一活動導風板,沿豎直方向延伸,且配置成受控地繞其豎直延伸的轉軸前后轉動; 以及至少一個第二活動導風板,垂直于第一活動導風板,且配置成受控地繞其水平延伸的轉軸上下轉動。具體地,以第一活動導風機構51為例,其具有一個豎向放置的第一活動導風板511和兩個第二活動導風板512。每個第二活動導風板512均垂直于第一活動導風板511。每個第二活動導風板512均具有水平延伸的縫槽,第一活動導風板511插入兩個第二活動導風板512的縫槽內,以使每個第二活動導風板512的由其縫槽分開的兩部分分別位于第一活動導風板511的兩側,從而更加均衡地引導流經其的氣流。
第一活動導風機構51能夠通過其第一活動導風板511調節第一側向離子風發生裝置31在前后方向上的出風角度,并通過其第二活動導風板512調節第一側向離子風發生裝置31在上下方向上的出風角度。也就是說,第一活動導風機構51能夠在上、下、前、后多個方向上調節第一導風通道61中的氣流方向,增大了其可調節的角度范圍,從而擴大了空調室內機1的送風范圍。
由于第二活動導風機構52與第一活動導風機構51對稱設置,因此這里不再贅述。
在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中,空調室內機還包括兩個固定支撐構件71和72,分別設置于后殼體14的橫向兩端與兩個側端蓋151和152之間。也就是說,固定支撐構件71位于后殼體14的其中一個橫向側端與側端蓋151之間,以用于將側端蓋151間接固定在后殼體14上,并用于支撐第一側向離子風發生裝置31。固定支撐構件72位于后殼體14的另一個橫向側端與側端蓋152之間,以用于將側端蓋152間接固定在后殼體14上,并用于支撐第二側向離子風發生裝置32。進一步地,兩個固定支撐構件71和72的中間均開設有通孔,以使第一側向離子風發生裝置31和第二側向離子風發生裝置32通過該通孔分別固定在固定支撐構件71和72上,從而使第一側向離子風發生裝置31和第二側向離子風發生裝置32送出的風分別流向第一導風通道61和第二導風通道62。該通孔的大小可與兩個側向離子風發生裝置的外形大小和兩個導風通道的位于機殼內的進風口大小保持一致。
具體地,兩個固定支撐構件71和72與后殼體14可通過螺釘連接或卡接的方式固定在一起。固定支撐構件71和側端蓋151之間、以及固定支撐構件72和側端蓋152之間也可通過螺釘連接或卡接的方式固定連接在一起。
在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中,主離子風發生裝置33與第一側向離子風發生裝置31之間、以及主離子風發生裝置33和第二側向離子風發生裝置32之間均設置有豎向延伸的隔板34,以在機殼內形成分別連通主離子風發生裝置33和下部出風口111、第一側向離子風發生裝置31和第一側向出風口112以及第 二側向離子風發生裝置32和第二側向出風口113的三個獨立的送風風道。由此,可避免主離子風發生裝置33以及兩個側向離子風發生裝置的進風口處的氣流相互產生干擾,從而提高了下部出風口111、第一側向出風口112和第二側向出風口113的出風速度和出風量。第一側向離子風發生裝置31和第二側向離子風發生裝置32分別設置于主離子風發生裝置33的橫向兩側,減小了空調室內機1在前后方向上的厚度,既優化了空調室內機1的外觀效果,又滿足了用戶對空調室內機1較小安裝空間的要求。
具體地,兩個隔板34可分別卡裝在后殼體14上、并分別位于主離子風發生裝置33的橫向兩端。
圖4是根據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空調室內機的另一個示意性剖視圖,參見圖2和圖4,在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中,主離子風發生裝置33、第一離子風發生裝置31和第二離子風發生裝置32均包括至少一對相對設置的放射極和接收極,其中放射極具有至少一個電極板和設置于至少一個電極板上、并指向接收極的多個放電針。
進一步地,主離子風發生裝置33包括由換熱裝置20向下部出風口111間隔排列的多對相對設置的放射極331和接收極332,每對的放射極331和接收極332之間的相對位置均相同。具體地,每對中的放射極331均位于該對中的接收極332的上方,從而使多個放射極331和多個接收極332間隔設置。由此,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主離子風發生裝置33產生的離子風的量,保證空調室內機1具有較大的出風量和一定的出風速度。
在本發明的一些實施方式中,主離子風發生裝置33包括四對相對設置的放射極331和接收極332。每對中的放射極331均具有一個電極板和設置于該電極板上、并指向接收極332的多個放電針。在本發明其他的實施方式中,每對中的放射極331還可具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電極板,每個電極板上均設置有多個放電針。
具體地,以第一側向離子風發生裝置31為例,圖5是根據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第一側向離子風發生裝置的示意性結構圖。參見圖2和圖5,第一側向離子風發生裝置31包括放射極311和接收極312,放射極311具有一個電極板3111和設置于電極板3111上并指向接收極312的多個放電針3112。接收極312大致呈多孔的網狀結構,例如具有圓形孔的網狀結構、具有方形孔的網狀結構或具有菱形孔的網狀結構等。放射極311的多個放電針3112的放射尖端可插入并鄰近接收極312的多個孔中,以在該孔中形成高壓電暈場,提升放電量,從而提高第一側向離子風發生裝置31產生的離子風的風速和風量。
當放射極311和接收極312之間加上一定的電壓之后,放射極311的多個放電針3112的尖端產生電暈放電,放電針3112周圍的氣體發生電離,形成數以億計的離子,該離子結合空氣中的氣體分子或塵埃顆粒,并使其帶電。帶電后的氣體分子或塵埃顆粒在高壓電場的作用下迅速被接收極吸引,從而形成離子風。
在本發明其他的實施方式中,第一側向離子風發生裝置31還可具有并排設置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電極板3111,每個電極板3111上均設置有多個放電針3112,以增加第一側向離子風發生裝置31產生的離子風的量,從而提高第一側向出風口112的出風量。
由于第二側向離子風發生裝置32與第一側向離子風發生裝置31的結構相同,因此這里不再贅述。
本領域技術人員還應理解,本發明實施例中所稱的“上”、“下”、“內”、“外”、“豎直”、“水平”、“前”、“后”等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關系的用語是以空調室內機1的實際使用狀態為基準而言的,這些用語僅是為了便于描述和理解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部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
至此,本領域技術人員應認識到,雖然本文已詳盡示出和描述了本發明的多個示例性實施例,但是,在不脫離本發明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仍可根據本發明公開的內容直接確定或推導出符合本發明原理的許多其他變型或修改。因此,本發明的范圍應被理解和認定為覆蓋了所有這些其他變型或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