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涂裝干燥方法及適合用于該方法的汽車車身的涂裝工序用車門偏移裝置。
背景技術:
在汽車車身的涂裝線上,以生產性提高或配色為目的,在將車門或發動機罩等帶蓋零件安裝在車身外殼主體上的狀態下,進行電沉積涂裝、中涂層涂裝及上涂層涂裝、防銹處理等各種處理。在中涂層涂裝及上涂層涂裝中,將作為被涂物的汽車車身載放在涂裝臺車上,在涂裝室內邊搬送邊涂布涂料,之后緊接著,將汽車車身連涂裝臺車一起搬入涂裝干燥爐進行濕涂膜的烘烤干燥。在涂裝線使用的涂裝干燥裝置是在隧道形狀的干燥爐體上設有熱風的進氣管道,向在干燥爐體內搬送的汽車車身的整體吹附熱風,將濕涂膜進行烘烤干燥(專利文獻1)。
專利文獻1:(日本)特公平6-225號公報
汽車車身使用烘烤固化型涂料,例如在中涂層涂料或上涂層涂料中,140℃×20分保持被設為固化涂膜的品質保證的基準。但是,在現有的涂裝干燥裝置中,與容易吹附熱風的外殼部相比,在汽車車身的構造上,熱風難以繞圈進入門的鉸鏈周圍等狹窄部。因此,關于狹窄部,存在難以滿足上述的140℃×20分保持這樣的品質保證基準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要解決的課題是提供一種遍及汽車車身的整體,可滿足濕涂膜的干燥條件的涂裝干燥方法及汽車車身的涂裝工序用車門偏移裝置。。
本發明的涂裝干燥方法,在汽車車身的車身外殼主體的鉸鏈聯接部與側門的鉸鏈聯接部之間安裝有鉸鏈及車門偏移部件,邊將汽車車身暴露在熱風環境中邊進行搬送,并且將涂布在汽車車身的濕涂膜干燥,其中,將車門偏移部件安裝在鉸鏈與車身外殼主體或側門之間,加長成車狀態下的車身外殼主體的鉸鏈聯接部與側門的鉸鏈聯接部的距離,由此,解決上述課題。
根據本發明,通過將車門偏移部件安裝在鉸鏈與車身外殼主體或側門之間,車身外殼主體的鉸鏈聯接部與側門的鉸鏈聯接部的距離比成車狀態時變長。因此,在成車狀態下,由于在狹窄的鉸鏈附近形成充分的間隙,故而將汽車車身暴露于熱風環境時,在鉸鏈附近也會繞圈進入充分的熱風。其結果,遍及汽車車身的整體能夠滿足濕涂膜的干燥條件。
附圖說明
圖1a是表示應用本發明的上涂層涂裝干燥方法的一實施方式的涂裝線的一例的整體工序圖;
圖1b是表示應用本發明的上涂層涂裝干燥方法的一實施方式的涂裝線的另一例的整體工序圖;
圖2a是表示將本發明一實施方式的汽車車身搭載于涂裝臺車上的狀態的側面圖;
圖2b是從室內側觀察本發明一實施方式的汽車車身的前門的正面圖;
圖2c是從室內側觀察本發明一實施方式的汽車車身的前門的正面圖;
圖2d是成車狀態(未安裝車門偏移部件的狀態)的沿著圖2a的2d-2d線的剖面圖,是表示包括前柱、前門及鉸鏈的狹窄部的一例的剖面圖;
圖2e是成車狀態(未安裝車門偏移部件的狀態)的沿著圖2a的2e-2e線的剖面圖,是表示包括中柱、后門及鉸鏈的狹窄部的一例的剖面圖;
圖2f是表示圖2b、圖2c的鉸鏈的一例的分解立體圖;
圖2g是從車身外殼主體的后方觀察本發明一實施方式的、將成車狀態的汽車車身的前門打開的狀態的圖;
圖2h是表示本發明一實施方式的汽車車身的成車狀態的側門的打開情況的平面圖;
圖3是表示本發明一實施方式的上涂層涂裝干燥裝置的干燥爐主體的側面圖;
圖4a是沿著圖3的4a-4a線的剖面圖;
圖4b是圖3的主要部分平面圖;
圖5a是安裝了車門偏移部件的狀態的沿著圖2a的2d-2d線的剖面圖,是表示包括前柱、前門及鉸鏈的狹窄部的一例的剖面圖;
圖5b是安裝了車門偏移部件的狀態的沿著圖2a的2e-2e線的剖面圖,是表示包括中柱、后門及鉸鏈的狹窄部的一例的剖面圖;
圖5c是表示安裝了車門偏移部件的狀態的包括前柱的側護板、前門及鉸鏈的一例的立體圖;
圖5d是表示安裝了車門偏移部件的狀態的汽車車身的平面圖;
圖5e是沿著圖2a的5e-5e線的剖面圖;
圖5f是表示本發明一實施方式的上涂層涂裝干燥裝置中使用的車門擋塊夾具的一例的立體圖;
圖5g是沿著圖5f的5g-5g線的剖面圖,是表示車門擋塊夾具的安裝狀態的剖面圖;
圖6a是另一實施方式的安裝了車門偏移部件的狀態的沿著圖2a的2d-2d線的剖面圖,是表示包括前柱、前門及鉸鏈的狹窄部的一例的剖面圖;
圖6b是另一實施方式的安裝了車門偏移部件的狀態的沿著圖2a的2e-2e線的剖面圖,是表示中柱、后門及鉸鏈的狹窄部的一例的剖面圖;
圖7是表示本發明一實施方式的上涂層涂裝室及上涂層涂裝干燥裝置的側門的開關狀態的平面圖。
標記說明
prl:沖壓成形線
wl:車身裝配(焊接)線
asl:車輛裝配(裝備)線
pl:涂裝線
p1:下涂層工序(電沉積工序)
p11:電沉積預處理工序
p12:電沉積涂裝工序
p13:電沉積干燥工序
p2:密封工序
p3:中涂層工序
p31:中涂層涂裝工序
p32:中涂層干燥工序
p4:水磨工序
p41:水磨干燥工序
p5:上涂層工序
p51:上涂層涂裝工序
p52:上涂層干燥工序
p6:涂完檢查工序
p7:中涂層·上涂層工序
p71:中涂層·上涂層涂裝工序
p72:中涂層·上涂層干燥工序
d/l:升降機
b:車身外殼(被涂物)
b1:車身外殼主體
b2:前門開口部
b3:后門開口部
b4:前柱
b5:中柱
b6:前車底
b7:后車底
b8:上邊梁
b9:側邊梁
b10:后柱
b11:前擋泥板
b12:后擋泥板
b13:車頂
f:發動機罩
t:后行李箱蓋
d:側門
d1:前門
h1(h):鉸鏈
h11、h12:鉸鏈托架
h13:鉸鏈銷
d2:后門
h2(h):鉸鏈
h21、h22:鉸鏈托架
h23:鉸鏈銷
bt11、bt12、bt21、bt22:螺栓
nt11、nt12、nt21、nt22:螺母
n1、n2:狹窄部
1:上涂層涂裝干燥裝置
10:干燥爐主體
11:入口側的向上傾斜部
12:高地板部
13:出口側的向下傾斜部
14:頂面
15:側面
16:地板
20:熱風進氣裝置
21:進氣風扇
22:進氣過濾器
23:噴槍
24:進氣管道
25:第1熱風吹出口
26:第2熱風吹出口
30:排氣裝置
31:排氣風扇
32:排氣過濾器
33:排氣管道
34:排氣吸入口
40:搬送帶
41:軌道
50:涂裝臺車
51:基臺
52:前附件
53:后附件
54:車輪
60:車門擋塊夾具
61:抵接部
70:車門偏移部件
71:螺栓
72:螺母
具體實施方式
在以下的實施方式中,舉出應用了本發明的涂裝干燥方法及汽車車身的涂裝工序用車門偏移裝置的上涂層涂裝干燥裝置1為例,說明本發明的最佳實施方式,但本發明的涂裝干燥方法及汽車車身的涂裝工序用車門偏移裝置除了上涂層涂裝干燥裝置以外,還可應用于中涂層涂裝干燥裝置、下涂層涂裝干燥裝置(電沉積涂裝干燥裝置)、或者后述的中涂層·上涂層干燥裝置。即,本發明的涂裝干燥方法的宗旨是,使用另一本發明的涂裝工序用車門偏移裝置使側門偏移,在該狀態下,至少使上涂層涂裝干燥裝置等涂裝干燥裝置通過。
本實施方式的上涂層涂裝干燥裝置1是構成涂裝線pl的裝置之一,是用于使涂布在搭載于涂裝臺車50上的車身外殼b(也稱作汽車車身b)的上涂層涂膜干燥且對該汽車車身b進行烘干的裝置。在以下的說明中,首先說明汽車的生產線和涂裝線pl的概略,之后,對汽車車身b和上涂層涂裝干燥裝置1進行詳細地說明。
汽車的生產線主要由沖壓成形線prl、車身裝配線(也稱為焊接線)wl、涂裝線pl、車輛裝配線(也稱為裝備線)asl這四條線構成。在沖壓成形線prl上,分別沖壓成形構成汽車車身b的各種護板,并以沖壓單品的狀態向車身裝配線wl搬送。在車身裝配線wl上,在前車身、車身中地板、車身后地板及車身側部這樣的汽車車身各自的每個部位裝配子組件,對被裝配的前車身、車身中地板及車身后地板的規定部位實施焊接,裝配下車身,對下車身焊接車身側部和車身頂蓋,裝配車身外殼主體b1(是指除帶蓋零件之外的車身外殼)。最后,對于車身外殼主體b1,經由鉸鏈h安裝事先裝配好的發動機罩f、側門d1、d2、后行李箱蓋t(或后門)等帶蓋零件。而且,經過涂裝線pl之后向車輛裝配線asl搬送,向涂完車身外殼組裝發動機、變速箱、懸架裝置、內裝零件等各種汽車零件。此外,如后述,在經由鉸鏈向車身外殼主體b1安裝帶蓋零件的車身裝配線上,也可以安裝涂裝工序用車門偏移裝置(以下也稱作車門偏移部件70)。
接下來,對涂裝線pl的主要構成進行說明。圖1a及圖1b都是表示包括應用了本發明的涂裝干燥方法的上涂層涂裝干燥裝置的涂裝線pl的整體工序圖。圖1a所示的實施方式的涂裝線pl是下涂層涂裝、中涂層涂裝工序及上涂層涂裝三涂層三干燥涂裝法的涂裝線。與此相對,圖1b所示的實施方式的涂裝線pl是在同一涂裝室,用濕噴濕工藝(在未固化涂膜上涂布涂料的方法,以下相同)涂裝中涂層涂料和上涂層涂料,在將這些中涂層涂膜和上涂層涂膜在同一涂裝干燥爐中同時進行烘干的三涂層二干燥涂裝法的涂裝線。在這樣地涂裝法不同的涂裝線中均能夠應用本發明的涂裝干燥方法。此外,將這些三涂層三干燥涂裝法或三涂層二干燥涂裝法進行了變形的、進行兩次中涂層涂裝工序的四涂層涂裝法或、上涂層涂裝色為雙色調的特殊色的情況下,通過改變這種典型的涂裝線pl的一部分也能夠應用本發明的涂裝干燥方法。以下,并行地對圖1a及圖1b的涂裝線進行說明,關于共通的構成,標注同一標記并參照圖1a的涂裝線進行說明,對于圖1a及圖1b的兩涂裝線的不同的構成,參照圖1b說明其不同點。
圖1a所示的實施方式的涂裝線pl具備:下涂層工序p1、密封工序p2、中涂層工序p3、水磨工序p4、上涂層工序p5、涂完檢查工序p6。與此相對,圖1b所示的實施方式的涂裝線pl具備下涂層工序p1、密封工序p2、中涂層·上涂層工序p7、涂完檢查工序p6。即,在圖1b的涂裝線pl中,圖1a所示的中涂層涂裝工序p31和上涂層涂裝工序p51這兩個工序,以圖1b的中涂層·上涂層涂裝工序p71這一個工序進行,同樣地,圖1a所示的中涂層干燥工序p32和上涂層干燥工序p52這兩個工序,以圖1b的中涂層·上涂層干燥工序p72這一個工序進行。關于圖1b的中涂層·上涂層工序p7,將在后文中進行說明。
如圖1a及圖1b所示,下涂層工序p1具備電沉積預處理工序p11、電沉積涂裝工序p12、電沉積干燥工序p13。在電沉積預處理工序p11中,通過升降機d/l從車身裝配線wl的臺車移放至涂裝掛鉤(省略圖示)上的汽車車身b(白車身),通過高架輸送機以規定的間距、規定的搬送速度被連續地搬送。此外,在后文中對汽車車身b的構成進行說明。
電沉積預處理工序p11省略圖示,通常具備脫脂工序、水洗工序、表面調整工序、合成覆膜形成工序、水洗工序及脫水工序。由于在搬入涂裝線pl的汽車車身b上附著有在沖壓成形線prl或車身裝配線wl中因沖壓油或焊接而產生的鐵粉或其它的塵埃,故而在脫脂工序及水洗工序中,要將它們清洗去除。在表面調整工序中,在汽車車身b的表面吸附表面調整劑成分,使下一工序的合成覆膜形成工序中的反應起點數增加。吸附的上面調整劑成分成為覆膜結晶的核,加速了覆膜形成反應。在合成覆膜形成工序中,通過將汽車車身b浸漬在磷酸鋅等合成處理液中而在汽車車身b的表面形成合成覆膜。在水洗工序及脫水工序中,對汽車車身b進行水洗并進行干燥。
在電沉積涂裝工序p12中,被實施了電沉積預處理工序p11進行的預處理的汽車車身b,通過高架輸送機以規定的間距、規定的搬送速度被連續地搬送。然后,將汽車車身b浸漬在填滿了電沉積涂料的船型的電沉積槽中,在設于電沉積槽內的多個電極板與汽車車身b(具體而言,具有導電性的涂裝掛鉤)之間施加高電壓。由此,通過電沉積涂料的電泳作用在汽車車身b的表面形成電沉積涂膜。作為電沉積涂料,可示例以多胺樹脂等環氧類樹脂為基體樹脂的熱固化型涂料。此外,作為該電沉積涂料,在防銹方面優選使用在電沉積涂料側施加正極高電壓的陽離子型電沉積涂料,但也可以使用在汽車車身b側施加正極高電壓的陰離子型電沉積涂料。
從電沉積涂裝工序p12的電沉積槽取出的汽車車身b被搬送至水洗工序,使用工業用水或純水將附著在汽車車身b的電沉積涂料沖洗掉。此時,取出時從電沉積槽帶出來的電沉積涂料在該水洗工序中也被回收。在結束水洗處理的階段,在汽車車身b的表面及袋構造部內形成有膜厚10μm~35μm左右的未干燥的電沉積涂膜。當完成電沉積涂裝工序p12時,搭載于涂裝掛鉤上的汽車車身b由升降機d/l移放至涂裝臺車50(參照圖2a在后文中進行說明)。此外,也可以將圖1a及圖1b所示的設置于電沉積涂裝工序p12和電沉積干燥工序p13之間的升降機d/l,設置于電沉積干燥工序p13和密封工序p2之間,電沉積干燥工序p13內,以將汽車車身搭載于涂裝掛鉤的狀態搬送汽車車身。
在電沉積干燥工序p13中,搭載于涂裝臺車上的汽車車身b通過地面輸送機以規定的間距、規定的搬送速度被連續地搬送。然后,通過將例如160℃~180℃的溫度保持15分~30分鐘進行烘干干燥,由此在汽車車身b的內外殼及袋構造部內形成膜厚10μm~35μm的已干燥的電沉積涂膜。此外,從電沉積干燥工序p13到涂完檢查工序p6,通過地面輸送機連續地搬送搭載有汽車車身b的涂裝臺車50,但各工序中的涂裝臺車50的搬送間距和搬送速度設為與其工序相應的搬送間距和搬送速度。為此,地面輸送機由多個搬送帶構成,各工序中的搬送間距和搬送速度被設定為規定的值。
在本說明書及權利要求書中,在稱為電沉積涂料、中涂層涂料及上涂層涂料等“涂料”的情況下,是指向被涂物進行涂裝前的液體狀態,在稱為電沉積涂膜、中涂層涂膜及上涂層涂膜等“涂膜”的情況下,是指被涂裝在被涂物上成為膜狀的未干燥(濕)或干燥狀態,這樣對兩者進行區分。另外,在本說明書及權利要求書中,所謂上游側及下游側是指,以作為被涂物的汽車車身b的搬送方向為基準的上游及下游。
在密封工序p2(包括下涂層工序及抗石擊涂層工序)中,搬送形成有電沉積涂膜的汽車車身b,在鋼板接縫或鋼板邊緣部涂布有以防銹或補白為目的氯乙烯系樹脂制密封材料。在下涂層工序中,在汽車車身b的車輪罩或地板背面涂布有氯乙烯樹脂類的抗碎裂材料。在抗石擊涂層工序中,在側邊梁、擋泥板或門等車身外殼下部涂布有聚酯類或聚氨基甲酸乙酯類樹脂制抗碎裂材料。此外,這些密封材料或抗碎裂材料在專用的干燥工序或接下來要描述的中涂層干燥工序p32中進行固化。
圖1a的涂裝線pl的中涂層工序p3具備中涂層涂裝工序p31和中涂層干燥工序p32。在中涂層涂裝工序p31中,形成有電沉積涂膜的汽車車身b被搬送至中涂室,在中涂室,向發動機室·發動機罩內板·后行李箱蓋內板等汽車車身的內板部涂布添加有與該車輛的外殼色對應的著色顏料的內板涂裝用涂料。然后,向內板涂裝用涂膜以濕噴濕的方式在發動機罩外部、車頂、門外部、后行李箱蓋后部(或后門外部)等外殼部涂布中涂層涂料。此外,所謂外殼部是指從結束了裝備工序的成車的外側可看到的部分,所謂內板部是指從成車的外側看不到的部分。
在圖1a的涂裝線pl的中涂層干燥工序p32中,汽車車身b被搬送至中涂層干燥裝置。然后,未干燥的中涂涂膜通過例如在130℃~150℃的溫度保持15分~30分鐘而進行烘干檢查,在汽車車身b的外殼部形成膜厚15μm~35μm的中涂層涂膜。另外,在汽車車身b的內板部形成膜厚15μm~30μm的內板涂裝用涂膜。此外,內板涂裝用涂料及中涂層涂料是以丙烯樹脂、醇酸樹脂、聚酯樹脂等為基體樹脂的熱固化型涂料,也可以是水系涂料或有機溶劑類涂料的任一種。
在圖1a的涂裝線pl的水磨工序p4中,搬送直到中涂層工序p3為止完成的汽車車身b,使用干凈的水和研磨材料對形成于汽車車身b的中涂層涂膜的表面進行研磨。由此,中涂層涂膜和上涂層涂膜的涂膜密合性提高,并且,外殼部的上涂層涂膜的平滑性(涂層肌理及通透清晰度)提高。該水磨工序p4具備水磨干燥工序p41,在該水磨干燥工序p41中,汽車車身b從脫水干燥爐通過,由此使附著于汽車車身b的水分干燥。
圖1a的涂裝線pl的上涂層工序p5具備上涂層涂裝工序p51和上涂層干燥工序p52。在上涂層涂裝工序p51中,搬送完成了水磨工序p4及水磨干燥工序p41的汽車車身b。然后,在上涂層室內,在汽車車身b的外殼部涂布上涂層底涂料,在該上涂層底涂膜上以濕噴濕的方式在汽車車身b的外殼部涂布上涂層透明涂料。
上涂層底涂料及上涂層透明涂料以丙烯樹脂、醇酸樹脂、聚酯樹脂等為基體樹脂的涂料,也可以是水系涂料或有機溶劑類涂料的任一種。上涂層底涂料考慮到光亮性顏料的配向等拋光性,以重量比計稀釋成大約80%左右而進行涂裝(固體成分大約20%~40%),與此相對,上涂層透明涂料以重量比計稀釋成大約30%左右進行涂裝(固體成分大約70%~80%)。但是,一般來說,上涂層底涂料在涂布后的晾干工序(在室內,溶劑自然蒸發的靜置工序)中,涂漬固體成分上升至70%以上。
本實施方式的汽車車身b的外殼色是鋁、云母等包含各種光亮性顏料的金屬類外殼色,在汽車車身b涂布上涂層底涂料和上涂層透明涂料,但沒有特別限定。例如,汽車車身b的外殼色也可以是固體類外殼色。固體類外殼色是不包含光亮性顏料的涂裝色,該情況下,不必涂布上涂層底涂料,而是涂布上涂層固體涂料來代替上涂層透明涂料。作為這樣的上涂層固體涂料,可示例與上涂層底涂料或上涂層透明涂料同樣的基體樹脂的涂料。
在本實施方式的上涂層干燥工序p52中,在上涂室中涂布了上涂層涂料的汽車車身b被搬送給上涂層涂裝干燥裝置1。在該上涂層干燥工序p52中,汽車車身b在規定的條件下通過上涂層涂裝干燥裝置1,由此形成干燥的上涂層涂膜。此外,關于本實施方式的上涂層涂裝干燥裝置1及上涂層干燥工序p52的具體構成,將在后文中進行說明。
上涂層底涂膜的膜厚例如為10μm~20μm,上涂層透明涂膜的膜厚例如為15μm~30μm。汽車車身b的外殼色為固體類外殼色時,上涂層固體涂膜的膜厚例如為15μm~35μm。最后,完成涂裝的汽車車身(涂完車身)向涂完檢查工序p6搬送,進行評價涂膜外觀性或通透清晰度等的各種檢查。
另一方面,在圖1b所示的涂裝線pl中,設有中涂層·上涂層工序p7,代替圖1a所示的涂裝線pl的中涂層工序p3、水磨工序p4(包括水磨干燥工序p41)及上涂層工序p5。該實施方式的中涂層·上涂層工序p7具備中涂層·上涂層涂裝工序p71和中涂層·上涂層干燥工序p72。
在圖1b所示的涂裝線pl的中涂層·上涂層涂裝工序p71中,形成有電沉積涂膜的汽車車身b被搬送至中涂層·上涂層室,在中涂層·上涂層室的前半區,在發動機室、發動機罩內板、后行李箱蓋內板等汽車車身的內板部涂布添加了與其車輛的外殼色對應的著色顏料的內板涂裝用涂料。然后,在內板涂裝用涂膜上以濕噴濕的方式,在發動機罩外部、車頂、門外部、后行李箱蓋后部(或后門外部)等外殼部涂布中涂層涂料。接著,同樣地在中涂層·上涂層室的后半區,在汽車車身b的外殼部涂布上涂層底涂料,在該上涂層底涂膜上以濕噴濕的方式在汽車車身b的外殼部涂裝上涂層透明涂料。即,內板用涂料、中涂層涂料、上涂層底涂料及清漆涂料全部以濕噴濕方式涂裝,且在一個上涂層涂裝干燥爐內同時被烘干干燥。此外,為了抑制因重復涂裝濕涂膜而產生的不均勻缺陷或通透清晰度的降低,在涂裝了中涂層涂料之后或涂裝了上涂層底涂料之后,也可以設置使涂布于汽車車身b的濕涂膜的涂漬nv上升的晾干工序。該實施方式中使用的內板涂裝用涂料、中涂層涂料、上涂層底涂料及清漆涂料,與圖1a所示的涂裝線pl所使用的涂料同樣,是以丙烯樹脂、醇酸樹脂、聚酯樹脂等為基體樹脂的熱固化型涂料,也可以是水系涂料或有機溶劑類涂料的任一種。
接下來,對于本實施方式的涂裝線pl應用的汽車車身b的一例,參照圖2a~圖2h詳細地進行說明。圖2a是表示將本發明一實施方式的汽車車身b搭載于涂裝臺車50的狀態的側面圖,圖2b是從室內側觀察本發明一實施方式的汽車車身b的前門d1的正面圖,圖2c是從室內側觀察本發明一實施方式的汽車車身b的前門d2的正面圖,圖2d是成車狀態(未安裝門偏移部件70的狀態)下的沿著圖2a的2d-2d線的剖面圖,是表示包括前柱b4、前門d1及鉸鏈h1的狹窄部n1的一例的剖面圖,圖2e是成車狀態(未安裝門偏移部件70的狀態)下的沿著圖2a的2e-2e線的剖面圖,是表示包括中柱b5、后門d2及鉸鏈h2的狹窄部n2的一例的剖面圖,圖2f是表示圖2b、圖2c的鉸鏈h1、h2的一例的分解立體圖,圖2g是從車身外殼主體的后方觀察將本發明一實施方式的成車狀態的汽車車身b的前門d1打開的狀態的圖。圖2h是表示本發明一實施方式的汽車車身的成車狀態的側門的打開情況的平面圖。此外,所謂成車狀態的汽車車身b1是指,未安裝后述的車門偏移部件70,原本的汽車車身b1的狀態,是為了與本實施方式那樣安裝了車門偏移部件70而搬送上涂層涂裝干燥裝置1的狀態進行區分而使用的狀態。
本實施方式的汽車車身b如圖2a所示為4門轎車的車型,因此具備車身外殼主體b1和作為帶蓋零件的發動機罩f,前門d1、后門d2及后行李箱蓋t。在車身外殼主體b1的兩側面形成有前門開口部b2和后門開口部b3。前門開口部b2是由車身外殼主體b1的前柱b4、中柱b5、上邊梁b8、側邊梁b9劃定的開口。后門開口部b3是由車身外殼主體b1的中柱b5、后柱b10、上邊梁b8、側邊梁b9劃定的開口。以下,將前門開口部b2和后門開口部b3統稱作門開口部b2、b3。作為圖示的帶蓋零件的后行李箱蓋t根據汽車車身b的車型,有時也是后門。
本實施方式的汽車車身b如圖示為4門轎車的車型,因此側門d具有前門d1和后門d2。此外,在2門轎車或2門小轎車的情況下,只有前門d1及前門開口部b2,不設后門d2及后門開口部b3。本實施方式的前門d1以與前門開口部b2對應的方式配置,后門d2以與后門開口部b3對應的方式配置。本實施方式的包括前門d1及后門d2的側門d相當于本發明的側門的一例,在上述的2門轎車或2門小轎車的情況下,前門d1相當于本發明的側門的一例。
前門d1如圖2b及圖2d所示,在其前端部(汽車車身b的前側)的上下兩個部位設有鉸鏈h1。另外,后門d2如圖2c及圖2e所示,在其前端部(汽車車身b的前側)的上下兩個部位設有鉸鏈h2。用于將這些前門d1及后門d2開關自如地安裝在車身外殼b1上的鉸鏈h1,h2,雖然在形狀上稍有差異,但基本的構造是相同的,因此,在圖2f中表示一方的兩個鉸鏈h1,關于另一鉸鏈h2,標注與括弧內對應的標記而省略圖示。
如圖2f所示,鉸鏈h1具有兩個鉸鏈托架h11、h12和鉸鏈銷h13。鉸鏈托架h11經由焊接在前門d1的內護板上的螺栓bt11和螺母nt11進行安裝,鉸鏈托架h12經由焊接在車身外殼主體b1的前柱b4上的螺栓bt12和螺母nt12而進行安裝。鉸鏈銷h13插通于兩個鉸鏈托架h11、12的四個孔,通過鉚接或壓入而固定。由此,鉸鏈托架h11、h12以鉸鏈銷h13為中心可旋轉地連結。
在車身裝配線wl上,將鉸鏈銷h13插通兩個鉸鏈托架h11、12的四個孔,預裝配通過鉚接或壓入而固定的鉸鏈h1的子組件零件,將其搬入最后一個工序。而且,在將前門d1向車身外殼主體b1安裝之前,使用螺栓bt11和螺母nt11將該鉸鏈h1的子組件零件的一鉸鏈托架h11固定于前門d1上,之后,使用夾具等將前門d1安放在車身外殼主體b1的前門開口部b2,使用螺栓bt12和螺母nt12將另一鉸鏈托架h12固定于前柱b4。由此,前門d1通過以該鉸鏈銷h13為中心進行旋轉而可進行開關。此外,如上所述,也可以在該工序中安裝本實施方式的車門偏移部件70。
同樣地,如圖2f的括弧內的標記所示,鉸鏈h2也具有兩個鉸鏈托架h21、h22和鉸鏈銷h23。鉸鏈托架h21經由與后門d2焊接在一起的螺栓bt21和螺母nt21而進行安裝,鉸鏈托架h22經由與車身外殼主體b1的中柱b14焊接在一起的螺栓bt22和螺母nt22而進行安裝,鉸鏈銷h23插通于兩個鉸鏈托架h21、22的孔,通過鉚接或壓入而進行固定。由此,鉸鏈托架h21、h22以鉸鏈銷h23為中心可旋轉地連結。即,后門d2通過以鉸鏈銷h23為中心進行旋轉,可進行開關。以下,將鉸鏈h1和鉸鏈h2稱作鉸鏈h。
本實施方式的汽車車身b在其成車狀態下,如圖2d及圖2e圖2g以及圖2h所示,在車身外殼主體b1與側門d之間形成有間隔狹小的狹窄部n1、n2。具體而言,如圖2d、圖2g及圖2h所示,在車身外殼主體b1的前柱b4和前門d1的鉸鏈h1的附近形成有間隔狹小的狹窄部n1,如圖2e及圖2h所示,在車身外殼主體b1的中柱b5和后門d2的鉸鏈h2的附近形成有間隔狹小的狹窄部n2。特別是鉸鏈h1、h2的附近,無論前門d1或后門d2的開關狀態,鉸鏈h1、h2都成為妨礙,來自涂裝干燥裝置1的熱風難以進入,在構造上,與汽車車身b的外殼部相比,難以被加熱。因此,是難以將設為涂膜的品質保證基準的規定溫度保持規定時間以上的部位。此外,圖2d及圖2e所示的“×”記號為上涂層涂裝的范圍,相同地,標記ws是為了將側門d1、d2和門開口部b2、b3之間進行密封而安裝在側門d1、d2上的密封條。特別是,自密封條ws起室外側的涂裝范圍對生銹環境嚴格,是除了美觀的質量以外,還要求涂膜的密合性等涂裝品質的部位。
返回圖2a,上述的汽車車身b在被搭載于涂裝臺車50的狀態下,從圖1a及圖1b的電沉積干燥工序p13搬送到涂完檢查工序p6。本實施方式的涂裝臺車50在平面圖中為矩形的框體,具有由能夠支承汽車車身b的程度的剛體構成的基臺51、設于該基臺51的下面的四個車輪54、設于該基臺51的上面的兩個前附件52及兩個后附件53。左右的前附件52分別支承汽車車身b的左右的前車底b6(前縱梁等),左右的后附件53分別支承汽車車身b的左右的后車底b7(后縱梁等)。由這四個附件52、53水平地支承汽車車身b。四個車輪54沿著鋪設于搬送帶40的左右的軌道41進行自轉。此外,詳細情況如后述,在本實施方式中,在上涂層涂裝干燥裝置1的內部進行搬送的情況下,汽車車身b向前搬送。即,就圖2a所示的搭載狀態而言,涂裝臺車50及汽車車身b朝向左方搬送。但是,也可以向后搬送汽車車身b。
接下來,對本實施方式的上涂層涂裝干燥裝置1進行說明。圖3是表示本發明一實施方式的上涂層涂裝干燥裝置的概略構成的側面圖,圖4a是沿著圖3的4a-4a線的剖面圖,圖4b是圖3的主要部分平面圖。
本實施方式的上涂層涂裝干燥裝置1如圖3及圖4a所示,具備干燥爐主體10、熱風進氣裝置20、排氣裝置30。本實施方式的干燥爐主體10如圖3的側面圖所示,是設為包括入口側的向上傾斜部11、出口側的向下傾斜部13、這些向上傾斜部11和向下傾斜部13之間的高地板部12的山形干燥爐。另外,如圖4a的剖面圖所示,是具有頂面14和左右一對側面15、15和地板16的矩形的干燥爐。但是,也可以是平型爐。在圖3的側面圖中,左側為上涂層室末端的上涂層凝固區及干燥爐主體10的入口側,右側為干燥爐主體10的出口側,搭載于涂裝臺車50上的汽車車身b從圖3的左朝向右而向前搬送。即,在本實施方式的上涂層涂裝干燥裝置1內進行搬送的汽車車身b向圖2a所示的左方搬送。但是,也可以將汽車車身b向后搬送。
干燥爐主體10的高地板部12的地板16的高度設為與干燥爐主體10的入口的開口上端緣的高度或干燥爐主體10的出口的開口上端緣的高度大致相同的高度。由此,能夠抑制供給至高地板部12的熱風從入口或出口跑向干燥爐主體10外的情況。另外,在干燥爐主體10的地板16上,沿著干燥爐主體10的延伸方向,且與地板16平行地鋪設有搬送搭載有汽車車身b的涂裝臺車50的搬送帶40。
熱風進氣裝置20是向干燥爐主體10的高地板部12內供給生成的熱風的設備,如圖4a所示,具備進氣風扇21、進氣過濾器22、噴槍23、進氣管道24、第1熱風吹出口25、第2熱風吹出口26。進氣風扇21是將從外部吸入的空氣供給至干燥爐主體10的高地板部12的內部的設備。進氣過濾器22與進氣風扇21的1次側(吸入空氣的一側)連接,將從外部吸入的空氣過濾,將塵土等分離。由此,干凈的空氣被進氣風扇21吸入。噴槍23與進氣風扇21的2次側(排出空氣的一側)連接,將從進氣風扇21排出的空氣加熱至規定溫度。由此,被吸入的空氣作為熱風被供給至干燥爐主體10的高地板部12內。
進氣管道24如圖4a所示,沿著汽車車身b的搬送方向分別配置于干燥爐主體10的高地板部12的頂面14及左右的側面15、15。第1熱風吹出口25及第2熱風吹出口26由沿著配置于干燥爐主體10的高地板部12內的進氣管道24的延伸方向以規定間隔形成的多個矩形狀微縫(開口)和根據需要設于該微縫中的風向板構成。第1熱風吹出口25及第2熱風吹出口26設置為,使各個微縫的開口或風向板朝向干燥爐主體10的中央部或規定部位(上述的狹窄部n1、n2),由此,使得由進氣風扇21供給的熱風向在干燥爐主體10內搬送的汽車車身b的規定部位吹附。特別是,第1熱風吹出口25,理想的是,如圖4b的平面圖所示,從與汽車車身b的搬送方向相對的斜前方朝向鉸鏈h1、h2及后述的車門偏移部件70吹附熱風。
在本實施方式的干燥爐主體10的高地板部12中,也可以將入口側的升溫區的進氣管道24和出口側的保持區的進氣管道24絕緣,分別設置進氣風扇21和進氣過濾器22和噴槍23,控制向被絕緣的各區進氣的熱風的溫度或流量。
排氣裝置30如圖4a所示,是用于將在干燥爐主體10內蒸發的溶劑排出系統外的設備,具備排氣風扇31、排氣過濾器32、排氣管道33、排氣吸入口34。排氣風扇31是吸引干燥爐主體10內的熱風,并將其排出該干燥爐主體10的系統外或使其在熱風進氣裝置20的一次側進行循環的裝置,起到去除干燥爐主體10內的塵埃等的作用和調整熱風壓的作用。排氣過濾器32設于排氣風扇31的2次側(熱風的排出側)。熱風被排氣風扇31吸引,在排氣過濾器32通過而排出系統外或返回熱風進氣裝置20。排氣管道33沿著汽車車身b的搬送方向分別設于干燥爐主體10的左右側面15、15。排氣吸入口34由在配置于干燥爐主體10內的排氣管道33內以規定間隔形成的微縫構成。
本實施方式的鋪設于干燥爐主體10的搬送帶40如圖3所示,在干燥爐主體10的入口側的向上傾斜部11,沿著該向上傾斜部11的地板16向上傾斜,在干燥爐主體10的出口側的向下傾斜部13,沿著該向下傾斜部13的地板16向下傾斜。另外,在干燥爐主體10的高地板部12,沿著該高地板部12的地板16(水平配置)水平地鋪設。
第2熱風吹出口26如圖4a所示,在干燥爐主體10的左右的側面15、15的進氣管道24、24的上方及下方分別設置。第2熱風吹出口26的構成也可以是,在其前端包括作為風向板的一種的導向部。設于上方側的第2熱風吹出口26在上游側且朝向斜下方開口,設于下方側的第2熱風吹出口26在上游側且朝向斜上方開口。作為結果,該第2熱風吹出口26設置為,在汽車車身b從該第2熱風吹出口26前通過時,開口指向在車身外殼主體b1安裝側門d的鉸鏈h附近的狹窄部n1、n2。
由于第2熱風吹出口26朝向上游側開口,因此容易朝向在將側門d偏移的狀態下搬送的汽車車身b的鉸鏈h附近吹附熱風。另外,由于第2熱風吹出口26設于側面15、15的上方及下方,從而,來自設于上方的第2熱風吹出口26的熱風主要向鉸鏈h附近的上側吹附,來自設于下方的第2熱風吹出口26的熱風主要向鉸鏈h附近的下側吹附,故而能夠使鉸鏈h附近的狹窄部n1、n2均勻地干燥。
設于左右的側面15、15的第1熱風吹出口25設置為,在汽車車身b從該第1熱風吹出口25前通過時,開口或風向板指向汽車車身b的前擋泥板b11、側門d及后擋泥板b12的外殼部。特別是,如上所述,理想的是,第1熱風吹出口25如圖4b的平面圖所示,從與汽車車身b的搬送方向相對的斜前方朝向鉸鏈h1、h2及后述的車門偏移部件70吹附熱風。
設于頂面14的第1熱風吹出口25設置為,在汽車車身b從該第1熱風吹出口25前通過時,開口或風向板指向汽車車身b的發動機罩f,車頂b13及后行李箱蓋t的外殼部。熱風通過這樣設置的第1熱風吹出口25向汽車車身b的整體吹附,保持包括外殼部的汽車車身b整體的溫度。
接下來,對本實施方式的車門偏移部件70進行說明。圖5a是安裝了車門偏移部件70的狀態下的沿著圖2a的2d-2d線的剖面圖,是表示包括前柱b4、前門d1及鉸鏈h1的狹窄部n1的一例的剖面圖,圖5b是安裝了車門偏移部件70的狀態下的沿著圖2a的2e-2e線的剖面圖,是表示包括中柱b5、后門d2及鉸鏈h2的狹窄部n2的一例的剖面圖,圖5c是表示安裝了車門偏移部件70的狀態下的包括前柱b4的側護板、前門d1及鉸鏈h1的一例的立體圖,圖5d是表示安裝了車門偏移部件70的狀態下的汽車車身b的平面圖,圖5e是沿著圖2a的5e-5e線的剖面圖。
本實施方式的車門偏移部件70如圖5c所示由矩形平板的導電性材料、例如鋼板構成,在一端形成有與鉸鏈h1(或h2)的鉸鏈托架h12(或h22)的通孔對應的通孔。另外,在另一端形成有與前門d1(或d2)側的螺栓bt12(或bt22,成車的狀態下為插通鉸鏈托架h12(或h22)的通孔的螺栓)對應的通孔。而且,如圖5a所示,對于前門d1,使用與前柱b4焊接在一起的螺栓bt11和螺母nt11將鉸鏈h1的一鉸鏈托架h11固定,使用螺栓71及螺母72將另一鉸鏈托架h12固定在車門偏移部件70的一端。而且,使用螺母nt12將車門偏移部件70的另一端固定在與前門d1焊接在一起的螺栓bt12上。另外,對于后門d2,如圖5b所示,使用與中柱b5焊接在一起的螺栓bt21和螺母nt21將鉸鏈h2的一鉸鏈托架h21固定,使用螺栓71及螺母72將另一鉸鏈托架h22固定在車門偏移部件70的一端。而且,使用螺母nt22將車門偏移部件70的另一端固定在與后門d2焊接在一起的螺栓bt22上。
從車門偏移部件70的一端到另一端的長度可根據使車門d1、d2偏移怎樣的程度、是否增大狹窄部n1、n2的間隔進行選定。即,如果越加長從車門偏移部件70的一端到另一端的長度,車門d1、d2的鉸鏈h1、h2周圍的狹窄部n1、n2的間隔越變大,變得不再是狹窄部。但是,若這樣的偏移量過于增大,汽車車身b的車寬就會變大,所以必須加大設置于涂裝線pl上的各種設備的寬度尺寸。另外,若過于增大偏移量,在中涂層涂裝工序或上涂層涂裝工序中與側門d的部分與涂裝噴槍的距離變得不同,所以可能破壞涂裝操作性。因而,本實施方式的車門偏移部件70的偏移量設為可滿足狹窄部n1、n2的干燥條件的最短距離為好。
向鉸鏈h與側門d之間安裝本實施方式的車門偏移部件70時,如圖5a所示,對于前門d1而言,相比圖2d所示的成車狀態下的距離l1,車身外殼主體b1側的鉸鏈聯接部即螺栓bt11與前門d1的鉸鏈聯接部即螺栓bt12的距離l1變長。另外,同樣地,對于后門d2而言,相比圖2e所示的成車狀態下的距離l2,車身外殼主體b1側的鉸鏈聯接部即螺栓bt21與后門d2的鉸鏈聯接部即螺栓bt22的距離l2變長。
另外,在將本實施方式的車門偏移部件70安裝在鉸鏈h與側門d之間的情況下,為圖5d所示的4門轎車型的汽車車身b時,前門d1的后端和后門d2的前端接近,在此形成另外的狹窄部,所以,如圖5d及圖5e所示,將前門d1及后門d2分別以稍微打開的狀態進行固定。此時的前門d1及后門d2的開度θ1、θ2因前門d1及后門d2的長度而不同,但理想的是設為例如5~30°,以在上述的前門d1的后端與后門d2的前端之間形成100~300mm左右的間隙。
為了將這樣的側門d1、d2的開度固定,理想的是,至少在搬入上涂層涂裝干燥裝置1前的工序中,在汽車車身b安裝圖5f及圖5g所示的車門擋塊夾具60。另外,當側門d1、d2關閉至關閉界限時,車門內護板或車門窗框碰到車身外殼主體b1的車門開口部b2、b3,或產生任何變形或受到損傷,但通過安裝該車門擋塊夾具60,能夠防止變形或受傷的情況。圖5f及圖5g所示的車門擋塊夾具60安裝在側邊梁b9的孔b91和凸緣b92,是用于以不會使側門d關閉至關閉界限的方式與被車門內護板的裝備零件隱藏的部位抵接的夾具。本例的車門擋塊夾具60設有由磁鐵材料構成的抵接部61,抵接部61吸附由鋼板構成的車門內護板,利用該抵接部61的磁力將側門d維持在關閉狀態。
在圖5a及圖5b所示的車門偏移部件70中,將鉸鏈h1安裝在前柱b4上,將車門偏移部件70安裝在該鉸鏈h1的鉸鏈托架h12與前門d1之間,但也可以將鉸鏈h1安裝在前門d1上,將車門偏移部件70安裝在該鉸鏈h1的鉸鏈托架h11與前柱b4之間。圖6a是安裝了另一實施方式的車門偏移部件70的狀態的沿著圖2a的2d-2d線的剖面圖,是表示包括前柱b4、前門d1及鉸鏈h1的狹窄部n1的一例的剖面圖,圖6b是安裝了另一實施方式的車門偏移部件70的狀態的沿著圖2a的2e-2e線的剖面圖,是表示包括中柱b5、后門d2及鉸鏈h2的狹窄部n2的一例的剖面圖。這種情況的車門偏移部件70不是矩形平板狀的鋼板,而是兩端分別被彎折的形狀的鋼板,但起到與圖5a及圖5b所示的車門偏移部件70同樣的作用效果。
圖6a及圖6b所示的實施方式的車門偏移部件70是將矩形平板的導電性材料、例如鋼板的兩端向相同的方向彎折而形成,在一端的凸緣形成有與前門d1(或d2)側的螺栓bt12(或bt22,在成車的狀態下插通鉸鏈托架h12(或h22)的通孔的螺栓)對應的通孔。另外,在另一端的凸緣形成有與鉸鏈h1(或h2)的鉸鏈托架h12(或h22)的通孔對應的通孔。關于前門d1,如圖6a所示,使用螺母nt11將車門偏移部件70的一端的凸緣固定在與前柱b4焊接在一起的螺栓bt11上,使用螺栓71及螺母72將車門偏移部件70的另一端的凸緣固定在鉸鏈h1的一鉸鏈托架h11上。另外,使用螺母nt12將鉸鏈h1的另一鉸鏈托架h12固定在與前門d1焊接在一起的螺栓bt12上。
另外,關于后門d2,如圖6b所示,使用螺母nt21將車門偏移部件70的一端的凸緣固定在與中柱b5焊接在一起的螺栓bt21上,使用螺栓71及螺母72將車門偏移部件70的另一端的凸緣固定在鉸鏈h2的一鉸鏈托架h21上。另外,使用螺母nt22將鉸鏈h21的另一鉸鏈托架h22固定在與后門d2焊接在一起的螺栓bt22上。
本實施方式的車門偏移部件70的安裝工序至少在涂裝干燥裝置之前是必需的。例如,就圖1a所示的涂裝線pl而言,為上涂層干燥工p52之前或中涂層干燥工序p32之前為好。另外,就圖1b所示的涂裝線pl而言,為中上涂層干燥工序p72之前為好。作為其一例,可列舉出在車身裝配線wl的鉸鏈安裝工序中安裝車門偏移部件70,在使側門d如圖5d所示地偏移且稍打開的狀態下搬送到下涂層工序p1~涂完檢查工序p6的實施方式。在該情況下,在涂完檢查工序p6或車輛裝配線asl上將車門偏移部件70拆下,在本來的鉸鏈h的安裝位置安裝該鉸鏈h。
作為車門偏移部件70的安裝工序的另一例,在圖1a所示的涂裝線pl上,可列舉出下涂層工序p1與密封工序p2之間的工序x1、密封工序p2與中涂工序p3之間的工序x2、水磨干燥工序p41(省略該工序的情況下,為中涂工序p3)與上涂層涂裝工序p51之間的工序x3等。另外,在圖1b所示的涂裝線pl上,可列舉出下涂層工序p1與密封工序p2之間的工序x1、密封工序p2和中涂層·上涂層工序p7之間的工序x2等。
車門偏移部件70的安裝工序根據涂裝線pl、車身裝配線wl及車輛裝配線asl的各規格而適當選擇即可。如果在圖1a所示的水磨干燥工序p41(省略該工序的情況下,為中涂層工序p3)和上涂層涂裝工序p51之間的工序x3、或圖1b所示的密封工序p2與中涂層·上涂層工序p7之間的工序x2中安裝車門偏移部件70,則與在圖1a所示的上涂層涂裝工序p51與上涂層干燥工序p52之間的工序中進行安裝的情況相比,具有不需要在涂膜未干燥的狀態下把持側門d1、d2這樣的優點。另外,如果在圖1a及圖1b所示的下涂層工序p1與密封工序p2之間的工序x1中安裝車門偏移部件70,則除了上述情況的優點以外,還具有提高在密封工序中向車門折邊部涂布密封材料的涂布操作性的優點。進而,如果在車身裝配線wl上安裝車門偏移部件70,則除了上述情況的優點以外,還具有省略了拆卸臨時安裝在正規位置的鉸鏈h的操作的優點。另一方面,拆卸車門偏移部件70并將鉸鏈h安裝在正規位置的工序,也可以在涂完檢查工序或車輛裝配線asl的任一個進行,但如果在車輛裝配線asl上拆卸車門偏移部件70,直到拆下為止,側門d和車身外殼主體b1的間隙較大,故而具有可提高與狹窄部n1、n2周圍相關聯的零件的組裝操作性的優點。
圖7是表示本發明一實施方式的上涂層涂裝室(上涂層涂裝工序p51)及上涂層涂裝干燥裝置1(上涂層干燥工序p52)中的側門d1、d2的開關狀態的平面圖。在該情況下,車門偏移部件70可以在圖1a及圖1b所示的車身裝配線wl、工序x1、工序x2或工序x3的任一線上安裝。如圖7所示,在涂裝室內,在對汽車車身b的外殼進行涂裝的工序中將側門關閉,在對側門d1、d2的車門內板周圍進行涂裝的工序中將側門d1、d2開放,搬入到上涂層涂裝干燥裝置1時,如上所述將側門d1、d2固定在稍打開的狀態。
根據本實施方式的上涂層涂裝干燥方法及車門偏移部件70,起到以下的作用效果。
汽車車身b在其構造上,大體上是包含容易受到熱風的部位和難以受到熱風的部位而構成。例如,側門d的鉸鏈h1、h2附近的狹窄部n1、n2,即使在關閉側門d的狀態下向上涂層涂裝干燥裝置1流動,熱風也難以繞進去,不易升溫。與此相對,側門d的外部護板等外殼部容易直接吹附熱風,容易升溫。因此,若使上涂層涂裝干燥裝置1的熱風溫度或通過時間等設定條件與難以升溫的狹窄部n1、n2相吻合,容易升溫的外殼部不僅大幅超出品質保證基準而消耗無效的能量,而且因情況的不同,有時還有可能產生過烘干,反而使涂膜品質下降。認為若使上涂層涂裝干燥裝置1的熱風溫度或通過時間等設定條件與容易升溫的外殼部相吻合,狹窄部n1、n2的涂膜的干燥條件不能滿足品質保證基準,產生所謂的欠烘干,有可能產生涂膜性能的降低或涂膜剝落。
(1)在本實施方式中,使用車門偏移部件70將側門d自車身外殼主體b1偏移,使汽車車身b以該狀態暴露在熱風環境中,從而,包括狹窄部n1、n2在內能夠實現遍及汽車車身b的涂膜全域的干燥條件的均勻化,不僅能夠實現涂膜品質,還能夠節省能量。
(2)另外,如圖5d及圖5e以及圖5a及圖6b所示,只要將前門d1及后門d2分別以稍打開的狀態固定,前門d1的后端和后門d2的前端就接近,能夠防止在此產生另外的狹窄部的情況。
(3)另外,如圖4b所示,從與汽車車身b的搬送方向相對的斜前方朝向鉸鏈h1,h2及車門偏移部件70吹附熱風,從而,能夠對汽車車身b中最難滿足干燥條件的狹窄部n1、n2局部地輸送熱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