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涂裝干燥裝置及涂裝干燥方法。
背景技術:
汽車車身的涂裝線中,為了提高生產率及色調一致,在車身殼體主體上安裝有車門及發動機罩等蓋部件的狀態下進行電沉積涂裝、中涂涂裝及上涂涂裝、防銹處理等各種處理。中涂涂裝及上涂涂裝中,將成為被涂物的汽車車身載置于涂裝臺車,一邊在涂裝室內輸送一邊涂布涂料,并搬入涂裝干燥爐中進行濕涂膜的燒熱干燥。涂裝線中使用的涂裝干燥裝置在通道形狀的干燥爐體設置熱風的進氣管道,向在干燥爐體內輸送的汽車車身的整體吹附熱風,燒熱并干燥濕涂膜(專利文獻1)。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4-50021號公報
發明所要解決的課題
對汽車車身使用燒熱固化型涂料,但在例如中涂涂料及上涂涂料中,將保持140℃×20分鐘設為固化涂膜的質量保證的基準。但是,在現有的涂裝干燥裝置中,與容易吹附熱風的外板部相比,在汽車車身的構造上,熱風難以轉入車門的繞鉸鏈等的狹窄部。因此,存在狹窄部難以滿足上述的保持140℃×20分鐘的質量保證基準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課題在于,提供一種遍及汽車車身的整體可滿足濕涂膜的干燥條件的涂裝干燥裝置及涂裝干燥方法。
用于解決課題的方案
本發明的涂裝干燥裝置,一邊輸送將側車門經由鉸鏈安裝于車身殼體主體的汽車車身,一邊對涂布于汽車車身的濕涂膜進行干燥,并通過使干燥爐主體由壁面寬度與關閉側車門的狀態的汽車車身的車寬對應的第一爐體和壁面寬度與打開側車門的狀態的汽車車身的車寬對應,且比所述第一爐體的壁面寬度寬的第二爐體構成,從而解決所述課題。
發明效果
根據本發明,在第二爐體中打開側車門,在該狀態下通過向涂布于鉸鏈附近的車身殼體主體和側車門的濕涂膜吹附熱風,可以滿足規定的干燥條件。進而,第一爐體比第二爐體寬度窄,使其側面寬度與關閉側車門的狀態的汽車車身的車寬對應,由此,能避免爐整體的無用的容量增加,也能抑制無用的熱效率的下降。
附圖說明
圖1a是表示應用了本發明的上涂涂裝干燥裝置及方法的一實施方式的涂裝線的一例的整體工序圖;
圖1b是表示應用了本發明的上涂涂裝干燥裝置及方法的一實施方式的涂裝線的另一例的整體工序圖;
圖2a是表示本發明一實施方式的將汽車車身搭載于涂裝臺車的狀態的側面圖;
圖2b是本發明一實施方式的從室內側觀察汽車車身的前車門的正面圖;
圖2c是本發明一實施方式的從室內側觀察汽車車身的后車門的正面圖;
圖2d是沿著圖2a的2d-2d線的剖面圖,是表示包括前柱、前車門及鉸鏈的狹窄部的一例的剖面圖;
圖2e是沿著圖2a的2e-2e線的剖面圖,是表示包括中柱、后車門及鉸鏈的狹窄部的一例的剖面圖;
圖2f是表示圖2b、圖2c的鉸鏈的一例的分解立體圖;
圖2g是本發明一實施方式的從車身殼體主體的后方觀察將汽車車身的前車門開放的狀態的圖;
圖3a是表示本發明一實施方式的上涂涂裝干燥裝置的概略結構的側面圖;
圖3b是圖3a的平面圖;
圖4a是沿著圖3a、3b的4a-4a線的剖面圖;
圖4b是沿著圖3a、3b的4b-4b線的剖面圖;
圖4c是表示圖4a的第一熱風吹出口的吹出方向的平面圖;
圖5a是表示本發明一實施方式的上涂涂裝干燥裝置中使用的車門開閉維持部件的一例的立體圖;
圖5b是圖5a的背面圖;
圖5c是圖5a的平面圖;
圖5d是表示圖5a~圖5c所示的車門開閉維持部件的關節部的分解立體圖;
圖6是表示本發明另一實施方式的上涂涂裝干燥裝置的概略結構的平面圖;
圖7是表示本發明又一實施方式的上涂涂裝干燥裝置的概略結構的平面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的實施方式中,舉例應用了本發明的涂裝干燥裝置及涂裝干燥方法的上涂涂裝干燥裝置1說明本發明的最佳的實施方式,但本發明的涂裝干燥裝置及涂裝干燥方法除了上涂涂裝干燥裝置以外,也可以適用于中涂涂裝干燥裝置、底涂涂裝干燥裝置(電沉積涂裝干燥裝置)、或后述的中涂、上涂干燥裝置中。
本實施方式的上涂涂裝干燥裝置1是構成涂裝線pl的裝置之一,是用于一邊輸送搭載于涂裝臺車50的車身殼體b(均稱為汽車車身b),一邊使涂布于該汽車車身b的上涂涂膜進行干燥的裝置。以下說明中,首先,說明汽車的生產線和涂裝線pl的概略,詳細地說明汽車車身b和上涂涂裝干燥裝置1。
汽車的生產線主要由沖壓成形線prl、車體組裝線(均稱為焊接線)wl、涂裝線pl、車輛組裝線(均稱為艤裝線)asl的4個線構成。沖壓成形線prl中,分別沖壓成形構成汽車車身b的各種面板,在沖壓單品的狀態下向車體組裝線wl進行輸送。車體組裝線wl中,對前車身、中間車身地板、后車身地板及側車身的汽車車身的各個部位組裝分組件,對組裝的前車身、中間車身地板及后車身地板的規定部位實施焊接并組裝下車身,對下車身焊接側車身和車頂面板,且組裝車身殼體主體b1(是指除蓋物以外的車身殼體)。最后對車身殼體主體b1,經由鉸鏈h(參照圖2f并進行后述)安裝預先組裝的發動機罩f、側車門d1、d2、行李箱蓋t(或后門)等的蓋部件。而且,經由涂裝線pl后向車輛組裝線asl輸送,對于涂完車身殼體,組裝發動機、變速箱、懸架裝置、內裝零件等的各種汽車部件。
接著,對涂裝線pl的主要結構進行說明。圖1a及圖1b均是表示包括應用了本發明的涂裝干燥裝置及方法的上涂涂裝干燥裝置的涂裝線pl的整體工序圖。圖1a所示的實施方式的涂裝線pl是底涂涂裝、中涂涂裝及上涂涂裝的3涂層3烘烤涂裝法進行的涂裝線。與之相對,圖1b所示的實施方式的涂裝線pl是將中涂涂料和上涂涂料在同一涂裝室通過濕碰濕(在未固化涂膜上涂布涂料,以下相同)進行涂裝,將這些中涂涂膜和上涂涂膜在同一涂裝干燥爐中同時燒熱的3涂層2烘烤涂裝法進行的涂裝線。對于這樣涂裝法不同的涂裝線均可以應用本發明的涂裝干燥裝置及方法。此外,即使在將這些3涂層3烘烤涂裝法或3涂層2烘烤涂裝法進行了變形的、涂敷兩次中涂涂裝的4涂層涂裝法、或上涂涂裝顏色為2次烘烤的特殊顏色的情況下,通過改變這種典型的涂裝線pl的一部分,可以應用本發明的涂裝干燥裝置及方法。以下,同時說明圖1a及圖1b的涂裝線,但對于相同的結構標注相同的符號,且一邊參照圖1a的涂裝線一邊進行說明,對于圖1a及圖1b的兩涂裝線不同的構成,參照圖1b說明其不同點。
圖1a所示的實施方式的涂裝線pl具備:底涂工序p1、密封工序p2、中涂工序p3、水研磨工序p4、上涂工序p5、涂完檢查工序p6。與之相對,圖1b所示的實施方式的涂裝線pl具備:底涂工序p1、密封工序p2、中涂、上涂工序p7、涂完檢查工序p6。即,圖1b的涂裝線pl中,圖1a所示的中涂涂裝工序p31和上涂涂裝工序p51的兩個工序在圖1b的稱為中涂、上涂涂裝工序p71的一個工序中進行,同樣,圖1a所示的稱為中涂干燥工序p32和上涂干燥工序p52的兩個工序在圖1b的稱為中涂、上涂干燥工序p72的一個工序中進行。對圖1b的中涂、上涂工序p7進行后述。
如圖1a及圖1b所示,底涂工序p1具備:電沉積前處理工序p11、電沉積涂裝工序p12、電沉積干燥工序p13。電沉積前處理工序p11中,利用升降器d/l從車體組裝線wl的臺車移載至涂裝吊架(省略圖示)的汽車車身b(白色車身)利用架空輸送帶以規定的間距、規定的輸送速度連續地輸送。此外,對于汽車車身b的結構進行后述。
電沉積前處理工序p11省略圖示,但具備:脫脂工序、水洗工序、表面調整工序、化成覆膜形成工序、水洗工序及水切工序。在送入涂裝線pl的汽車車身b上附著有在沖壓成形線prl及車體組裝線wl中由沖壓油或焊接產生的鐵粉、其它塵埃,因此,在脫脂工序及水洗工序中,將其清洗除去。表面調整工序中,使表面調整劑成分吸附于汽車車身b的表面,增加下一工序的化成覆膜形成工序中的反應起點數。吸附的上面調整劑成分成為覆膜結晶的核,而加速覆膜形成反應。化成覆膜形成工序中,通過使汽車車身b浸漬于磷酸鋅等的化成處理液,在汽車車身b的表面形成化成覆膜。水洗工序及水切工序中,對汽車車身b進行水洗,并進行干燥。
電沉積涂裝工序p12中,通過電沉積前處理工序p11實施了前處理的汽車車身b利用架空輸送帶以規定的間距、規定的輸送速度連續地輸送。而且,將汽車車身b浸漬于充滿電沉積涂料的船型的電沉積槽中,并對設于電沉積槽內的多個電極板與汽車車身b(具體而言,具有導電率的涂裝吊架)之間施加高電壓。由此,通過電沉積涂料的電泳作用在汽車車身b的表面形成電沉積涂膜。作為電沉積涂料,可以示例將聚胺樹脂等的環氧系樹脂設為基體樹脂的熱固化型涂料。此外,作為該電沉積涂料,為了防銹優選使用對電沉積涂料側施加正極高電壓的陽離子型電沉積涂料,但也可以使用對汽車車身b側施加正極高電壓的負離子型電沉積涂料。
從電沉積涂裝工序p12的電沉積槽出槽的汽車車身b向水洗工序輸送,使用工業用水或純水沖洗附著于汽車車身b的電沉積涂料。此時,在出槽時,從電沉積槽帶出的電沉積涂料也通過該水洗工序進行回收。在水洗處理結束的階段,在汽車車身b的表面及袋構造部內形成膜厚10μm~35μm左右的未干燥的電沉積涂膜。結束電沉積涂裝工序p12時,搭載于涂裝吊架的汽車車身b通過升降器d/l移載至涂裝臺車50(參照圖2a并進行后述。)。此外,也可以將設置于圖1a及圖1b所示的電沉積涂裝工序p12與電沉積干燥工序p13之間的升降器d/l設置于電沉積干燥工序p13與密封工序p2之間,電沉積干燥工序p13內,以將汽車車身搭載于涂裝吊架的狀態進行輸送。
電沉積干燥工序p13中,搭載于涂裝臺車的汽車車身b通過地面輸送帶以規定的間距、規定的輸送速度連續地輸送。而且,通過將例如160℃~180℃的溫度保持15分鐘~30分鐘進行燒熱干燥,由此,在汽車車身b的內外板及袋構造部內形成膜厚10μm~35μm的干燥的電沉積涂膜。此外,從電沉積干燥工序p13到涂完檢查工序p6中,通過地面輸送帶連續地輸送搭載有汽車車身b的涂裝臺車50,但各工序中的涂裝臺車50的輸送間距于輸送速度根據該工序進行設置。因此,地面輸送帶由多個帶構成,將各工序中的輸送間距和輸送速度設定成規定的值。
本說明書及專利請求的范圍中,電沉積涂料、中涂涂料及上涂涂料等的“涂料”的情況是指向被涂物涂裝之前的液體狀態,電沉積涂膜、中涂涂膜及上涂涂膜等的“涂膜”的情況是指涂裝于被涂物而成為膜狀的未干燥(濕)或干燥狀態,將兩者進行區別。另外,本說明書及專利請求的范圍中,上游側及下游側是指以作為被涂物的汽車車身b的輸送方向為基準的上游及下游。另外,本說明書中,將汽車車身b前向輸送是指,在將汽車車身b的車體前部設為輸送方向的前側,將車體后部設為后側的狀態下沿著車體的前后方向軸進行輸送,將汽車車身b向前輸送是指,相反即在將汽車車身b的車體后部設為輸送方向的前側,將車體前部設為后側的狀態下,沿著車體的前后方向軸進行輸送。本實施方式的底涂工序p1~涂完檢查工序p6中,也可以向前輸送汽車車身b,也可以向后輸送。
密封工序p2(包括底涂層工序及防飛石涂層工序)中,將形成有電沉積涂膜的汽車車身b進行輸送,對鋼板接縫及鋼板邊緣部涂布以防銹或填塞為目的的氯乙烯系樹脂制密封材料。底涂層工序中,對汽車車身b的輪胎罩及底板背面涂布氯乙烯樹脂系的耐割裂材料。防飛石涂層工序中,對下邊梁、擋泥板或車門等車身外板下部涂布聚酯系或聚氨酯系樹脂制耐割裂材料。此外,這些密封材料及耐割裂材料在專用的干燥工序或下面敘述的中涂干燥工序p32中固化。
圖1a的涂裝線pl的中涂工序p3具備中涂涂裝工序p31和中涂干燥工序p32。中涂涂裝工序p31中,將形成有電沉積涂膜的汽車車身b向中涂室輸送,在中涂室內,對發動機室、罩內、行李箱蓋內等的汽車車身的內板部涂布添加有與該車輛的外板顏色對應的著色顏料的內板涂裝用涂料。而且,在內板涂裝用涂膜上,通過濕碰濕(wetonwet)涂布,對罩外、車頂、車門外、行李箱蓋外(或后門外)等的外板部涂布中涂涂料。此外,外板部是從結束了艤裝工序的完成車的外側可觀察的部分,內板部是從完成車的外側不能觀察的部分。
圖1a的涂裝線pl的中涂干燥工序p32中,將汽車車身b向中涂干燥裝置輸送。而且,未干燥的中涂涂膜通過將例如130℃~150℃的溫度保持15分鐘~30分鐘保持進行燒熱干燥,在汽車車身b的外板部形成膜厚15μm~35μm的中涂涂膜。另外,在汽車車身b的內板部形成膜厚15μm~30μm的內板涂裝用涂膜。此外,內板涂裝用涂料及中涂涂料是將丙烯酸樹脂、醇酸樹脂、聚酯樹脂等設為基體樹脂的熱固化型涂料、水系涂料或有機溶劑系涂料的任一種。
圖1a的涂裝線pl的水研磨工序p4中,輸送直到中涂工序p3結束的汽車車身b,使用潔凈的水和研磨材料研磨形成于汽車車身b的中涂涂膜的表面。由此,中涂涂膜與上涂涂膜的涂膜密合性提高,并且外板部的上涂涂膜的平滑性(涂布肌膚及鮮明性)提高。該水研磨工序p4具備水研磨干燥工序p41,該水研磨干燥工序p41中,將汽車車身b通過水切干燥爐,由此,使附著于汽車車身b的水分干燥。
圖1a的涂裝線pl的上涂工序p5具備上涂涂裝工序p51和上涂干燥工序p52。上涂涂裝工序p51中,將結束了水研磨工序p4及水研磨干燥工序p41的汽車車身b進行輸送。而且,在上涂室內,在汽車車身b的外板部涂布上涂基底涂料,在該上涂基底涂膜上,通過濕碰濕將上涂亮(清晰clear)涂料涂裝于汽車車身b的外板部。
上涂基底涂料及上涂亮涂料以丙烯酸樹脂、醇酸樹脂、聚酯樹脂等為基體樹脂的涂料,也可以是水系涂料或有機溶劑系涂料的任一種。上涂基底涂料考慮到光亮性顏料的取向等精加工性而稀釋成以重量比計大致80%左右并進行涂裝(固體成分為大致20%~40%),與之相對,上涂亮涂料以重量比稀釋成大致30%左右進行涂裝(固體成分為大致70%~80%)。但是,上涂基底涂料通常在涂布后的閃光關閉(flashoff)工序(在室內,溶劑自然蒸發的靜置工序)中將涂敷固體成分提高至70%以上。
本實施方式的汽車車身b的外板顏色是包括鋁、云母等的各種光亮性顏料的金屬系外板顏色,將上涂基底涂料和上涂亮涂料涂布于汽車車身b,但不特別限定于此。例如,汽車車身b的外板顏色也可以是固體系外板顏色。固體系外板顏色也可以是不包括光亮性顏料的涂裝顏色,在該情況下,不涂布上涂基底涂料,而涂布上涂固體涂料,代替上涂亮涂料。作為這種上涂固體涂料,可以示例與上涂基底涂料或上涂亮涂料相同的基體樹脂的涂料。
本實施方式的上涂干燥工序p52中,使上涂室中涂布有上涂涂料的汽車車身b向上涂涂裝干燥裝置1輸送。該上涂干燥工序p52中,汽車車身b在規定的條件下通過上涂涂裝干燥裝置1,由此,形成干燥的上涂涂膜。此外,對本實施方式的上涂涂裝干燥裝置1及上涂干燥工序p52的具體的結構后面進行敘述。
上涂基底涂膜的膜厚為例如10μm~20μm,上涂清晰涂膜的膜厚為例如15μm~30μm。汽車車身b的外板顏色為固體系外板顏色時,上涂固體涂膜的膜厚為例如15μm~35μm。最后,結束了涂裝的汽車車體(涂完車身)向涂完檢查工序p6輸送,并進行評價涂膜外觀性及鮮明性等的各種檢查。
另一方面,圖1b所示的涂裝線pl中,設有中涂、上涂工序p7,代替圖1a所示的涂裝線pl的中涂工序p3、水研磨工序p4(包括水研磨干燥工序p41)及上涂工序p5。該實施方式的中涂、上涂工序p7具備中涂、上涂涂裝工序p71和中涂、上涂干燥工序p72。
圖1b所示的涂裝線pl的中涂、上涂涂裝工序p71中,將形成有電沉積涂膜的汽車車身b向中涂、上涂室輸送,在中涂、上涂室的前半區域,對發動機室、罩內、行李箱蓋內等的汽車車身的內板部涂布添加了與該車輛的外板顏色對應的著色顏料的內板涂裝用涂料。而且,在內板涂裝用涂膜上通過濕碰濕,對罩外、車頂、車門外、行李箱蓋外(或后門外)等的外板部涂布中涂涂料。接著,在相同的中涂、上涂室的后半區域,對汽車車身b的外板部涂布上涂基底涂料,在該上涂基底涂膜通過濕碰濕對汽車車身b的外板部涂裝上涂亮涂料。即,將內板用涂料、中涂涂料、上涂基底涂料及亮涂料全部通過濕碰濕進行涂裝,并在一個上涂涂裝干燥爐中同時進行燒熱干燥。此外,為了抑制將濕涂膜由于二道涂層而產生的凸起或氣孔不良情況或鮮明性的降低,也可以設置在涂裝中涂涂料后或涂裝上涂基底涂料之后,使涂布于汽車車身b的濕涂膜的涂敷nv上升的閃光關閉(flashoff)工序。該實施方式中使用的內板涂裝用涂料、中涂涂料、上涂基底涂料及亮涂料與圖1a所示的涂裝線pl中使用的涂料一樣,為以丙烯酸樹脂、醇酸樹脂、聚酯樹脂等為基體樹脂的熱固化型涂料,也可以是水系涂料或有機溶劑系涂料的任一種。
接著,參照圖2a~圖2g說明本適用于實施方式的涂裝線pl的汽車車身b的一例。圖2a是表示將本發明一實施方式的汽車車身b搭載于涂裝臺車50的狀態的側面圖,圖2b是從室內側觀察本發明一實施方式的汽車車身b的前車門d1的正面圖,圖2c是從室內側觀察本發明一實施方式的汽車車身b的后車門d2的正面圖,圖2d是沿著圖2a的2d-2d線的剖面圖,是表示包括前柱b4、前車門d1及鉸鏈h1的狹窄部n1的一例的剖面圖,圖2e是沿著圖2a的2e-2e線的剖面圖,是表示包括中柱b5、后車門d2及鉸鏈h2的狹窄部n2的一例的剖面圖,圖2f是表示圖2b、圖2c的鉸鏈h1、h2的一例的分解立體圖,圖2g是從車身殼體主體的后方觀察將本發明一實施方式的汽車車身b的前車門d1進行開放的狀態的圖。
如圖2a所示,本實施方式的汽車車身b具備:車身殼體主體b1、作為蓋部件的發動機罩f、前車門d1、后車門d2及行李箱蓋t。在車身殼體主體b1的兩側面形成有前車門開口部b2和后車門開口部b3。前車門開口部b2是由車身殼體主體b1的前柱b4、中柱b5、上邊梁b8、下邊梁b9劃定的開口。后車門開口部b3是由車身殼體主體b1的中柱b5、后柱b10、上邊梁b8、下邊梁b9劃定的開口。以下,將前車門開口部b2和后車門開口部b3統稱并均稱為車門開口部b2、3。圖示的作為蓋部件的行李箱蓋t根據汽車車身b的車型有時也是后門。
本實施方式的汽車車身b是圖示那樣4車門轎車的車型,因此,側車門d具有前車門d1和后車門d2。此外,在2車門轎車或2車門跑車時,僅為前車門d1及前車門開口部b2,而不設置后車門d2及后車門開口部b3。本實施方式的前車門d1以與前車門開口部b2對應的方式配置,后車門d2以與后車門開口部b3對應的方式配置。本實施方式中的包括前車門d1及后車門d2的側車門d相當于本發明的側車門的一例,在上述的2車門轎車或2車門跑車時,前車門d1相當于本發明的側車門的一例。
如圖2b及圖2d所示,前車門d1在其前端部(汽車車身b的前側)的上下兩個部位設有鉸鏈h1。另外,如圖2c及圖2e所示,后車門d2在其前端部(汽車車身b的前側)的上下兩個部位設有鉸鏈h2。用于將這些前車門d1及后車門d2開閉自如地安裝于車身殼體b1的鉸鏈h1、h2的形狀稍微不同,但基本結構相同,因此,圖2f中表示一方的兩個鉸鏈h1,對于另一鉸鏈h2,通過標注與括號內對應的符號并省略圖示。
如圖2f所示,鉸鏈h1具有兩個鉸鏈支架h11、h12和鉸鏈銷h13。鉸鏈支架h11經由螺栓(未圖示)安裝于前車門d1的內面板,鉸鏈支架h12經由螺栓(未圖示)安裝于車身殼體主體b1的前柱b4。鉸鏈銷h13插通于兩個鉸鏈支架h11、12的4個孔,通過鉚接或壓入進行固定。由此,鉸鏈支架h11、h12以鉸鏈銷h13為中心可旋轉地連結。
車體組裝線wl中,將鉸鏈銷h13插通于兩個鉸鏈支架h11、12的4個孔,并將通過鉚接或壓入進行固定的鉸鏈h1的分組件零件進行預先組裝,將其送入最終工序。而且,在將前車門d1安裝于車身殼體主體b1前,將該鉸鏈h1的分組件的一鉸鏈支架h11與前車門d1螺栓緊固后,將前車門d1使用夾具等設置于車身殼體主體b1的前車門開口部b2,并將另一鉸鏈支架h12與前柱b4螺栓緊固。由此,前車門d1通過以該鉸鏈銷h13為中心進行旋轉,而可以開閉。
鉸鏈h2也一樣,如圖2f的括號內的符號所示,具有兩個鉸鏈支架h21、h22和鉸鏈銷h23。鉸鏈支架h21經由螺栓(未圖示)安裝于后車門d2,鉸鏈支架h22經由螺栓(未圖示)安裝于車身殼體主體b1的中柱b14。鉸鏈銷h23插通于兩個鉸鏈支架h21、22的孔,并通過鉚接或壓入進行固定。由此,鉸鏈支架h21、h22以鉸鏈銷h23為中心可旋轉地連結。即,后車門d2通過以鉸鏈銷h23為中心進行旋轉,而可以開閉。以下,將鉸鏈h1和鉸鏈h2統稱為鉸鏈h。
本實施方式的汽車車身b中,如圖2d及圖2e以及圖2g所示,在車身殼體主體b1與側車門d之間形成間隔較小的狹窄部n1、n2。具體而言,如圖2d及圖2g所示,在車身殼體主體b1的前柱b4與前車門d1的鉸鏈h1的附近形成間隔較窄的狹窄部n1,如圖2e所示,在車身殼體主體b1的中柱b5與后車門d2的鉸鏈h2的附近形成間隔較窄的狹窄部n2。特別是鉸鏈h1、h2的附近,無論前車門d1及后車門d2的開閉狀態如何,鉸鏈h1、h2成為障礙,來自涂裝干燥裝置1的熱風難以進入,在結構上,與汽車車身b的外板部相比難以被加熱。因此,是難以將成為涂膜的質量保證基準的規定溫度保持在規定時間以上的部位。此外,圖2d及圖2e所示的“×”符號是上涂涂裝的范圍(狹窄部的涂布面),相同的符號ws是為了密封側車門d1、d2與車門開口部b2、b3之間而安裝于側車門d1、d2的密封條(壓縫條)。特別是,從密封條ws到室外側的涂裝范圍是除了要求相對于生銹環境嚴密的、外觀的質量以外,還要求涂膜的密合性等的涂裝質量的部位。
返回圖2a,上述的汽車車身b在搭載于涂裝臺車50的狀態下,從圖1a及圖1b的電沉積干燥工序p13輸送至涂完檢查工序p6。本實施方式的涂裝臺車50以俯視設為矩形的框體,具有:由可支承汽車車身b的程度的剛體構成的基臺51、設于該基臺51下面的4個車輪54、設于該基臺51上面的兩個前配件52及兩個后配件53。左右的前配件52分別支承汽車車身b的左右的前車身底板b6(前側梁等),左右的后配件53分別支承汽車車身b的左右的后車身底板b7(后側梁等)。利用這些4個配件52、53水平地支承汽車車身b。4個車輪54沿著鋪設于輸送帶40的左右的軌道41進行自轉。此外,如上述,本實施方式中,對于涂裝線pl的一部分或全部的工序,也可以將汽車車身b向前輸送,也可以向后輸送。
接著,對本實施方式的上涂涂裝干燥裝置1進行說明。圖3a是表示本發明一實施方式的上涂涂裝干燥裝置的概略結構的側面圖,圖3b是相同的平面圖,圖4a是沿著圖3a及圖3b的4a-4a線的剖面圖,圖4b是沿著圖3a及圖3b的4b-4b線的剖面圖。
本實施方式的上涂涂裝干燥裝置1如圖3a及圖3b、圖4a及圖4b所示,具備干燥爐主體10、熱風進氣裝置20和排氣裝置30。如圖3a的側面圖所示,本實施方式的干燥爐主體10是包括入口側的上傾斜部11、出口側的下傾斜部13、這些上傾斜部11與下傾斜部13之間的高地板部12的成為山型狀的干燥爐。如圖4a及圖4b的剖面圖所示,還是具有頂棚面14、左右一對側面15、15和地板面16的成為矩形的干燥爐。圖3a的側面圖及圖3b的平面圖中,左側為上涂室終端的上涂設定區域及干燥爐主體10的入口側,右側為干燥爐主體10的出口側,搭載于涂裝臺車50的汽車車身b從圖3a及圖3b的左向右并向前輸送。即,本實施方式的在上涂涂裝干燥裝置1內輸送的汽車車身b朝向圖2a所示的左方向進行輸送。
干燥爐主體10的高地板部12的地板面16的高度設為與干燥爐主體10的入口的開口上端緣的高度或干燥爐主體10的出口的開口上端緣的高度大致相同的高度。由此,可以抑制供給至高地板部12的熱風從入口或出口排放至干燥爐主體10外的情況。另外,在干燥爐主體10的地板面16,沿著干燥爐主體10的延伸方向,鋪設有在搭載有汽車車身b的涂裝臺車50上進行輸送的輸送帶40。
熱風進氣裝置20是向干燥爐主體10的高地板部12內供給生成的熱風的設備,如圖4a及圖4b所示,具備:進氣風扇21、進氣過濾器22、燃燒器23、進氣管道24、第一熱風吹出口25、第二熱風吹出口26。進氣風扇21是將從外部吸入的空氣向干燥爐主體10的高地板部12的內部供給的設備。進氣過濾器22與進氣風扇21的吸入側連接,將從外部吸入的空氣進行過濾,分離出塵埃等。由此,向進氣風扇21吸入潔凈的空氣。燃燒器23與進氣風扇21的噴出側連接,將從進氣風扇21噴出的空氣加熱至規定溫度。由此,將吸入的空氣設為熱風并向干燥爐主體10的高地板部12內供給。
如圖4a及圖4b所示,進氣管道24沿著汽車車身b的輸送方向分別配置于干燥爐主體10的高地板部12的頂棚面14及左右的側面15、15。本實施方式中,高地板部12成為實質的加熱區域。第一熱風吹出口25及第二熱風吹出口26由沿著配置于干燥爐主體10的高地板部12內的進氣管道24的延伸方向以規定間隔形成多個的矩形狀縫隙(開口)、和根據需要設于該縫隙的風向板構成。第一熱風吹出口25及第二熱風吹出口26以各個縫隙的開口或風向板朝向干燥爐主體10的中央部或者規定部位(上述的狹窄部n1、n2的涂布面)的方式設置,由此,由進氣風扇21供給的熱風向在干燥爐主體10內被輸送的汽車車身b的規定部位吹附。
成為該上涂涂裝干燥裝置1的實質的加熱區域的高地板部12如圖3a及圖3b所示,由設于下游側的第一爐體121和設于上游側的第二爐體122構成。第一爐體121設為與將前車門d1及后車門d2關閉的狀態(嚴格而言,以車門內及車門窗框與車門開口部b2、b3不接觸的程度具有極少的開度的狀態)的汽車車身b的車寬w1對應的側面寬度w3。另外,第二爐體122設為與將前車門d1及后車門d2打開的狀態(全開或具有接近全開的開度的狀態)的汽車車身b的車寬w2對應,且比第一爐體121的側面寬度更寬的側面寬度w4(>w3)。在此,第一爐體121及第二爐體122的側面寬度是指相對的側面15、15的內部間的距離,且是指具有汽車車身b不相互干擾程度的間隙的寬度尺寸。
另外,本實施方式的高地板部12如圖3b的平面圖所示,將第一爐體121的側面15的端部和第二爐體122的側面15的端部連接的側面設為從第二爐體向第一爐體進行縮徑的傾斜面123。由此,第一爐體121和第二爐體122的連接部分的熱風順暢地流動,可以抑制其滯留。此外,如圖3b所示,將第二爐體122的側面15的端部和入口側的上傾斜部11的側面的端部進行連接的側面也設為從第二爐體122向上傾斜部11進行縮徑的傾斜面123,但其根據需要也可以省略。
本實施方式的高地板部12構成實質的加熱區域,但如圖3a及圖3b所示,第二爐體122構成使汽車車身b的溫度升溫的實質的升溫區域,與其連接的第一爐體121構成保持汽車車身b的溫度的溫度保持區域。因此,在第二爐體122如圖4a所示那樣設有第一熱風吹出口25及第二熱風吹出口26,在第一爐體121如圖4b所示那樣僅設有第一熱風吹出口25。此外,如圖4a所示,也可以將設有第一熱風吹出口25及第二熱風吹出口26的第二爐體122的升溫區域的進氣管道24、與圖4b所示那樣僅設有第一熱風吹出口25的第一爐體121的溫度保持區域的進氣管道24進行絕緣,分別設置進氣風扇21、進氣過濾器22和燃燒器23,并控制向絕緣的各區域進氣的熱風的溫度及流量。
設于第二爐體122的第二熱風吹出口26如圖4a所示,分別設于第二爐體122的左右的側面15、15的進氣管道24、24的上方及下方。第二熱風吹出口26在其前端包括作為風向板的一種的導向部而構成,設于上側的第二熱風吹出口26在上游側且向斜下方開口,設于下側的第二熱風吹出口26在上游側且向斜上方開口。作為結果,該第二熱風吹出口26以汽車車身b通過該第二熱風吹出口26的前方時,開口向在車身殼體主體b1安裝側車門d的鉸鏈h附近的狹窄部n1、n2的涂布面進行指向的方式設置。
通過第二熱風吹出口26在上游側開口,第二爐體122中,容易向在將側車門d開放的狀態下輸送的汽車車身b的鉸鏈h附近吹附熱風。另外,通過將第二熱風吹出口26設于側面15、15的上方及下方,來自設于上方的第二熱風吹出口26的熱風主要向鉸鏈h附近的上側吹附,來自設于下方的第二熱風吹出口26的熱風主要向鉸鏈h附近的下側吹附,因此,可以使鉸鏈h附近的狹窄部n1、n2的涂布面均勻地干燥。
本實施方式的高地板部12內的第二爐體122中,根據兼用作干燥爐主體10的升溫區域,優選在頂棚面14及側面15的進氣管道24、24設置第一熱風吹出口25。而且,設于側面15的進氣管道24的第一熱風吹出口25,優選如圖4c空白箭頭所示,以直接吹附到向前被輸送的汽車車身b的開放的前車門d1及后車門d2的方式,在導向部設置吹附角度。由此,不僅使鉸鏈h附近的狹窄部n1、n2的涂布面升溫,而且,能使包括側車門d1、d2的外板部升溫。
與此相對,在第一爐體121中,如圖4b所示,優選在頂棚面14及側面15的進氣管道24、24僅設置第一熱風吹出口25。設于第一爐體121的左右的側面15的第一熱風吹出口25以在汽車車身b通過該第一熱風吹出口25的前方時,開口或風向板朝向汽車車身b的前擋泥板b11、側車門d、下邊梁b9及后擋泥板b12等的外板部進行指向的方式設置。另外,設于頂棚面14的第一熱風吹出口25以在汽車車身b通過該第一熱風吹出口25的前方時,開口或風向板朝向汽車車身b的發動機罩f、車頂b13及行李箱蓋t的外板部進行指向的方式設置。利用這樣的第一熱風吹出口25向汽車車身b的整體吹附熱風,將通過第二爐體122進行升溫的、包括外板部的汽車車身b整體的溫度進行保持。
雖然沒有特別限定,但在第一爐體121及第二爐體122中,優選從第二熱風吹出口26吹出的熱風的熱量比從第一熱風吹出口25吹出的熱風的熱量大地設定。本實施方式中,通過使從第二熱風吹出口26吹出的熱風風速比從第一熱風吹出口25吹出的熱風風速大,而較大地設定從第二熱風吹出口26吹出的熱風的熱量。具體而言,如圖4a及圖4b所示,從第一熱風吹出口25吹出的熱風的風速在汽車車身b的外板部的涂裝面附近為3m/s左右,與之相對,優選從第二熱風吹出口26吹出的熱風的風速設定成10m/s左右。
如圖4a及圖4b所示,排氣裝置30是用于將在干燥爐主體10內蒸發的溶劑向系統外排出的設備,具備:排氣風扇31、排氣過濾器32、排氣管道33、排氣吸入口34。排氣風扇31是吸引干燥爐主體10內的熱風,向該干燥爐主體10的系統外排出或向熱風進氣裝置20的一次側循環的裝置,發揮除去干燥爐主體10內的塵埃等和調整熱風壓的功能。排氣過濾器32設于排氣風扇31的噴出側。熱風由排氣風扇31吸引,通過排氣過濾器32并向系統外排出,或向熱風進氣裝置20返回。排氣管道33沿著汽車車身b的輸送方向分別設于干燥爐主體10的左右的側面15、15。排氣吸入口34由以規定間隔形成于在干燥爐主體10內配置的排氣管道33的縫隙構成。
接著,說明用于在入口側的上傾斜部11維持成關閉側車門d1、d2的狀態,并且在第二爐體122維持成打開側車門d1、d2的狀態,進一步在第一爐體121維持成再次關閉側車門d1、d2的狀態的車門開閉維持部件60、和使用該開閉維持部件開閉側車門d1、d2的車門開閉機構70的一例。圖5a是表示本發明一實施方式的上涂涂裝干燥裝置1中使用的車門開閉維持部件60的一例的立體圖,圖5b是圖5a的背面圖,圖5c是圖5a的平面圖,圖5d是表示圖5a~圖5c所示的車門開閉維持部件60的關節部64的分解立體圖。此外,本發明的涂裝干燥裝置及方法的本質只要可以維持成將側車門d打開的狀態和關閉的狀態即可,因此,實現該狀態的手段不受以下所示的車門開閉維持部件60的結構任何限定。
如圖5a~圖5c所示,本實施方式的車門開閉維持部件60具備:門側固定框架61、車體側固定框架62、固定于車門側固定框架61的操作棒63、可開閉地與車門側固定框架61和車體側固定框架62連結的關節部64。
車門側固定框架61由金屬制圓棒或管等構成,以基端通過焊接或鉚接等固定于后述的關節部64,前端可以懸掛于側車門d1的內面板的作業孔d11的方式折彎成規定的形狀。用于使用后述的車門開閉機構70操作該車門開閉維持部件60的操作棒63通過焊接等固定于該車門側固定框架61,并延伸至側車門d的窗戶開口部。
車體側固定框架62包括:基端通過焊接或鉚接等固定于后述的關節部64,且將前端安裝于旋轉體622的、由金屬制圓棒或管等構成的框架621;支承框架621,并且下端插通于在下邊梁b9的內面板形成的孔的旋轉體622;可旋轉地支承該旋轉體622,且載置于車門開口部b2的下邊梁b9的旋轉限制體623而構成。即,旋轉限制體623如圖5a~圖5c所示,由截面l字狀的角材構成,通過載置于下邊梁b9的上面,限制自身的旋轉。與之相對,旋轉體622可旋轉地支承于旋轉限制體623,將其下端插通于在下邊梁b9的內面板形成的孔,隨著側車門d的開閉,框架621進行移動,由此,旋轉體622進行旋轉。
如圖5d所示,關節部64具備:固定部641、旋轉部642、凸輪板643、逆旋轉限制爪644、旋轉軸645、擺動軸646及扭轉螺旋彈簧647。固定部641的一端通過焊接或鉚接等安裝于車門側固定框架61的基端部611。旋轉部642通過焊接或鉚接等安裝于車體側固定框架62的框架621的端部。旋轉部642經由旋轉軸645軸支承于固定部641,即以旋轉軸645為中心相對于固定部641可相對旋轉地支承于固定部641。
以下,將圖5c所示的旋轉部642向旋轉部642相對于固定部641的相對性的打開角度θ減少的方向r的旋轉方向,即側車門d關閉的方向稱為旋轉部642的“正旋轉方向r”。另一方面,將其反方向即旋轉部642向旋轉部642的打開角度θ增加的方向l的旋轉方向,即側車門d打開的方向稱為旋轉部642的“逆旋轉方向l”。
在固定部641,設置相互分開并相對的一對大致圓形狀的軸承板641a、641a,另一方面,在旋轉部642設有相互分開并相對的一對棘輪板642a、642a。在棘輪板642a、642a的外周緣部,多個(本例中,2對)棘輪齒642b以規定的間距沿周方向排列形成。這些棘輪齒642b在旋轉部642相對于固定部641的打開角度θ為閉塞側車門d的狀態的角度和打開側車門d的狀態的角度時,在多個打開角度位置以可以與逆旋轉限制爪644卡合的間距形成。此外,本實施方式中,棘輪齒642b的個數,即可調節旋轉部642的打開角度θ(側車門d的打開角度)的級數沒有特別限定,例如也可以在其中間設置一或多個(級)。
在旋轉部642的棘輪板642a、642a間的上下兩端部,一體設有與各個凸輪板643的第一凸部643a及第二凸部643b抵接的第一抵接部642c及第二抵接部642d。而且,如圖5d所示,將旋轉部642的棘輪板642a、642a配置于固定部641的軸承板641a、641a之間,在該狀態下,以由鉚釘構成的旋轉軸645插通、且不會脫落的方式固定于分別設于軸承板641a、641a的中心部及棘輪板642a、642a的中心部的軸孔。由此,旋轉部642經由旋轉軸645且相對于固定部641可相對旋轉地被軸支承。此時,在旋轉部642的棘輪板642a、642a之間配置凸輪板643,在該狀態下,旋轉軸645插通設于凸輪板643的中央部的軸孔內。由此,凸輪板643與旋轉部642一樣,經由旋轉軸645相對于固定部641可相對旋轉地被軸支承。
在固定部641的軸承板641a、641a之間配置限制旋轉部642的逆旋轉(側車門d打開的方向)的逆旋轉限制爪644,在該狀態下,以由鉚釘構成的擺動軸646插通且不會脫落的方式固定于設于軸承板641a、641a的軸孔和逆旋轉限制爪644的軸孔。由此,逆旋轉限制爪644經由擺動軸646可擺動地軸支承于固定部641。在逆旋轉限制爪644的前端形成有與棘輪板642a、642a的棘輪齒642b卡合的兩個爪片644a、644a。另外,逆旋轉限制爪644利用安裝于擺動軸646的扭轉螺旋彈簧647,向順時針方向即與棘輪齒642b、642b卡合的方向旋轉施力。
而且,在逆旋轉限制爪644以擺動軸646為中心沿圖5d的順時針方向擺動的情況下,爪片644a、644a與相互鄰接的兩個棘輪齒642b、642b同時卡合,由此,限制旋轉部642向逆旋轉方向l的旋轉(即逆旋轉,側車門d打開的方向)。另一方面,在逆旋轉限制爪644向逆時針方向擺動的情況下,以如下方式構成,爪片644a、644a從棘輪齒642b、642b同時脫離,由此,允許旋轉部642向逆旋轉方向l的旋轉(逆旋轉,側車門d打開的方向)。但是,在逆旋轉限制爪644的爪片644a與棘輪齒642b卡合的狀態中,如上述限制旋轉部642向逆旋轉方向l(側車門d打開的方向)的旋轉,但旋轉部642從該狀態要向正旋轉方向r(側車門d關閉的方向)旋轉時,爪片644a抵抗扭轉螺旋彈簧647的彈力向脫離方向被棘輪齒642b推壓,由此,解除與棘輪齒642b的卡合。
如圖5d所示,在凸輪板643中的與逆旋轉限制爪644對置的側的大致半周緣部設有:與旋轉部642的第一抵接部642c及第二抵接部642d分別抵接的第一凸部643a及第二凸部643b、用于允許爪片644a向棘輪齒642b的卡合的周緣凹部643c、以限制爪片644a向棘輪齒642b的卡合的方式形成比棘輪板642a稍微大的圓弧狀的周緣凸部643d、從周緣凹部643c到周緣凸部643d形成傾斜狀的導向部643e。
這樣構成的關節部64中,如圖5d所示,在旋轉部642相對于固定部641打開的狀態中,將逆旋轉限制爪644的爪片644a配置于凸輪板643的周緣凹部643c內,由此,逆旋轉限制爪644通過扭轉螺旋彈簧647的彈力向卡合方向施力,爪片644a與棘輪齒642b卡合。由此,限制旋轉部642向打開角度θ增大的方向,即旋轉部642向逆旋轉方向l(側車門d打開的方向)的旋轉。從該狀態,使旋轉部642向打開角度θ減少的方向,即正旋轉方向r(側車門d關閉的方向)旋轉時,利用棘輪齒642b,爪片644a抵抗扭轉螺旋彈簧647的彈力并向脫離方向被推壓,爪片644a越過棘輪齒642b后,爪片644a通過扭轉螺旋彈簧647的彈力與下一級的棘輪齒642b卡合。由此,再次限制旋轉部642向逆旋轉方向l(側車門d打開的方向)的旋轉。這樣,逆旋轉限制爪644的爪片644a向兩對棘輪齒642b依次輸送,由此,允許旋轉部642向正旋轉方向r的旋轉(正旋轉,側車門d關閉的方向),另一方面,通過爪片644a與棘輪齒642b卡合,限制旋轉部642向逆旋轉方向l的旋轉(逆旋轉,側車門d打開的方向)。即,通過把持車門開閉維持部件60的操作棒63,向關閉側車門d的方向推壓,側車門d從開放的狀態成為閉塞的狀態。
另一方面,本例的關節部64中,對于旋轉部642向逆旋轉方向l(側車門d打開的方向)的旋轉解除限制的操作,即旋轉部642的逆旋轉限制解除操作如下進行。首先,直到旋轉部642的打開角度θ成為低于規定的限制解除角度為止,使旋轉部642大幅度地正旋轉(側車門d關閉的方向)。在該正旋轉操作的中途,旋轉部642的第一抵接部642c與凸輪板643的第一凸部643a抵接,凸輪板643與旋轉部642一起進行正旋轉。隨著該正旋轉動作,逆旋轉限制爪644的爪片644a抵抗扭轉螺旋彈簧647的彈力,沿著凸輪板643的導向部643e向脫離方向被推壓,由此,成為跨上周緣凸部643d的狀態。這樣,保持成爪片644a與棘輪齒642b的卡合被解除的狀態,即保持成旋轉部642向逆旋轉方向l(側車門d打開的方向)的旋轉的限制被解除的狀態。因此,該狀態中,允許旋轉部642向逆旋轉方向l的旋轉。而且,在解除了旋轉部642向逆旋轉方向l的旋轉的限制的狀態下,使旋轉部642進行逆旋轉時,旋轉部642的第二抵接部642d與凸輪板643的第二凸部643b抵接,凸輪板643與旋轉部642一起進行逆旋轉。當使旋轉部642旋轉至其打開角度θ成為最大打開角度時,在該狀態下,通過使凸輪板643的第二凸部643b被旋轉部642的第二抵接部642d推壓,凸輪板643進行逆旋轉。因此,逆旋轉限制爪644的爪片644a從凸輪板643的周緣凸部643d通過導向部643e配置于周緣凹部643c的內側。由此,爪片644a與棘輪齒642b卡合,限制旋轉部642向逆旋轉方向l(側車門d打開的方向)的旋轉。
總之,圖3b及圖4a所示的第二爐體122中,將側車門d1、d2設為全開或以接近全開的角度打開的狀態,但該狀態相當于車門開閉維持部件60的關節部64的角度θ大的情況。與之相對,圖3b及圖4b所示的第一爐體121中,將側車門d1、d2設為以接近全閉的角度稍微打開的狀態,但該狀態相當于車門開閉維持部件60的關節部64的角度θ小的情況。圖3b的左側的上傾斜部11中,側車門d1、d2設為以接近全閉的角度稍微打開的狀態,因此,限制向全開方向的旋轉,但從該狀態起進一步使側車門d1、d2向關閉的方向(θ減少的方向)移動時,如上述,解除關節部64的逆旋轉方向的限制。而且,在該狀態下,將側車門d1、d2向全開方向(θ增加的方向)打開時,如圖3b的第二爐體122所示,將側車門d1、d2維持成全開或以接近全開的角度打開的狀態。與之相對,圖3b的第二爐體122中,側車門d1、d2設為全開或以接近全開的角度打開的狀態,如上述,允許關節部64相對于正旋轉方向進行旋轉。因此,在第二爐體122的終端關閉側車門d1、d2的情況下,如果在該狀態下向關閉側車門d1、d2的方向推壓,則維持成以接近全閉的角度稍微打開的狀態。
為了進行這樣的側車門d1、d2的開放操作及閉塞操作,如圖3b所示,在第二爐體122的始端和終端的左右分別設置有車門開閉機構70。本實施方式的車門開閉機構70包括:設置于第二爐體122的始端(也可以其之前的上傾斜部11的終端)的車門開放機構71、設置于第二爐體的終端的車門閉塞機構72、省略圖示但分別檢測汽車車身b到達車門開放機構71及車門閉塞機構72的限位開關等。
如圖5b所示,車門開放機構71包括把持車門開閉維持部件60的操作棒63的臂711(在前端具有把持操作棒63的把手713)、和將該臂711向前后驅動的驅動部712而構成。如上述,在側車門d1、d2從關閉的狀態打開的情況下,暫時使側車門d1、d2向關閉的方向移動后,向打開的方向移動,因此,驅動部712只要使臂711進行該動作即可。而且,如果利用限位開關等檢測到汽車車身b到達車門開放機構71的規定位置,則驅動部712進行使臂711前進→把持操作棒63→向關閉的方向前進→后退至全開或接近全開的開度→解除操作棒63的把持→后退至原位置的動作。這種驅動部712可以利用機器人或專用驅動裝置進行對應。
與之相對,車門閉塞機構72如圖5b中以括號書寫表示符號那樣,包括把持車門開閉維持部件60的操作棒63的臂721(在前端具有把持操作棒63的把手723)和前后驅動該臂721的驅動部722而構成。如上述,在側車門d1、d2從打開的狀態關閉的情況下,只要在該狀態下將側車門d1、d2向關閉的方向移動即可,因此,驅動部722只要使臂711進行該動作即可。而且,如果利用限位開關等檢測到汽車車身b到達車門閉塞機構72的規定位置,則驅動部722進行使臂721前進→把持操作棒63→向關閉的方向前進至接近全閉的開度→解除操作棒63的把持→進行后退至原位置的動作。這種驅動部722可以利用機器人或專用驅動裝置進行對應。
圖6是表示本發明另一實施方式的上涂涂裝干燥裝置的概略結構的側面圖。此外,沿著圖6中的4a-4a線的截面設為與圖4a所示的結構相同的結構,沿著4b-4b線的截面設為與圖4b所示的結構相同的結構。上述的圖3a及圖3b所示的實施方式的上涂涂裝干燥裝置1中,在高地板部12的上游的始端設有第二爐體122,但本發明的涂裝干燥裝置只要至少在高地板部12某處設置第二爐體122即可。例如,圖6所示的其它實施方式的上涂涂裝干燥裝置1是在高地板部12的上游的始端設置第一爐體121,并與第一爐體121連續地設置第二爐體122的例子。利用這種其它實施方式的上涂涂裝干燥裝置1,與圖3a及圖3b所示的上涂涂裝干燥裝置1一樣,也可以實現將側車門d打開的狀態下的干燥和關閉的狀態下的干燥。另外,取而代之,圖7所示的又一實施方式的上涂涂裝干燥裝置1是在高地板部12的上游側設置第一爐體121,在下游側設置第二爐體122的例子。利用這種又一實施方式的上涂涂裝干燥裝置1,與圖3a及圖3b所示的上涂涂裝干燥裝置1一樣,也可以實現將側車門d打開的狀態下的干燥和關閉的狀態下的干燥。
根據本實施方式的上涂涂裝干燥裝置1及上涂干燥方法,實現以下的作用效果。
(1)汽車車身b在其結構上,大致包括熱風容易接觸的部位和難以接觸的部位而構成。例如,側車門d的鉸鏈h1、h2的附近的狹窄部n1、n2即使在關閉側車門d的狀態下向上涂涂裝干燥裝置1流動,熱風也難以轉入,且難以升溫。與之相對,側車門d的外面板等的外板部容易直接吹附熱風,而容易升溫。因此,當上涂涂裝干燥裝置1的熱風溫度及通過時間等的設定條件與難以升溫的狹窄部n1、n2一致時,不僅容易使升溫的外板部大幅超過質量保證基準而消耗無用的能量,而且,根據情況不同產生過渡烘烤,反而也可能使涂膜質量降低。但是,當使上涂涂裝干燥裝置1的熱風溫度及通過時間等的設定條件與容易升溫的外板部一致時,狹窄部n1、n2的涂膜的干燥條件不滿足質量保證基準,產生所謂的燒熱不足,可能產生涂膜性能的降低及涂膜剝離。本實施方式中,在側車門d打開的狀態下輸送的第二爐體122中,通過向相對難以升溫的狹窄部n1、n2的涂布面局部吹附熱風,可以實現汽車車身b的涂膜整個區域的干燥條件的均勻化,不僅實現涂膜質量,還可以實現節能。另外,除此以外,通過設為爐寬度狹窄的第一爐體121,可以將干燥爐主體10的整體空間設為最小限。
(2)另外,根據圖3a及圖3b以及圖6、圖7所示的實施方式,將第一爐體121的側面15的端部和第二爐體122的側面15的端部連接的側面設為,從第二爐體122向第一爐體121縮徑的傾斜面123,因此,可以使在第一爐體121和第二爐體122的內部產生的熱風的流動順暢,可以抑制在第一爐體121與第二爐體122的邊界部分產生滯留所引起的溫度分布的偏差。
(3)另外,根據圖3a及圖3b以及圖6、圖7所示的實施方式,在第二爐體122中,在打開側車門d的狀態下,通過從第二熱風吹出口26向涂布于鉸鏈h1、h2附近的車身殼體主體b1和側車門d的濕涂膜局部地吹附熱風,能夠滿足規定的干燥條件。
(4)另外,根據圖3a及圖3b以及圖6、圖7所示的實施方式,在第二爐體122中,在打開側車門d的狀態下,通過從第一熱風吹出口25向涂布于汽車車身的外板部的濕涂膜吹附熱風,能夠使汽車車身b的整體升溫。
上述熱風進氣裝置20相當于本發明的熱風生成供給單元,上述第一熱風吹出口25相當于本發明的外板部吹出口,上述第二熱風吹出口26相當于本發明的局部吹出口。
符號說明
prl:沖壓成形線
wl:車體組裝(焊接)線
asl:車輛組裝(艤裝)線
pl:涂裝線
p1:底涂工序(電沉積工序)
p11:電沉積前處理工序
p12:電沉積涂裝工序
p13:電沉積干燥工序
p2:密封工序
p3:中涂工序
p31:中涂涂裝工序
p32:中涂干燥工序
p4:水研磨工序
p41:水研磨干燥工序
p5:上涂工序
p51:上涂涂裝工序
p52:上涂干燥工序
p6:涂完檢查工序
p7:中涂、上涂工序
p71:中涂、上涂涂裝工序
p72:中涂、上涂干燥工序
d/l:升降器
b:車身殼體(被涂物)
b1:車身殼體主體
b2:前車門開口部
b3:后車門開口部
b4:前柱
b5:中柱
b6:前車身底板
b7:后車身底板
b8:上邊梁
b9:下邊梁
b10:后柱
b11:前擋泥板
b12:后擋泥板
b13:車頂
f:發動機罩
t:行李箱蓋
d:側車門
d1:前車門
h1(h):鉸鏈
h11、h12:鉸鏈支架
h13:鉸鏈銷
d2:后車門
h2(h):鉸鏈
h21、h22:鉸鏈支架
h23:鉸鏈銷
n1、n2:狹窄部
w1:關閉側車門的狀態的車寬
w2:打開側車門的狀態的車寬
1:上涂涂裝干燥裝置
10:干燥爐主體
11:入口側的上傾斜部
12:高地板部
121:第一爐體
122:第二爐體
123:傾斜面
13:出口側的下傾斜部
14:頂棚面
15:側面
16:地板面
20:熱風進氣裝置
21:進氣風扇
22:進氣過濾器
23:燃燒器
24:進氣管道
25:第一熱風吹出口
26:第二熱風吹出口
30:排氣裝置
31:排氣風扇
32:排氣過濾器
33:排氣管道
34:排氣吸入口
40:輸送帶
41:軌道
42:下傾斜
43:上傾斜
50:涂裝臺車
51:基臺
52:前配件
53:后配件
54:車輪
60:車門開閉維持部件
61:車門側固定框架
611:基端部
612:前端部
62:車體側固定框架
621:框架
622:旋轉體
623:旋轉限制體
63:操作棒
64:關節部
641:固定部
641a:軸承板
642:旋轉部
642a:棘輪板
642b:棘輪齒
642c:第一抵接部
642d:第二抵接部
643:凸輪板
643a:第一凸部
643b:第二凸部
643c:周緣凹部
643d:周緣凸部
643e:導向部
644:逆旋轉限制爪
644a:爪片
645:旋轉軸
646:擺動軸
647:扭轉螺旋彈簧
70:車門開閉機構
71:車門開放機構
711:臂
712:驅動部
713:把手
72:車門閉塞機構
721:臂
722:驅動部
723: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