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除渣系統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鍋爐的排渣技術,具體地,涉及一種循環除渣系統。
【背景技術】
[0002]火力發電廠中,鍋爐燃燒后產生的爐渣從爐膛通過渣井下落至充滿水的撈渣機的槽體內,然后通過撈渣機的刮板撈出并送入渣倉,其中,為保持對爐渣的冷卻,撈渣機內的渣水一直處于溢流狀態。
[0003]隨著節水意識的增強,為減少水資源浪費,對于采用水冷式除渣系統的電廠,要求渣水系統必須采用閉式循環,對外零排放。
[0004]目前國內水冷式除渣系統閉式渣水循環系統主要有三種方式:一是渣水經高效濃縮機沉淀、緩沖水倉自然冷卻或機力冷卻塔冷卻后循環使用;二是渣水經沉淀池、自清洗過濾器或加藥絮凝凈化器、換熱器冷卻后回用;三是撈渣機采用自平衡補水、維持水位的渣水系統。
[0005]但是,第一種處理方式,系統仍向外排放一定的排污量,造成系統補水量增多,渣水回用率降低,且排放的污水需要進行二次污水處理,若不及時加藥處理,容易導致渣水系統結垢,運行電耗較高,初期投資費用較大;第二種處理方式,采用加藥絮凝凈化裝置的系統,初期投資較大,且系統較為復雜,維護工作量較大;第三種處理方式相對簡單,撈渣機保持水位正常不溢流,偶爾溢流時渣水進入溢流水池,間斷排至機組排水槽或廢水處理中心,初投資省和運行電耗較少,但電廠運行人員擔心鍋爐掉大焦渣量加大或夏季環境溫度較高時撈渣機水溫會急劇升高,可能導致撈渣機安全運行,目前尚未廣泛普及。
【發明內容】
[0006]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循環除渣系統,該循環除渣系統能夠實現渣水對外零排放,且結構簡單,維護方便,運行安全可靠。
[0007]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循環除渣系統,包括撈渣機,所述循環除渣系統還包括與所述撈渣機連接的用于接收所述撈渣機的溢流水的溢流水池以及與所述溢流水池連接的用于對所述溢流水池中沉淀后的澄清水進行冷卻并將冷卻后的所述澄清水送入到所述撈渣機中的冷卻裝置;
[0008]所述溢流水池和所述撈渣機之間還設置有用以將所述溢流水池中沉淀的污水排放至所述撈渣機的排污栗。
[0009]優選地,所述溢流水池包括沉淀區及清水區,所述沉淀區和所述清水區彼此分離且所述沉淀區的水能夠溢流至所述清水區,所述沉淀區設置有用于與所述撈渣機連接的進水口以及用于與所述排污栗連接的排污口,所述清水區設置有用于與所述冷卻裝置連接的出水口。
[0010]優選地,所述沉淀區和所述清水區之間通過隔板隔開,所述隔板的頂端設置有用以使所述沉淀區的水通過并到達所述清水區的多個凹槽,多個所述凹槽形成鋸齒狀結構。
[0011]優選地,所述沉淀區設置有用于浮于水面以止擋浮渣的擋浮渣部件。
[0012]優選地,所述擋浮渣部件為來回彎折的彎折板件。
[0013]優選地,所述沉淀區包括彼此隔開的常用區和備用區,所述常用區和所述備用區均與所述清水區相鄰,使得所述常用區和所述備用區的水均能夠溢流至所述清水區。
[0014]優選地,所述循環除渣系統還包括位于所述撈渣機上方的渣井及位于所述渣井上方的水封槽,所述水封槽中的水能夠溢流至所述撈渣機中,所述水封槽連接有補水裝置。
[0015]優選地,所述冷卻裝置還向所述水封槽輸送冷卻后的所述澄清水,所述水封槽的底部設置有排污口。
[0016]優選地,所述水封槽、所述撈渣機和所述溢流水池中的至少一者中設置有液位計,所述循環除渣系統包括與所述補水裝置和所述液位計連接以根據所述液位計的液位信息控制所述補水裝置的控制裝置。
[0017]優選地,所述冷卻裝置包括用于循環冷卻水的冷卻水管,所述冷卻水管連接有冷卻水循環栗;所述冷卻裝置中還形成有用于流通渣水的具有入口和出口的渣水通道,所述渣水通道的入口連接至所述溢流水池,所述渣水通道的出口連接至所述撈渣機;
[0018]所述渣水通道還連接有用于對所述渣水通道沖洗的沖洗管。
[0019]本發明提供的循環除渣系統通過設置溢流水池,溢流水池中沉淀后的澄清水經冷卻裝置冷卻后送入撈渣機,以對撈渣機的爐渣進行冷卻;而溢流水池中沉淀的污水通過排污栗也送入到撈渣機,然后通過撈渣機的刮板撈出并送入渣倉。也就是說撈渣機溢流出的渣水分成澄清水和污水,澄清水形成循環冷卻水,而污水中的渣子回到撈渣機后被撈出進入到渣倉,由此實現了渣水的對外零排放,利于保護環境,而且該除渣系統結構簡單,維護方便,運行安全可靠。
[0020]本發明的其它特征和優點將在隨后的【具體實施方式】部分予以詳細說明。
【附圖說明】
[0021]附圖是用來提供對本發明的進一步理解,并且構成說明書的一部分,與下面的【具體實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釋本發明,但并不構成對本發明的限制。在附圖中:
[0022]圖1為本發明提供的循環除渣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0023]圖2為溢流水池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0024]圖3為圖2中A-A的剖切示意圖。
[0025]附圖標記說明
[0026]1-撈渣機;2-渣井;
[0027]3-水封槽;4-溢流水池;
[0028]41-沉淀區;411-常用區;
[0029]412-備用區;42-清水區;
[0030]43-隔板;431-凹槽;
[0031]44-第一進水口; 45-第二進水口;
[0032]46-第一出水口; 47-第二出水口;
[0033]48-擋浮渣部件;49-排污口;
[0034]50-溢流口;5-冷卻裝置;
[0035]6-渣水循環栗;7-排污栗;
[0036]8-冷卻水循環栗;9-沖洗管;
[0037]10-補水管路;11-第一管路;
[0038]12-第二管路;13-第三管路;
[0039]H-第四管路;15-第五管路;
[0040]16-溢流管路。
【具體實施方式】
[0041]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詳細說明。應當理解的是,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僅用于說明和解釋本發明,并不用于限制本發明。
[0042]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循環除渣系統,該循環除渣系統包括撈渣機I,該循環除渣系統還包括與撈渣機I連接的用于接收撈渣機I的溢流水的溢流水池4以及與溢流水池4連接的用于對溢流水池4中沉淀后的澄清水進行冷卻并將冷卻后的所述澄清水送入到撈渣機I中的冷卻裝置5;溢流水池4和撈渣機I之間還設置有用以將溢流水池4中沉淀的污水排放至所述撈渣機I的排污栗7。
[0043]本發明提供的循環除渣系統通過設置溢流水池4,溢流水池4中沉淀后的澄清水可經冷卻裝置5冷卻后送入撈渣機I,以對撈渣機I的爐渣進行冷卻;而溢流水池4中沉淀的污水通過排污栗7也送入到撈渣機1,然后通過撈渣機I的刮板撈出并送入渣倉。也就是說撈渣機I溢流出的渣水分成澄清水和污水,澄清水形成循環冷卻水,而污水中的渣子回到撈渣機I后被撈出進入到渣倉,由此實現了渣水的對外零排放,利于保護環境,而且該除渣系統結構簡單,維護方便,運行安全可靠。
[0044]下面通過【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進行具體說明。
[0045]本實施方式中,優選地,如圖1和圖2所示,溢流水池4包括沉淀區41及清水區42,沉淀區41和清水區42彼此分離且沉淀區41的水能夠溢流至清水區42,從沉淀區41溢流進入到清水區42中的水主要為沉淀區41中經沉淀后的澄清水。
[0046]其中,沉淀區41設置有用于與撈渣機I連接的進水口,即圖2中的設置在常用區411的第一進水口 44和設置在備用區412的第二進水口 45,撈渣機I溢出的水可沿第一管路11流出,然后分為兩路分別從第一進水口44進入到常用區411,從第二進水口45進入到備用區412。本實施方式將沉淀區41分為彼此隔開的常用區411和備用區412,是為方便維護該溢流水池4,在正常情況下,第二進水口45關閉,撈渣機I的渣水溢流至常用區411,而常用區411需要清理維護時,將第一進水口44關閉,第二進水口45開啟,使得撈渣機I的渣水溢流至備用區412。常用區411和備用區412均與清水區42相鄰,使得常用區411和備用區412的水均能夠溢流至清水區42。另外,為減少進入到沉淀區41的雜質,可在撈渣機I的溢流口設置濾網裝置,將浮渣擋在撈渣機I內。
[0047]沉淀區41還設置有用于與排污栗7連接的排污口 49,沉淀區41沉淀后的污水可定期通過排污口 49沿第二管路12由排污栗7排放至撈渣機I內。
[0048]清水區42設置有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