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鍋爐上料設備領域,尤其涉及的是一種鍋爐上料裝置。
背景技術:
現有的鍋爐上料采用輸送帶的方式輸送生物燃料,生物燃料被裝載在進料箱中,經輸送帶輸送至鍋爐的燃料入口處,然后人工翻轉進料箱將箱中燃料倒入鍋爐中。這種上料方式一是需要在鍋爐現場安裝輸送帶,安裝耗費較長的時間且成本較高,這條流水輸送線一旦安裝完畢則整體不可隨時移動,靈活性有所欠缺,當需要在多個場地進行上料時,只好安裝多條輸送帶結構,造成企業生產成本非常高;二是人工翻轉進料箱將箱中燃料倒入鍋爐中,操作勞動強度大,操作繁瑣。
因此,現有技術還有待于改進和發展。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鍋爐上料裝置,以解決現有技術的鍋爐上料輸送帶結構如下技術問題:(1)安裝耗費長成本高以及整體不可隨時移動,靈活性有所欠缺;(2)人工翻轉進料箱將箱中燃料倒入鍋爐中,操作勞動強度大,操作繁瑣。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鍋爐上料裝置,其中,包括裝載鍋爐燃料的進料箱、輸送機構和吊掛機構,所述輸送機構將進料箱輸送至吊掛機構后吊掛機構將進料箱吊起至鍋爐的燃料入口處進行上料;所述進料箱包括箱體,所述箱體由側板圍蔽而成,進料箱還包括設置于箱體內的開合門機構,所述開合門機構包括設置于箱體底部可開合的底板、活頁、鉤部、鏈條和拉桿,所述底板通過活頁鉸接于箱體的底部,鉤部固連于底板的內表面上,鏈條的一端連接所述鉤部,另一端與拉桿相連。
所述的鍋爐上料裝置,其中,所述箱體的頂部架設有拉桿固定部,拉桿固定部上設置有拉桿孔,所述拉桿穿過拉桿孔承托于拉桿固定部上。
所述的鍋爐上料裝置,其中,所述鉤部包括和底板固定連接的基部,所述基部上鉸接有鉤體,鉤體和所述鏈條連接。
所述的鍋爐上料裝置,其中,所述輸送機構包括底座和輸送座,底座內部設置有供輸送座運行的輸送空間,進料箱承托于輸送座上進行輸送,輸送空間底部兩端固定連接有齒條,所述齒條沿底座的長度方向延伸形成輸送軌道,所述輸送座下部兩端設置有和齒條嚙合的輸送齒輪,電機帶動輸送齒輪轉動以帶動輸送座在輸送空間內沿著與輸送齒輪嚙合的齒條形成的輸送軌道運行。
所述的鍋爐上料裝置,其中于,所述齒條為斜齒齒條,所述輸送齒輪為斜齒輪。
所述的鍋爐上料裝置,其中,所述輸送座包括輸送箱體,輸送箱體的頂部鉸接有可相對輸送箱體旋轉的轉板,所述進料箱承托于轉板上,所述輸送齒輪設置于輸送箱體下部兩端。
所述的鍋爐上料裝置,其中,所述吊掛機構包括起升架,所述起升架上設置有鏈輪,鏈輪上設置有與鏈輪配合的吊鏈,所述吊鏈一端連接吊起進料箱的吊掛部,另一端連接配重塊。
所述的鍋爐上料裝置,其中,所述吊掛部還包括吊臂和設置于吊臂上的吊鉤,所述起升架包括第一導軌和第二導軌,吊臂的一端連接有滑輪,吊臂通過滑輪在第一導軌上運行,配重塊與所述第二導軌滑動連接,鏈輪轉動帶動吊鏈運動時吊掛部和配重塊在吊鏈的兩端一上一下運動。
所述的鍋爐上料裝置,其中,所述鏈輪由電機帶動轉動,電機輸出端連接減速機構,減速機構和鏈輪連接將動力傳遞至所述鏈輪。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本發明通過提供一種鍋爐上料裝置,設置了進料箱、輸送機構和吊掛機構,輸送機構由電機帶動通過輸送齒輪和齒條的嚙合將進料箱運送至吊掛機構,吊掛機構吊起進料箱至鍋爐燃料入口處,實現自動化高效進料,無需花費大量時間和費用成本安裝輸送帶結構,可以因應輸送場地的變化而隨時靈活移動本上料裝置,適應性非常高;進料箱還包括設置于箱體內的開合門機構,可開合的底板被鏈條和拉桿拉動閉合,運送至鍋爐燃料入口處鏈條松開拉緊的底板,可開合的底板受燃料的重力作用而打開,將裝載的燃料傾入鍋爐燃料入口,省卻了人工翻轉進料箱將燃料倒進鍋爐入口這一繁重的上料操作,降低了上料的難度,提高了生產效率。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中的進料箱和輸送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中的進料箱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發明中進料箱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5是圖4中A處的結構放大圖。
圖6是本發明中輸送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7是本發明中齒條和輸送齒輪嚙合的結構示意圖。
圖8是本發明中吊掛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確,以下參照附圖并舉實施例對本發明進一步詳細說明。
參閱圖1,本發明提供一種鍋爐上料裝置,其中,包括裝載鍋爐燃料的進料箱10、輸送機構20和吊掛機構30,輸送機構20將進料箱10輸送至吊掛機構30后吊掛機構30將進料箱10吊起至鍋爐的燃料入口處進行上料,進料箱10、輸送機構20和吊掛機構30為單獨的零部件,可靈活移動以適應變化的輸送地的輸送要求,無需花費大量時間和費用成本安裝復雜的輸送帶結構,節約了安裝和生產成本。
參閱圖2至圖4,進料箱10包括箱體,,箱體由側板100圍蔽而成,進料箱10還包括設置于箱體內的開合門機構,所述開合門機構包括設置于箱體底部可開合的底板102、活頁、鉤部103、鏈條104和拉桿105,底板102通過活頁鉸接于箱體的底部,鉤部103固連于底板102的內表面上,鏈條104的一端連接所述鉤部103,另一端與拉桿105相連。
底板102設置兩塊,對稱設置于箱體的底部,所述活頁與底板102的一端相連,兩塊對稱設置的底板102通過與底板102鉸接的活頁進行轉動以打開或關閉箱體的底部。開合門機構設置巧妙,箱體裝滿生物燃料后,吊掛機構的吊臂吊著拉桿105往上運動,鏈條104往上拉動底板102,底板102往上翻動關閉箱體的底部,巧妙地利用了拉桿105和鏈條104的拉力來關閉底板102,無需進行繁重的人手關閉底部操作,防止燃料泄漏。當裝著燃料的箱體運行至鍋爐的燃料入口處時,吊臂松開拉桿105,拉桿105不再受到往上的拉力,生物燃料在重力作用下沖開箱體底部的底板102,底板102往下翻動打開箱體的底部,生物燃料傾注入鍋爐中,完成上料過程。本發明技術方案上料無需翻轉進料箱的箱體將燃料倒入鍋爐中,節省了傾倒燃料的時間,降低了操作的強度,操作簡單快捷,也進一步增加了上料的安全性。
進一步地,為了在吊臂吊起拉桿105前固定拉桿105,箱體的頂部架設有拉桿固定部106,拉桿固定部106上設置有拉桿孔,拉桿105穿過拉桿孔承托于拉桿固定部106上。
參閱圖5,鉤部103包括和底板102固定連接的基部1031,所述基部1031上鉸接有鉤體1032,鉤體1032和所述鏈條104連接。鏈條104往上被拉動時,通過與基部1031鉸接的鉤體1032拉動基部1031往上運動,關閉底板102,實現關底操作。由于鉤體1032鉸接于基部1031上,其被鏈條104往上拉動時,鉤體1032可在豎直平面內作任意角度的轉動,讓整個關底過程更加流暢,避免鏈條104和基部1031直接接觸產生摩擦而導致磨損。
參閱圖6和圖7,所述輸送機構20包括底座200和輸送座201,底座200內部設置有供輸送座運行的輸送空間,進料箱10承托于輸送座201上進行輸送,輸送空間底部兩端固定連接有齒條205,所述齒條205沿底座200的長度方向延伸形成輸送軌道,輸送座201下部兩端設置有和齒條205嚙合的輸送齒輪204,電機帶動輸送齒輪204轉動以帶動輸送座201在輸送空間內沿著與輸送齒輪204嚙合的齒條205形成的輸送軌道運行。相對于現有的傳送帶輸送結構,本發明中的齒條齒輪傳動結構不容易發生齒輪打滑現象,平穩性高,傳動效率大為提高了。
由于進料箱10通常滿載生物燃料,其重量可以達到幾百公斤甚至超過一千公斤,為了提高齒條齒輪傳動機構的承載能力,齒條205為斜齒齒條,輸送齒輪204為斜齒輪,相對于直齒輪和直齒條,斜齒的承載能力更高,重合度大,降低了每對齒輪的載荷,傳動時嚙合性更好,傳動平穩、噪音小。
進一步地,輸送座201包括輸送箱體202,輸送箱體202的頂部鉸接有可相對輸送箱體202旋轉的轉板203,進料箱10承托于轉板203上,輸送齒輪204設置于輸送箱體202下部兩端。
參閱圖8,吊掛機構30包括起升架300,起升架300上設置有鏈輪305,鏈輪305上設置有與鏈輪305配合的吊鏈304,鏈輪305由電機帶動轉動,電機輸出端連接減速機構,減速機構和鏈輪305連接將動力傳遞至所述鏈輪305,吊鏈304一端連接吊起進料箱10的吊掛部301,另一端連接配重塊(圖中未標示),通過在吊鏈304兩端分別設置配重塊和吊掛部30的方式,讓配重塊抵消一部分進料箱10和吊掛部301的重力,減輕了電機起升吊掛部301時的負載,延長了電機的使用壽命。吊掛部301還包括吊臂302和設置于吊臂302上的吊鉤303,起升架300包括第一導軌和第二導軌(圖中未標示),吊臂302的一端連接有滑輪,吊臂302通過滑輪在第一導軌上運行,配重塊與所述第二導軌滑動連接,鏈輪305轉動帶動吊鏈304運動時吊掛部301和配重塊在吊鏈304的兩端一上一下運動,當吊起進料箱10時,配重塊沿著第二導軌向下滑動,吊臂302沿著第一導軌往上運動吊起進料箱10,當配重塊沿著第二導軌向上滑動時,吊臂302沿著第一導軌向下運動。第一導軌和第二導軌的設置使吊臂302和配重塊可沿著固定的軌道運行,在運行過程避免擺動現象,運行更為平穩。
本發明通過提供一種鍋爐上料裝置,設置了進料箱、輸送機構和吊掛機構,輸送機構由電機帶動通過輸送齒輪和齒條的嚙合將進料箱運送至吊掛機構,吊掛機構吊起進料箱至鍋爐燃料入口處,實現自動化高效進料,無需花費大量時間和費用成本安裝輸送帶結構,可以因應輸送場地的變化而隨時靈活移動本上料裝置,適應性非常高;進料箱還包括設置于箱體內的開合門機構,可開合的底板被鏈條和拉桿拉動閉合,運送至鍋爐燃料入口處鏈條松開拉緊的底板,可開合的底板受燃料的重力作用而打開,將裝載的燃料傾入鍋爐燃料入口,省卻了人工翻轉進料箱將燃料倒進鍋爐入口這一繁重的上料操作,降低了上料的難度,提高了生產效率。
應當理解的是,本發明的應用不限于上述的舉例,對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可以根據上述說明加以改進或變換,所有這些改進和變換都應屬于本發明所附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