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殼制造方法及機殼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 本發明是有關于一種機殼制造方法以及機殼。
【背景技術】
[0002]塑膠具有輕量化、容易制造及成本低廉的特性,已被廣泛地應用在射出成型或是熱塑成型的制程中。制程主要是先將熔融的塑膠灌入模具之內,經過壓力和溫度的變化,成型為所需的殼體形狀。
[0003]以往,為了使塑膠表面外表呈現特殊的圖案或顏色,通常是采用噴涂作業,但此作業除了需要的機器、廠房外,還需要花費時間等涂漆干燥,而且必須先在射出機器成型,再進行噴涂,花費的時間與人力成本較高。因此,發展出模內轉印(In-Mo Id-Ro 11 er,頂R)制程,其是將印刷油墨以熱轉印的方式貼附至塑膠表面,以用于需量產的產品。請參照圖5A至圖5D,其為繪示習知模內轉印制程的示意圖。模內轉印制程需使用的模具主要包含母模50、公模52以及剝模板54。模內轉印制程是以連續式的薄膜4經由進箔機及壓板定位于射出模腔(如圖5A所示),以真空裝置令薄膜4被吸附于母模50的模面上(如圖5B所示),再于母模50與公模52合模之后進行射出(如圖5C所示),此時塑料會經由剝模板54與公模52而射出至公模52與母模50之間的模腔,最后模腔內的塑料會成型為塑膠成品6型,且油墨7會轉印于塑膠成品6表面。母模50與公模52開模時,油墨7會和薄膜4分離,即完成塑膠6的表面裝飾(如圖f5D所示),且在公模52與剝模板54分離之后,廢料8也可被移除。
[0004]然而,目前模內轉印制程的缺點在于薄膜在射出成形時,受到產品形狀、模具設計與射出成形條件參數的影響,容易產生破裂與皺褶的情形,而造成產品外觀不良,使得模內轉印制程往往只能夠應用在外觀面平坦或曲率較小的產品上。因此,如何在外觀面不平坦或曲率較大的產品上執行模內轉印制程,是目前業界亟欲投入研發資源解決的問題之一。
【發明內容】
[0005]本發明提供一種機殼制造方法,其包含:(a)提供金屬件,其中金屬件包含底板以及至少一側壁,底板具有內表面,側壁連接內表面并設置于內表面的邊緣;(b)提供填充件,其中填充件具有連接面以及第一頂面;(C)固定填充件至金屬件上,使得連接面相接內表面形成第一夾角,連接面相接第一頂面形成第二夾角,其中第一夾角與第二夾角大于90度,小于180度;(d)提供薄膜,其中油墨層附著于薄膜上,接著執行模內轉印制程,使得塑料形成于側壁與填充件上,且薄膜與塑料壓印而使油墨層附著于塑料,以在部分塑料的表面形成具有油墨層的上外觀面;以及(e)加工具有油墨層的機殼,移除至少部分填充件與至少部分塑料而形成加工面,其中加工面相接內表面形成第一加工角度,且加工面相接上外觀面形成第二加工角度,其中第一加工角度與第二加工角度大于或等于90度。
[0006]本發明另提供一種機殼,其適用于電子裝置。機殼包含框架以及裝飾層。框架包含底面、加工面以及上外觀面。加工面連接于底面并于交界處形成第一加工角度。上外觀面連接于加工面并于交界處形成第二加工角度。框架還包括金屬件、填充件以及塑料。金屬件包含底板以及至少一側壁。底板具有內表面。側壁相接內表面,并設置于內表面的邊緣,填充件固定于金屬件上。填充件設置于側壁靠近內表面的一側。塑料形成于金屬件上。裝飾層設置于上外觀面。
[0007]綜上所述,本發明的機殼制造方法是先將填充件固定至金屬件上,使得金屬件上不平坦或曲率過大的外觀面因填充件的靠攏而消失,且組合后兩者的交界處形成平緩的外觀面。借此,在金屬件與填充件一起執行模內轉印制程的過程中,轉印時所使用的薄膜便能順利附著于組合后的金屬件與填充件上,而不會產生皺折或破裂的現象。在射出完成后,金屬件與填充件會與射出的塑料結合,并附著有轉印的油墨層。最后,再進行加工以移除至少部分填充件與部分塑料,即可實現應用模內轉印制程以制造具有不平坦或曲率較大的外觀面的機殼。
【附圖說明】
[0008]圖1為繪示本發明一實施方式的機殼制造方法的步驟流程圖;
[0009]圖2A為繪示本發明一實施方式的金屬件與填充件的剖面示意圖,其中填充件尚未固定至金屬件上;
[0010]圖2B為繪示圖2A的下一步驟的剖面示意圖,其中填充件已固定至金屬件上;
[0011]圖2C為繪示圖2B的下一步驟的剖面示意圖,其中塑料與油墨層形成于金屬件與填充件上;
[0012]圖2D為繪示圖2C的下一步驟的剖面示意圖,其中部分填充件與部分塑料已被移除;
[0013]圖2E為繪示圖2C于另一實施方式中的剖面示意圖,其中位于內表面上方的填充件與部分塑料已被移除;
[0014]圖2F為繪示圖2C于另一實施方式中的剖面示意圖,其中位于內表面上方的部分填充件與部分塑料已被移除;
[0015]圖3A為繪示圖2A所對應的立體圖;
[0016]圖3B為繪示圖2B所對應的立體圖;
[0017]圖4A為繪示金屬件與母模合模的前的示意圖;
[0018]圖4B為繪示金屬件與母模合模之后的示意圖;
[0019]圖5A至圖為繪示習知模內轉印制程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0]請參照圖1、圖2A、圖2B、圖2C、圖2D、圖3A以及圖3B。圖1為本實施方式的機殼制造方法的步驟流程圖。圖2A為本實施方式的金屬件10與填充件12的剖面示意圖,其中填充件12尚未固定至金屬件10上。圖2B為圖2A的下一步驟的剖面示意圖,其中填充件12已固定至金屬件10上。圖2C為圖2B的下一步驟的剖面示意圖,其中塑料14與油墨層16形成于金屬件10與填充件12上。圖2D為圖2C的下一步驟的剖面示意圖,其中部分填充件12與部分塑料14已被移除。圖3A為圖2A所對應的立體圖。圖3B為圖2B所對應的立體圖。圖4A為金屬件10與母模2合模的前的示意圖。圖4B為金屬件10與母模2合模之后的不意圖。
[0021]如圖1與圖2A所示,首先步驟SlOO提供金屬件10,其中金屬件10包含底板100以及側壁102,底板100具有內表面100a,側壁102連接內表面100a,并設置于內表面10a的邊緣。由于側壁102實質上垂直于內表面100a,因此兩者之間的交界處并不平坦,且曲率過大,請參照圖4A以及圖4B,若直接對金屬件10執行模內轉印制程,則母模2上對應底板100與側壁102之間的交界處因曲率過大,使得轉印時薄膜3可能會在吸附至母模2時產生破裂與皺褶的情形。
[0022]如圖1與圖2B所示,于本實施方式中,步驟S102提供填充件12,其中填充件12具有連接面120a以及第一頂面120b,步驟S104固定填充件12至金屬件10上,使得連接面120a相接于內表面10a形成第一夾角Θ 1,連接面120a相接第一頂面120b形成第二夾角Θ 2,其中第一夾角Θ I與第二夾角Θ 2大于90度,小于180度。當填充件12固定至底板100的內表面10a上之后,連接面120a是平緩地連接內表面100a,使得兩者之間的交界處曲率較小。此外,側壁102具有第二頂面102a,當填充件12固定至金屬件10的內表面10a上之后,第一頂面120b與第二頂面102a位于同一水平面。
[0023]換句話說,底板100與側壁102之間曲率過大的交界處,會因填充件12而消失,使得組合后的金屬件10與填充件12形成平緩的外觀面。借此,若對組合后的金屬件10與填充件12執行模內轉印制程,則母模2上對應平緩的外觀面以及交界處所使用的薄膜3在吸附至母模2時并不會產生破裂與皺褶的情形。
[0024]于一實施方式中,連接面120a與內表面10a之間的第一夾角Θ I為鈍角(例如90° < Θ 1<180° )。而連接面120a與第一頂面120b之間的第二夾角Θ 2為鈍角(例如90° < Θ 2<180° )。但本發明并不以此為限。較佳地,第一夾角Θ I與第二夾角Θ2是大于等于120度,小于等于150度。更詳細而言,連接面120a與內表面10a之間的交界處還具有一圓弧狀的R角(Radius corner) 120al,而連接面120a與第一頂面120b之間的交界處也具有另一圓弧狀的R角120a2,以此降低薄膜3貼附上去時產生破裂與皺褶的情形。借此,連接面120a與內表面10a (或第一頂面120b)即可平緩地相互連接。
[0025]如圖3A與圖3B所示,更詳細而言,于本實施方式中,側壁102與填充件12呈環狀。其中填充件12固定至內表面10a上,使得側壁102環繞于填充件12遠離內表面的一側,其中連接面120a位于填充件12靠近內表面的一側。于一實施方式中,配合參照圖2A與圖2B,金屬件10具有第一卡合結構100b。第一卡合結構10b設置于底板100。填充件12還具有第二卡合結構122。步驟S104中使填充件12固定至金屬件10上的方式為卡合第二卡合結構122至第—合結構100b。詳細而言,第—合結構10b為形成于底板100上的卡合孔,而第二卡合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