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用于大型蜂窩芯浸膠工藝的膠液循環設備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于大型蜂窩芯浸膠工藝的膠液循環設備。
【背景技術】
[0002]芳綸蜂窩芯質芳綸蜂窩芯質輕、高強、阻燃、介電性能好,作為特殊的夾芯材料,在航空航天、交通、建筑等領域的應用逐漸擴大。蜂窩芯的制造工藝包括:涂膠、熱壓、切邊、拉伸、定型、浸膠、固化、片切。定型后的白蜂窩浸膠工序決定固化后蜂窩的密度分布及色澤均勻性,起著十分關鍵的作用,而浸膠膠液的粘度是否均勻是大型蜂窩塊刮膠量及均勻的直接因素。目前,蜂窩芯的尺寸可高達914mm,長達2620mm,寬度1350mm,所需膠液量大,蜂窩浸膠所使用的樹脂在長時間靜置的條件下,會發生上層和下層膠液粘度不一致的現象,現在的工藝普遍采用人工攪拌的方法確保膠液的均勻,然而此方法耗費人力,配置時間長,且功效甚微,不能滿足大蜂窩浸漬均勻的生產要求。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提供一種循環式膠液粘度可控的設備,能滿足膠液的循環均勻及粘度可控性要求,提高配置膠液的效率,最終達到芳綸蜂窩芯的浸膠質量具有良好的穩定狀態。
[0004]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為:膠液循環設備包括膠槽的內循環系統和外循環系統。
[0005]膠槽的內循環系統包括膠槽、溫度傳感器、液位傳感器、粘度傳感器、循環管路,膠槽為立方體,膠槽的兩個對稱壁上各開有五排循環入孔,最上一排循環入孔的中心距膠槽上沿550mm,最下一排循環入孔的中心距膠槽底部300mm,最上一排循環入孔與最下一排循環入孔之間均勻排列有其它三排循環入孔。膠槽的一個側壁上開有一排循環出孔,循環出孔緊鄰膠槽底部,膠槽兩個對稱壁上的最上一排循環入孔與第一循環管路連通,第一循環管路安裝有第一過濾器及第一循環泵、第一球閥,最下一排循環入孔與第五循環管路連接,第五循環管路安裝有第五過濾器(20)、第五循環泵、第五球閥及第一粘度傳感器,其它三排循環入孔的連接方式與最上一排循環入孔的連接方式相同,每一條循環管路各與一個循環出孔對應連接,膠槽的側壁上安裝第一溫度傳感器和第一液位傳感器。
[0006]膠槽的外循環系統包括原劑罐、原膠罐、混膠罐、補膠泵及回膠泵,原劑罐的頂部安裝第二液位傳感器,原劑罐的補充溶劑管路上安裝有第六球閥、第一單向氣動隔膜泵、第七球閥并與原劑罐車相接;原劑罐的底部安裝有第八球閥、第一氣動閥、原劑泵、第九球閥、第二氣動閥,最后與混膠罐頂部連接;原膠罐的頂部安裝第三液位傳感器,原膠罐的補充原膠管路上安裝有第十球閥、第二單向氣動隔膜泵、第十一球閥并與原膠罐車相接,原膠罐的底部安裝有第十二球閥、第三氣動閥、原膠泵、第十三球閥、第四氣動閥,最后與混膠罐頂部連接;混膠罐頂部上安裝有第四液位傳感器和第二溫度傳感器及回膠管路,回膠管路安裝有第二粘度傳感器,最后連接回膠泵并與膠槽相接,混膠罐底部安裝有第十四球閥、第五氣動閥、補膠泵、并通過第六氣動閥連接補膠管路并最后與膠槽相接,在混膠罐頂部的第七氣動閥前端與混膠罐底部的第六氣動閥前端連接有混膠罐內循環管路,并通過第八氣動閥控制,混膠罐安裝有溫度控制管路并通過第九氣動閥控制混膠罐的溫度。
[0007]膠槽壁上的每排循環入孔的數量至少為5個。
[0008]膠槽的內尺寸至少是,高1500mm,長3600mm,寬1800mm。
[0009]本發明具有的優點和效益:
[0010]本發明中膠槽的內循環系統能實現槽內樹脂處于流動的狀態,保證膠液粘度均勻,滿足大型蜂窩浸膠工藝膠液均勻的要求。過濾器安裝循環管路上,且兩端連接有球形閥及閥欄,便于過濾器拆卸、清洗。
[0011]膠槽的外循環系統采用不銹鋼管連接膠槽和混膠罐,形成外循環回路,循環泵驅動膠槽與混膠罐之間進行膠液互換流動,達到膠液處于流動的狀態,滿足膠液液面高度穩定的要求。
[0012]通過粘度傳感器確定膠槽及混膠罐浸漬樹脂的粘度,根據傳感器反饋的信號控制添加溶劑的動作。混膠罐和浸膠槽安裝有溫度傳感器,通過外部加熱和冷卻裝置調節混膠罐的溫度,經外循環系統控制膠槽的溫度,保證浸膠槽溫度的恒定。
[0013]本發明的膠液自動循環系統的膠液混勻所需時間短,效率高,且可降低人工成本,操作簡便,自動化程度高,膠槽的膠液的溫度、液位及粘度可自動控制,可滿足大蜂窩芯高效,批量均勻浸漬的要求。
【附圖說明】
[0014]圖1是本發明的蜂窩浸膠膠槽的結構示意圖。
[0015]圖2是本發明的蜂窩膠槽的內循環系統示意圖。
[0016]圖3是本發明的外循環系統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7]現在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這些附圖均為簡化的示意圖,僅以示意的方式說明本發明的基本結構,因此其僅顯示與本發明有關的構成。
[0018]膠槽的內循環系統包括膠槽1、溫度傳感器2、液位傳感器3、粘度傳感器4、循環管路5、6、7、8、9,膠槽I為立方體,膠槽I的兩個對稱壁上開有五排循環入孔,最上一排循環入孔的中心距膠槽上沿550mm,最下一排循環入孔的中心距膠槽底部300mm。最上一排循環入孔與最下一排循環入孔之間均勻排列有其它三排循環入孔。膠槽的一個側壁上開有一排循環出孔,循環出孔緊鄰膠槽底部,膠槽兩個對稱壁上的最上一排循環入孔與第一循環管路5連通,第一循環管路5安裝有第一球閥15、第一過濾器24、第一循環泵14 ;第二排循環入孔與第二循環管路6連通,第二循環管路6安裝有第二球閥16、第二過濾器23、第二循環泵13 ;第三排循環入孔與第三循環管路7連通,第三循環管路7安裝有第三球閥17、第三過濾器22、第三循環泵12 ;第四排循環入孔與第四循環管路8連通,第四循環管路8安裝有第四球閥18、第四過濾器21、第四循環泵11 ;最下一排循環入孔與第五循環管路9連接,第五循環管路9安裝有第五過濾器20、第五循環泵10、第五球閥19及第一粘度傳感器4,膠槽I的側壁上安裝第一溫度傳感器2和第一液位傳感器3。
[0019]膠槽的外循環系統包括原劑罐55、原膠罐47、混膠罐37、補膠泵40及回膠泵25,原劑罐55的頂部安裝第二液位傳感器56。原劑罐55的補充溶劑管路上安裝有第六球閥60、第一單向氣動隔膜泵61、第七球閥62并與原劑罐車63相接;原劑罐55的底部安裝有第八球閥57、第一氣動閥58、原劑泵59、第九球閥43、第二氣動閥45,最后與混膠罐37頂部連接;原膠罐47的頂部安裝第三液位傳感器46,原膠罐47的補充原膠管路上安裝有第十球閥51、第二單向氣動隔膜泵52、第^^一球閥53并與原膠罐車54相接,原膠罐47的底部安裝有第十二球閥48、第三氣動閥49、原膠泵50、第十三球閥42、第四氣動閥44,最后與混膠罐37頂部連接;混膠罐37頂部上安裝有第四液位傳感器33和第二溫度傳感器34及回膠管路26,回膠管路26安裝有第二粘度傳感器30,第二傳粘度傳感器30兩端安裝有第十五球閥31和第十六球閥32,最后連接回膠泵25并與膠槽I相接,混膠罐37底部安裝有第十四球閥38、第五氣動閥39、補膠泵40、并通過第六氣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