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注塑模具設計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改善注塑產品困氣的模具結構。
背景技術:
在現有技術中,注塑模具的關鍵成型部件為凹模與凸模,在注塑產品成型的過程中,由于原材料自身的原因,熔融的塑料中往往包含有小分子氣體,此外,由于模具自身結構原因,模具合模過程中,可能存在排氣不順暢的情況,這些都會使注塑產品中摻雜小分子氣體,嚴重情況下還會導致產品困氣,使注塑產品中殘留氣泡,進而影響產品的質量。因此模具設計時需要仔細考慮產品的困氣問題,從模具結構入手進行合理的改進,保證注塑產品的質量。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改善注塑產品困氣的模具結構,該結構可以有效改善注塑產品的困氣問題,從而保證注塑產品的質量。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改善注塑產品困氣的模具結構,包括母模面板、母模板和公模板,所述的母模板上設置有凹模和鑲塊,凹模和鑲塊面接觸;所述的公模板上設置有凸模和排氣槽,排氣槽連接頂桿,頂桿與凸模之間為活動連接,公模板上還有主流道槽和分支流道槽,主流道槽的末端設置有冷料穴。
進一步的,如上所述的鑲塊通過螺釘固定在凹模上。
進一步的,如上所述的鑲塊上螺釘與排氣槽對齊。
進一步的,如上所述的排氣槽與分支流道槽在同一直線上。
進一步的,如上所述的凹模、鑲塊、凸模和頂桿末端共同構成閉合空腔。
進一步的,如上所述的分支流道槽的末端通過澆口連接閉合空腔。
進一步的,如上所述的凹模、鑲塊和凸模的表面為鏡面。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將鑲塊與排氣槽有機結合,同時根據澆口位置開設頂桿與排氣槽,將凹模、鑲塊和凸模的表面加工為鏡面,這樣可以有效地將注塑過程中產生的氣體排出,改善注塑制品的困氣問題。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部分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公模板的俯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母模板的俯視圖。
附圖中的標記為:1.母模面板;2.母模板;3.公模板;4.拉料桿;5.澆口;6.頂桿;7.鑲塊;8.制件;9.冷料穴;10.分支流道槽;11.排氣槽;12.主流道槽;13.凸模;14.凹模。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參照附圖進行詳細說明,以便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特征及優點進行更深入的詮釋。
如圖1-3所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改善注塑產品困氣的模具結構,包括母模面板1、母模板2和公模板3,所述的母模板2上設置有凹模14和鑲塊7,凹模14和鑲塊7面接觸,配合精度高,保證注塑產品的外觀質量,鑲塊7通過螺釘固定在凹模14上,該螺釘與排氣槽11對齊;所述的公模板3上設置有凸模13和排氣槽11,排氣槽11連接頂桿6,頂桿6與凸模13之間為活動連接,頂桿6在注塑產品成型后將其脫模分離,公模板3上還有主流道槽12和分支流道槽10,排氣槽11與分支流道槽10在同一直線上,主流道槽12的末端設置有冷料穴9,用以儲存凝料,拉料桿4處也保留有凝料。凹模14、鑲塊7、凸模13和頂桿6末端共同構成閉合空腔,分支流道槽10的末端通過澆口5連接閉合空腔,其中凹模14、鑲塊7和凸模13的表面為鏡面,降低小分子氣體的殘余量。
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簡單,引入鑲塊7設計,在保證部件的精度和配合的情況下,鑲塊7與模具板之間的間隙可以輔助排氣。根據制件8的形狀,可以從澆口5的數量和位置著手進行設計,在本實施例中,制件8小且形狀規則,采用一個澆口5注塑,與之相匹配的是排氣槽11位置的選取,澆口5與排氣槽11位置相對應,在排氣槽11與制件8之間設置頂桿6,頂桿6與模具板之間的間隙也可以輔助排氣。將凹模14、鑲塊7和凸模13的表面鏡面化處理后,可以有效減少小分子附注在其表面,進一步的提高注塑產品的排氣出氣效果,從而有效地改善注塑產品的困氣問題,得到良好的注塑產品。
通過以上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對本實用新型進行清楚、完整的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為本實用新型一部分的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